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李廷荃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

李廷荃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常常表现为胃部不适,胃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传统中医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被归为脾胃虚弱范畴,是由于脾胃功能减弱,导致消化系统失衡所造成的疾病。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李廷荃教授尝试了各种中药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并总结了以下的经验。
一、辨证施治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不同症状,要辨证施治。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常见的胃痛、胃胀气等症状,应该选用温中散寒、祛风止痛的药物,例如黄芪、陈皮、半夏等。
对于胃口差、口渴、口干等症状,应该选用生津止渴、和胃健脾的药物,例如人参、黄芪、枸杞子等。
对于大便稀、脾胃虚弱的患者,应选用健脾止泻、涩肠固液的药物,例如五味子、橘皮、砂仁等。
二、选用合适的中药制剂膏方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佳外用治疗方法,它可以迅速通过皮肤渗透作用,带动药效通过皮肤进入身体,从而快速起到治疗作用。
李廷荃教授强调了选用合适的中药膏方的重要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进行不同的选择,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辅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除了中药治疗外,也需要配合一些辅助治疗方法。
例如,合理饮食,要注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等食品。
另外,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使自身免疫功能增强,能更好地对抗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虽然不是非常危险,但给生活带来不小的不便和烦恼。
通过中药膏方治疗,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迅速恢复健康。
李廷荃教授的临床经验也提醒我们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要注重个体化治疗,选用合适的中药膏方,辅以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周语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经验

周语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经验【关键词】周语平;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经验周语平教授熟识中医理论,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难治疾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西医方面尚没有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周语平教授的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在跟随周教授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周语平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些临床经验,现将相关成果报告如下。
1治疗病例患者,女,51岁,2012年6月19日时接收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重度萎缩,肠化轻度增生,患者临床表现出腹胀、矢气频、上腹疼痛、口干苦、嗳气无反酸、肛门灼热感、牙龈肿痛、大便细、纳眠可、舌苔少、舌淡红、脉细弱等症状。
周语平教授认为,该患者属脾虚气滞湿热之症,治疗关键在于清热除湿、益气健脾,药方主要为:太子参30g,半枝莲30g,北沙参30g,白花蛇舌草30g,枳壳15g,炒白术15g,莪术15g,延胡索15g,麦门冬15g,三棱15g,三七10g,炙甘草10g。
患者加减治疗30d后肛门灼热感、牙龈肿痛、上腹疼痛、腹胀症状减轻,随后去延胡索,加党参30g,持续加减治疗半年,2013年1月再次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为浅表性胃炎,肠化增生消失,胃黏膜轻度萎缩。
2治疗经验2.1益气养脾养阴周语平教授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主要为气滞血瘀、脾胃气虚、湿热中阻、肝胃不和等,本病以脾胃气虚、阴虚为本,因此治疗时应以益气养脾养阴为主。
并且周教授认为,脾胃以膜相连,脾以健运为常,胃以和降为顺,脾失健则胃不能纳谷,胃发病则脾无所输化,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与脾失健密不可分。
《景岳全书·脾胃》中认为,人之胃气即土也,万物不可无土,由此周教授推出,脏腑、脉候、形体、声色皆由胃气,胃气失即为凶候,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在益气,需脾胃兼施,治胃之本在于顺气通降,补虚理气,胃恶燥喜润,故可用白术、党参、黄芪等药健脾,用枳壳、延胡索等药理气,用黄精、枸杞子等药养阴。
朱振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 ・ 8
江西中医药 20 09年 1月第 1期总 4 0卷第 33期 1
苓 1 、 0g 山药 1 ( 5g 或制 黄精 1 )丹 参 2 、 5g 、 0g莪术 1 、 白芍各 1 、 茶菜 3 、 0g赤 5g香 0g徐长 卿 1 、 手 5g佛
・
减 。如见 胃脘 隐痛 或灼 痛 、 不 欲食 、 饥 口干舌燥 、 大 便 干燥 、 舌质红少 苔 、 脉细 或细数 为主症 , 胃阴不 属
。
重遂倦 或 反 H复 ,病 ,内 胆 流 P 感致 劳 伤 汁 或 反 染使
而脾 胃既 虚 , 易导致邪 侵 , 又 令病 不 易恢 复 。
干扰素 ,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增强防御因子 ; 丹参、 赤 芍 、 能增加 胃粘膜 血 流量 , 善微 循 环 , 能抗 莪术 改 并
菌、 抑制 炎症反 应 , 故对 促 进 胃粘 膜 的再 生 , 除肠 消
,
炒竹 茹 ; 嗳气 甚者加 旋覆 花 、 赭 石 。3个 月 为一个 代 疗程 , 据病情 轻重适 用 1~ 根 2个疗程 而奏效 。其 中 芪、 、 、 、 参 术 苓 草等 能 改善 免疫 状 态 , 导 机体 产生 诱
l
I复纳为胃 期,台 谷不此功不运 l ,愈脾能足 中 _ 的腐碍化失化 迁熟,长调无 足 水延障血 而 反受,气源,气 致
义 ; 长 卿 、 术 、 茶 菜 同用 能 和 胃消积 , 徐 莪 香 活血 化 瘀, 抗癌 肿 ; 手 、 佛 陈皮芳 香化 浊 , 理气 和 胃。全方健 脾益气 、 化瘀止 痛 、 理气 和 胃, 切合 本病 虚瘀 兼杂 的
病理关键 。
界不清 。病 理 所 见 腺 体 萎 缩 , 至 消 失 , 痿 者 萎 甚 “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经验单兆伟一、中医对消化系统的认识古人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从饮食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个重要关口,《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
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在消化系统的消化过程中,除了有脾的运化、胃的受纳、肝的疏泄、胆汁的参加,还需要肾阳的温煦,肺的宣发与肃降。
同时,小肠的分泌清浊,大肠的传化糟粕也是很重要的。
二、脾胃是生命的根本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
”说明人是每天离不开饮食的。
但是,若无一副健全的胃肠消化器官,纵然有满桌的美味佳肴,确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因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后,有得不偿失之感,甚至会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
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这是古人用以观察病人病势轻重进退、生死存亡的辨别方法。
也就是说人在生病时,只要还能吃饭,表明胃气尚存,气血化源未绝,谓之“有胃气则生”,病势可望由重转轻,预后良好。
若病到已不能进食,标志胃气己绝,气血生化无源,便是“无胃气则死”,病热将由轻转重,逐渐恶化,危及生命。
所以中医古书《内经》说“安谷者昌,约谷者亡。
”例如三国时代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岁就死了,主要在于他平日政事烦多,操心费力,又长期进食甚少,导致思虑伤脾、营养不足、胃气衰败的缘故。
这就告诫人们:若不注意日常的饮食起居,不护养胃气,就有可能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中医认为,导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饮食不节、寒热不适,或情志郁闷、忧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预防上亦要从节饮食、适寒热、畅情志这三方面做起。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双柏散水蜜外敷,其以大黄、侧柏叶、泽兰等杵末为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对于癌肿明显,疼痛剧烈者有较好疗效。
4 病案举例 马某,男,63岁,大学教授。
1999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2个月前因肝区不适行肝脏B超、CT扫描发现肝脏占位,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在肿瘤医院曾行手术治疗。
就诊时主诉右胁胀痛,纳呆乏力,心烦失眠,肠鸣矢气,大便烂,小便短赤,舌嫩红苔腻,脉滑细。
证属湿浊热毒蕴结,气阴不足,治当清热解毒祛湿,益气健脾养阴。
处方:陈皮6g,白术、竹茹、法夏各12g,白花蛇舌草、猫爪草、石上柏、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炙甘草各5g,枳壳10g,太子参30g。
服药3周,精神日振,胃纳日增,乏力明显好转。
彭师认为此时正气渐复,可适当增强舒肝理气之功,于上方去旱莲草,加郁金、佛手,配合中成药大黄蛰虫丸、六味地黄丸口服,治疗1月后心烦失眠消失,自觉症状不明显,患者信心倍增。
后一直以上方加减调理,现患者病情稳定,目前仍坚持门诊治疗,已带癌生存5年余。
(收稿2004209203;修回2004212223) 张子俊名老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马 兰 甘肃省平凉市中医医院(744000) 著名老中医张子俊,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载,在理论和临床方面造诣甚深,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随张老临证,屡见他治愈沉疴痼疾,得悟颇深。
现将其经验整理于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难治之证。
病机为本虚标实,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胀痛、心下痞满、呃逆、烧心、嘈杂为主证的病症。
脾与胃,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及脾,脾病亦可及于胃。
老师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认为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
脾胃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其他脏腑有病也可影响脾胃。
胃气和则五脏安,脾升胃降为气机上下之枢纽。
脾胃与肝胆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疏泄无权,肝气横逆,气机阻滞不畅,为痛为聚;血行瘀阻,经脉闭塞,为痞为积。
杨春年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

杨春年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中医杨春年主任系新疆乌鲁木齐市中医院名老专家,其在医林辛勤耕耘数十载,学验俱丰,笔者曾随其学习临诊。
现将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如下。
1、本病主要病机为脾胃气虚血瘀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黏膜肌层增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的“胃痞”“嘈杂”“胃脘痛”等范畴。
主任认为该病多由于久病耗气损精而致气衰无力,气虚血运不畅而致瘀阻,呈气虚血瘀之候。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诸病丛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上常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形瘦体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脉细或弱等一派气血虚弱表现。
内镜检查示胃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皱襞变细,黏膜变薄,此乃气血虚弱无以荣养胃黏膜所致;病久入络,气血瘀滞,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胃更虚,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瘀阻胃络之证候。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所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
”因此,主任认为脾胃气虚血瘀为本病核心病机,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
2、谨守病机,匠心独具主任根据本病脾胃气虚血瘀主要病机,运用方剂如下:山楂、神曲、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莪术、薏苡仁、鸡内金、甘草。
运用山楂既消食除痞,又有活血化瘀之功;莪术消积化瘀,既可活血以通络,又可助山楂、神曲消食和胃。
方中黄芪、党参配伍莪术乃制方之特色,益气活血,补气而不壅中,攻破而不伤正,行中有补,补中有行,相得益彰,使病变消弭于无形之中。
薏苡仁健脾祛湿,防脾虚水湿内生。
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消食导滞、活血化瘀之功。
加减法:痞满、食欲不振、舌苔厚腻属湿阻中焦者合平胃散、谷芽、麦芽各30g;便溏者配伍仙鹤草、桔梗,仙鹤草有补虚止泻之功,且用量宜30g以上,桔梗可宣肺升提,用量10g即可;失眠,入睡困难者加百合30g、紫苏9g调节阴阳,二药合用可引阳入阴;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芍理气和胃止痛;胃镜提示有溃疡、糜烂者,以胃痈治,加天花粉20g、冬瓜仁20g、桃仁10g祛瘀消痈;若已出现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多配伍山慈菇、浙贝等祛瘀散结。
姚乃礼教授从“肝郁脾虚,络阻毒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姚乃礼教授从“肝郁脾虚,络阻毒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姚乃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他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出了以“肝郁脾虚,络阻毒损”为论治基础的治疗方案。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姚乃礼教授的治疗经验,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中药方剂等内容。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的持续、进行性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胃炎,临床上表现为胃纳减退、腹胀、饱胀感、恶心呕吐等症状。
姚乃礼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肝郁脾虚,络阻毒损”密切相关。
姚乃礼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肝气郁滞,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使得脾虚化生湿滞,湿浊内生从而引发胃炎的发生。
此外,络阻毒损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机之一。
络阻可导致胃气不行,湿浊停留在胃内,长期积聚则易引发胃炎;毒损则主要指的是湿热内蕴,湿热的蕴结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根据中医理论,姚乃礼教授强调了辨证施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
他根据病情不同,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虚湿阻型、湿热胃炎型和胃阴虚损型等不同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姚乃礼教授强调了调理肝气的重要性。
他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调肝和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等。
针对脾虚湿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姚乃礼教授则注重益脾健胃、祛湿化痰的治疗。
对于湿热胃炎型,他则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
对于胃阴虚损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姚乃礼教授主要通过滋阴养胃的方法进行治疗。
同时,姚乃礼教授也重视中药方剂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他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方剂有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二妙散等。
这些方剂具有调和胃脾、疏肝理气、降逆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对缓解症状、改善胃黏膜病变具有一定的疗效。
总的来说,姚乃礼教授以“肝郁脾虚,络阻毒损”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强调了辨证施治和中药方剂的应用。
国医大师李佃贵应用五虫五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

国医大师李佃贵应用五虫五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国医大师李佃贵应用五虫五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常表现为胃黏膜的变薄、萎缩和功能减退。
由于其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往往不重视,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而国医大师李佃贵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许多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应用五虫五草的中草药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对他的经验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五虫五草的组方。
五虫指的是蚯蚓、蝼蛄、蝎子、蜈蚣和螃蟹,五草指的是半枝莲、山楂、苍术、黄柏和陈皮。
这个组方中的每一味药物都有特定的药理作用,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有一定的独特性。
蚯蚓具有温中益气、消食化滞的功效,能够调节胃肠蠕动功能,改善胃肠道的排空功能。
蝼蛄具有温中消食、化痰止咳的作用,对胃炎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蝎子则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对于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至于蜈蚣和螃蟹,它们可以消肿散结、祛湿化痰,对于胃黏膜的炎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半枝莲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健胃消食、清热解毒的功效。
山楂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并且还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苍术则具有健胃止痛、理气和湿的功效,对于胃炎引起的胃痛、腹胀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黄柏可以清热燥湿、止血生肌,对于慢性胃炎合并有溃疡及出血倾向的病人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陈皮则能健脾理气、消食导滞,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的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李佃贵注重患者的整体调理,提倡合理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同时建议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此外,他还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轻重,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经过多年的实践,李佃贵发现,应用五虫五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他的治疗下,许多患者的胃疼、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明显减轻,胃黏膜的萎缩程度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摘要:浅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62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01-02
张授主治医师从医30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病因病机特点:
张师认为,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固有腺体萎缩,胃粘膜萎缩变薄,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胃壁的张力及蠕动能力均大为减弱。
中医表现为脾胃两虚,納化无权,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阳不降。
临床可见食欲不振,或知饥不食,纳谷不馨,食后脘腹饱胀,或痞满作痛,甚则大便不通等症。
临床上我们常宗李东垣“升阳益胃汤”方意,弃用人参、黄芪之壅补,羌活、独活之升散;选用荷叶、葛根、升麻等清润之品以升其清阳,兼润其胃;半夏、黄连、泽泻等苦辛之品降其浊阴,兼造其脾。
并加砂仁、白豆蔻等醒其脾气,枳实、绿萼梅等开其胃气,山楂、神曲、麦芽等化其腐气。
旨在辛开苦降,化腐开痞,以顺其性,俾中焦枢机得转,脾胃升降得复。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正虚为本的疾病,中焦不运,脾胃两虚、納化无权、后天乏源是其基本病机,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如土德
日衰,水谷不运,必然导致气血两虚,机体失养。
患者可见面黄肌瘦、少气懒言、肢体无力、心悸头晕、动则喘喝、脏器下垂等症,并可出现继发性贫血。
而脾胃久病,后天无力充养先天,亦可由脾及肾,导致肾精命火不足。
此时可出现腰酸背困、神疲腿沉、畏寒肢冷,或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小便频或短少,甚至面浮肢肿、月经失调、精少不育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但胃粘膜及固有腺体发生萎缩性病变,而且还可继发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等,且久病入络。
久病致虚,因虚而致实,故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格局。
另外,有一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兼有浅表性胃炎,或幽门螺杆菌(hp)呈阳性反应。
中医证候可表现为湿热、气滞、淤血、痰浊等数端。
此时如单补其虚,则易助邪而滞气。
因此,只能补中兼泻,寓泻于补,使祛邪而不伤正。
临床上,胃脘胀闷,胁肋胀痛为肝胃不和的典型症状,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胃动力障碍是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
因此,从“病”“证”来看,萎缩性胃炎所表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有许多共同的病例特点。
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型)基本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嗳气呃逆,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紫苏梗12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甘草6g。
脾虚型肝胃不和证(脾虚肝郁型):症见胃脘、胸胁胀闷或胀痛,嗳气吞酸,食欲不振,善叹息,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精神不振,身倦乏力,大便溏薄或溏结不调(多见于老年患者),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虚弦;治宜健脾理气和胃;选用四囧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太子参15g、白术12g绞股蓝15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白豆蔻6g、甘草6g。
阴虚型肝胃不和证(胃阴亏损型):证见胃脘胸胁胀闷,胀痛,嗳气,呃逆,心烦易怒,口干,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或中有裂纹,脉弦数;治宜养阴理气和胃;选用养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沙参12g,麦冬12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石斛12g,鸡内金12g,乌梅6g,五味子6g,甘草6g。
血瘀型肝胃不和证(气滞血瘀型):证见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痛有定处,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淤血,苔薄润,脉弦细涩;治宜健脾活血,理气和胃,选用:太子参15g、白术12g绞股蓝15g、柴胡6g、木香6g、枳壳6g、延胡索12g、白芍6g、砂仁6g、鸡内金12g,佛手6g、白豆蔻6g、甘草6g、黄连6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
张师对本病的治疗强调“和胃加重理气;健脾不忘化瘀;兼顾清热养阴;诊治调护结合”的辩证要点。
和胃加重理气: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症状为胃脘胀闷或胀痛不适,
其病机为胃失通降,系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故肝胃不和为临床病理基本要点。
脾胃气虚,食浊不化,可导致胃气失和,升降失常,故调理气机,理气和胃对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药物选用柴胡、紫苏梗、木香、枳壳、砂仁、佛手等。
因理气药大都具有促进胃动力,加速胃排空功能,如木香能加速胃对钡剂的排空,同时可直接刺激胃肠粘膜细胞产生内源性胃动素,促进血中胃动素升高而加速胃排空,且与枳壳配伍,对促进胃动力具有协同作用;而柴胡、木香、延胡索等理气药物又具有调节胃酸分泌与修复胃粘膜屏障功能。
健脾不忘化瘀:萎缩性胃炎因病情迁延,反复发作,“久病正虚”,“虚多挟於”。
故本病因虚致於而导致胃痛不解者临床并不少见,临床上对久病不愈者,在治疗上不宜一味壅补,但亦不可单用破血行於药物,而要注意因虚致於这一病理特点,健脾不忘化瘀,使气血充盈,血行於散,通则不痛,诸症消失,对脾虚型肝胃不和证尤为重要。
选药时在健脾理气和胃药物基础上选用延胡索、三七、丹参、徐长卿等,具有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有助于萎缩细胞和病变粘膜的修复,对因虚致於者,采用健脾益气配以活血化瘀药物对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病理变化均有重要意义。
兼顾清热养阴: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常能导致热的产生;脾胃虚弱,中焦运化不足,导致痰湿湿浊瘀滞不化,郁久可化热,又因病情反复迁延,久病阴虚又可产热,故萎缩性胃炎可夹有不同程度的热像,在治疗中要理气和胃兼顾清热,清热药物常选
用黄连、蒲公英、白花蛇草等。
同时。
张师还认为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和发展有关,慢性胃炎肝胃不和证hp感染高于正常人与脾胃虚弱症患者。
hp为湿热之邪,在治疗时应投以清热药物。
临床上,黄连、黄芩等药物均有抗hp功效。
萎缩性胃炎可夹有不同程度的阴虚之证,在治疗时应当兼顾滋阴养胃,应配伍白芍、五味子、乌梅、石斛等酸甘化阴之品,利于胃阴自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