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唐代女子礼仪

合集下载

唐朝女人穿衣风俗

唐朝女人穿衣风俗

唐朝女人穿衣风俗
在唐朝,女性的穿衣风俗相对开放和多样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朝女性穿衣风俗的特点:
衣着华丽:唐朝女性注重穿着华丽的服饰,尤其是贵族和宫廷女性。

他们常常穿着丝绸、绣花和宝石装饰的衣物,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

宽松的服饰:唐朝女性的服饰通常比较宽松,以便行动自如。

他们常常穿着长袍、长裙和宽松的上衣,这种宽松的设计也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

高腰设计:唐朝女性的服饰通常有高腰设计,强调腰部线条,使身材看起来更加修长和优美。

多层叠穿:唐朝女性常常会在服装上叠加多层,以增加层次感和华丽感。

例如,他们可能会穿着内衣、长袍、外袍等多层服饰。

饰品装饰:唐朝女性喜欢佩戴各种饰品,如发饰、耳环、项链、手镯等。

这些饰品通常是由贵重的材料制成,如金、银、珍珠等。

总的来说,唐朝女性的穿衣风俗注重华丽、宽松和多层叠穿,同时也注重饰品的装饰,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美感。

这些穿衣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女性地位的提升。

简述唐代女子着胡服的特点与意义

简述唐代女子着胡服的特点与意义

简述唐代女子着胡服的特点与意义“胡服”是指少数民族服装。

从广义上讲,胡服指外族的服装,也泛称外族服装为胡服。

如东汉时的“胡服”是指内地流传到边疆的服饰,魏晋时的“胡服”是指西域流传过来的服饰,后世的“胡服”是指自北周至元明流传下来的服饰。

胡服,又叫胡服,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因此,所谓胡服,就是汉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服装的统称。

一、唐代女子着胡服的特点:(1)将原来宽袖和窄袖两种不同袖型组合起来,成为新式大袖衫。

衣领仍然保留汉族特点,交领右衽。

(2)将翻领加长,使之系于腰带以下,前后系结,使整个衣身呈宽松状,领口逐渐加高,袖口宽大,衣身变为横宽竖直。

(领口加高)(3)左衽加高,与交领并重,体现出民族融合的色彩。

二、唐代女子着胡服的意义:(1)突破了以往单纯宽袖窄袖的格局,完全用圆筒形的大袖衫取代了原来宽袖小袖的两种样式。

衣服设计的目的在于遮掩臂膀。

(2)圆领交领、开衩,大袖,既保持了汉族的传统习惯,也适应了少数民族的穿着习惯。

(3)一衣多式,穿法灵活。

衣衫款式多样,可以分别穿着,也可以在襦裙外面套衫穿着。

因此唐朝女子着胡服显得十分的灵活。

三、对少数民族着汉族服装的态度:胡服深受少数民族喜爱,但在胡服流传过程中,对其进行改良,使之更符合汉人的穿着习惯,而不是简单的“剃发易服”。

“改穿胡服”只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方便,在“不损伤华夏衣冠制度”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强制手段。

四、唐代女子着胡服的局限性:尽管在不损害汉民族衣冠制度的情况下,女子穿胡服有许多优越性,但毕竟破坏了衣冠制度,不利于社会风尚的改变,与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不相符合的。

唐朝宫廷中非常盛行胡服,妇女服饰甚至成了当时社会的一大特色,唐太宗为了褒奖乐工们的演奏技艺,曾将服饰赐给他们。

宫中女子也都身着胡服。

但这些女子,她们虽穿胡服,却穿得不伦不类。

第一,外观形象不好看;第二,不符合中原的礼仪规范;第三,不适应劳动生产;第四,难于通行。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

唐朝的风俗习惯与礼仪制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其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婚嫁、服饰、饮食和宴会等方面探讨唐朝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礼仪,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古代王朝的魅力所在。

一、婚嫁习俗在唐代,婚嫁被视为人生大事,有着独特的仪式和规范。

首先是婚礼的筹备,新娘要在结婚前进行“嫁妆”,即为了显示家庭富足和女孩的地位,父母会提供丰厚的嫁妆礼品,如金银首饰和绸缎等。

此外,新娘还会在婚礼前绣制一副婚帏,以示贤良和家庭的富裕。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喜马接新娘回家,在路上要经过一系列的“闹新娘”游戏,以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

二、服饰文化唐朝的服饰讲究色彩亮丽和华丽的款式,反映了盛世的奢靡风气。

贵族阶层常穿着华丽的龙袍和锦衣,身上点缀着金银首饰。

妇女的服装通常由多层次的绸缎和丝绸制成,配以金银丝的绣花图案,体现了其尊贵的身份和美丽的气质。

而平民百姓则以棉布和麻布为主,款式较为简单朴实。

三、饮食文化唐代的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多样,包括宫廷菜肴和民间小吃。

宫廷菜肴以宴会上的盛宴最为著名,充满创意和精心制作。

宴会上的菜品有很多种,比如羊肉爆酥、鞭芽炖鸽子等,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造型独特。

民间小吃则琳琅满目,有肉夹馍、麻花、米粉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口味选择。

四、宴会礼仪唐代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时代,各种宴会活动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在宴会上,主人要按照规定的座次安排宾客就座,而宾客则要遵循各自的身份和地位找到自己的座位。

宴会上的菜肴要丰盛而精致,主人要亲自招待宾客,展现出主人的慷慨和尊重。

在宴会进行过程中,宾客之间要互相交流,不得擅自离席或者打断他人发言,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和礼貌。

综上所述,唐朝的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明程度。

婚嫁、服饰、饮食和宴会等方面的独特文化凸显了唐代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

作为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唐朝的风俗礼仪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唐朝的汉服介绍

唐朝的汉服介绍

唐朝的汉服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古时代的巅峰之一。

在唐朝,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华服饰,在唐朝时期更是达到了华美绚丽的巅峰。

本文将深入介绍唐朝时期的汉服,揭示其风采和文化内涵。

一、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1.1 政治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繁荣、文化最为昌盛的一个时期。

政治稳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1.2 经济繁荣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3 文化繁荣唐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唐诗、唐画等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二、唐朝时期的汉服特点2.1 布料与色彩唐朝时期的汉服以细腻的丝绸、亮丽的颜色为主。

丰富多彩的颜色展示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而细腻的丝绸则体现了时代的文化底蕴。

2.2 剪裁与款式唐朝汉服的剪裁注重曲线美,以突出女性身体曲线为主。

宽袖、长裙、大袖口的设计,展现了唐代服饰的宏伟和端庄。

2.3 配饰与发饰唐代的汉服注重配饰的搭配,头上常佩戴金银首饰,颈间系有彩带或珠串。

女子还会在发髻上插花、别簪,以突显妆容的华贵。

三、汉服在唐朝社会的地位3.1 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唐朝社会,汉服是地位的象征,穿着讲究是一种社会礼仪。

官员、贵族、文人都有其特有的着装规范,通过服饰展现自身身份和地位。

3.2 文化内涵的表达汉服在唐朝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服饰的细节、配饰的搭配,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吉祥寓意、节令风俗等。

3.3 艺术的体现唐朝汉服在设计和制作上注重艺术性,不仅仅是简单的穿戴,更是一种身体的艺术,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感。

四、唐朝汉服的演变与影响4.1 汉服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服饰也在不断演变。

唐朝时期的汉服逐渐演变为宋、明、清等后来的服饰风格,但唐代的华美和宏伟的特点仍在后来的时代有所延续。

唐朝服饰文化

唐朝服饰文化

唐朝服饰文化(组图)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高峰。

服饰篇自古帝王将相上朝议政、祭祀天地与祖先都有不同的礼仪与礼服,礼节繁重服饰奢华。

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威震四方,衮服冕冠镶金坠玉,仪仗护卫千乘万骑,其堂皇隆重无与伦比。

后代帝王纷纷独出心裁竟效豪奢,上梁不正下梁歪,后魏、北齐帝王及百官的车驾服饰到了奇纵诡异的地步。

大唐贞观初年,唐太宗完全去掉了这种奢靡的风气,每年只有元日和冬至这两天受朝及大祭祀服用衮冕,平时视朝听政都穿常服。

太宗的常服包括一件赤黄袍衫、一顶折上头巾、一条九环腰带、一双六合靴,仅此而已。

渐渐的文武百官悄然仿效,甚至连宫女和仕女也喜爱上这样的打扮。

后来宫廷的风气传遍市井乡村,所以唐朝男子都以幞头、纱帽和袍衫作为日常服饰。

据《礼记?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短勿见肤,长勿被土。

”其实中国历代服装不管怎样变化,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分为上、下两截,穿在上身的名为“衣”,穿在下身的名为“裳”,故有“上衣下裳”之说;另一种是将衣、裳连为一体,名为“深衣”,唐朝的袍衫就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来的。

男子的头饰与服饰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主要的变化在两脚上。

双脚轻薄、柔软下垂的称为“软脚幞头”;两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微微上翘的称为“硬脚幞头”。

到了唐朝末年完全变成了帽子。

纱帽本是朝廷官员用来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但在儒生和隐士中也广泛流行起来,式样各有所好,以新奇为尚。

圆领袍衫除祭祀典礼外,官员士庶都穿。

官员的袍衫则以颜色来区分等级,贞观年间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品红色,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因为帝王用赤黄,所以臣民皆禁用此色。

武则天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赐文官袍上绣禽,武官袍上绣兽。

如宰相袍饰以凤池,尚书袍饰以对雁,将军袍按等级饰以狮、麒麟、虎、豹、鹰等,诸亲王饰以盘龙及鹿。

云想衣裳花想容――醉谈唐代女性服饰

云想衣裳花想容――醉谈唐代女性服饰

云想衣裳花想容――醉谈唐代女性服饰――醉谈唐代女性服饰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

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

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

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

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

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

裙子长而多幅。

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

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

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

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

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

"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

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

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

唐朝都有哪些服饰

唐朝都有哪些服饰

唐朝都有哪些服饰唐代服饰有它自己的时代特色,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唐朝都有哪些服饰?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朝服饰,希望对你有用!唐朝有哪些服饰宫廷服饰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

天子服饰按照服装的穿着场合,唐朝天子的服装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

其中,唐朝天子服装,又可以做如下分类:冕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统称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发明的)弁服:武弁、弁服(这里指皮制的弁服)帻服:黑介帻、平巾帻帽服:白纱帽命妇礼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公卿服饰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讌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

其中像缺胯袍、裲裆、半臂、褠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

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襈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初唐、盛唐时受胡族风尚影响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流行传统宽衣大袖。

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代女子的礼仪

唐代女子的礼仪

唐代女子的礼仪我们常常会说贞操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从历史的发展中来看,唐朝的女人或许是最开放不过的了。

她们乐于展示自己的“丰乳肥臀”,也总喜欢靠“胸器”来提升魅力。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唐代女子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唐代女子的礼仪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唐朝是一个妇德严重失范、女性不守贞节的自由时代,皇室乱伦、公主再嫁、庶民离婚、情人私奔的故事不胜枚举,“脏唐”的评价更是有力佐证,说唐代的女人也守贞操、讲妇德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这是天大的笑话。

到了泱泱大唐,封建礼教的枷锁已在中国人的脖子上套了几千年,贞操妇德已渗透了每个女性的细胞,纵然胡风再猛,这些传统的礼教也不可能顿时消声匿迹,这是一个常理的推断。

事实正是如此,《新唐书列女传》的一些记载就证明,说唐代的女人一点贞操也不守,这显然不符合事实。

房玄龄是初唐名相,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他出道前曾得过一场大病,在小命难保之时,对老婆卢氏说:“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

”卢氏一听老公劝她改嫁,哭着走进帐中,用刀子把自己的眼珠子剔了出来,交给玄龄,借以表明忠贞不二。

这种用自残方式宣示贞操的例子远不止一处。

楚王灵龟的妃子上官在老公死后,几个兄弟商量说:“妃少,又无子,可不有行。

”她一听,哭泣着说:“丈夫以义,妇人以节,我未能殉沟壑,尚可御妆泽、祭他胙乎?”说着说着,就要把自己的鼻子割下来,家人不再强嫁。

更奇怪的是,还有女人一听说二婚再嫁就装病的。

崔绘的妻子卢氏,老公死后,家里人想把她嫁出,卢氏一听说,马上装病,才躲了过去。

她的姐夫是工部侍郎李思冲,姐死后,姐夫发迹,想纳卢氏为继室,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大家也都说这桩婚事很不错,可这个女人就是不愿意,把自己弄了一脸粪,吓退了姐夫。

更多的动人故事则是女人被贼寇掠走后,不愿意受污而被刳心、肢解、跳河、赴火的,这也是其他朝代贞女传中常常见到的先进事迹,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倒是有一个人物的故事值得一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唐代女子礼仪
唐代整体的女性着装都随着当时大环境的宽容和更为开放的商贸往来发生了大的改变。

那么你们知道唐代女子的礼仪是怎么样的吗。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唐代女子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唐代女子礼仪
唐朝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鼎盛时期。

从婚礼服装上讲,是历代的佼佼者。

衣服质地考究,造型雍容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

在盛唐时期,国力兴旺,与邻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漫风格,这些从影视作品中可略见一斑。

办唐朝的主题婚礼,一定要选择金碧辉煌的场地,会场布置也要尽可能的富丽堂皇,我们推荐的有太阳宫怡景园饭庄,颐和园听鹂馆等等,细节要安排妥当。

周《礼记·昏义》,规定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

首先是纳采。

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

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

媒人出来混,其实按照古代的行规,手上是要有家伙的。

一是斧,二是秤。

有斧是源于《诗经·豳
风·伐柯》中的诗句:伐柯伐柯,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

有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古人在门当户对方面讲究很多,比如有良贱不婚,例如贾宝玉不能娶晴雯当正室,贾琏不能扶正尤二姐都合其中之义。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有榜下择婿之风,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中进士,自然有富家小姐自动送上门。

类似现在考上公务员,就不愁没有女人。

过了纳采,接下来就是问名。

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

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卜吉凶。

庚贴里的花活可就多了。

比如生肖就有讲究,例如,女性忌讳属虎,属羊。

当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那时没有身份识别系统。

女方事先请术士改庚帖,可算是家常便饭。

比如虎有上山虎,下山虎之分,大体可以改作牛或兔。

所以说女性年龄实在难猜。

清稗类钞里有一则笑话,有个女的虚改庚帖,“。

任杭州太守时,妻受四品封。

叔子卒后十余年,诸子将为母称七十觞,先期营办,恭人笑止之云:某日,非吾真生辰也。

"可怕啊,娶得这么个太太,实在是人生一大不幸。

抄一首生肖歌,大家欣赏: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巳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

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
要订婚的礼仪。

也要行奠雁礼。

也是下正式婚书。

有一整套签字等等程序。

现在大概算是登记以及婚前财产公正程序。

然后是第四步,纳征。

也叫纳币。

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

各代价码是不太一样的。

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银,不一而足。

南宋《梦梁录·嫁娶》里记载: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

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

下户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

近代就更不用说。

顺便说说大陆老电影里的一个细节,一个八路上前方,情妹妹大多会向他要一个鞋样子,代表这门亲事就算定了。

这其实和古风有点关系,古人男方会送丝线这些玩意,女方回礼就是鞋袜这些,象征和谐的意思。

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

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唐代女子着装
若要直接追溯唐朝女性着装,我们可以从邻国日本的服饰中得以佐证。

在电影《艺妓回忆录》中,由章子怡饰演的艺妓小百合所展现的正是非常具有日式风格的和服。

回顾历史可知,唐朝兴盛,甚得日本等邻国崇拜,纷纷效仿许多唐朝的文化礼仪服饰。

基本上和服就是根据唐朝服饰进行本土化改良后的日本服饰。

电影中,小百合身着色彩温柔,精致
美好的和服,虽然没有袒胸露乳,但是高高昂起的脖子纤细出尘,佩戴的珠饰叮咚作响。

由此可佐证唐朝服饰的精致奢华。

而唐代女性也确实很会穿衣服,她们讲求各种不同的服装式样和服饰搭配,上衣有小袖襦衣、宽袖衫,下衣有各式裙子。

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半臂”装和“袒胸”装,这是当时最性感的女性服装。

半臂,通俗来说,是古代的短袖衫,又称半袖,是在汉魏时期“半袖”款式上改过来的,在当时是着装上的一种突破。

其形制为对襟,袖不掩肘,长与腰齐。

若与襦裙配套穿着,称为“半袖裙襦”,隋炀帝杨广后宫女性多穿这种半袖装。

“袒胸装”早在初唐便已穿开了,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便有“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一说,倘若不是诗人亲眼看到雪白酥胸,能有这么写实的描写。

此风尚到了李治(唐高宗)当皇帝后更为流行,女性“拖裙到颈,渐为浅露”。

女人胸部太露,毕竟与传统的审美观有冲突。

为此,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由此可见当时的女性多么前卫和新潮。

但是当时的“国母”、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虽然“禁露”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

最后连女供养人都敢薄、透、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