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固体材料
纳米粉体材料

纳米粉体材料简介纳米材料分为纳米粉体材料、纳米固体材料、纳米组装体系三类。
纳米粉体材料是纳米材料中最基本的一类。
纳米固体是由分体材料聚集,组合而成。
而纳米组装体系则是纳米粉体材料的变形。
纳米粉体也叫纳米颗粒,一般指尺寸在1-100nm之间的超细粒子,有人称它是超微粒子。
它的尺度大于原子簇而又小于一般的微粒。
按照它的尺寸计算,假设每个原子尺寸为1埃,那么它所含原子数在1000个-10亿个之间。
它小于一般生物细胞,和病毒的尺寸相当。
细微颗粒一般不具有量子效应,而纳米颗粒具有量子效应;一般原子团簇具有量子效应和幻数效应,而纳米颗粒不具有幻数效应。
纳米颗粒的形态有球形、板状、棒状、角状、海绵状等,制成纳米颗粒的成分可以是金属,可以是氧化物,还可以是其他各种化合物。
纳米粉体材料的基本性质它的性质与以下几个效应有很大的关系:(1).小尺寸效应随着颗粒的量变,当纳米颗粒的尺寸与光波、传导电子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尺寸特征相当或更小时,周期边界性条件将被破坏,声、光、电、磁、热、力等特性均会出现质变。
由于颗粒尺寸变小所引起的宏观物理性质的变化成为小尺寸效应。
(2).表面与界面效应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大、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
由于纳米粒径的减小,最终会引起表面原子活性增大,从而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原子输送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
以上的这些性质被称为“表面与界面效应”。
(3)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成离散能级的现象成为量子尺寸效应。
具体从各方面说来有以下特性:(1)热学特性纳米微粒的熔点,烧结温度比常规粉体要低得多。
这是由于表面与界面效应引起的。
比如:大块的pb的熔点600k,而20nm球形pb微粒熔点降低288k,纳米Ag微粒在低于373k时开始融化,常规Ag的熔点远高于1173k。
还有,纳米TiO2在773k加热出现明显致密化,而大晶粒样品要出现同样的致密化需要再升温873k才能达到,这和烧结温度有很大关系。
纳米材料物理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纳米材料是一种既不同于晶态,又不同于非晶态的第三类固体材料,通常指三维空间尺寸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 ( 1 n m~1 0 0 n m)的固体材料。
由于纳米材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处于粒子表面无序排列的原子百分比高达 l 5 ~5 0 %。
纳米粒子的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具有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纳米材料的高浓度界面及原子能级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不同于常规块体材料和单个分子的性质,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得纳米材料热力学性质具有特殊性,纳米材料的各种热力学性质如晶格参数,结合能,熔点,熔解焓,熔解熵,热容等均显示出尺寸效应和形状效应。
可见,纳米材料热力学性质在各方面均显现出与块体材料的差异性,研究纳米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热容1996年,在低温下测定了纳米铁随粒度变化的比热,发现与正常的多晶铁相比,纳米铁出现了反常的比热行为,低温下的电子比热系数减50 %。
1998年,通过研究了粒度和温度对纳米粒子热容的影响,建立了一个预测热容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过剩的热容并不正比于纳米粒子的比表面,当比表面远小于其物质的特征表面积时,过剩的热容可以认为与粒度无关。
2002年,又把多相纳米体系的热容定义为体相和表面相的热容之和,因为表面热容为负值,所以随着粒径的减小和界面面积的扩大,将导致多相纳米体系总的热容的减小,二.晶格参数,结合能,内聚能纳米微粒的晶格畸变具有尺寸效应,利用惰性气体蒸发的方法在高分子基体上制备了1. 45nm 的pd纳米微粒,通过电子微衍射方法测试了其晶格参数,发现 Pd 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随着微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
结合能的确比相应块体材料的结合能要低。
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 Pd 纳米微粒在热力学平衡时的稳定结构,并计算微粒尺寸和形状对晶格参数和结合能的影响,定量给出形状对晶格参数和结合能变化量的贡献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形状下,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和结合能随着微粒尺寸的减小而降低,在一定尺寸时,球形纳米微粒的晶格参数和结合能要高于立方体形纳米微粒的相应量。
纳米材料综述功能材料与应用论文(已处理)

纳米材料综述功能材料与应用论文(已处理)纳米材料综述摘要概述了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及结构特征, 重点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光谱、催化、光电化学及反应性等化学特性及应用.1、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为纳米量级 0.11 nm, 100nm 的超微粒子纳米微粒及由其聚集而构成的纳米固体材料。
纳米固体材料分为纳米晶体材料、纳米非晶态材料及纳米准晶态材料。
其中纳米晶体材料按其结构形态又可分为四类:1 零维纳米晶体, 即纳米尺寸超微粒子;2 一维纳米晶体, 即在一维方向上晶粒尺寸为纳米量级, 如一维纤维, 一维碳纳米管;3 二维纳米晶体, 即在二维方向上晶粒尺寸为纳米量级, 如纳米薄膜、涂层;4 三维纳米晶体, 指晶粒在三维方向上均为纳米尺度, 如纳米体相材料, 纳米陶瓷材料。
另外, 还有纳米复合材料, 以复合方式不同分为0-0、0-2、0-3 型复合, 即零维纳米粒子分别与纳米粒子、二维及三维材料复合而成的固体材料。
纳米材料科学是现代化学、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系统地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能、微结构和谱学特性,通过和常规材料对比, 找出纳米材料的特殊规律, 建立描述和表征纳米材料的新概念和新理论, 发展完善纳米材料科学体系;2 探索新的制备方法, 发展新型的纳米材料, 研究制备工艺与材料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 并拓宽其应用领域。
2、纳米材料的性质2.1、纳米微粒的结构和特性纳米粒子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是由数目很少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聚集体。
由于纳米粒子具有壳层结构。
粒子的表面原子占很大比例,并且是无序的类气状结构, 而在粒子内部则存在有序-无序结构,这与体相样品的完全长程有序结构不同。
纳米粒子的结构特征使其产生了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并由此派生出传统固体材料所不具备的许多特殊性质。
纳米材料概论复习要点

一、1、纳米科技:研究由尺寸在0.1—100nm之间的物质组成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
2、纳米固体材料:又可称为纳米结构材料或纳米材料,它是由颗粒或晶粒尺寸为1~100nm的粒子凝聚而成的三维块体。
3、量子尺寸效应:当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时,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的现象,以及纳米半导体微粒存在比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这些能隙变宽现象。
4、表面效应: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原子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和电子能谱的变化。
5、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某些宏观量如颗粒的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具有贯穿势垒的能力,称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6、纳米材料(广义):晶粒或晶界等显微构造能达到纳米尺寸水平的材料。
7、原子团簇:由多个原子组成的小粒子。
它们比无机分子大,但比具有平移对称性的块体材料小,它们的原子结构(键长、键角和对称性等)和电子结构不同于分子,也不同于块体。
8、Kubo理论:颗粒尺寸进入纳米级时,靠近费米面附近的能级由原来的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
9、小尺寸效应:当颗粒的尺寸与光波波长、德布罗意波长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晶体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非晶态纳米粒子的颗粒表面层附近的原子密度减少,导致声、光、电、磁、热、力学等特性呈现新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称为小尺寸效应。
10、纳米结构材料:由颗粒或晶粒尺寸为1~100nm的粒子形成的三维块体称为纳米固体(结构)材料。
其晶粒尺寸、晶界宽度、析出相分布、气孔尺寸和缺陷尺寸都在纳米数量级。
二、简答题1、冷冻干燥法制备纳米颗粒的基本原理。
先使干燥的溶液喷雾在冷冻剂中冷冻,然后在低温低压下真空干燥,将溶剂升华除去,再通过热处理得到所需的物质。
2、气相合成法制备纳米颗粒的主要过程有哪些?利用两种以上物质之间的气相化学反应,在高温下合成出相应的化合物,再经过快速冷凝,从而制备各类物质的纳米粒子。
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

纳米材料与团簇物理结课论文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纳米材料是一种既不同于晶态,又不同于非晶态的第三类固体材料,通常指三维空间尺寸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 1 n m~1 0 0 n m)的固体材料。
由于纳米材料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处于粒子表面无序排列的原子百分比高达l5~5 0%。
纳米粒子的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具有不同于传统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
纳米材料的高浓度界面及原子能级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不同于常规块体材料和单个分子的性质,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从而使得纳米材料热力学性质具有特殊性,纳米材料的各种热力学性质如晶格参数,结合能,熔点,熔解焓,熔解熵,热容等均显示出尺寸效应和形状效应。
可见,纳米材料热力学性质在各方面均显现出与块体材料的差异性,研究纳米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纳米材料的热学性质概述一、纳米材料的熔点及内能材料热性能与材料中分子、原子运动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当热载子(电子、声子及光子)的各种特征尺寸与材料的特征尺寸(晶粒尺寸、颗粒尺寸或薄膜厚度)相当时,反应物质热性能的物性参数如熔化温度、热容等会体现出鲜明的尺寸依赖性。
特别是,低温下热载子的平均自由程将变长,使材料热学性质的尺寸效应更为明显。
图1 几种纳米金属粒子的熔点降低现象上图(图1)为几种纳米金属粒子的熔点降低现象。
随粒子尺寸的减小,熔点降低。
当金属粒子尺寸小于10nm后熔点急剧下降,其中3nm左右的金微粒子的熔点只有其块体材料熔点的一半,用高倍率电子显微镜观察尺寸2nm的纳米金粒子结构可以发现,纳米金颗粒形态可以在单晶、多晶与孪晶间连续转变。
这种行为与传统材料在固定熔点熔化的行为完全不同,伴随着纳米材料的熔点降低,单位质量粒子熔化时的潜热吸收(焓变)也随尺寸的减小而减少。
人们在具有自由表面的共价半导体的纳米晶体、惰性气体和分子晶体也发现了熔化的尺寸效应现象。
根据固体物理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明材料热学性质出现尺寸效应的根本原因,一般情况下,晶体材料的内能U可依据其晶格振动的波特性在德拜假设下估计出,即:(1) 式中,Θ为德拜温度;k为波矢;T为热力学温度;h为普朗克常数;k B为玻尔兹曼常数。
纳米固体材料制备方法

纳米固体材料制备方法§1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1.1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1.2高能球磨法1.3非晶晶化法§2 纳米陶瓷材料的制备2.1无压烧结2.2热压烧结2.3微波烧结§ 3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1.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a)用该方法成功地制备了Fe、Cu、Au、Pd等纳米晶金属块体和Si-Pd、Pd-Fe-Si、Si-Al等纳米金属玻璃。
(b)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属于“一步法”,步骤是:制备纳米颗粒→颗粒收集→压制成块体。
上述步骤一般都是在真空下进行的。
图3-1 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装置示意图2.高能球磨法(a)高能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振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把金属或合金粉末粉碎为纳米级微粒的方法。
(b)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粉末同时放入球磨机的球磨罐中进行高能球磨,粉末颗粒经压延,压合,又碾碎,再压合的反复过程,最后获得组织和成分分布均匀的合金粉末。
这种方法称为机械合金法(Mechanical Alloying,简写成MA)。
高能球磨法已成功地制备出以下几类纳米晶材料(a)纳米晶纯金属。
高能球磨可以容易地使具有体心立方(bcc)结构和六方最紧密堆积(hcp)结构的金属形成纳米晶结构,而对于具有面心立方(fcc)结构的金属则不易形成纳米晶。
(b)不互溶体系纳米结构。
可将相图上几乎不互溶的几种元素制成固溶体,这是用常规熔炼方法根本无法实现的。
(c)纳米金属间化合物。
目前已制备Ti—B、Ti—A1等十多个合金系纳米金属间化台物。
(d)纳米金属—陶瓷复合粉体。
如,采用高能球磨法把纳米Y2O3粉体复合到Co-Ni-Zr合金中,使矫顽力提高两个数量级。
3.非晶晶化法图3-2 非晶晶化法制备的纳米晶Ni—P合金的晶粒尺寸与退火温度的关系图3-3非晶晶化法制备的FeBSi纳米合金的晶粒尺寸与退火温度的关系卢柯等人率先采用非晶晶化法成功地制备出纳米晶Ni—P合金(图3-2)。
纳米材料的介绍

纳米材料的介绍一、纳米材料概述纳米材料是指纳米级尺寸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光学等性能。
纳米材料泛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根据物理形态的不同,纳米材料可划分为五类:纳米薄膜、纳米粉体、纳米纤维、纳米块体、纳米相分离液体。
纳米材料的性能一般由量子力学决定,其光、电、磁、热性能与普通材料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较于传统材料制品,纳米材料制品在光学、热学、力学、化学等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从概念来说,纳米材料是由无数个晶体组成的,它的大小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一种固体材料。
主要包括晶态、非晶态的金属、陶瓷等材料组成。
因为它的大小尺寸已经接近电子的相干长度,它有着特殊的性质。
这些特殊性质所表现出来的有导电、导热、光学、磁性等。
目前国内、国际的科学家都在研究纳米材料,试图打造一种全新的新技术材料,将来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纳米材料定义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1-100nm)的材料,它是由尺寸介于原子、分子和宏观体系之间的纳米粒子所组成的新一代材料。
由于其组成单元的尺度小,界面占用相当大的成分。
因此,纳米材料具有多种特点,这就导致由纳米微粒构成的体系出现了不同于通常的大块宏观材料体系的许多特殊性质。
纳米体系使人们认识自然又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它是联系原子、分子和宏观体系的中间环节,是人们过去从未探索过的新领域,实际上由纳米粒子组成的材料向宏观体系演变过程中,在结构上有序度的变化,在状态上的非平衡性质,使体系的性质产生很大的差别,对纳米材料的研究将使人们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有更深入地认识。
三、纳米材料的性质1、"强" 在电子,医保,环保,能源等领域具有更多的优势。
2、"高" 适用纳米材料制作的器材,拥有更高的耐热,导电,高磁导性,可塑性。
3、"轻" 纳米材料更加轻更加便利,体积变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效率。
第四章纳米固体材料全

4.4.2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
目前比较成熟的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 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高能球磨法和非晶晶化法
1.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压法 一步法”的步骤是: (1)制备纳米颗粒; (2)颗粒收集; (3)压制成块体。上述步骤一般都是在真空下进行
1.红外吸收 对纳米材料红外吸收的研究表明,红外吸收谱中出现蓝移和宽化。 2.荧光现象 用紫外光激发掺Cr和Fe的纳米相Al2O3时,在可见光范围观察到新的荧 光现象 3.光致发光 光致发光是指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被激发到高能级的电子重新跃人 低能级,被空穴捕获而发光的微观过程。电子跃迁可分为两类:非辐射 跃迁和辐射跃迁。当能级间距很小时,电子通过非辐射跃迁而发射声子, 不能发光;只有当能级间距较大时,才有可能发射光子,实现辐射跃迁 而发光。退火温度低于673K时,纳米非晶氮化硅块体在紫外光到可见光
4.5.3 在磁学方面的应用 具有铁磁性的纳米材料(如纳米晶Ni、
Fe2O3、Fe3O4等)可作为磁性材料。铁磁 材料可分为软磁材料(既容易磁化又容易去 磁)和硬磁材料(磁化和去磁都十分困难)。 此外,纳米铁氧体磁性材料,除可作软磁
材料和硬磁材料外,还可作:旋磁材料、 矩磁材料和压磁材料。
4.5.4 在电学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电学方面主要可以作为导电
范围的发光现象与常规非晶氮化硅不同,出现6个分立的发光带,
4.3.4 纳米固体材料磁学性能(自学)
1.饱和磁化强度 2.磁性转变
由于纳米材料颗粒尺寸很小,这就可能使一些抗磁 体转变为顺磁体。 3.超顺磁性 4.居里温度
居里温度:铁磁质转变为顺磁质时的温度。铁磁质 在高于居里温度时变为顺磁质。不同的铁磁质居里 温度不同。例如铁是769C;镍是358C;钴是1131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纳米固休材料界面的研究方法
纳米固体材料的界面结构对性能有重要影响, 其界面到底有什么特点?与常规材料和非晶材料 有什么差别? 纳米固体材料界面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XRD、 TEM、正电子湮没、Mossbauer谱等。 1、 XRD结构分析 例1:1987年,Gleiter教授首先用XRD方法 研究了纳米晶Fe的界面结构。图4.3为Fe的纳 米微粒、纳米块体、界面组元的XRD曲线。界 面组元的XRD曲线不同于非晶Fe,却类似于气 态Fe的结构。
式中,G为剪切模量;b为柏氏矢量;σp为点阵摩擦力。
2)纳米固体材料中的三叉晶界
三叉晶界:三个或三个以上相邻晶粒之间的交叉区域。 纳米材料中的三叉晶界体积分数高于常规多晶材 料,对晶粒尺寸的敏感度远远大于晶界体积分数。因 而对力学性能影响很大。 当粒径 d 从 l00nm 减小到 2nm 时,三叉晶界体积分 数增加了三个数量级,而晶界体积分数仅增加约一个 数量级。这就意味着三叉晶界对纳米晶块体材料性能 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Bollman曾经指出,三叉晶界可描述为螺旋位错结 构,它的结构依赖于相邻晶粒特有的晶体学排列。随 相邻晶粒取相混乱程度增加,三叉晶界中缺陷增多。
3、 纳米固体材料的结构缺陷
缺陷:实际晶体结构偏离了理想晶体结构的区域 原因:(A)纳米材料结构中平移周期遭到很大破坏, 界面原子排列比较混乱,界面中原子配位不全使得缺 陷增加。 (B)纳米粉体压成块体后,晶格常数会增大或减小, 晶格常数的变化也会使缺陷增加。 类型: 点缺陷(空位、空位对、空位团、溶质原子、杂质原 子等)、 线缺陷(位错、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型位错 等)、 面缺陷(层错、相界、晶界、三叉晶界、孪晶界等)。
单位体积内包含的界面数为
如果颗粒组元的平均直径d为5nm,界面的 平均厚度为lnm,则用上述公式可得: 界面体积分数Ct≈50φ% 单位体积内的界面面积St≈500m2/cm3 单位体积内包含的界面数Nf≈2×1019 这样庞大的界面对纳米固体材料的性能将产 生很大的影响。
2、 纳米固体材料的界面结构模型
纳米固体材料结构研究的主要考虑因素:颗粒 的尺寸、形态及分布,界面的形态、原子组态 或键组态,颗粒内和界面内的缺陷种类、数量 及组态,颗粒和界面的化学组成,杂质元素的 分布等。 影响纳米材料性能的最重要的因素:界面的微 观结构 许多人依据自己的实验提出了不同的界面结 构模型,有些是互相矛盾的。
例 3 : Siegel 等人对 TiO2( 金红石 ) 纳米相材料的界面进 行了高分辨TEM观察,没有发现无序结构存在。李斗 星用先进的 400E 高分辨 TEM 在纳米晶 Pd 的同一试样 中,既观察到界面原子的有序排列,也观察到混乱原 子排列的无序界面,见图4.9。
(1)纳米材料中的位错
观点1:纳米材料中存在大量点缺陷,很可能无 位错;即使有位错,位错密度也很低。? 原因:位错增殖的临界切应力与F-R源的尺度成 反比。一般来说, F-R 源的尺度远小于晶粒尺 寸,而纳米材料中的晶粒尺寸十分小,如果在 纳米微粒中存在F-R源的话,其尺寸就更小。这 样开动F-R源的临界切应力就非常大,粗略估计 比常规晶体大几个数量级。这样大的临界切应 力一般很难达到。因此,位错增殖在纳米晶内 不会发生。
(2)有序模型
内容:纳米材料的界面原子排列是有序的。 Thomas 和 Siegel 根据高分辨 TEM 的观察, 认为纳米材料的界面结构和常规粗晶材料的界 面结构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 Eastman 对纳米材料的界面进行了 XRD 和 EXAF的研究,在仔细分析多种纳米材料的实验 结果基础上,提出了纳米材料的界面原子排列 是有序的或者是局部有序的。 Ishida用高压高分辨TEM观察到了纳米晶 Pd的界面中局部有序化的结构,并观察到只有 有序晶体中才出现的孪晶、层错和位错亚结构。
孔洞:一般处于晶界上。孔洞存在的数量 决定了纳米材料的致密程度。 孔洞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和退火时间的加长 会收缩,甚至完全消失,这个过程主要靠 质量迁移来实现。
关于纳米材料的致密化问题的两种观点: 观点1:认为是由于纳米微粒的团聚现象在压制成型过 程中硬团聚很难被消除,这样就把硬团聚体中的孔洞 残留在纳米材料中,即便高温烧结也很难消除掉,因 此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烧结,纳米相材料的致密度只能 达到约90%。 观点2:认为纳米微粒表面很容易吸附气体,在压制成 型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气孔,一经烧结,气体跑掉了, 自然会留下孔洞,这是影响纳米相材料致密化的一个 重要原因。
理论研究:俄国Gryaznov等人从理论上分析 了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对晶粒内位错组态的 影响,对多种金属纳米晶体的位错组态发生突 变的临界尺寸进行了计算。 结果:当晶粒尺寸与德布洛意波长或电子平 均自由程差不多时,由于量子尺寸效应,使许 多物理性质发生变化。当粒径小于某一临界尺 寸时,位错不稳定,趋向于离开晶粒;当粒径 大于此临界尺寸时,位错稳定地处于晶粒中。 位错稳定存在的临界尺寸
(2)纳米固体材料的界面组元的特点 (A)原子密度降低 界面部分:平均原子密度比同成分的晶体少 10%~30%; 典型的非晶体:密度大约为同成分晶体密度的 96%~98%。 (B)最近邻原子配位数变化 晶界的原子间距差别也较大,导致最近为颗粒组元的平均直径。 界面体积分数 式中D为颗粒的平均直径,且
Lupo等人于1992年采用分子动力学和静力学 计算了在300K时纳米晶Si的径向分布函数,结 果发现纳米晶Si和常规单晶Si在径向分布函数 上有差别。 当界面原子间距γa≤d/2(d为粒径)时:径向 分布函数类似于常规多晶,但分布函数峰的幅 度随原子间距单调下降,而常规多晶是起伏的。 当界面原子间距γa>d/2时:径向分布函数类似 于常规非晶。 纳米材料的界面有序条件:主要取决于界面的 原子间距和颗粒大小。当γa≤d/2时,界面为 有序结构;当γa>d/2时,界面为无序结构。
1、纳米固体材料的结构特点
(1)纳米固体材料的结构特点 (A) 纳米晶体材料的组成:晶粒组元 ( 所有 原子都位于晶粒的格点上) +晶界组元; (B)纳米非晶体材料的组成:非晶组元+界 面组元; (C)纳米准晶体材料的组成:准晶组元+界 面组元所组成。 颗粒组元:晶粒组元、非晶组元和准晶组元的 统称。 界面组元:晶界组元和界面组元的统称。
例3:1992年,Fitzsimmnons和Eastman对 纳米晶Pd进行了XRD研究。他们对布拉格衍射 强度采用Lorentzian函数代替传统的Gaussia 函数,并把纳米晶Pd与粗晶Pd衍射背景进行了 比较,结果见图4.5。可见,当散射矢量幅度大 于0.4nm时,纳米晶Pd与粗晶Pd衍射背景无 多大差别;当小于0.4nm时,两者衍射背景有 些差别,但这主要是低强度衍射拟合过程中的 误差。 结论:纳米固体材料的结构是有序的,如果按 类气态模型,纳米材料界面原子运动距离相当 大,衍射背景强度相当高,这与事实不符合。
例2:X.Zhu计算了纳米晶Fe的XRD衍射强度。 晶粒组元与界面组元的干涉函数
式中N为系统的总原子数;rj为j原子的位矢。 如果认为界面结构为短程有序,则理论计算结 果与实测值不能很好符合,但若采用短程无序 的界面模型,则计算得到的I(s)不但所有衍射 峰的高度和宽度能与实测值很好地一致,而且 能大致符合本底强度。计算结果示于图4.4。
(3)纳米固体材料中的空位
在纳米材料中,界面 ( 包括晶界和三叉晶界 ) 体积分数 比常规多晶大得多,界面中的原子悬键较多,使得空 位、空位团、孔洞等点缺陷增加。 单空位:主要存在于晶界上,是由于纳米固体颗粒在 压制成块体时形成的。 空位团:主要分布在三叉晶界上。它的形成一部分归 结为单空位的扩散凝聚,另一部分是在压块体时形成 的。 空位团一般都很稳定,在退火过程中,即使晶粒 长大了,空位团仍然存在。这是因为在退火过程中三 叉晶界不能被消除。
纳米晶体界面的原子结构的决定因素:相邻晶粒的相 对取向及晶界的倾角。 如果晶粒的取向是随机的:晶界将具有不同的原子 结构。这些结构可由不同的原子间距加以区分。界面 组元是所有这些界面结构的组合。 如果所有界面的原子间距各不相同:这些界面的平 均结果将导致各种可能的原子间距取值。因此,可以 认为界面组元的微观结构与长程有序的晶态不同,也 与短程有序的非晶态不同,是一种新型的结构。 纳米非晶材料:颗粒组元是短程有序的非晶态,界面 组元内原子排列更混乱,是一种无序程度更高的材料。
(3)结构特征分布模型
基本观点:纳米材料的界面不是单一的、同样 的结构,界面结构是多种多样的,纳米材料的 界面结构存在一个分布,它们都处于无序到有 序的中间状态。 无序→短程有序→扩展有序→长程有序。 这个结构特征分布受制备方法、温度、压 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大。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或 压力的增大,有序或扩展有序界面的数量增加。 例:有人用高分辨TEM观察了纳米晶Pd块 体的界面结构,在同一个试样中既看到了有序 界面,也看到了无序界面。
观点2:除了存在点缺陷外,纳米晶体内在 靠近界面的晶粒内存在位错,但位错的 组态、位错运动行为都与常规晶体不同。 例如没有位错塞积,由于位错密度低而 没有位错胞和位错团,位错运动自由程 很短。
例:许多人用高分辨TEM分别在纳米晶Pd中观 察到位错、孪晶、位错网络等。图4.1为纳米晶 Pd中的位错和孪晶的高分辨像。
(1)类气态模型 提出:Gleiter教授于1987年提出。 内容:他认为纳米晶体的界面原子的排列,既 没有长程有序,也没有短程有序,是一种类气 态的、无序程度很高的结构。 评价:该模型与大量事实有出入。自1990年 以来文献上不再引用该模型,Gleiter教授也不 再坚持这个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