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浅谈《史记》的“德”

合集下载

浅谈《史记》的文学价值

浅谈《史记》的文学价值

职业教育2021年第6期301《史记》 因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贯注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而被公认为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刘勰赞其有“博雅弘辨之才”;鲁迅在 《汉文学史纲要》 中说:“ (司马迁) 发愤著书,意旨自激,……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 《春秋》 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矣”。

对 《史记》 的文学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本文试从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价值观和 《史记》 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等方面来浅析 《史记》 的文学价值。

1 《史记》进步的历史观、价值观司马迁自幼经过严格的史官训练,成年后又游历名山大川,并在西汉朝廷中任职,目睹在政治权力中心斗争的各种人和事,最终形成了“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敝通变”的进步历史观。

他对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具有深入的思考,认为不是天意、天命而是人的客观力量决定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同时他还注重思考历史前进的原动力和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并敢于表达自己异于常规,有别传统的见解,这显示了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的思考是深入其本质的,与后世平铺直叙事件过程和人物生平的史书有根本区别,更能在本质上和深度上体现历史真实,故被誉为“实录”。

同时司马迁把这种深沉的思考凝注笔端,从而也使 《史记》 具有了强烈的文学性。

司马迁著史中所表现出的善恶是非观、正义感、实事求是的历史态度和对历史人事的进步思考,通过其文笔才华生动逼真地流传后世,是以后历代那些书写“帝王将相家谱”的史家绝难企及的。

司马迁进步的历史价值观在 《史记》 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这使《史记》既具有再现历史的客观真实性,也因生动有致、疏宕曲折的文笔而兼具浓厚的文学色彩。

司马迁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吸取两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亦儒亦道、非儒非道”的思想价值体系,敢于对当代,尤其是武帝时代的政治持批判态度,也是他有别于正统史家的卓越史才的表现之一。

他在 《酷吏列传》 中称: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激励自己,才有了《史记》的横空出世。

在刑不上士大夫的西汉时期,士人被处以宫刑乃奇耻大辱,生不如此,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之遗愿,忍辱负重,终究苦心人、天不负,完成了《史记》的宏伟篇章。

近人梁启超赞其为“千古之绝作”,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史记》的巨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史记》,又称《太史公》传,创造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通史,把历史撰述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引向了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

《史记》内容系统而丰富,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计130篇,52万多字,无论从内容和分量上看,都是我国第一部空前未有的纪传体通史巨着。

《史记》,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一部至真至美的文学着作。

虽然文中带有司马迁个人的主观臆断,但司马迁乃至情至性之人,绝非世俗谄媚之属,不虚美,不隐恶。

因此其文章体现的是一种真善美的追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史记》以创造社会文明的主体——人为中心记载历史,具体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进程。

中华文明是在中华民族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懈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文明成果则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特别是众多杰出人物共同创造的结晶。

因此,对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的记载,是纪录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不可或缺的内容。

《史记》所创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为中心。

其五种体例,本纪、世家、列传基本是人物的专篇,而表与书也反映了大量人物的事迹和活动。

而且《史记》所写人物涉及面很广,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商人、妇女、游侠、医生、卜者、倡优,以及农民起义领袖等,凡是活动在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年的历史大舞台上的各种各类、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都有详细且真实地记载。

浅谈《〈史记〉选读》对学生入文思想的熏陶

浅谈《〈史记〉选读》对学生入文思想的熏陶
浅 谈 < 史 记> 选 读》 对 学 生入 文 思想 的熏 陶
◎期 匕 娟
《 记 》共 10 ,5万 字 ,包括 “ 纪 ” “ 家 ” 史 3篇 2 本 世
悟 古 代 文 化 精 品 的 思 想 与 艺 术 魅 力 , 体 会 中 国文 化 的 博 大
“ 传 ” “ ” “ ” 五 个 部 分 , 记 载 上 起 轩 辕 黄 帝 , 中 精 深 、源 远 流 长 ,从 而 陶 冶 自 己 的性 情 、 趣 ,提 高 文 化 列 书 表 情 经 唐 、 虞 、夏 、 商 、 周 、 秦 , 下 至 汉 武 帝 元 狩 元 年 共 三 千 品位 。 ( 《 史记 > < 选读 》教 学 参 考 书 ) 多 年 的 历 史 , 包 罗 广 泛 , 体 大 思 精 。 司 马 迁 自述 其 写 作 此 书 的 目 的 是 : “究 天 人 之 际 , 通 古 今 之 变 , 成 一 家 之 关 系 。 《 记 》 是 我 国第 一 部 以人 物 为 中 心 的 伟 大 著 作 , 史 绝 唱 ,无 韵 之 《 骚 》 ”。 离


使 学 生 懂 得 注 重 人谋 的 道 理

人 文 主 义 是 相 对 于神 本 主 义 提 出 的 ,其 核 心 理 念 就 是 性 , 这 在 当 时 无 疑 是 一 种 人 性 的 觉 醒 和 思想 的 解 放 ,而 且
言 。 ”所 谓 “ 天 人 之 际 ” , 即要 探 究 天 道 和 人 事 之 间 的 抑 神 扬 人 , 以 人 为 本 。 《 史 记 > 读 》 强 调 “ ” 的重 要 究 < 选 人
节 目 , 让 同 学 们 感 受 亲 情 孝 道 ; 央 视 动 漫 《 华 德 育 故 记 中 巧 妙 设 置 一 些 道 德 话 题 ,让 同 学 们 结 合 自身 行 为 、结 中 事 》 , 寓 教 于 乐 懂 美 德 ; 台 湾 蔡 礼 旭 老 师 的 讲 演 《 生 命 合 生 活 实 际谈 谈 感 想 认 识 。如 组 织 同 学 们 观 看 《 春 》 、 让 暖 充满 爱 》 ,激 励着 同学们 感 恩奋 进 ;李 ~ 冉老 师 的 《 孝 道 》 ,令 不少 同学 潸 然 泪 下 … … ( )话 题讨 论 来 谈 心 六 《 是 红 色 的 》 等 一 系 列 美 德 教 育 的 电 影 视 频 后 , 学 生 们 爱 竞 主 动 地 想 表 达 一 点 什 么 了 。笔 者 还 经 常 利 用 语 文 自 习 课 ,给 同 学 们 读 一 些 生 活 中 感 人 的故 事 , 印发 关 于 亲 情 、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

浅谈《史记》的价值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由司马迁完成于公元前91年。

它以十二本分别记载了二十二个帝王的纪传体文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首先,《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史记》以纪传体的方式,不仅记录了早期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还通过详细的文字记载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等诸多内容。

《史记》中的史料丰富而全面,既有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也有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既有政治家、军事家、史家等重要人物的事迹,也有民间故事和谚语等。

这些史料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还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文化遗产的参考。

其次,《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文化典籍。

司马迁在《史记》中广泛引用了古代经书、诗歌和楚辞等文化作品,通过这些引用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还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

例如,《史记》中记载了《诗经》中的许多诗歌,展示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特征。

同时,《史记》还运用了辩证的历史观点,探讨了人性、政治和伦理等深刻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第三,《史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史记》中的各个传记不仅是个人事迹的记载,更是表达了各个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就是司马迁表达自己作为史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文献。

通过研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等方面的观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最后,《史记》对于塑造中国古代历史传统和国家形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中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强调史家的价值和历史的意义,也提倡尊重历史真相和注重道德规范。

这种历史观念的传播影响了后人,也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

关于《史记》的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现了严谨的历史
学方法和思想的巨著。

阅读《史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
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通过阅读《史记》,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明白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变
迁以及历史人物的伟大功绩和悲惨命运。

司马迁以其清晰的史料、细腻的情感描写和
深刻的历史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史记》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与反思。

通过
对历史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根源和发展,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总的来说,阅读《史记》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也使我对历史学有了
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希望通过阅读《史记》,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不断
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史记读后感怎么写

史记读后感怎么写

史记读后感怎么写《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它以“纪年”和“列国”为主线,记述了从黄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读完《史记》,我深受启发,感慨万千。

首先,司马迁的史学思想深邃而独特。

他提出了“史为治道,不为世谀”的观点,强调历史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为后人治理国家提供借鉴。

他还提出了“史家之绝言也,其唯史而已矣”的观点,强调史家应该以史实为依据,客观地记述历史。

这些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史学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其次,《史记》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

司马迁以“纪年”和“列国”为主线,将中国古代历史按照时间和地域进行了系统的编排和叙述。

他用“纪年”来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用“列国”来描述各个国家的兴衰变迁,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同时,他还采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典故,为历史事件增添了生动的色彩,使整部书读起来生动有趣。

这种叙事手法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史书应该如何编写和叙述,以及史学家应该如何处理史料和典故。

最后,《史记》的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它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兴衰变迁,还记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封禅”、“五帝”、“三家分晋”等。

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丰富多彩,以及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

总之,读完《史记》,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叙事手法和内容安排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史记》会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学习历史的良师益友。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史记》是一部举世公认的史学名著,它的内容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精深,同时也对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史记》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英雄豪杰到奸佞小人,书中描绘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或英勇善战,或智谋过人,或仁慈爱民,或残暴无情,他们的性格、命运和情感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和展现。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深入了解,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背景,同时也更加明白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其次,《史记》的叙事方式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司马迁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历史事件,使得整个历史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还在书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议论和评价,这些议论和评价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同时也对人性、道德、伦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

通过这些议论和评价,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内涵和意义,也更加明白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此外,《史记》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也让我受益匪浅。

司马迁在书中不仅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生动的叙述,同时也通过这些事件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胜者王侯败者寇”等等。

这些道理和智慧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道理和智慧,我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白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总的来说,《史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史学名著,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叙述和深入分析,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更加明白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我相信这部著作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史记》读后感

《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它详细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近三千年的历史。

阅读《史记》,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司马迁的史学精神和文学才华产生了敬佩。

在阅读《史记》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司马迁以纪传体的形式,将人物的生平、事件的来龙去脉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多样性。

这使我理解到,历史是由无数个生动的故事构成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意义。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让我对古代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司马迁通过对各个时期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各自的品质、才能和命运。

这使我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时代的发展。

此外,《史记》中的文学价值也让我印象深刻。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如生动的描绘、对比手法、讽刺等,使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这使我意识到,历史著作不仅可以传递知识,还可以展现文学艺术的美。

《史记》还让我对历史的真实性有了新的认识。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历史,但他也坦言历史资料的局限性。

这使我理解到,历史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对历史资料的批判性思考。

最后,《史记》中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讨论让我思考了历史与道德的关系。

司马迁在作品中对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评价,这使我认识到,道德和价值观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史记》中的“德”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德”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一最好的论证就是他对孝文帝与伯夷的推崇。

《孝文帝本纪》中,仅是“德”字就出现三十一处,司马迁更是评价孝文帝“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

”将孝文帝与开国皇帝高祖相提并论,可想而知,孝文帝的“德”是足以让他感动。

《史记·孝文本纪》中说:“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

”文帝带头为天下人作敦朴的示范,并制定一些节俭的规章制度,推动自上而下实行。

据说他的一件黄袍,一直穿了二十年,补之再补。

他尽量减轻刑罚,减轻赋税,宽大包容,为人称颂。

时人贾山曾说,汉文帝即位后,“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减外徭卫卒,止岁贡;省厩马以赋县传,去诸苑以赋农夫,出帛十万余匹以振贫民;礼高年,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赐天下男子爵——亡不被泽者;赦罪人,怜其亡发,赐之巾,怜其衣赭书其背,父子兄弟相见也而赐之衣。

平狱缓刑,天下莫不悦喜”。

西汉后期的刘向因此评价说:“文帝遵汉家,基业初定,重承军旅之后,百姓新免于干戈之难,故文帝宜因修秦余政教,轻刑事少,与民休息——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


可见,孝文帝的德行是昭然于天下的,也得到天下人的认同。

除了对孝文帝的德行的彰显外,他还对实行仁政,以德服民的尧、舜、禹、汤、文王和武王大加赞扬,而对实行暴政的桀、纣、幽、历等大加鞭挞。

这一褒一贬,高下立叛。

显示出司马迁提倡“仁政”的德礼之治的立场。

而孝文帝的“德”显然是儒家的“德”,具指有高尚的人格,有美德的人。

道家的“德”却与儒家的“德”大有不同。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

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获得一些东西,这就是“德”。

老子说:“万物不尊道而贵德。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所以老子鄙弃儒家的仁、义,以为这些德行都是“道”、“德”的堕落。

因此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家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有“德”的品性却不知“德”的存在。

由此可见,这是道家与儒家关于“德”的直接冲突。

司马迁是受儒家思想深刻一点还是还是受道家思想深刻一点,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颇受争议的。

倘若说他受儒家思想更深刻,那也能理的清楚,因为他师从孔安国与董仲舒,儒家思想对他著《史记》影响的体现也是很明了的。

但是他的父亲司马谈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深受道家影响的人物,如果说司马迁受其影响不大,那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司马迁在书中对儒、道有直接冲突的“德”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孝文帝的例子自然是对儒家关于“德”的最好论证。

下面我们再谈谈道家的“德”。

谦者,“让”也。

古人对谦让之德是非常肯定与重视的。

老子一再强调“柔”和“无为”,以适应不固定的、自然而然的“道”与“德”。

什么是“柔”?老子的“柔”不是一种实力的表现,而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谦卑逊让、内敛含藏、以退为进。

他言:“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七十六章》),“柔弱胜刚强”(《道德经·三十六章》),认为善于避其锋芒,懂得谦让之术的人其实比表现突出的强者更强,因为“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道德经·九章》),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容易招惹祸害,不可持续,不得善终。

对于那些尚让的人来说,柔弱、逃避不是他们的目的,而仅仅是通向某个目的的工具。

《伯夷列传》是司马迁尚让思想的最高表现。

“末世争利,唯彼奔义;让国
饿死,天下称之”(《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写《伯夷列传》的原因,而把这篇列传放在七十列传之首,更可见司马迁对“让”的崇尚。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的开篇就列举了具有“禅让”之“至德”的尧和舜,“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接着又列举了具有让国之德的许由、卞随、务光,“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可见,司马迁对伯夷的“让”德是有意加以彰显的。

这与三十世家之首的《吴太伯世家》“嘉伯之让”的创作目的是遥相呼应的。

在那个为夺权柄而父子、叔侄、兄弟间常白刃相加的乱世里,这种“让”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司马迁对历史上那些为争权夺位而兄弟相残、亲人反目的史实的描写,恰好与伯夷、叔齐之让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司马迁“以让化争”的主旨所在。

在《史记》一书中,“以让化争”的列子比比皆是,通过对比范蠡与文中,张良与韩信等人的命运,他赞许
主动退让,也为那些不谙君心不知退让终遭横祸的功臣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因此他敬告世人“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田叔列传》)。

通过孝文帝的仁义之德和伯夷谦让之德的举例说明,我们基本可以理解儒家与道家的“德”的区别,也能够明白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儒家之“德”与道家之“德”的双向融通。

参考文献
[1]陈桐生.《史记》与民族文化精神[A].袁仲一.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三辑[C]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2]郭双成.史记人物传记论稿[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刘国民.史记中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二元对立[J].湖北大学学报,2007(3).
[4]司马迁.史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