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系统与环境高中化学教案

系统与环境高中化学教案
主题:系统与环境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系统与环境的定义
2. 系统内外的交换
3. 动态平衡
4. 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5. 化学平衡与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系统与环境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学习(15分钟)
讲解系统内外的交换和动态平衡的概念,通过示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系统的变化和平衡的过程。
3. 实践(20分钟)
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总结(10分钟)
总结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让学生归纳并思考在真实生活中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5. 作业(5分钟)
布置化学平衡与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加深对系统与环境的理解。
补充材料:
1. 相关视频教学资源
2. 实验操作指南
3. 配套练习题
教学评估:
1. 参与实验的表现
2. 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表达能力
反思与改进: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系统与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系统工程课程设计

系统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系统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等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思考和解决。
3. 帮助学生了解系统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创新性。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3. 培养学生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系统工程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 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勇于挑战,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责任感,认识到系统工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程趣味性和实用性。
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系统工程基本概念:系统与系统工程的关系、系统工程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
2.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的基本步骤、方法,如结构分析、行为分析、决策分析等。
3. 系统设计方法: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如模块化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
4. 系统工程应用案例:介绍系统工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企业管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
5. 实践项目: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提高学生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系统工程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第二周:系统分析方法(一)第三周:系统分析方法(二)第四周:系统设计方法(一)第五周:系统设计方法(二)第六周:系统工程应用案例及分析第七周:实践项目启动,分组讨论,确定项目主题第八周:实践项目实施,进行系统分析、设计第九周:实践项目成果展示、评价与总结教学内容与课本关联性:课程内容紧密围绕教材中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系统工程知识。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

表格制作
业务名称: 单位名称:
制图: 核对:
审核: 年月日
传递 存储 收集资料
31
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图绘制举例
计划 处
银行
技改 处
各部门 各单位
投资 总规划
更新改造 贷款规模
开会 讨论
报表
局 领导
计划 处
技改 处
各部门 各单位
银行
审批
综合平衡 (讨论)
正式 计划
各单位 上报表
各部门 各单位
20
系统分析任务与步骤.
信息系统分析: 是关于组织要用IS解决的问题的分析, 提出一个明确要做什么的逻辑方案, 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进行需求分析。
21
需求分析的具体任务
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要求。
对系统的综合要求主要包括功能要求、性能要求、 运行要求和其他要求等四个方面。
2.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程设计)
主 讲:田 艳 教授 E_mail:tianyanjx@
5.1 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特点
系统规划的任务:
1. 制定信息系统发展战略 2. 制定信息系统总体方案 3. 制定信息系统开发计划 4. 制定信息系统资源分配
2
系统规划的特点
1. 面向全局、长远,不确定性,结构化程度 低
最终结果,为系统开发指明了方向,是最 重要的文档资料。
12
5.5.1 报告撰写内容
1. 企业的远景与战略 ❖企业正向何处发展? ❖企业打算达到怎么样的目标?
2. 信息系统对企业远景战略的支持 ❖信息技术如何支持企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3
5.5.1 报告撰写内容
环境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及方法,掌握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知识体系。
2. 了解我国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3. 掌握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步骤,了解不同类型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特点。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环境规划与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环境规划与设计,具备一定的绘图、制图能力。
3. 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增强学生对环境规划与设计职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和规划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规划与设计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规划与设计导论2. 环境规划与设计原则及方法:绿色环保、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原则;系统分析、空间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我国环境规划与设计现状及政策法规:介绍我国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解读相关政策法规。
教材章节:第三章 我国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现状与发展4. 环境规划与设计流程及步骤:项目策划、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流程与步骤5. 不同类型环境规划与设计特点:城市环境规划、乡村环境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不同类型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特点6. 环境规划与设计实践操作: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价。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案范本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环境工程技术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环境监测技术1.1 环境监测的概念与分类1.2 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3 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1.4 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2. 环境治理技术2.1 环境治理的概念与原则2.2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2.3 水污染治理技术2.4 噪声污染治理技术2.5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技术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地介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实验法:通过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环境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环境问题的应对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考试:组织笔试和实践考核,测试学生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4. 学生参与度: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讨论质量和小组合作等为评价指标,评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 教学资源:本课程将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设备、环境监测仪器、相关文献资料等,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
环境工程教案

环境工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定义、内容和发展历程;2. 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技术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环境工程的内容和主要领域;3. 环境工程的发展历程;4. 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5. 环境工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授课方法:(1)讲授:教师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介绍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应用实例,深入理解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作用;(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活动:(1)听课笔记:学生需要做好听课笔记,包括重点内容和思考问题,以便之后的复习和讨论;(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深入探讨环境工程的热点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3)案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了解环境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4)课外阅读:学生需要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以加深对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四、学习评估:1. 作业评估:根据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听课笔记、小组讨论和课外阅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2. 课堂表现评估: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3. 综合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考试和课程项目,评估学生对环境工程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况。
五、教材参考:1. 主教材:《环境工程学原理与实践》;2. 辅助教材:《环境工程案例分析》、《环境工程实践指南》。
六、教学反思:环境工程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领域,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工程技术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物联网环境监测课程设计

物联网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联网基本概念,掌握物联网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环境监测中常用的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物联网数据传输协议,明白数据如何在云端和设备间传输。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物联网知识,设计简单的环境监测系统。
2. 学生能够通过编程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
3. 学生能够利用物联网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环保领域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科技创新对解决环境问题的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1. 物联网基础知识:介绍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与原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物联网概述- 内容列举:物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体系结构、关键技术(如传感器、嵌入式系统、云计算等)。
2. 环境监测传感器:讲解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技术- 内容列举:传感器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 数据采集与处理:阐述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方法,涉及编程语言和物联网平台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内容列举:数据采集方法、编程语言(如Python)基础、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
关于系统工程的课程设计

关于系统工程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系统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系统工程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原理,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和评价的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系统工程的兴趣,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系统工程概述:介绍系统工程的定义、特点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
2.系统分析方法:讲解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结构分析、流程分析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系统设计方法:介绍系统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如模块化设计、层次化设计等,让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4.系统评价方法:讲解系统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如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培养学生评价和优化系统的能力。
5.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将系统工程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4.实验法:进行系统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系统工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工程的基本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配置齐全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系统分析A》课程设计姓名学号专业名称提交日期 2016年1月12日第一章任务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设计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程设计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环境质量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报告主要研究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总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评价因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项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热电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模型运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分析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污水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模型运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①污水厂处理前水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②污水厂处理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分析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应对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热电厂所采取的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增加烟囱物理高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使用除硫除尘设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其他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污水处理采取的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小组分工........................................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任务书课程设计目的环境系统分析以模型化为手段描述环境系统的特征,模拟和揭示环境系统分析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并通过最优化对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做出最佳选择。
而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学习之后的设计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设计内容主要在以前布置的水环境质量模式与大气环境质量模式大作业的工作基础上展开。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了解求“水环境污染物”与“大气环境污染物”的污染贡献估算所需的主要资料、应做的主要工作、所用的主要模式、工作的一般步骤等等,并锻炼在微机上求解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要求环境质量要求某城郊区域(假设原来无任何大气和水污染物)要进行国家级经济开发示范建设,先行开发项目有污水处理厂和热电厂,为保证开发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达标,必须对该二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进行控制。
控制标准如下:(1)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一级标准(2)水环境质量控制在地表水III类标准报告主要研究内容(1)调查、统计水、大气环境资料。
(2)使用相应的河流/水质模型以及大气质量模型进行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状况)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计算过程。
(3)列举污染预测结果为保证达标需要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手段。
(4)课程设计的结果分析、结论及讨论。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总论设计依据(1)《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环境系统分析教程》,程声通主编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下简称教程)(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评价因子水污染物—国家及省规定的总量控制因子:COD、SS、TN、TP四项;大气污染物—国家及省规定的总量控制因子:烟尘、粉尘、SO2三项。
项目热电厂热电厂中烟囱的初步设计高度为35米,出口处截面积为10平方米,烟气温度为105度,烟气排放量为20立方米每秒,设计燃煤量为120吨每天,燃煤含硫量2%,含尘量18%。
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均温15摄氏度,平均气压为1000hPa,地面风速为2米每秒。
大气稳定度为D级。
电厂正南方3000米处有一处中学,学校主教学楼高22米。
背景介绍(1)已知条件:燃煤量W=120t/d=5t/h;燃煤含硫量S=2%;;烟尘的质量分数S=18%;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TS =105。
C+273K=378K;烟囱出口处环境中的大气温度Ta=15。
C+273K=288K。
(2)假设条件:煤的灰分A=80%。
(3)模型依据a燃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强一般预测模型21.6(1)SO Q WS η=- (教程公式6-2)为二氧化硫排放源强,kg/h 或t/h ;W 为燃煤量,kg/h 或t/h;为二氧化硫的去除效率,%;S 为煤中的全硫分含量,%。
b 燃煤的烟尘排放源强一般预测模型 AB(1)Q W η=-尘(教程公式6-3)为烟尘排放源强;W 为燃煤量,kg/h 或t/h;A 为煤的灰分,%;B 为烟气中烟尘的质量分数;为烟尘的去除效率,%。
c 高架连续排放点源模型(高斯模型)1e H H H =+V (教程公式6-25)()()()222222221exp 2,,,21exp 2ey z e x y z ey z z H y Q C x y z H u z H y σσπσσσσ⎧⎫⎡⎤⎛⎫-⎪⎪⎢⎥-+ ⎪ ⎪⎪⎪⎢⎥⎝⎭⎪⎣⎦⎪=⎨⎬⎡⎤⎛⎫⎪⎪+⎢⎥+-+ ⎪⎪⎪ ⎪⎢⎥⎪⎪⎝⎭⎣⎦⎩⎭(教程公式6-26) 其中 (教程公式6-57)表示坐标为x,y,z 处的污染物浓度;为烟囱的有效高度;Q 表示烟囱源强。
d H V 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教程公式6-109)为烟气抬升公式,m ;为烟囱出口的烟气流速,m/s;d 为烟囱出口的内径,m ;为烟囱出口的平均风速,m/s;为烟囱出口处的烟气温度,K ;为烟气出口处环境的大气温度,K 。
e 最大落地点浓度,距离2*4x ezu H x E =(教程公式6-30)*x x 当=时,()22,0,0,ze x e yQ C x H eu H σπσ=(教程公式6-31)模型运用(1)源强预测燃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一般预测模型:Q SO2=·W ·S ·(1-η1),当未加除煤设备时,即η1=0时:Q SO2=·5·2%=h燃煤烟尘排放源一般预测模型:Q dust =W ·A ·B ·(1-η2) 当未加除尘设备时,即η2=0时:Q 尘=5·80%·18%=h 。
(2)距学校距离计算将学校向风向方向投影,建立x,y 轴 Y=3000·X=3000·(3)标准偏差ζy 和ζz 计算 因为已知大气能见度为D ,所以: γ1(ζy )= α1(ζy )= γ2(ζz )= α2(ζz )=σy=γ1⨯Χα1=⨯σ⨯⨯(4)烟囱高度计算Uz(35m)=u Z0⨯ (z/z 。
)^p=2⨯ (35/10)^=s ………….p 经查表得等于 d=2⨯10π=因为Q m =20M 3/S,V S =Q m /A=20/10=2m/s=3782 3.568 1.5 2.7 3.5682288.73378-⨯⎛⎫+⨯⨯ ⎪⎝⎭= H e =H1+∆H =35+= (5)最大落地浓度因为22/z Z z E x u σ=得2()/2Z z z E u x σ=⋅=2*356.624z e zu H x m E ==所以对于二氧化硫()()2*32max 2,0,0,,0,0,0.809/SO ze e z e yQ C x H C x H mg m eu H σπσ===1.52.7ssasxd H d V T T u T ⎛⎫-≈+ ⎪ ⎪⎝⎭V对于烟尘()()*32max 2,0,0,,0,0, 3.641/Dust ze e z e yQ C x H C x H mg m eu H σπσ=== (6)学校点浓度()()()222222221exp 2,,,21exp 2e y z e x y ze y z z H y Q C x y z H u z H yσσπσσσσ⎧⎫⎡⎤⎛⎫-⎪⎪⎢⎥-+ ⎪ ⎪⎪⎪⎢⎥⎝⎭⎪⎣⎦⎪=⎨⎬⎡⎤⎛⎫⎪⎪+⎢⎥+-+ ⎪⎪⎪ ⎪⎢⎥⎪⎪⎝⎭⎣⎦⎩⎭对于SO 2 :()()()22922222277.477.42244.912244.910.1610/360012121.312121.32121.3,2121.3,22,44.91exp exp 2 2.73169.077.42169.02169.0C π⎧⎫⎡⎤⎡⎤⎛⎫⎛⎫⎪⎪⎢⎥⎢⎥ ⎪ ⎪⎨⎬⎢⎥⎢⎥ ⎪ ⎪⎪⎪⎝⎭⎝⎭⎣⎦⎣⎦⎩⎭-+⨯=-++-+=⨯⨯⨯0mg/m 3 对于烟尘:()()()22292222277.42244.912244.910.7210/360012121.312121.32121.3,2121.3,22,44.91exp exp 2 2.73169.077.42169.077.42169.0C π⎧⎫⎡⎤⎡⎤⎛⎫⎛⎫⎪⎪⎢⎥⎢⎥ ⎪ ⎪⎨⎬⎢⎥⎢⎥ ⎪ ⎪⎪⎪⎝⎭⎝⎭⎣⎦⎣⎦⎩⎭-+⨯=-++-+=⨯⨯⨯ 0 mg/m 3分析模型采用高架连续排放点源模型,经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学校附近污染物浓度趋近于零,但污染物的最大浓度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