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重农学派与我国的重商主义
重农学派

(3)魁奈继承了布阿吉尔贝尔等人的思
想 , 从农业寻找出路 , 于是产生了法国 从农业寻找出路, 重农主义学说。 重农主义学说。 表面上是企图解决法国封建经济的困 难 , 实际上适应了法国资产阶级发展资 本主义生产的要求。 本主义生产的要求 。 它是在封建制度行 将灭亡, 将灭亡 , 重商主义宣告破产的废墟上产 生的。 马克思说: 重农主义的产生, 生的 。 马克思说 : “ 重农主义的产生 , 既同反对柯尔培尔主义有关系, 既同反对柯尔培尔主义有关系 , 又特别 是同罗氏制度的破产有关。 是同罗氏制度的破产有关。”
2.基本观点 2.基本观点
(1)财富的增长及其因素
魁奈认为真正的财富是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 的有用物品。 但是, 的有用物品 。 但是 ,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是无 条件地完全等同于财富。 条件地完全等同于财富 。 “ 有使用价值而没有出 卖价值的财物和有使用价值又有出卖价值的财富 应该加以区别。 他说 : 应该加以区别 。 ” 他说: “ 土地生产物本身还不 是财富,只有当它为人所必需和买卖时才是财 显然区别在于作为财富不仅是使用价值, 富 。 ” 显然区别在于作为财富不仅是使用价值 , 而且是使用价值与出卖价值 即交换价值) 的统一。 使用价值与出卖价值( 而且是 使用价值与出卖价值 ( 即交换价值 ) 的统一 。
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构
第五章 法国重农学派
法国重农学派正式产生于18 法国重农学派正式产生于18世纪 18世纪 50~70年代 年代, 50~70年代,正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的准备时期。 的准备时期。重农学派的理论以重视和 强调农业重要性的特殊形式, 强调农业重要性的特殊形式,作为在封 建社会内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新的资本 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表现。 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表现。重农学派的 出现标志着(法国) 出现标志着(法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 一个新阶段
法国重农主义对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法国重农主义对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强国之梦,在工业化初期,我国实行“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政策。
从理论上讲,进入工业化中期,政策导向应该转变为“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
但由于长期政策实施产生的惯性以及相关利益集团的阻挠(即制度经济学意义上所讲的路径依赖,国家从农业提取剩余用于工业化必须的资本原始积累,导致其后相关制度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即使中国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却仍未看见“工业支援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实际政策改革效果。
反而三农问题愈加严重,成为党和国家十二五期间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复杂困难的问题需要科学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并打破实践主体的思维定势,才有解决的可能。
三农问题亦是如此!遍览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和理论,我们发现法国重农主义思潮对我国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很重大的启示,现为大家介绍之,以便大家深入了解和研究。
重农主义产生于18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此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即重商主义发展到顶峰,对农业的剥削和破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而且资本主义开始从工商业领域扩张到农业,谋求变封建小农经济为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大农业。
重农主义以魁奈和杜尔哥为代表,他们通过接近政治权力中心(魁奈是深受法王路易十五喜爱和信任的宫廷御医),组织社团学会招收门徒传播自己的思想或掌握施政大权(杜尔哥任法王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在法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主要作品有魁奈《经济表》、《农业国经济统治的一般准则》,杜尔哥《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
重农主义主张遵守自然秩序,认为农业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是国家富强之本,必须重视农业,无论任何时候也不能通过牺牲农业来发展其他产业。
重农学派被马克思称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而魁奈又是亚当斯密思想的源泉,同时他深受中国传统重农抑商以及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比较说明英法重商主义的区别

比较说明英法重商主义的区别
在14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阶段,英法重商主义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两国主张的限制措施有所差别。
英国重商主义一是反对社会铸造不足值的货币,因为其会导致货币的外流。
二是反对外国商品输入,特别是国外奢侈品和外国商人在本国加工后又再输入本国的制造品。
而法国重商主义除提倡禁止外国商品输入外,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主张防止外国商业资本侵入,保护和发展本国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
其次,两国重商主义所体现的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同。
英国表现为对货币财富的极度追求,极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外汇交易等商业活动,对农业则不加重视。
而法国在强调商人地位的同时,对农民表示同情,把农业比作国家的第二只脚。
可以看到,法国人魁奈开创的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也是对其的沿袭和发展。
最后,两国重商主义对货币,对财富的看法有所不同。
英国重商主义将货币与财富混为一谈,因而不断追求货币财富,并不理解货币只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金银并非天生的货币,而财富也并非只包含金银。
而法国重商主义则有所超越,但在货币看法上存在矛盾。
一方面赞扬货币,认为货币是国家的军事圣经,因为其看到了在法国历史上,金银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又对货币持否定态度,认为国家的富裕不是看金银珠宝,而是看生活必需品,农产品是否丰富。
在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的晚期重商主义阶段,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法国的重商主义更加重视鼓励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出口商品的家庭工业。
并采取了多种相应的措施,发布许多相关法令,都是为了在对外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以保证出超。
重农主义在中国与法国实践结果的差异_基于中英法产业革命前后的比较

17、18世纪伴随着“中国热”的兴起,中国与欧洲尤其是法国之间,有着一段极不寻常的以西方效法中国为显著特征的文化交流历史。
在经济学角度,法国孕育并产生了以崇尚中国文化著称的法国重农学派。
领袖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 ̄1774)被誉为“欧洲的孔子”,著作《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DespotisminChina)被称为“中国典范的影响达到了它的顶点”。
法国在称霸欧洲大陆的道路上不断寻求富国强兵之法,农业中心论在中国的成功给重农学派复兴法国带来了美好的幻想。
1760年下半期,重农学派在法国最为兴旺、活跃和有光彩。
随着魁奈的逝世和杜尔哥的下台,1776年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 ̄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的发表,法国被席卷欧洲大陆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狂潮所包围,重农学派最终成为一段历史。
那么,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欧洲大陆,为什么法国要去选一条不同于别国的发展农业的东方之路?中法两国发展重农经济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法国为什么短暂尝试之后便被吞没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浪潮下而中国却在此之后继续前行了近半个世纪?利用年鉴学派的长时期分析和比较优势分析以及国际贸易中的正反馈、黑洞效应,大概会对以上问题有初步的猜想和回答。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关于如何增加财富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重商主义者们将财富的来源归结到流通领域。
而对于当时的法国来说,重商主义牺牲农业的实践使得法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面对着复兴法国的愿景的破灭,重农学派将研究的视野由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
魁奈十分重视农业,强调一切利益的本源实际是农业,它维持国家的繁荣。
晏智杰教授评价说,“这些观点恰恰反映了当时法国资产阶级利益和当时发展经济的要求。
”于是,很奇怪的一点出现了,那就是为什么发展农业反映了法国经济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封建主义政治形引言利用农业表达利益诉求1重农主义在中国与法国实践结果的差异[]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对重农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做了大量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在对待中国的立场有褒有贬,但总体来说这些研究详细分析了重农学派各项主张中的“中国渊源”。
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经济学说史期中考察(论文)论文题目: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学生姓名:陈方舟学生学号:11091401专业班级:经济学(3)班指导教师:陈韶华二零一三年五月浅论法国重农学派经济思想对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陈方舟(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18世纪50~70年代,重农学派在法国兴起,其提出的经济理论及主张对于农业生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自然秩序理论、“纯产品”学说等理论以及发展大农业生产、主张自由贸易、处理好政府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的经济主张, 对解决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试图以重农学派的这些理论及观点为基础, 在生产模式、城镇化建设、政府政策及科技发展等方面, 谈谈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重农学派;重视农业;我国“三农”问题一、重农学派的产生背景和我国农业发展的背景比较(一)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1、封建制度,摇摇欲坠十八世纪中叶的法国正值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法国的封建制度摇摇欲坠,重农学派就是在反对重商主义和法国旧政权的封建特性的过程中产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连年征战,人口锐减由于路易十四时期,战乱频发,加上对异教徒的迫害,法国人口急剧下降,自1660年到1715年减少了400万人,劳动力人口随之锐减。
3、经济危机,政策失误由于路易十四对外连年征战和大肆挥霍,法国债台高筑,加之,路易十四的继任者继承了祸国殃民的重商主义政策,社会经济每况愈下。
期间,约翰罗企图以金融证券投机致富的改革也以惨败告终,法国经济陷入了一片混乱。
4、强国崛起,内外交困路易十五在对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国家的战争中接连失败,海外市场多被夺走,此时,普鲁士日益壮大起来,成为新兴国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而法国的实力大大削弱,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二)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背景1、体制改革,水深火热政治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既得利益集团成为改革阻碍。
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比较

重农 学 派 以 自然秩 序 理 论作 为其 最 高信 仰 , 自 然秩序 理论 也就成 为重 农 学派 的哲 学基 础 。 自然秩 序 理论 是指 人类社 会 的 内部 存在 着不 以人 的意 志 为 转 移 的规律 , 这就是 自然秩序 , 人们 在 从事 经济 活动 时 要遵 守经济 规律 。 重农 学 派认为 重视 和发展 农业 经 济才是 恢 复和 发展 经济 、 创造 财 富的 唯一 途 径 , 就是 “ 这 纯产 品 ” 学 说 的核心 ,纯 产品 ” 说 实 际 上 是重 农 学 派 的剩余 “ 学 价值 理论 。所谓 “ 纯产 品” 土地生 产 出的生产 品总 指 和扣 除消耗 ( 种子 、 工人 的生 活 资料 以及农 场 主 的生 活资料 ) 的剩余 。 后
维普资讯
20 o 6年 7月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
Jl 0 6 uy20
Vo . 1No. 11 4
第 l l卷 第 4期
J OURNAL OFXIAN UNI RS TY OFP T AND TEL OMMUNI ATI ’ VE I OS EC C ONS
法 国经 济状 况陷入 困境 。为 了解 决 国内 日益激化 的
和不生产 阶级 中 , 在 着 资本 家 和雇 佣 工人 两 大 对 存 立 的阶级 , 即生产 阶 级 中存 在 着 农 业 资本 家 和农 业 工人 的对 立 , 生 产 阶级 中存 在 着 工商 业 资 本 家 和 不 工 商业工 人 的对 立 。另 外 , 魁奈 还提 出 了惟 有农 业 资本 才是 生产 资本 的 理 论 , 制并 详 细 解 释 了社 会 绘 总资本 在生 产 阶级 、 地所 有者 阶级 和 不生 产 阶 级 土
法国重商主义向重农主义的演变

法国重商主义向重农主义的演变历程(经济124班马闯)十六至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动荡不堪,同时期的法兰西几经易主,从波旁王朝到路易十四君主专制制度的极盛时期再到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政治的动荡却不能阻止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思想界在久经禁锢之后迎来解放: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伏尔泰到魁奈。
在上述大背景下,法国经济思想界经历了从重商主义向重农主义的演变。
重商主义起源于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中期已发展为较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英国的托马斯〃孟是重商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贸易论》被马克思誉为划时代的著作。
但重商主义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柯尔培尔的实施。
1661年,路易十四开始亲政,法国君主专制渐渐达到顶峰。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巩固王权,1665年,路易十四任命柯尔培尔为财政总监,将法国经济的生杀大权交给了他,由此拉开了柯尔培尔改革的序幕。
柯尔培尔认为欧洲的货币总额是一定的,要增加本国的货币量,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掠夺其他国家的货币财富。
为此他大力提倡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才能保证商品的不断出口和货币财富的流入。
为此,柯尔培尔采取各种措施,发布了许多政策法令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如给从事工业生产的资本家发放补助金和贷款,颁布了保证产品质量的规章和制度,实施了鼓励外国技术工人移居法国的政策等。
另一方面,柯尔培尔对国家税制做了改革,对改善国内市场状况和促进国内工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但柯尔培尔主义忽视农业发展,直接导致了法国农业的没落。
客观的说,柯尔培尔主义使法国工业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带动法国步入欧洲顶级强国之列,同样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法国资产阶级较欧洲其他国家起步较晚,人民普遍重视农业。
柯尔培尔忽视这一因素,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另一方面,柯尔培尔强调国家干预,紧抓工业,改革税制,对非特权阶级的剥削日益严重,没有特权的商人和贵族的反对浪潮不断高涨。
1683年9月6日柯尔培尔去世时,整个法国特别是巴黎欣喜若狂,法国人民奔走相告:税收将被取消,黄金时代将再次来临。
重农学派

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达官、贵人,他们的利益和法国当时的封建制度,甚至和波旁王朝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绝没有认识到,他们所鼓吹的是一个与现存的封建社会相对立,并且只有消灭现存社会才能建立起来的新资本主义制度;而总以为他们所企求的只是对旧制度的改良,而改良的目的是巩固现存的制度。
杜尔哥
是继魁奈之后的重农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深受魁奈的影响但不是魁奈的门徒,也几乎没有参加所谓“经济学家”们的派系活动。他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重农主义的重要文献。他发展、修正了魁奈和其徒党的论点,使重农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特征有更加鲜明的表现。在他那里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编辑本段重农学派与社会制度
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在分析社会财富、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的尝试上,重农学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组成的物质要素,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通过货币的中介,在社会三个阶级间的流通过程,表现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在再生产过程中,包括了对各社会阶级收入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等等的分析。这些都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得到了全面表达。
重农学派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魁奈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学派的称谓
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魁奈
杜尔哥
重农学派与社会制度
编辑本段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魁奈
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有人曾认为古尔奈也是创始人之一,但古尔奈除了经济自由放任的主张外,并没有树立任何重农学派的主要论体系的全面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比较班级:10级农林经济管理姓名:何金梅学号:2010123052古代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比较———中国古代重农思想与法国重农学派摘要:18世纪中期法国的重农学派是以魁奈和杜尔阁为代表人物,倡导通过发展农业来恢复法国经济。
与此类似,中国古代也有着许多主张通过重视农业来富国富民的思想,两者在农业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但由于产生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别,两者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差别。
关键词:重农学派;重农抑商思想;比较分析一.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概述中国最早的重农思想产生于西周时期,这比法国重农学派的产生要早2000多年。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考察的时间范围始于西周,止于鸦片战争爆发之前。
重农思想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经济思想。
不同于法国重农学派,中国古代重农思想时间跨越大,涉及人物多,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就表现在这些人物的经济思想之中。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国家财政收入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而在这时,统治者认为商品交换不能够创造新的财富,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这虽有利于国家稳定统一,巩固中央政权,却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遏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二.重农学派理论概述重农学派出现于18世纪重商主义时代后期的法国,当时的法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经过了重商主义的失败和约翰・罗变种重商政策的倒台,法国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为了解决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法国的新兴资产阶级提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的设想。
顺应这时的社会需求,重农学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理论作为其最高信仰,自然秩序理论也就成为重农学派的哲学基础。
自然秩序理论是指人类社会的内部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要遵守经济规律。
重农学派认为重视和发展农业经济才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唯一途径,这就是“纯产品”学说的核心,“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惟有农业是生产部门和财富的唯一来源,这显然是极端的,是重农主义体系中对于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基础地位认识偏激的体现,但重农学派有关社会总资本的循环问题和税收政策等主张对以后的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
三.法国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相同点众多历史文献显示,中国古代文化及经济思想对重农学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8世纪中期欧洲大陆的“中国热”和重农学派两位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的向往造就了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具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相同点。
3.1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都肯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政策主张均要求优先发展农业,这样才能富国富民。
重视农业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髓。
重农学派用“纯产品”学说论证了农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唯一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在阶级划分中农业资本家与农业工人归为生产阶级,在资本理论中认为只有投在农业上的资本才是生产的资本。
在中国古代重农思想中,许多思想家都明确提出农业是富国富民之本,主张从立国和治国的角度来发展农业。
商鞅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
信可以守战”。
韩非说:“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贾谊认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
南朝周朗认为:“农桑者,实民之命,为国之本,有一不足,则礼节不兴。
若重之,宜罢金钱,以谷帛为赏罚”。
沈约说:“民生所贵,曰食与货。
货以通币,食为民天”。
3.2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都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生产部门重农学派的出发点是财富,认为财富是物质,财富的来源是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
在社会各个经济部门中,只有农业部门具有生产性,只有农业生产物质产品,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改变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是变更了市场的时间和地点,二者都是不生产的。
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纯产品”理论的核心是明确了农业部门是唯一创造财富的生产部门。
与之类似的是,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荀况也认为农业是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唯一来源。
他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
”人民穷苦国家财政就紧张,人民富裕了国家财政才能充盈,所以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才是社会物质财富创造和积累的根本之所在。
如果“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要严格限制工商业者的数量和工商业发展的规模,否则国家就会贫穷,要“省工商,重农夫”,“是所以养也”,只有重视农业生产,国家才能积累更多的储备。
如果一个国家“伐其木,竭其源”,就会使得“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
荀况最后指出“务本,节用,财无极”,只要重视农业生产,勤俭节约,就会给社会创造无限的财富。
3.3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中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基本一致魁奈认为:“主权者和人民绝不能忘记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
并依此来划分阶级,把国民划分为三个阶级,即耕种土地而能生产出“纯产品”的人,归为生产阶级,也就是租地农场主阶级;出租土地而以出租的形式把“纯产品”作为自己收入的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从事工商业的不生产阶级。
早在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将国民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同时还主张让他们分业定居,“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语以利,相示以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与流通,但是这样的次序明显看出对“商”的歧视。
从“士农工商”的顺序可以看出在汉代森严的阶级划分中,农业生产者的政治地位是高于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这也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现实表现。
四.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不同点4.1两者产生的背景不同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经济的统治时期,封建农业在法国的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要地位。
除了少数地区有了一些资本主义式的经营外,绝大多数的农业处于封建农奴的状态下,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
18世纪前中期的法国由于连年战争和统治者的大肆挥霍,债台高筑,人民生活疾苦。
柯尔贝尔企图靠牺牲农业利益发展工商业和约翰?罗企图靠流通领域解决危难的失败,使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矛盾日益激化,进一步深化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法国资产阶级代表,纷纷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提出恢复和振兴农业的设想,代表资产阶级的重农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形成于封建制度产生、确立时期,在中国统治了两千年之久,最后随封建制度的灭亡而彻底破产。
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它为新的封建生产方式服务,宣传和论证封建生产方式的合理性,批评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腐朽性,特别是激烈地抨击了工商业领域中的奴隶制残余势力,对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战国中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和封建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商鞅坚决主张从封建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地主阶级富国富民的愿望出发,变革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废除阻碍生产发展的奴隶制,建立新的符合地主阶级意志的封建制。
因此,中国古代重农思想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4.2两者对“农”的理解不同在政策主张上,重农学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即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下的规模性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
重农学派极力宣传必须吸收更多的资本进入到农业中来,推动农业的繁荣,主张整顿税收,政府应该实行“放任政策”,允许自由竞争。
这与重农学派代表着资产阶级利益是相关的,重农学派其实就是要扫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切障碍,所以他们反对农奴制的封建农业,倡导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大农业。
与此不同,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家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他们倡导重视的农业也就是封建经济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我们知道,奴隶制之所以阻碍生产的发展,是因为奴隶没有自己的经济,完全为奴隶主劳动,没有劳动积极性。
在奴隶制经济向地主制经济过渡中,由于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进,使劳动可以以更小的单位进行。
而这种单位越小,劳动成果与劳动者个人的物质利益联系越紧密,就越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时,土地的占有以家庭为单位,要发展农民的小土地私有制,就必须使大家庭分割为更多的小家庭,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小农经济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
4.3是否是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重农主义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重农学派的诸多理论的哲学基础都是“自然秩序”理论,因此重农学派认为经济发展自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这种规律,而非违背规律,政府不应该对经济的发展指手画脚。
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反对政府对谷物的严格管制,主张谷物的自由流通。
如果说“自然秩序”是重农学派的哲学基础,“纯产品”学说就是重农学派的理论基础。
因为在“纯产品”理论中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生产剩余价值,因此他们的结论就是只有农业具有生产性,只有农业创造财富,这直接影响着其社会阶级理论(认为只有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是生产阶级)和资本理论(认为只有农业资本是生产资本)以及其政策主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