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浅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

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简析在高中语文的课程中,古诗文学习是重要的一部分。
古诗文中常常运用到各种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进行简析。
一、月的常见象征意义在古诗文中,“月”常常被用作一种象征,具有丰富的意义。
首先,“月”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和纯洁。
在很多诗歌中,月被形容为清澈明亮,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次,“月”还可以象征温柔和安静。
在一些爱情诗中,诗人常常用“月”来比喻女性的柔情,“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此外,“月”还可以象征孤独和无奈。
在一些离别的诗歌中,月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
二、月的多样表达方式在古诗文学习中,诗人们常常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描绘“月”这一意象。
首先,“月”可以通过形容词来描绘其不同的特征。
比如,“明月”、“皓月”、“红月”等等,这些形容词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月的美丽和光辉;其次,“月”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来表达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月亮和花朵”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明亮和花的娇艳,再比如,“月亮和星星”的对比可以突出月的孤独和星的繁多;此外,“月”还可以通过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比如,“庐山瀑布”中的月落和乌啼可以突出诗人的愁怀情绪,而“春江花月夜”中的花间一壶酒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三、月的意象与诗人情感的表达在古诗文学习中,“月”意象常常与诗人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
月的纯洁和美丽可以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回避之情。
同时,月的孤独和寂寞也可以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可以成为诗人情感的托底,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窗口。
在不同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不同心情下的月的形象,这也丰富了古诗文学习的内涵。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1. 引言1.1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代文人笔下,月亮象征着高洁、清雅、孤寂、明净等多种意义,常常在诗作中被运用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表达诗人的意境。
月亮在古诗词中往往被描绘得如此皎洁、如此寂寞,让人不由得感叹月光之美,月亮之静谧。
“月光”、“明月”、“弯月”等不同形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也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每一种形态都能激发诗人对情感世界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通过对古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深入探讨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深情关怀和思考。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具魅力的表现方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探讨。
2. 正文2.1 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古诗中的月亮意象常常被描绘为孤寂、清冷、高洁、深沉等形象。
月亮是夜空中的主角,自古以来就是诗人们情感寄托和意境表达的重要符号。
在《清平调》中,唐代诗人李白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这里的明月被描绘为在天山之巅升起,给人一种高洁、清冷的感觉,展现出李白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远方的向往。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写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被描绘为与诗人对影成三人,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高洁的氛围。
月亮在古诗中常常被描绘为独自升起,照耀着孤寂的大地,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月亮意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描述自然景观,更是为了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追求高远和追寻真理的情感。
在古诗中,月亮意象常常被赋予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表现情感、抒发思想的重要符号。
2.2 月亮象征的意义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被赋予象征性的意义,代表着许多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月亮象征着孤独和思乡之情。
古代诗人经常在月光下感慨人生无常,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表达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月亮还象征着坚强和永恒。
月亮在黑夜中独立高悬,给人以坚定和安慰,寓意着战胜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浅析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意象在李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李白诗中的月意象体现了作者张扬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
一、李白诗中月亮意象的精神内核“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在其近千首诗作中,涉及咏月的达300多首,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揽月寄兴,在他笔下,“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
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
李白与明月之间,可谓无隔;也只有像李白这样写明月,才是真正的不隔。
中国文化思想中向来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伸张主体意志的精神,即使在偏重于表现人的精神和自由的文学界,也还是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
在这种只重视“大我”而忽略“小我”的传统中,李白意象中所体现出的这一精神就更加珍贵。
二、以明月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皎洁的月儿往往象征着诗人理想的境界,寄托着诗人的雄心与壮志,这恰是诗人所处的时代精神在他身上的典型流露。
如明月、素月、皓月等都暗示着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李白一生钦慕鲁仲连、张良、范蠡这样的英雄侠士,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为拯世济难而出,建不世之功,然后舍弃荣华富贵,拂衣栖隐山泉。
在“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的壮观景色中,带着半轮峨眉山月,诗人仗剑去国,远游家乡。
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他发出了“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的呼声,完成了自身理想的升华。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言壮语,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的霞光,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洒脱。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简析

古人因爱月而咏月。
李白说:酒缺月不味,景无月不美。
辛弃疾说: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
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
作者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对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作一大致的分类。
一、象征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
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作者寄情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表达彼此之间的思念和友谊。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二、象征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作者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然泪下,深切思念家园吧。
三、象征宇宙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
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间不知流转了多少英雄豪杰、凡人庸才,而“月”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宇宙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加相关诗句赏析

月亮挂天边,古诗里的梦幻篇章
哎,你们有没有发现啊,古代的诗人好像特别喜欢写月亮?一轮明月挂在夜空,在古人的笔下竟能生出千般情愫。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的《静夜思》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简单的两句话就勾勒出那种夜深人静、独自对月的思乡之情。
那个“疑”字真是妙啊,感觉像是月光太明亮了,都让人分不清是地上的白霜还是天上的光辉了。
苏轼也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可是中秋佳节时最应景的诗句之一了。
“婵娟”就是形容月色美好的样子,诗人希望亲人朋友都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但也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你说,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温馨呢?
还有杜甫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真的很有画面感。
每当秋天来临,露水渐渐变凉变白的时候,就觉得那轮圆圆的月亮只有在自己的家乡看起来才是最明亮的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体会,反正每次读到这句诗我都会想家。
当然啦,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名句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句也写了月亮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一首都藏着不同的情感与意境,仿佛透过那些文字我们能看到古人们面对月亮时的沉思与感慨……
总之哈,月亮在古诗词中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它寄托着人们的思念、愿望和情感,无论过了多少年再读起那些诗句依然能让我们心生共鸣。
月亮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月亮,那高挂在夜空的银盘,在古诗词里可是个超级明星,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意象。
首先呢,月亮常常代表着思念。
就像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你想啊,茫茫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远在天涯海角的人在这一刻同时看着这月亮,那种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不管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分隔两地的恋人,这月亮就像一个无声的邮差,把思念从这头传递到那头。
比如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特别直白。
大诗人抬头一看月亮,故乡的种种就涌上心头,然后低下头思念就像决堤的洪水了。
这月亮就像一个触发思念的开关,只要看到它,那些藏在心底的想念就藏不住了。
月亮还象征着孤独寂寞。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了,把山里的鸟儿都惊到了,在这春涧里时不时地鸣叫几声。
整个画面就显得特别清幽孤寂,月亮就像一个孤独的旁观者,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还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看他多孤独啊,只能和月亮还有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把月亮当成酒友了,这月亮就成了他孤独时刻的陪伴者,不过这种陪伴又透着一种更深的寂寞。
另外,月亮也有团圆的意象。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婵娟”就是月亮啦。
大家都希望人能平平安安的,虽然相隔千里,但是还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就好像还是团圆在一起一样。
在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那圆圆的月亮就象征着家庭的团圆美满。
要是有人没能回家,看到这月亮也会心生向往团圆之情。
月亮在古诗词里的意象真是多种多样,它就像一个百变精灵,一会儿是思念的寄托,一会儿是孤独的象征,一会儿又代表着团圆。
它用自己那柔和的光辉,照亮了古诗词的天空,也照亮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心灵世界。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在古诗中,月亮通常是一种怎样的意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
“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酹江月》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
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曹组《青玉案》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仲殊《南柯子·忆旧》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荷叶杯》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二、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
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苏轼《永遇乐》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三、以“淡月”写忧愁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逸《千秋岁》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
——卢祖皋《安清都·初春》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
——陈亮《水龙吟·春恨》四、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米’的最后一步,更是对课堂展示是否 有效的检验。可以说,氛围的营造,场景的 设计,情节的阐述都是在为课堂的‘最后 十米’做铺垫,打基础。通过堂内训练,一 方面可以检验教师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有 效,从而为后续课堂准备提供经验与反 思,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学习快速消化理 论知识、轻松学习的关键。
四、小结 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关键还在 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强化学生对内容的 理解与消化。因此,课堂的高效与否取决 于学生参与性的高低,而如何提升学生的 参与性,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环节,根 据学生的心理偏好与课堂内容的特点,以 入景入戏的步骤打造学生乐于接受的课 堂教授形式,让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不知 不觉入戏,不乏不累的学习中。只要从学 生的需求入手,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改 变传统课堂的讲授形式,打造高效课堂也 可以是有章可循,有景可入的教学实践。
三、抒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 们苍茫渺远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 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总伴随着阔 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审美境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这里的明月还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短 促、宇宙永恒的悲叹之情,抒写了人间离 别相思之情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切感慨。 李白也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 古人”的诗句。这几句诗将时间对生命的 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 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月亮包含着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民 族情感体验与心理模式,又包含着诗人个 体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和感悟。诗人们借月 抒发了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总之,月的意象一直是文人们的宠 儿,在感情丰富的诗人们眼中,那朦胧的 月光,淡雅的月色,多变的月形无不带给 他们深思。
一、和谐互动—— —高效课堂氛围营造 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只 有师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学 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在课堂上 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学得开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 认知规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充 分唤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积极参与
又如李白的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 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诗人借月影写孤独,极尽委婉曲折之 致,以想象中的热闹反衬心中的无限愁寂。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 己,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 心的孤寂与悲苦。而这一切,皆因月而起, 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的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形 成课堂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性互 动。打造课堂内学生积极参与,和谐互动 的氛围,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前提。
二、多媒介展示—— —高效课堂场景设计 借助多媒体资源,通过不同的媒介,以 视频、网络趣谈、漫画性小故事等多种形式 展示同一主题的内容,往往能够快速有效 地启动学生思维。对于与时事政治联系较 紧密的章节,可以尝试在堂内一同观看相 关的视频或者主题性讨论,甚至尝试引用 微博中的热博,以“元芳你怎么看”等趣味 性方式开题,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堂内训练—— —高效课堂效果保障 高效课堂的打造不仅是让学生入景 入戏,哈哈一笑,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提升 学生的体验性,更是高效课堂的过程。课 堂效果是否高效,还有最为关键的一步, 即堂内训练。仅仅使学生轻松一笑并不能 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理论知识,堂内 训练不仅是‘趁热打铁,百米赛跑的最后
2019·8
构建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实践性思考
河北省雄县 王彦菊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思想政 治课程特点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认 为构建思想政治高效课堂需要从氛围营 造、场景设计、情节阐述与堂内训练四个 环节入手,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课 堂内容进行情节性阐述。
关键词:思想政治 高效课堂 教学 实践
打造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改变传统 课堂的讲授形式, 也可以是有章可循,有 景可入的教学实践。下面谈几点做法:
JIAOXUEWENCUI 教学文萃 85
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浅析
摘要象。而作者 的情感亦会通过意象委婉地表达出来。本 论文针对月亮意象在古诗词中所发挥的 作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古诗词 月亮 意象 明月千古,清辉永存,勾起人们不同 的思绪,让人不禁将喜怒哀乐、成败得失 融入皎洁的月光。美妙的传说、诉说不尽 的人文烙印都让渺远如冰镜玉璧般的明 月灵动、多姿,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最典 型的意象之一,让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同 时也表达了各种情思。 一、寄思乡怀远之情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 亮这一意象往往蕴含着对故乡和亲人朋 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 这一类是最多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 夜忆舍弟》),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
辽宁省抚顺市第六中学 沈 霜
色格外明亮,可借天上的明月表达自己的 相思之情。
二、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 情怀
如 杜 甫《旅 夜 书 怀》中 的“ 星 垂 平 野 阔,月涌大江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 勾勒,写得真切细腻。明星低垂,平野广 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的情景,浩 瀚的气势,创造出一种阔大但又寂寞空旷 的境界,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诗人孤 独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 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