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泽《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 新中国的新闻业与深度报道的发展【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新中国的新闻业与深度报道的发展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1949~1956年新中国对报刊进行改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陆新闻业的发展 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新闻业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业

报刊深度报道的开始 报刊深度报道的崛起 改革开放后深度报道的崛起 20世纪90年代广电媒体及报刊的舆论监督 21世纪:中国专业深度报道的新时期 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监督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陆新闻业的发展

1.1949~1956年新中国对报刊进行改造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新闻事业

①背景: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

中国的新闻业

与深度报道的发展

并存,这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②目标: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方向,建立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系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建设的重点。

③措施:

a.建立起以公营为主体的新闻网

新中国一成立,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就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其中,以北京为中心,建立起了以新华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以《人民日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及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b.着手开始对私营新闻事业进行改造

第一,党和政府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

第二,对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但不得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

第三,对报纸和通讯社的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态度,帮助私营新闻机构改造宣传报道内容,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2)新闻界全面学习苏联

1954年前后,新闻界全面学习苏联,仿照苏联的办报办社模式开展工作。但是学习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不客观地报道国际新闻,对社会主义国家一概只报好消息,对资本主义国家一概只报坏消息,敌人批评我们的内容一律不让见报。

(3)1956年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中国新闻改革

①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针对此,新闻界也由机械学习苏联模式开始重新转回自己的正常轨道。

②5月28日和6月19日,刘少奇与新华社、广播事业局的同志进行了三次谈话。

a.刘少奇在谈话中首先批评了机械地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提出“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报道技巧”。

b.刘少奇主张新闻报道应该客观、公正、真实、全面(后被称为“八字方针”)。

c.刘少奇要求传媒为读者服务,并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有从党和国家的传媒向社会性传媒转变的思想。

③1956年4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召开新闻改革动员大会,改版工作开始起步。5月中旬,编辑部起草了请求改版的第二份报告,“报告指出《人民日报》从‘读者需求’出发、尊重现实需要和客观规律,及时、准确地报道社会发展状况,全面、系统地解释方针政策的‘新闻本位’的办报方式”。

④5月15日《人民日报》向党中央送交改版报告,7月1日,《人民日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宣告改版。

当天的改版社论将改版的重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

a.扩大报道范围;

b.开展自由讨论;

c.改进文风。

⑤1957年6月“反右”斗争普遍展开,迫于形势,《人民日报》又重新回到了改版前的老路。但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毕竟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闻改革,后来,又成为1978年第三次新闻改革的‘起点’”。

(4)1956年以后形成全国三大报纸

在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后,全国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报刊为主导的新闻发展格局,同时出现了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三大报纸为主的报业格局。

2.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新闻业

1958年,全国传媒“大跃进”,报道出现了严重失实。同时,各报纸大肆报道人民公社好,报纸上也刮“共产风”,宣传共产主义近在眼前。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业

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6年,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彻底爆发。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报刊为代表的新闻事业遭受了重大冲击,报刊一度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控制下的鼓吹个人崇拜、煽动极“左”热情、制造媒体审判直至彻底颠倒黑白、阴谋篡党夺权的舆论控制工具。

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逮捕“四人帮”,迅速派工作组进驻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社等中央新闻单位,控制了局势,新闻事业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逐渐走回正轨。

二、改革开放后深度报道的崛起

1.报刊深度报道的开始

(1)“渤海二号”事件

深度报道以媒体披露“渤海二号”沉船事故为开端。1979年11月25日,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渤海迁移井位拖航作业途中翻沉,死亡72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多万元。这是当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死亡事故,也是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历史上少见的死亡事故。

1980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同时发表了关于“渤海二号”钻井船

翻沉的消息。《工人日报》的记者陈骥和牛凤的文章《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深入报道了海洋石油勘探局领导的不当作风。这篇新闻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上下反官僚主义的浪潮,成为改革开放后首篇最具“轰动效应”的新闻舆论监督的典范之作,也可看作我国深度报道的开端。

(2)《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

在《中国青年报》的系列报道《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是逆境成才还是顺境成才?应当适应环境还是反抗环境等。

《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是一个成功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它不仅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的视角,而且也使相关的领导同志以及整个社会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2.报刊深度报道的崛起

(1)《中国青年报》的“三色报道”

1987年,新闻界业内人士称其为“深度报道年”。是年,对大兴安岭特大火灾的报道中,《中国青年报》的“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使人耳目一新。

一位资深编辑评价说:“三色报道”标志着中国新闻人开始回归新闻本身,它开启了中国灾难报道的里程碑。现在,“三色报道”已成为新闻专业学生的必读篇目。其代表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水准,成为后学者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2)“关广梅现象”

1987年6月12日,《经济日报》头版刊登了关广梅的来信,信中建议讨论租赁企业姓“资”还是姓“社”。从1986年下半年起,《经济日报》组织推出了一大批提出经济工作和生活中重大问题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