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经方辨治中风验案_晁利芹

合集下载

?毛德西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

毛德西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方治验1.风引汤治疗狂证治验:女性,25岁。

一周前,因夫妻一次口角而发病。

卧床不起,不食不饮,时而两目发赤,则起身欲奔,亲人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

此乃肝胆气郁,风火上扰,神明失聪。

治宜清热泻火,重镇安神。

方取风引汤治之。

方药:大黄10克,干姜6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赤石脂15克,白石脂15克,石膏15克,寒水石15克,紫石英15克,滑石15克。

水煎服,日2次。

服药2剂,神清,饮食起居如常,唯心脉未通于舌,则哑不能说话,嘱勿治之,待其心脉通则自当愈。

后果然如语。

来源:李今庸.经典理论指导下的临床治验(十一)——辨治癫狂病验案[J].中医药通报,2016(2):4-5.注释:《韩非子·解老》云:“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

”中医学认为,肝藏魂,胆附之,气郁伤肝,胆气不宁。

肝开窍于目,肝郁化火而生风;胆气通于心,胆气不宁则扰心。

风火上越,故见两目发赤而欲奔。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仅言“除热瘫痫”,方由十二味药组成,即大黄、干姜、龙骨、牡蛎、甘草、桂枝、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矿石类药有六种,以清热息风见长;龙骨、牡蛎镇静潜阳;大黄走而不守,导热下行;桂枝、甘草调和营卫;干姜以温中和胃。

全方重在重镇潜阳,清热息风。

后人用此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癫痫、破伤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等,随症加减,均有良好效果。

约言:因口角而发病,不食不饮,两目发赤,起身欲奔,将其按倒在床,旋而又起,方取风引汤治之。

2.防己地黄汤加味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治验:女性,43岁。

风湿性心脏病,形体羸瘦,面浮足肿,周身关节疼痛,低热缠绵,胸闷不适,心悸不宁,口干口苦,舌质红赤,苔薄黄,脉象微数。

此风湿逗留,血脉失和,拟防己地黄汤加味治之。

方药:生地黄60克,忍冬藤60克,桂枝8克,防己12克,薏苡仁30克,虎杖30克,桑枝30克,生甘草6克。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风后遗症的概述
2.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3.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4.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5.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6.结语
正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遗留下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肢体瘫痪、关节僵硬、行走不便等。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

验案一: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剂
组成:海风藤、秦艽、牛膝、杜仲、桑寄生各 15 克,巴戟、白芍、木瓜、制附子、狗脊、木香各 20 克,薏苡仁 50 克,肉桂 10 克,白醋 15 毫升 (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

功效:用于中风后遗症,症见关节僵硬,行走不便。

验案二:温经通脉、祛风通络的方剂
组成:桂枝、川椒、寻骨风、桑枝、槐枝、桃枝、椿枝、茄根。

用法: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后取药汁,兑热水至适宜温度后浸泡,每天两次,5 天为一疗程。

功效: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功效。

验案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根据患者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功效:针对不同的症状表现,辨证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后遗症。

结语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王付教授活用经方辨治杂病举隅

王付教授活用经方辨治杂病举隅

热 , 湿 消痞 ; 草 芍 药 汤 以 益 气 养 血 , 急 止 痛 。复 诊 时 , 除 甘 缓 随 证加减 , 以甘 草 芍 药 汤 改 为 茯 苓 甘 草 汤 温 胃通 阳 , 气 利 水 。 化 师 认 为 用 好 经 方 , 不 能 死 板 教 条 , 在 掌 握 方 方 合 用 的组 方 绝 贵
光明中医 21 0 0年 3月 第 2 5卷 第 3期
C GMC J M Mac 0 0. l 5 3 rh 2 1 Vo . 2
・39 3・
肢 体 关节 重 着 , 肿胀 , 有 定 处 , 腻 。 涩 不 畅 。 治 宜 化 湿 、 痛 苔 脉 利 湿 为 主 , 以疏 风 散 寒 。 故 方 用 麻 黄 杏 仁 薏 苡 甘 草 汤 , 在 祛 辅 重
风 除 湿 。麻 黄 发 汗 散 寒 , 杏仁 健 脾 利 湿 , 苡 仁 舒 筋 除 痹 , 草 薏 甘
进 7剂 而 愈 。
按 : 素 灵微 蕴 》: 肺 与 大 肠 表 里 同 气 , 气化 精 , 灌 大 《 “ 肺 滋
肠, 则肠 , ” 燥 肺 宣
甘 温 助 脾 。 四 药 相 配 , 奏 疏 风 散 寒 止 痛 , 脾 利 湿 之 效 。 患 共 健 者关节疼痛 、 活动 后 减 轻 、 涩 不 畅 等 为 经络 郁 滞 之 证 候 . 合 脉 故 用 疏 利 之 法 , 加 木 防 己、 银 花 藤 , 草 、 血 藤 、 碎 补 、 选 全 通 鸡 骨 桑 枝 等 以疏 通 经 络 , 风 湿俱 去 , 络 得 通 , 证 自消 。 使 经 痹
4 秋 燥 便 秘
腑 气 不 通 可 导 致便 秘 。 本 案 患 者 入秋 则 便 秘 发 作 , 季燥 邪 当 秋 令 , 喜 润 恶 燥 , 邪犯 肺 , 伤 肺 津 , 肺 宣发 肃 降 功 能 失 常 , 肺 燥 耗 则 肺 与 大肠 相表 里 , 气郁 闭 , 肺 则肠 腑之 气 亦不 通 , 之 燥 邪 伤 津 加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治中风后呃逆验案
*导读:病例:患者,男,70岁。

素喜肥甘。

入院诊断小脑梗死,症见眩晕、恶心、呕吐。

入院第3天出现呃逆,按压眼球、654……
病例:患者,男,70岁。

素喜肥甘。

入院诊断小脑梗死,症见眩晕、恶心、呕吐。

入院第3天出现呃逆,按压眼球、 6542
针肌注、口服异丙嗪均无效。

查患者食少,面色苍白,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滑。

辨为脾失健运,痰湿中阻。

治以健脾化湿,理气化痰,降逆通络。

方药:党参15克,石菖蒲、浙贝母、白术、白僵蚕、藿香各10克,半夏、地龙、茯苓、陈皮、枳实、川牛膝各9克。

每日1剂,水煎500毫升,分3次温服。

服3剂,呃逆明显减轻,10剂后呃逆停止,且呕吐眩晕好转。

点评:患者素喜肥甘厚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经络,发为中风,且脾为湿困,痰湿阻于中焦,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发为呃逆。

治以健脾化湿,理气降逆,化痰通络。

方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半夏、陈皮、藿香、石菖蒲健脾化湿祛痰;地龙、川牛膝通经络;枳实理气降逆。

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理气降逆、化痰通络之功效。

何桂春。

王付杂病辨治八法

王付杂病辨治八法

王付雜病辨治八法張天玲楊洲(河南中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8)【摘要】王付教授擅於運用經方治療疑難雜病,尊古厚今,圓機活法。

臨証守經、守方、守藥、守心而又活用經方,融經方、時方於一爐,不拘常法。

博學精研,勤思不倦是臨床中醫敬業之路。

【關鍵詞】雜病心法王付,河南中醫學院教授,為學嚴謹,精研傷寒,旁通百家,臨床所治多為疑難雜証,臨証每能匠心獨運,天作之靈藥信手拈來,患者痼疾無不頓解。

作為臨床醫師,面對患者千奇百怪的症狀,錯綜複雜的病症如何執簡馭繁,提綱挈領,把握証機,選方用藥是醫者成功的治癒疑難雜証的基石。

王付教授出身傷寒,師從南派傷寒之牛耳陳亦人,從教於國家重點學科方劑學專業,身兼數長。

臨証思路開闊,善用經方解疑,諳熟時方之變化,所治頑症痼疾無不豁然而解。

今有幸於膝下乘教,所獲良多,現僅以個人鄙陋淺析王付教授辨治雜病之心法,與諸君共享,以期有益於臨証之變通。

1、守經—引經據典,又運匠心臨床處方以《傷寒雜病論》中經方為主,突破外感六經辨証和內傷臟腑辨証體系,執簡馭繁。

經方歷經幾千年的醫療實踐的驗証,臨床療效不容置疑。

古今疾病或有不同,然其辨証論治不出仲景之法。

茵陳蒿湯源於《傷寒論》:「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心發黃,茵陳蒿茵陳蒿湯系列方劑如:川葛茵陳湯用於濕熱頭痛,茵丹穹草湯用於肝火頭痛,茵陳四妙湯用於濕熱浸淫、油脂增多的頭髮病証,茵陳乾菊湯治療濕熱肆淫之目癢,五苓茵陳湯治療濕熱浸淫之慢性唇炎,苦參茵陳湯治療濕熱瘡毒之酒糟鼻,茵陳磁朱湯治療肝火上擾之耳聾,柴之慢性乙型肝炎,茵多個系統,然守濕熱病機靈活化裁,多收良效。

2、守方—劑千鈞,效不更方王付教授臨証審查疾病,多能撥雲見日、一針見血,一擊而中,效不更方。

疑難雜証的產生往往病因多樣,病程漫長,非重劑不能收全功。

重劑不僅指用藥量的增加,用藥時間亦需相應延長,堅持服藥配合治療是疾病向癒之正途。

王付教授运用经方时方辨治神经性疾病

王付教授运用经方时方辨治神经性疾病
瘀证 、 阴虚热灼 证 、 阳虚寒 凝 证 等 , 为 了巩 同疗效 , 以前 方治 疗 1 2剂 , 人 ,0 7年 1 20 1月 1 日初 诊 。主 0 而 四逆 汤 合 方 辨 治 三 又 神 经 痛 属 诸证 悉 除 。随访 1年 , 切 尚好 。 一 诉: 1 有 0余 年 上 肢 及 肩 部 疼 痛 病
三叉 神 经 痛 是 以三 又 神 经 分 次 煎煮 3 0分钟 , 天 1剂 , 日分 发 性 与 继 发 性 两 类 。致 病 原 因 目 每 每 布 区 内 短 暂 的 、 复 发 作 的 剧 痛 , 3服 。 二 诊 : 三 神 经 痛 略 有 减 前 尚不 十分 清楚 , 中 医诊治 主 要 反 j又 从 又称 原 发 性 三叉 神 经 痛 。 其 致 病 轻 , 前 方 l 剂 。三 诊 : 足 转 分 型 有 寒 瘀 脉 阻 证 、 热 灼 脉证 、 以 2 手 瘀
门诊 学 习 , 益 匪 浅 , 受 现将 王 付 教 痛 。给予 四 逆 汤 与 麻 黄 汤合 方 加 授运用 经 方 时 方 辨 治 神 经 痛 的 经 昧 : 川 乌 6 ( 煎 ) 生 草 乌 6 生 g先 , g
验介 绍于 次 。 ( 煎 ) 干 姜 5 , 甘 草 6 , 黄 先 , g炙 g麻 9, g 桂枝 6 , g 杏仁 1 g 细 辛 1g 吴 2, 0,
以前方 1 2剂 。四诊 : 面肌 未 再 寒 瘀 夹 热 证 、 虚 夹瘀 证 、 虚 夹 原 因可 能 是 致 病 因子 使 三 叉 神 经 温 , 气 血 脱髓鞘 而 产 生 异 位 冲动 或 伪 突 触 出现抽 搐 , 以前 方 l 2剂 。五 诊 : 疼 瘀证 、 湿夹瘀 证 。 而麻 黄 附子 细 痰
精 , 病疗 效显 著 , 治 深受 病 人 好评 。 经 痛 , 中医 诊 为 头 痛 , 为 阳 虚 寒 甘 草 益 气 和 中 , 防辛 热 药 伤 气 。 辨 兼 笔者在 本 科 期 间 即随 从 王 付 教 授 凝 夹 风证 , 当温 补 阳气 , 寒 止 方 药相互 为用 , 治 散 以奏其效 。

症状为中风古方病案

症状为中风古方病案

中风《唐书》载许允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

时柳太后感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

允宗曰:口不下药,宜以汤气蒸之,令药入腠理,周时可瘥。

遂造黄芪防风汤,煮数十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蒸之而得语。

遂超拜义兴太守。

震按:书称允宗医术若神,曾曰医者意也,在人思虑。

即此条,思虑巧矣。

然仅可治真中风,《内经》所谓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也。

邪从汗解故得语。

若概试诸不能言者决无效。

又按:罗谦甫治史太尉,冬月坐火炉左侧,觉面热,左颊微汗。

旋出外,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右颊急,口喎于右,脉浮紧,按之洪缓。

罗用升麻汤加桂枝、白芷、艽、防,兼灸地仓、颊车穴,此治风中阳明经之表证也。

赵僧判半身不遂,语言不出,神昏面红,耳聋鼻塞,六脉弦数。

罗谓中藏者多滞九窍,中府者多着四肢,今脏腑俱受邪,先用三化汤行之,通其壅滞,使清气上升,充实四肢。

次与至宝丹,安心养神,通利九窍。

五日音声出,语言稍利,惟行步艰难,又刺十二经之井穴以接经络,随四时脉症加减用药,百日方愈。

此治中腑兼中脏之里证也,皆风邪实证也。

张安抚半身不遂,语言謇涩,自汗恶风,痰嗽不寐。

罗谓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经》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神先病也。

邪风加之,动无常处,治病必求其本,邪气乃服。

用加减冲和汤,汗加黄芪,嗽加五味。

其昼夜不睡,因心事烦冗,心火上乘阳分,卫气不得入于阴。

用朱砂安神丸,遂得寐,诸证渐减,惟右肩臂痛。

《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

又云:下陷者灸之。

为阳气下陷入阴中,故肩膊痛不能动,宜以火导之补之。

乃于右肩臂上肩井穴,先针后灸,隔一月,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遂能运动。

仲夏用清肺饮子,秋分用益气调营汤,全愈。

此治中经兼中腑,本虚标实之症也。

许允宗所治亦系本虚标实者,但病起于暴,故用蒸法,亦如通关散之取嚏,稀涎散之探痰也。

丹溪治浦江郑君,年近六旬,奉养膏粱,仲夏久患滞下,又犯房劳,一夕如厕,忽然昏仆,撒手遗尿,目上视,汗大出,喉如拽锯,呼吸甚微,其脉大而无伦次部位,(杨曰:将脱之象。

《辨证奇闻》论治中风经验浅析

《辨证奇闻》论治中风经验浅析
WORL HI S D C NE E MED C N J n a y 2 1 , o . N . II E a u r . 0 V 1 6, o 1 1
《 辨证奇 闻》 论治 中风 经 验浅 析
李 永 春
( 东 中 医药 大 学针 推 学 院 , 南 市 长 清 大学 城 ,5 04 山 济 201)
分, 可见 其用 药轻重 有序 , 心思 之巧妙 可见~ 斑 。
4 组 方配伍 严谨 。 剂量 轻重分 明
钱 , 子一 钱 , 白芥 陈皮 一 钱 , 白术 三 钱 , 草五 分 , 子 甘 附

陈氏很 讲求方 药配伍 以切 中病机 。如 补气必兼 化 痰, 同时还加 入 附 子 1~3分 以助 阳 , 舞 气 之 生 发 。 鼓 补 阳之 时不忘 配 阴 , 入 葳蕤 、 冬 等 药 , 阳得 阴助 加 麦 使
解缚 汤 ( 芪一 两 , 黄 当归 五 钱 , 参 五钱 , 人 附子 一 钱 , 白
芍五 钱 , 蕤 一 两 , 葳 白术 五钱 , 地 黄 五 钱 , 花 粉 三 熟 天
钱, 秦艽 三钱 , 活 一 钱 ) 羌 。陈 氏认 为患 者 遍 身麻 木 ,
提 高警惕 。书 中提 出 当 时 之人 多 以 搜 风 顺 气 之 药 治 之, 而陈 氏认 为此 乃气 血之 虚引起 , 临症 应据 患者 麻木
之气 , 消膈 膜之 痰 , 气从 胸 中通 于 手足 。有 的患者 两 使 手麻木 而面亦 麻 , 因头 为诸 阳之 会 , “ 尤 阳之 外 见 而 面
也 ” 今面 部 麻 木 , 者 阳气 之 衰 可 知 也 。“ 旺则 阳 , 患 气 旺, 气衰则 阳衰 ” 阳旺则 气 帅 血 上荣 于 面 , 面乃 和 。 ,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

本病起病急、变化迅速,发病率、病死率、残率都很高。

笔者随王付教授膝下学习多年,现介绍其运用经方巧治中风的
验案3则,与同道共享。

1风引汤
患者,65岁,男,初诊。

平素血压偏高,时感头晕耳鸣。

半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头晕肢麻,口眼歪斜,言语艰涩,左侧肢体活动不便。

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

入院予以抗凝溶栓配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病情稍有改善,后转门诊治疗。

症见: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利、心烦不安,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

证属肝阳上亢、痰火阻络之中风。

治宜平肝熄风、泻火通络。

予以风引汤加减:大黄10g(后下),桂枝15g,干姜10g,生龙、牡蛎各30g,寒水石20g,紫石英30g,赤石脂15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丹皮15g,生石膏30g。

服药15剂,生活基本自理。

按:《金匮要略语释》曰:“汤名风引,重在镇风,汇集六种石药清热镇降以镇风,佐以龙骨、牡蛎介类潜纳,使以大黄导热下行。

”冉雪峰亦在《中风临证效方选注》中说:“风淫于内,狂飈莫测,非汇集大队石药镇降,兼佐鳞介潜纳,不克有济。

”风引汤总的辨证要点:肝阳上亢或热盛动风或肝火上扰等。

2侯氏黑散
患者,男,55岁,平素肝火旺盛,气血不足。

7天前因感受风寒,出现左侧肢体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恶风寒。

经CT诊断为脑梗死。

遂住院治疗,病情稳定。

现症:左侧肢体功能受限,口唇色淡,神疲乏力,舌淡、苔黄腻,脉弦而虚。

诊为气血亏虚,肝火旺盛之中风后遗症。

治宜养血益气,清泻肝火,祛风散寒通络。

投以侯氏黑散加味:菊花20g,细辛1
3
患者,男,素体键,60岁,初诊。

1个月前出现左侧半身不遂,经CT诊断为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遂住院治疗月余,病情稳定。

现症见:左侧肢体刺疼,有麻木感,活动受限,食可,便调。

舌质暗、有瘀点,脉涩。

此属瘀血阻络生风之中风恢复期。

宜破瘀行血,搜风通络。

投以抵当汤加味:桃仁15g,红花15g,伸筋草15g,水蛭6g,虻虫6g,酒大黄3g,炙甘草10g。

6剂,水煎温服。

二诊:疼麻感减轻,继服上药。

据病情加减,又服15剂。

三诊:左侧肢体功能基本正常,可独立行走。

将上药改汤为散,开水冲服,每次3g,日3次。

续服2个月。

1年后随访,左侧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按:此证属瘀血阻络而生风,因患者平素体尚健,故投用破瘀峻剂之抵当汤加味。

若体质稍差之此型患者,宜桂枝茯苓丸加味。

(收稿日期:2012-08-03)
王付经方辨治中风验案
★晁利芹(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
关键词:王付;中风;经方;验案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