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钱钟书在《围城》里的两个精妙比喻
围城比喻句摘抄带解析

围城比喻句摘抄带解析
婚姻就像金笼,外面的鸟想飞进去,里面的鸟想飞出来。
——钱钟书《围城》
这个比喻句用鸟和金笼的关系来比喻婚姻的两面性。
一方面,围城里面的人(婚姻)可能感到束缚和限制,想要逃离;另一方面,围城外面的人(单身)可能渴望进入婚姻,享受家庭生活的稳定和安全。
这个比喻句生动地表达了婚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恋爱就像公共汽车,你可以在任何一站上车,然后在某一站下车,下车之后,你不会留在车上,也不可能再次上车。
——钱钟书《围城》这个比喻句用公共汽车和乘客的关系来比喻恋爱中的双方。
在这个比喻中,公共汽车象征着恋爱的过程,乘客则象征着恋爱中的个体。
乘客可以在任何一站上车,这象征着人们可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开始恋爱;乘客在某一站下车,这象征着人们可能会在恋爱的某个阶段选择结束关系。
这个比喻句生动地表达了恋爱的暂时性和选择性。
人生就像一座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都在演绎着自己的角色。
——钱钟书《围城》
这个比喻句用舞台和演员的关系来比喻人生的戏剧性。
在这个比喻中,舞台象征着人生的大环境,演员则象征着每个人在这个舞台上的角色和表演。
这个比喻句生动地表达了人生的戏剧性和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
知识就像海洋,越深,表面的风浪就越小。
——钱钟书《围城》
这个比喻句用海洋和风浪的关系来比喻知识的深度和表面现象的平静。
在这个比喻中,海洋象征着知识的深度,风浪则象征着表面现象的波动和不平静。
这个比喻句生动地表达了知识的深浅对于表面现象的影响,越深入的知识掌握,越能平静地应对表面现象的波动。
围城中比喻句摘抄及感悟

围城中比喻句摘抄及感悟1.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这比喻简直太妙了!就好比大家都想去尝尝没吃过的美食,等真吃到嘴里了,才发现不过如此,甚至有点想赶紧吐出来,这不就是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嘛。
2.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哎呀呀,想想看啊,你正吃得开开心心呢,突然咬到一粒沙子,那得多难受啊,这就跟表面老实的人突然作恶一样让人意想不到和难受呢。
3. “他这两天有了意中人以后,对自己外表上的缺点,知道得不刻薄了,仿佛注意力集中在另一方面,对这一方面就心不在焉了。
”这就好像你有了最喜欢的玩具,对其他普通玩具就不怎么在意了,眼里只有那个最喜欢的呀!4. “理想不仅是个引诱,并且是个讽刺,在未做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去做以后,它变成了残酷的对照。
”这就跟你想象中自己能跑多快,结果真正跑起来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啊,真让人无奈。
5. “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
”这多像一些人啊,平时不见得有多关心,一旦有事儿了就赶紧凑上去表现,真让人唏嘘啊。
6. “鸿渐饿得睡不熟,身子像没放文件的公事皮包,几乎腹背相贴。
”哎呀,这形容得多形象,就好像肚子里空空如也,整个人都瘪了似的,太可怜了吧。
7. “他们俩虽然十分亲密,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这就如同两个性格不合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没办法真正融合在一起,多无奈啊。
我觉得这些比喻句真的特别生动形象,把婚姻和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在感叹钱钟书先生文笔厉害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赏析一、引言二、恰当的手法《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
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
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又如五人赴三闾途中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
”“老成”用在雨上,可谓唯钱先生一人,用的好!雨丝密说水面上在“长毛”,更是形象新奇,但却又恰倒好处!有意招鸿渐为婿的张先生,喜欢中国语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先生称其“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这一比,比的既准确又生动,一个虚荣的假洋鬼子的嘴脸经这一比,原形必露!虽然有些比喻很新奇,有时还很幽默,但是幽默时还是让人笑得不干脆,不彻底。
因为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在心头:正笑别人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裸奔,忽然发现自己也只是穿了一个遮羞的裤衩而已。
这有一个很好的诠释,汽车陷入了烂泥沟,不肯走了,“汽车夫就破口大骂,此刻骂得更厉害了。
骂来骂去,只有一个意思:汽车夫愿意跟汽车的母亲和外祖母发生肉体恋爱”。
读到这一处,忍俊不禁,笑着笑着,猛然间感到这也像在说自己,笑声戛然而止!三、幽默的讽刺《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
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
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处没什么用,但是像针灸似的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得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精品文档6页

《围城》中的比喻解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
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语言的成功。
它的语言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比喻辞格的运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粲粲然若繁花。
”1 《围城》比喻的特点在《围城》中,我们看到的比喻层出不穷,美不胜收。
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其中比喻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
1.1比喻的特点《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运用十分贴切恰当。
纵观,可以发现有以下明显的特点。
1.1.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都有。
还有一些变通形式,如反喻、曲喻和博喻。
反喻:用否定的语气构成的比喻,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方面设喻,从反面说明本体“不像什么”。
方鸿渐领鲍小姐去一家西菜馆,这莱馆的菜可真是别有风味: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时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不酸。
用一连串不相宜的事物写方、鲍二人一整天什么都别扭的倒霉相。
曲喻: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格式,比一般的比喻又暗含一层意思,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比较婉曲、隐蔽。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熟肉铺子”很俗,“局部真理”甚雅。
把雅俗合璧的比喻用在这样一位标新立异而又有点俗不可耐的鲍小姐身上,真是刻骨的贴切。
博喻:是以一连串各不相同的喻体来描绘同一事物或该事物的个方面、一种状态。
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钱钟书《围城》中的这7个比喻,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

钱钟书《围城》中的这7个比喻,是读懂这本书的关键《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这是一部读来回味无穷的奇书。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幽默传神,生动有趣,钱钟书毫不留情地用比喻把当时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所戴的各种假面具掀开,让人心领神会后不得不惊叹《围城》奇妙的语言。
下面这七个比喻,可以说是全书600个比喻中最精辟的,体现了钱钟书作为一代幽默大师的讽刺功力!1、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在文中,这句话来评价孙太太的这段讽刺。
孙太太话中藏话,实际上有好几层意思。
第一,鲍小姐在外面处处留情,因此孙太太认为按照鸿渐的说法,鲍先生应该是中大奖了。
讽刺了鲍小姐。
第二,虽然对丈夫赌钱也有抱怨,但孙太太总容不得说别的男人比自己丈夫好。
这些话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丈夫争面子。
所以她说了方鸿渐也赌钱。
第三,拿赌钱跟戴绿帽子联系在一起,还诅咒孙先生戴绿帽子,说明方鸿渐是说话很随便的人。
孙太太实在算不上坏人,只是这段话实在是太狠毒,因此钱钟书说这是老实人的恶毒,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这个比喻太绝妙了。
砂砾和鱼刺不是太伤人的东西,却又让人十分不舒服,心生厌恶。
2、她(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这可以说是围城中最有名的一个比喻之一,“真理是赤裸裸的”这句俗语在钱钟书笔下又幻化出了新的寓意。
《围城》中的鲍小姐鲍小姐留学西洋,个性自由放荡。
“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在法国邮船上,鲍小姐黑甜似半融朱古力,秀色可餐,而她的穿着打扮是那么显眼,甚至有几分色情意味。
鲍小姐被塑造为当时女性解放即为“性解放”的代表,一个有着西方文化而又即时行乐、自由放荡、不守妇道的女性形象。
钱锺书《围城》中的36个绝妙比喻

钱锺书《围城》中的36个绝妙比喻钱锺书毕生学贯中西,创作独具匠心。
《围城》是一部锦言妙语云集的瑰宝!钱锺书对比喻可谓情有独钟,据统计,《围城》中的比喻多达700多处。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颇具幽默和讽刺,将人物的性格、心理等刻画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
读来让人觉得贴切又新奇。
《围城》比喻摘录1. 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2. 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
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3. 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来红,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4. 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钉,也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5. 方鸿渐住家一个星期,感到出国这四年时间,对家乡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
6. 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
方鸿渐与唐晓芙7. 他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却颓唐使不出劲来,好比杨花在春风里飘荡,而身轻无力,终飞不远。
8. 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
9. 诗人听了,欢乐的圆如太极的肥脸上泛出黄油。
曹元朗脸上一圈圈的笑痕,像投了石子的水面。
10. 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迸碎。
11. 昨天囫囵吞枣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
12. 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即像叫化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然展览,博人怜悯,或者时过境迁,像战士的金创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
苏文纨13. 这两天,人都气笨了,后脑里像棉花裹的鼓槌在打布蒙的鼓,模糊地沉重,一下一下的跳痛。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的比喻妙用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享有不容争议的权威,它像一坛陈年佳酿,历时愈久愈显醇香,每次“品尝”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
钱钟书先生的幽默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不惊世骇俗;而是沉稳、睿智、含蓄又不乏犀利。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要得力于钱先生在“比喻”修辞上的奇思妙想和精彩运用。
下面举几个〈围城〉中的例子试作分析:一、刻画心理,贴近经验方鸿渐与苏文纨同乘油轮回国,在途中本已非常熟悉和亲密,可是方鸿渐回国后去拜访苏文纨时,却意外地遭到冷遇,作者对方鸿渐当时的心情有一番细致的刻画:“分别时还是好好的,为什么重见面变得这样生分?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只好撒谎说,到上海不多几天,特来拜访。
……”方鸿渐以为苏小姐对自己有好感,此次登门必定受到热情的欢送,可是主人不冷不热的态度使好面子的方鸿渐非常难堪,当时的尴尬、羞愧、懊悔、沮丧可想而知。
作者在这里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把这种复杂的心情比做临阵磨枪的学生在考试当天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
这样的喻体源自我们的切身体验,贴近生活经验,所以,即使我们没有方鸿渐这样的处境和感受,也能了解和体会当时的种种复杂情绪。
“比喻”在这里起到了生动刻画人物心理,拉近艺术形象与读者经验之间距离的作用。
二、描摹肖像,勾勒灵魂作者得以在《围城》中成功塑造一系列群丑形象,肖像描写功不可没。
比方,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平日里西装革履,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派头;其实工于心计,勾心斗角,且行为不检。
这个丑角在作者的笔下生有一张黄胖而油光的脸,一会儿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一会儿像“擦过油的黄皮鞋”,将他的虚伪和可憎挖苦得滑稽可笑。
另一个伪君子李梅亭也是平日里“神情傲兀”,故作正经,其实投机吝啬,肮脏猥琐。
六月里还穿着黑呢西服,偏偏叫一阵大雨淋出了原型:“法兰绒外套经过浸湿烤干这两重水深炽热的痛苦,疲软肥肿,又添了风瘫病;下身的裤管,肥粗圆满,毫无折痕,可以无需人腿而卓立地上,像一对空心的国家柱石;那根充羊毛的“不皱领带”,给水洗得缩了,瘦小蜷曲,像前清老人的辫子。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钱钟书的《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过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展示了他们内心的彷徨无助、精神的空虚无聊和爱情的虚伪无奈。
小说展示的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实质隐喻着整个人类的宿命。
而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
它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让人常常拍案叫绝。
其中,比喻又是最显眼的亮点,它新奇而又贴切,绮丽多彩而又变化无穷。
一、深入浅出地喻“围城”“围城”是人生和社会普遍存在的难以逃避的困境,钱老引述了英国和法国的古语作喻。
“结婚手是说说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这两句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人生问题、哲学问题说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围城”困境的内涵和本质。
二、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小说刻画了一群畸形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和嘴脸,而比喻更使它们穷形尽相。
如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那张“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的黄面粉馒头”,“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活现了一张道貌岸然的酒色之徒的嘴脸。
那个自称和外国人来往惯的张先生,“总是喜欢在中国话里夹些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
所以,他说的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这些精彩而睿智的比喻,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剖析了种种人物怪象,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三、幽默诙谐地说爱情《围城》里的爱情故事没有轰轰烈烈、惊世骇俗,没有缠绵悱恻、扣人心弦,没有崇高伟大、超凡脱俗,倒是弥漫着无奈、伤感、世俗、滑稽、可笑的味道。
钱老用精妙的比喻对他们的恋爱和爱情观作了生动的描述。
如出身名门、高傲自负的苏文纨,对爱情一向“待价而沽”,于是“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子里,过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落伍了,有些自怅后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帖]钱钟书在《围城》里的两个精妙比喻
钱钟书先生以一篇《围城》享誉文坛,确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看过钱钟书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素以善用奇妙的比喻而著称。
最喜欢《围城》里面的两段话,相信会让人感悟很多。
钱钟书在《围城》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这几句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现实中某些人不图本分,非要学猴子爬树一样要露出尾巴。
本来蹲在地面上藏起尾巴多好,但他为了爬得更高,非要露出红屁股上面的长尾巴。
这类人中最恨的是扬言要打假者,自己一身正气也就罢了,关键是自己一身的假,甚至连生殖器也是假的,你说说看这样尖嘴猴腮、面目就和猴子是亲兄弟的人能打出什么假来?而且是动静
越弄越大,生怕普天下人都不知道他长着一条猴子的尾巴。
猴子为什么会和诸多牲畜一样要长着一条尾巴呢?原来尾
巴有诸多妙用,牛的尾巴是用来驱赶叮在背上的苍蝇和蚊子,马的尾巴不仅能用来保持奔跑的平衡,也能驱赶各类损害自己的害虫,最大的优点就是还能“拍马屁”。
羊的尾巴是用来
储存过剩能量,类似于骆驼的驼峰,切开尾巴里面都是白油,主要是为了度过缺食的冬天。
老虎的尾巴可以当做反击敌人
的武器,可以象钢鞭一样把敌人当场击晕击倒。
猴子尾巴也有妙用,主要是用来遮盖红屁股的。
遮盖住就一辈子严严实实的捂住好了,别再出来丢人现眼了。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还写道:天下有两种人。
臂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是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相信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第一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占大多数,所以好多人只会活在记忆里,走出了记忆他就仿佛变得一贫如洗了。
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第二种人只占了现实生活的一小部分,而这小部分人才生生活的真正成功者。
所以说现实生活里失败者占大多数,成功者只是一小部分人。
每个领域中都是如此,平庸者占了多数,非凡者占了少数。
生活教给我们一个辨别的真理,表面上看似华丽的东西也许不会长久,永恒是它一辈子的反义词。
也许看似并不华丽的东西,时间却给它披上了一层永恒的外衣。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问题上,或许理智地对待它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
看似乐观的问题,或许瞬间就变成了悲观;看似悲观的问题,转眼就变成了乐观。
我看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找到了另一个人说:“我们两人出钱买桃吃怎样?你负责吃桃子,桃核归我。
”那个人当然乐意了。
两人合伙买了很多的桃子,
后者吃了很多很多的桃子,前者拥有了很多很多的桃核。
后者自认为占了前者的便宜,但数年过后就发生了变化,后者发现当时吃到的桃子只变成了一种甜甜的回忆,而前者却把拥有的桃核变成了一个桃林。
其中妙理,会让人享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