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泡沫概述
“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最新资料

“微电影”:网络时代的概念泡沫“微电影”恐怕是过去的两年中最受瞩目的一个影像焦点,从视频网站到门户网站,从专业导演、演员到业余的草根网民都开始在尝试制作“微电影”。
在过去的两年中作为优酷与中影联手打造的《11度青春》系列的代表作——《老男孩》的点击次数已超过8700多万;2011年,香港导演彭浩翔进军内地,以监制身份联手周迅、余文乐等明星制作成的《四夜奇谭》系列在网络首播后,已取得2.1亿的惊人点击率。
“微电影”到底是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看、研究与思考,笔者想借由此文得出一个结论:“微电影”不过是一个泡沫概念,网络时代的过渡产品,一个“旧瓶装新酒”的伪概念。
一、“微电影”:伪概念百度百科对于“微电影”的定义是这样的:“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
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
”在这个概念中提出了三“微”:微时长、微周期、微规模。
似乎正因为有了这个三“微”特点,“微电影”便成为了一个全新的事物登堂入室了。
那么让我们客观地去认识这三“微”,去除“微电影”的伪装。
“微”时长。
如果时长成为了“微电影”的主要“微”特征,那么我们只能说“微电影”早已有之,并非什么新概念,无非是电影短片的一个网络生存名词。
世界上第一批公映的电影《工厂大门》等,每一部时长不过1分钟左右,那么它们不也是微电影吗?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没有规定不可逾越的标准时长。
如果一定要以时长来划分概念,那么是不是还应该有“中”电影,“长”电影。
显然,时长并不能代表什么,充其量是表现内容的一个体量值,正如香港电影导演彭浩翔曾经这样谈到他对“微电影”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有一些故事,需要找到另外一个媒体去自由表现,一个没有时间控制的地方,70分钟可以,30分钟也行,而网络媒体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发挥自己的空间。
泡沫名词解释

泡沫名词解释泡沫名词解释1. 什么是泡沫名词?泡沫名词是指在某个行业或领域中出现的一种过度夸大或虚假繁荣现象。
这些名词通常是由于市场热点、投资热潮或者炒作手法而产生的,往往背离了事实本身的真实价值。
2. 相关名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泡沫名词,我们将逐一解释它们的含义和例子:•互联网泡沫:指在互联网行业中出现的短暂高涨和随后的大幅下跌,主要由于对互联网公司的高估值和过度投资。
例如,2000年的“点com泡沫”就是一次典型的互联网泡沫。
•房地产泡沫:指在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价格虚高和交易量过度增长的现象。
这种泡沫往往与过度贷款和投机行为相关,最终会导致房价崩盘和市场调整。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
•加密货币泡沫:指在加密货币市场中出现的价格过度增长和投机热潮。
比特币在2017年的暴涨暴跌就是一次加密货币泡沫的例子,投资者过度追逐短期利润导致市场波动剧烈。
•绿色能源泡沫:指在绿色能源行业中出现的一种过度炒作和投资热潮。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度的提升,一些公司的股价出现了明显的虚高,然而,某些项目的可持续性仍存在争议。
•人工智能泡沫:指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出现的投资过度和市场炒作。
许多公司宣称其产品和技术具备人工智能的能力,然而,实际上只是存在一些基本的机器学习算法。
这种夸大宣传和虚假繁荣导致了人工智能泡沫的形成。
3. 结论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泡沫名词,它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出现过。
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不被炒作和投机氛围所左右,从长期的角度看待市场和投资,避免因为泡沫而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4. ICO泡沫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是指一种通过发行代币来融资的方式。
ICO泡沫是指在数字货币市场中出现的代币众筹热潮,很多项目虽然声称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产品或应用。
这种炒作往往导致代币价格的过度波动,投资者可能面临巨大的风险。
例如,2017年初至2018年初,ICO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项目在没有实质性开发或商业计划的情况下募集了大量资金。
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和几大网站的发展史

中国互联⽹发展史和⼏⼤⽹站的发展史中国互联⽹发展史和⼏⼤⽹站的发展史今天⼜把咱们国家的互联⽹历史翻出来研究了,每⼀次看都有不少发现,⼲脆复制这⾥来,下次不需要搜了⼀、中国互联⽹产⽣1987年9⽉20⽇,钱天⽩教授发出我国第⼀封电⼦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使⽤Internet的序幕。
1990年10⽉,钱天⽩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络信息中⼼的前⾝DDN-NIC(相当于现在的INTERNIC)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邮件服务。
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正式连⼊Internet,所以委托德国卡尔斯鲁厄⼤学运⾏CN域名服务器。
⼆、互联⽹泡沫泡沫的幽灵很早就在地球上游荡。
⽤他的魔⼒导演着“⼀夜成乞丐,⼀夜成富翁的”的⼈间悲喜剧。
1993年,在斯坦福⼤学读博⼠学位的杨致远创建雅虎搜索⽹站,1998年总收⼊达到2.03亿美元,利润总额2500万美元。
进⼊1999年后,Yahoo的股票市值已经接近380亿美元,超过波⾳公司。
1994年,31岁的贝索斯决定在互联⽹上销售产品,亚马逊⽹站诞⽣。
到1999年,亚马逊⽹上书店成为全球第三⼤图书销售商,拥有450万长期顾客。
截⽌到1999年10⽉,收⼊达到3.56亿美元,⾃1997年公开上市到1998年底,其股票价格飙升了2300%。
⽽⽹景,⼀个从成⽴到上市不到两年,没有挣过⼀分钱的公司,居然站到巨⼈微软的对⾯!⼀些⼈在⽐较雅虎和波⾳之后,甚⾄下了这样的定义:⽹络经济3年等于⼯业经济70年!⽹络就这样让⼈美梦成真。
互联⽹制造的“暴富速成”神话,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后来者追随。
⽽⽹民队伍的⽇渐扩⼤,决定了其后续发展空间永远⽆限。
这种泡沫⽰范作⽤迅速蔓延到中国,尽管中国的⽹民当时也不过600万左右。
1998年,被称为中国⽹络三雄(搜狐、新浪、⽹易)之⼀的搜狐盈利40万美元的消息,居然被各家媒体抢发。
据调查,迄今还没有⼏家⽹络公司站出来,声称⾃⼰投资⽹络有了盈利。
最新-网络经济泡沫解析 精品

网络经济泡沫解析经济泡沫化问题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特有的经济现象。
根据国内外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资产价格和内在价值的脱离最终引起脱离部分的膨胀并破灭是引发经济泡沫的一般表征。
因此,所谓经济泡沫指的是由于局部的投机需求虚假需求使资产的市场价格脱离资产内在价值的部分。
也就是说,如果一种资产的市场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就存在着经济泡沫市场价格大于内在价值,称存在正的经济泡沫;若小于内在价值,则称存在负的经济泡沫也称为黑子。
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使资产的市场价格时而偏离其内在价值,因而产生经济泡沫也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经济体系已多次受到泡沫的冲击,网络泡沫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网络经济阶段经济泡沫相应的演变形式。
网络经济是社会经济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引发的包括与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以及以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平台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新的经济模式。
其运营体制依旧是市场机制,因而从理论上讲经济泡沫存在有其必然性,而实际上纳斯达克指数的大幅度起伏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网络经济泡沫界定一网络经济泡沫的载体我们知道,泡沫的产生需要一定的附着物,经济泡沫也不例外,这个附着物用学术术语来说就是载体。
17世纪在荷兰发生的郁金香狂热中,郁金香的球茎充当了经济泡沫载体的角色。
那么,网络是经济泡沫的载体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根据载体的性质,作为载体的物品必须被确定为有不断升值的可能而形成过量的需求,且交易成本较低,很显然没有人对网络构成的某个产品诸如某型号的服务器形成升值预期而不断地增加这种服务器的拥有量。
人们只是对整个互联网经济,或者说是很多诸如雅虎、新浪等互联网公司有良好的预期,狂购以及后来狂抛的是这些网络公司或相关企业的上市股票,因此网络经济泡沫的载体是股票。
自从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以无形为特征的虚拟经济产生后,股票已不止一次地充当经济泡沫的载体。
股票作为一种纸化商品,其供求与一般商品有很大区别,而这些区别也正是它充当泡沫载体的前提。
互联网泡沫是哪一年

互联网泡沫是哪一年
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是1995年到2001年。
2000年,只有一半的美国成年人使用互联网,而现在这个比例是90%。
许多人曾对在网上分享信用卡信息持谨慎态度。
但现在,却因为每天有数
以百万计的人线上购物而导致商场关闭。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显示,1999年至2016年,电子商务在美国
零售销售中所占的份额增长16倍至8%,即3890亿美元。
当可以从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巨头处租赁服务器时,谁还会想去购
买呢?当可以从WeWork短租工位时,谁还会考虑长租办公室呢?现如今,你不需要雄厚的财力就能像大公司一样获得同样的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创业公司最大的成本可能是营销。
很多钱被浪费在产
生不确定的投资回报率的活动上。
传统的营销手段,如平面广告和广播广告,既昂贵又低效。
而如今创业公司可以自己创造在线广告、并通过Facebook、Twitter、谷歌和LinkedIn瞄准他们的目标销售人群进行投放。
可以肯定的是,根
据行业的不同,获得客户的成本可能会有所上升。
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与新经济的兴起世纪的金融危机

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与新经济的兴起世纪的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与新经济的兴起在21世纪的金融危机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不仅导致了许多企业的破产和失业问题,同时也为新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泡沫的形成原因,破灭的影响以及新经济的兴起。
第一部分:互联网泡沫的形成原因互联网泡沫的形成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这一时期,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投资者对于互联网行业抱有极高的期望。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过热,投资者对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产生了严重的失真。
很多公司在没有实质性盈利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大笔的投资。
这种狂热的投资环境导致了互联网泡沫的形成。
第二部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及其影响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主要发生在2000年,当时股市崩盘导致了投资者对互联网行业的信心丧失,纷纷撤出投资。
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倒闭,股市暴跌,大量投资资金流失。
这轮泡沫破灭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整个行业陷入了寒冬。
第三部分:新经济的兴起尽管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新经济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在泡沫破裂后的几年里,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平台崛起。
互联网成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出现,不仅带来了新的产业,也为传统产业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第四部分:新经济的特点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首先,新经济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各类科技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带动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其次,新经济强调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共享。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最后,新经济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市场的变化,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业务模式,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结论: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同时也为新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分析报告

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泡沫经济现象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报告旨在对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之策。
一、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的背景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出现,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 技术变革的引领:互联网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推动了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
2. 投资热潮的兴起:由于对互联网的憧憬和追逐,大量投资涌入互联网行业,推高了相关企业的市值。
3. 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媒体不断渲染互联网行业的光鲜形象和高回报率,引导了更多人投资于该行业。
二、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的特点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具有以下特点:1. 估值虚高:互联网企业由于投资者的炒作和预期,其市场估值高企,远超其实际价值。
2. 创业浪潮: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下,创业者迅速涌现,传统行业和新兴企业都投身互联网行业。
3. 资金链紧张:投资者过度乐观的预期导致资金大量流入互联网企业,而很多企业却无法持续盈利。
4. 大量的投资并购:由于投资者对互联网行业的好处看好,大量投资并购活动展开,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引发的问题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 资产泡沫破灭:投资估值虚高的互联网企业沦为“空中楼阁”,市值暴跌,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2. 就业危机:互联网泡沫经济的破灭导致许多企业破产或倒闭,造成大量失业。
3. 经济不稳定:互联网泡沫经济的破灭会导致金融系统和整个宏观经济出现动荡,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风险。
4. 投资热情降低:一旦投资者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他们可能对这个领域的投资兴趣减弱,进一步造成互联网产业的萎缩。
四、应对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的策略为了避免互联网泡沫经济现象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加强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力度,防范资金的过度流入和估值虚高的情况。
2. 风险防范:投资者应该审慎评估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避免盲目追逐热门概念和夸张的宣传。
【世界金融简史】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

【世界金融简史】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一)危机酝酿1、1969年10月两台机器实现对接,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2、整个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计算机网络更多用在军事、学术、研究的站点链接上,同时,散户投资者也主要通过如嘉信理财之类的折扣经纪公司交易,上网投资还很遥远;3、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以美国胜利而告终,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且美国地处两大洋间,有天然的地理优势;4、20世纪90年代早期,美国联邦政府决定把现有网络转为公共管理和商用,此后网络的应用更广泛、更多样化,百姓网上开户和投资交易更方便,以网络为基础的商业活动是一片公认的蓝海,每个企业想的都是赶快圈地,有太多的创业想法涌现,投资者也非常愿意买单投资互联网初创企业;5、从1991年至1997年,围绕公众网络应用的发展迅速,主要是服务供应商和浏览器:<1>1993年1月23日,马克·安德森推出第一代Mosaic浏览器,网页浏览进入公众视野;<2>1992年,以提供拨号上网服务的美国在线上市,股价连年暴涨;<3>网景公司请来马克·安德森开发新的浏览器Navigator以替代最初的Mosaic浏览器,1995年,Navigator的市场占有率达60%;<4>1996年,微软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上强行绑定IE浏览器,而且具有排他性,有明显的垄断特征,网景公司股价自高点下跌一半;<5>1996年,广受欢迎的搜索引擎创建公司雅虎上市,股价上市就暴涨;<6>1997年5月15日,由杰夫·贝佐斯于1994年创立的以在网上卖书为目的的亚马逊公司上市,上市首日即上涨33%。
(二)危机形成1、1997年至1998年,危机与收益并存:<1>1997年,以泰国为引起的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香港、日本、伦敦、德国股市纷纷下跌,作为主要债权国的美国,10月27日当日开市立即暴跌,交易所启动暂停交易的“熔断”机制,但对于以大量散户投资者参与其中的股市,“熔断”机制非但不能让投资者冷静,反而让大家更加恐慌、绝望,因此,市场重启后纷纷抛售股票,交易所再次启动“熔断机制”,市场提前休市,10月28日,市场下跌再回升,股市经历第一次大震荡;<2>从1998年开始,由于互联网交易的方便,股票的买方和供应方都在大幅增加,市场波动极其容易扩大化,整个1998年,美国在线上涨593%,雅虎上涨584%,亚马逊上涨970%;<3>1998年8月13日,俄罗斯债务危机爆发,又给股市带来第二次大震荡,纳斯达克创下单日最大跌幅;<4>1998年秋开始,股市稳定下来,市场逐渐恢复,当年9月24日eBay上市,当日涨幅达1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泡沫概述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互联网泡沫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132.5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
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OM”的互联网公司。
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编辑本段互联网泡沫的形成1994年,Mosaic浏览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现,令互联网开始引起公众注意。
1996年,对大部分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一个公开的网站已成为必需品。
初期人们只看见互联网具有免费出版及即时世界性资讯等特性,但逐渐人们开始适应了网上的双向通讯,并开启了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直接商务(电子商务)及全球性的即时群组通讯。
这些概念迷住了不少年轻的人才,他们认为这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商业模式将互联网泡沫会兴起,并期望成为首批以新模式赚到钱的人。
这种可以低价在短时间接触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人士、向他们销售及通讯的技术,令传统商业信条包括广告业、邮购销售、顾客关系管理等因而改变。
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时把买家与卖家、宣传商与顾客以低成本联系起来。
互联网带来了各种在数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业模式,并引来风险基金的投资。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个主要科技行业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联网网络基建(如World om),互联网工具软件(如Netscape,1995年12月首次公开招股),及入门网站(如雅虎,1996年4月首次公开招股)。
编辑本段互联网泡沫的滋长风投家目睹了互联网公司股价的创纪录上涨,故而出手更快,不再像往常一般地谨小慎微,选择让很多竞争者进入,再由市场决定胜出者来降低风险。
1998-99年的低利率,帮助了启动资金总额的增长。
在这些企业家中,大部分缺乏切实可行的计划和管理能力,却由于新颖的“DOT OM”概念,仍能将创意出售给投资者。
编辑本段持续的网络效应一个规范的“DOT OM”商业模式依赖于持续的网络效应,以长期净亏损经营来获得市场份额为代价。
公司期望能建立足够的品牌意识,以便收获以后的服务的盈利率。
“快速变大”的口号诠释了这一策互联网泡沫略。
在亏损期间,公司依赖于风险资本,尤其是首发股票(所募集的资金)来支付开销。
这些股票的新奇性,加上公司难以估价,把许多股票推上了令人瞠目结舌的高度,并令公司的原始控股股东纸面富贵。
从历史上看, 网络经济的繁荣可被视为类似于其它技术的繁荣-包括1840年代的铁路,1920年代的汽车和收音机,1950年代的晶体管,1960年代的分时共享计算机,以及1980年代早期的家用电脑和生物技术。
编辑本段互联网泡沫中股价的腾飞在金融市场里,股市泡沫是指某一特定行业的股票价格自我持续上升或急速发展。
仅当股价崩盘时该术语方可被明确使用。
泡沫在投机者注意到股价的快速增长时应预期其会进一步上升而买入,而不是因为其被低估。
很多公司因此被严重高估了。
当泡沫破了时,股价急速下挫,许多企业因此破产。
om模型有天生的缺陷:大量公司在相同的领域均有着相同的商业计划,就是通过网络效应来垄断,很显然,即便计划再好,每一板块的胜出者都只会有一个,因此大部分有着相同商业计划的公司将会失败。
实际上,许多板块甚至连支持一家独大的能力都没有。
尽管如此,一小部分公司的创始人在om股市泡沫的初期公司上市是还是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这些早期的成功使得泡沫更加活跃,繁荣期吸引了大量前所未有的个人投资,媒体报道了人们甚至辞掉工作专职炒股的现象。
编辑本段挥霍无度互联网泡沫根据理论,互联网公司的生存依赖于尽快地扩展客户群,即便这会产生巨量年损。
“变大或者失去”互联网泡沫乃今日之智慧。
在市场高度繁荣的情况下,是有可能让有前途的网络公司进行股票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来大幅圈钱的,甚至即使它从未盈利过-或者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没有任何收入。
在那样的情形之下,公司的寿命是靠燃烧率来衡量的:那就是,一个既不盈利的又缺乏可行的商业模式的公司,挥霍完资产的时间。
提高公众意识的行动是网络公司寻求扩大客户群的途径之一。
包括电视广告,平面广告以及以专业易于赛事为目标。
许多网络公司给自己起了个象声的毫无意义的名字(比如Y ahoo!),希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不会轻易与竞争对手混淆。
2000年1月17日举行的第三十四届超级碗,吸引了17家网络公司的赞助,每家为30秒钟广告支付了200多万美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1年1月35届超级碗举行期间,仅有3家网络公司购买了广告。
而在2000年4月15日,一家CBS支持的网站iWon om在CBS一档半小时的,黄金时段播出的节目中,就送给了一位幸运的参赛者1000万美元。
互联网泡沫毫不奇怪的是, “利润增长”的心态以及“新经济”西方不败的氛围,使得部分公司内部开销大手大脚,比如精心订制商业设施,为员工提供豪华假期等等。
支付给高管和员工的是股票期权而非现金,在公司IPO的时候马上就变成了百万富翁;而许多人又把他们的新财富投资到更多的网络公司上面。
美国所有的城市都在建造网络化的办公场所以吸引互联网企业家,纷纷谋求成为“下一个硅谷”。
通信供应商,由于相信未来经济将需要无处不在的宽带连接,债台高筑地购进高速设备、建设光纤线路以优化网络。
生产网络设备的公司,比如思科,从中获利颇丰。
类似地,在欧洲,像德国、意大利及英国等国的移动运营商花费了大量现金来购买3G牌照,导致负债累累。
投资远远超过了其当前和预测的现金流,却直到2001-2002年间才公开承认。
由于IT产业高度关联的自然属性,这迅速导致了依赖运营商合同的小公司的问题产生。
编辑本段互联网泡沫的消退在2000年3月,以技术股为主的NASDAQ(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攀升到5048,网络经济泡沫达到最高点。
1999年至2000早期,利率被美联储提高了6倍,出轨的经济开始失去了速度。
网络经济泡沫于3互联网泡沫月10日开始破裂,该日NASDAQ综合指数到达了5048.62(当天曾达到过5132.52),比仅仅一年前的数翻了一番还多。
NASDAQ 此后开始小幅下跌,市场分析师们却说这仅仅是股市做一下修正而已。
股指反转及随后的熊市来临有可能是因联邦政府诉微软案的审理触发的。
审理宣布微软为垄断的结果,在正式公布的4月3日的几星期前就开始为外界所广泛猜测。
导致NASDAQ和所有网络公司崩溃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大量对高科技股的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数十亿美元的卖单碰巧同时在3月10号周末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星期一)早晨出现。
卖出的结果导致NASDAQ3月13日一开盘就从5038跌到4879,整整跌了4个百分点-全年“盘前(pre- market)”抛售最大的百分比。
3月13日星期一的大规模的初始批量卖单的处理引发了抛售的连锁反应-投资者、基金和机构纷纷开始清盘。
仅仅6天时间,NASDAQ就损失了将近9个点,从3月10日的5050掉到了3月15日的4580。
另一原因有可能是为了应对Y2K问题而加剧了企业的支出。
一旦新年安然度过,企业会发现所有的设备他们只需要一段时间,之后开支就迅速下降了。
这与美国股市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道琼斯指数在2000年1月14日收报11722.98点峰值,盘中一度到达了11750.28点,理论峰值到达11908.50。
而标准普尔500种工业指数在2000年3月24日收于1527.46点,盘中峰值1553.11点;更为显著的是,英国的FTSE 100指数在1999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抵达6950.60的最高值。
之后在好几个行业开始进行冻结招聘、裁员甚至合并,尤其是互联网板块。
泡沫破裂也有可能与1999年圣诞期间互联网零售商的不佳业绩有关。
这是“变大优先”的互联网战略对大部分企业是错误的的第一个明确和公开的证据。
零售商的业绩在3月份上市公司进行年报和季报时被公诸于众。
到了2001年,泡沫全速消退。
大多数网络公司在把风投资金烧光后停止了交易,许多甚至还没有盈利过。
投资者经常戏称这些失败的网络公司为“.炸弹(Boombs)”或“.堆肥(ompost)”。
编辑本段余波2000年1月11日,科网投资者喜爱的拨号上网供应商先锋AOL,收购世界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
在两年内,由于意见不合,两位促成收购的行政总裁先后离任,2003年10月,AOL时代华纳把其名字的互联网泡沫“AOL”除去。
这宗具代表性的收购,证明以新经济挑战旧经济的结果,是旧经济仍可继续生存下去,而当初的乐观则逐渐消失,分析员则重新以传统商业思考方式判断。
多间通讯公司因扩张计划而做成大额的负债,需把其资产变卖甚至宣布清盘。
当中最大规模的Worldom则被发现以会计方式夸大其利润以10亿美元计。
事件揭发后,其股票价格大跌,短短数日后需申请清盘,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清盘案。
其他例子有NorthPoint Communications、Global Crossing、JDS Uniphase、XO Communications及Covad Communications。
市场对高速互联网的需求最终没有实现,部分更成为所谓的暗纤,即不会燃亮的光纤。
分析员估计在未来数十年,仍只有数个百分比的暗纤会被使用。
编辑本段收购清盘dot-om公司一间接一间的耗尽资金,并被收购或清盘,域名则被原旧经济的竞争对手或域名投资者购入。
部分公司则被控不诚实误用股东的资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大型投资机构包括花旗集团及美林罚款数百万美元,以惩罚它们误导投资者。
支援性行业如广告及运输业亦需缩减其营运规模,以面对下跌的需求。
只有少部分dot-om公司,如Amazon-om 及eBay在最后生存下来。
网络经济泡沫的崩溃在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间抹去了技术公司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约有50%的公网络司活过了2004年,这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公共财富的毁灭不尽然会导致公司关闭,二是网络经济的大部分参与者都很小,可躲过金融市场风暴的冲击。
不过, 失业的技术专家,如程序员,却发现了一个饱和的就业市场。
在美国,国际外包和最近允许增加技能签证“客座工人”,如美国H-1B签证计划使得形势进一步恶化。
大学里参与计算机相关的学位课程的新生数出现明显下降。
失业程序员普遍重新回到学校成为会计师或律师。
有人认为,网络经济泡沫的破裂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产生。
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2005年说:“一旦股市下跌,房地产就成为股市释放的投机热潮的主要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