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26页

合集下载

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1)

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1)

现代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21)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根据本课程,()是5G建设的关键驱动力。

•A.5G标准••B.5G普及••C.5G个人应用••D.5G行业应用•2 .根据本课程,服务业内部结构最迫切的问题是()。

•A.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不足••B.销售型服务业发展不足••C.服务业发展过快••D.服务业质量较差•3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每隔5至10年信息技术领域就会出现()的重大技术变革,这一特征延续至今。

•A.颠覆性••B.革命性••C.创新性••D.跨越性•4 .本课程中,电控系统实现对超过()节单体电池的有效管理。

•A.4000••B.5000••C.6000••D.7000•5 .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是关键。

•A.数据采集体系••B.工业PaaS平台••C.工业应用服务体系••D.工业IaaS平台•6 .根据本课程,“十四五”期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是()?•A.能否解决“卡脖子”的问题••B.能否解决产品销售问题••C.能否获得国外投资••D.产业规模能否实现快速发展•7 .FP5-FP7计划由()提出。

•A.欧盟••B.美国••C.日本••D.中国•8 .如果工业软件问题不解决好,那么我们要迈向制造强国,要在()年成为现代化强国是不可能的。

•A.2025••B.2030••C.2035••D.2040•9 .根据本课程,疫情加速了全社会()的进程。

•A.数字化••B.智能化••C.一体化••D.链化•10 .根据本课程,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蓬勃发展。

•A.智能经济•数字经济••C.生物经济••D.低碳经济•11 .根据本课程,目前,对我国来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需要庞大(),难以轻易建立。

•A.产业生态体系••B.体制机制••C.营销平台••D.技术共享平台•12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是()。

•A.稳中求进••B.新常态••C.振兴实体经济•六个稳+忧患意识•13 .本课程中,不属于“十四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客观研判的是()。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与竞争力分析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与竞争力分析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与竞争力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由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重要位置,因此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分析非常关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和竞争力。

一、产业链的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已渐趋成熟。

全球产业链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分工体系。

从根本上说,全球产业链就是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组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之间完成各种分工和合作,形成分工和协作的体系。

这种体系使得全球产业分工更加精密、分工更加细致。

二、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中国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企业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中位居当之无愧的重要位置。

中国企业在全球消费电子、安防设备、智能手机等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全球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和人口大国,这使得中国的企业在农业和制造业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另外,中国的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利用其优势进行开拓。

这些优势包括一流的生产能力、较低的成本、强大的供应链和动态的市场环境。

三、中国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中国企业要在全球产业链中获得更高的竞争力,就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首先,中国企业在市场机制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

其次,中国的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具有良好的国际化战略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和发展环境。

再次,中国企业在市场管理和品牌成长方面极具竞争优势。

不仅有足够的本土消费者,还有大量的国际买家。

中国的企业必须全方位的树立品牌,利用市场机制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最后,中国企业在全球领先的IT技术和大数据应用领域方面也具有相应的竞争优势。

很多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并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拓展。

四、中国企业在竞争中面临的挑战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

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测度及国际比较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理论基础 (7)2.1 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 (9)2.2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概念界定 (10)2.3 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驱动因素 (11)三、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测度 (13)3.1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14)3.2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测度方法 (16)3.3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 (17)3.4 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国内区域差异 (19)四、中国制造业在国际比较中的地位分析 (20)4.1 中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21)4.2 中国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 (23)4.3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24)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6)5.1 研究结论 (27)5.2 政策建议 (28)5.3 研究展望 (29)一、内容概述本文档旨在探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文章首先介绍了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包括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全球制造业分工的影响。

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合作的深化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比较,对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进行测度,并与其他主要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

文章最后总结了全球价值链重构下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特点,提出了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策略建议。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重构背景下的分工地位分析视角。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经济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GVC)作为连接各国经济的重要纽带,其重构不仅影响着全球贸易和投资格局,也对各国制造业的分工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

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

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

从“GVC地位指数”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一、引言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由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国际分工迅速由"产业内";向"产品内";分工深化。

越来越多的产品,其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被"分割";为不同的"任务和活动";(Tasks and Activities),并按"成为最优";原则被安排到不同的经济体完成,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实现各项"任务和活动";之间的衔接。

这种生产过程的"分割化";与生产"任务和活动";的"国际离散";(International Dispersion),导致"无国界生产体系";(Borderless Production Systems)逐步形成。

在此背景下,传统上产品的"国家制造";已经转变成"世界制造";,传统意义上的"货物或服务贸易";也已转变为"任务贸易";。

如此,一种产品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到最终完成消费,从生产组织的角度看,就而从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角度来说,则在各参与国(地区)之间形成一个"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 - GVC)。

GVC的不断延伸和参与GVC分工的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在为参与国(地区)创造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导致各国海关以传统的"贸易流量";为标准所统计的贸易数据,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重复统计";(Double Counting)问题,不仅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严重"失真";,而且明显"扭曲";各参与国(地区)所获分工和贸易利益。

国际分工案例ppt课件

国际分工案例ppt课件
而在知识密集环节不劳动密集环节的分工体系下在主要来自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将更多的生产性环节分包给丐界各地的合同制造商甚至完全退出生产让特别是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制造商从事生产的今天丐界加工厂的位置显然是极为被动丏极具风险的即便是丐界工厂也并丌是最大利益的获得者
案例:“空中客车”的国际分 工
10
讨论题:包括“空中客车”在内的许多跨国公司 选择了中国在其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全球加工厂的 角色,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
跨国公司“的世目界标工导厂向”并的非最是初中含国义国是际指分一工个地特位定的国提家升或,区而位恰的恰生是产充分挖 掘和利结用果中是国向劳世动界要其素他密国集家的或独地特区优源势源,不将断在地中提国供的制投造资品点。作世为界其工—下 游工更生制强产造的厂的力性之增的成,角间值形熟表色能(成发现三的力不达为次固,仅,占产定具意而有业化有味且世之。 更着显界间高2这 示 工)0,的0个 了 业年“分国 这 品前世工家 个 出,界地或 国 口当工位地 家 的国厂。区 或 相际”而制 地 当分显在造 区 份工然知业 与 额仅比识的 外 。发“密庞 部生原集大世在材环规界原料节模的材生与和贸料产劳生易开地动产能采”密及具集加有 环节的分工当体今系中下国,的在制主造要业来离自真美正、意欧义、上日的等世发界达工国厂家的的目跨标国仍公非司正将 更多的常生遥产远性。环尽节管分中包国给已世有界10各0多地种的制合造同产制品造的商产,量甚成至为完世全界退第出一生,产, 让特别但是中集国中企于业发及展其中品国牌家在的国合际同市制场造上商的从信事誉生度产和的影今响天力,微“乎世其界微加。工 厂”的19位85置-2显00然0年是的极1为5年被间动,且中极国具吸风收险的的外,商即直便接是投“资世额界从工2厂0亿”美也并不 是最大元利增益至的41获0亿得美者元。,在同充期当,制中造国基出地口的额过从程2中60,亿中美国元的增企长业为及24其90品牌 并没有亿在美世元界。市19场91上年占,据中显国要所的有位产置业,的更出别口说中是外领国袖子的公位司置所,占这份是额中国 目前被为冠17之%以,“制世造界业工中厂占”16的%美。名20,01而年却,截所然有不产同业于出以口往的历50史%上和数制个 “世界造工业厂出”口的的最44大%差来异自,于也外是国最子值公得司担。忧的。只有当中国本土的企业

继续教育2021年工程发展与应用

继续教育2021年工程发展与应用

1 .本课程中,地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五个抓手不包括()。

•A.抓核心技术创新•B.抓产业体系整合•C.抓产业生态构建•D.抓生产要素配置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2 .本课程提到,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落地要抓三个视角中,()是主线。

•A.价值•B.技术•C.业务•D.经营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3 .根据本课程,目前数字平台是以()为基础的服务中心。

•A.制度•B.电商•C.网络•D.数字技术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4 .本课程提到,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是()。

•A.解决企业痛点•B.促进企业发展•C.加速产业调整•D.提升企业水平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5 .工业软件的核心是()。

•A.数据•B.技术•C.资金•D.人才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6 .根据本课程内容,()将成为中小尺寸应用中继手机之后的第二大市场。

•A.车载显示•B.平板电脑•C.智能手表•D.AR/VR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7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短期破坏。

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月份工业增速陡然下降。

•A.1•B.2•C.3•D.4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8 .本课程提到,生产工艺的优化和安全生产是()行业的牛鼻子。

•A.钢铁•B.石化•C.煤炭•D.航空航天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9 .根据本课程,()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

•A.APP•B.网络•C.平台•D.安全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0 .从“云”“网”“端”的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云”为核心,通过“网”的泛在连接,实现对海量终“端”、资源、数据和主体的汇聚集成与优化配置。

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是基础。

•A.数据采集体系•B.工业PaaS平台•C.应用服务体系•D.工业IaaS平台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11 .根据本课程,5G演进遵循移动通信每()年一代迭代周期的规律。

服务新发展格局存在短板

服务新发展格局存在短板

服务新发展格局存在短板本文字数:5395字阅读时间:9分钟从中期视角看,在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和蔓延的巨大冲击和西方发达国家民粹主义催生的贸易保护主义激化的双重背景下,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依仗和依赖的全球贸易体系正在处于一个根本性的收缩、调整和重构的战略过渡期,需要适度转向内需驱动为主的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

这需要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打破模式依赖桎梏,深化收入分配,发展提升以我为主的国内市场大循环。

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走出疫情,经济持续修复,迎来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宝贵窗口期。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实施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仍面临着多项短板的制约。

1、内循环短板制约(1)消费潜能有待进一步释放。

从短期来看,随着经济逐步修复,第三季度消费增速同比增长0。

9%,为年内首次转正,但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回落1%,加上疫情冲击后居民的消费行为更加趋于保守,中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足问题仍然存在。

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进入多元消费时代,中高收入群体消费需求呈现出升级和异化的特点,但供给端未能及时作出响应,导致消费潜能无法进一步释放。

由此,如何扩大内需、激活消费市场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任务。

(2)关键领域科技创新不足。

“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

5%,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我国位居世界第十四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

但随着美国挑起贸易战并联合盟国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我国科技领域面临的瓶颈问题进一步凸显,关键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重点零部件和元器件等大多依赖进口,且核心技术同样受限。

因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生产呼声迭起的背景下,如何突破关键领域科技发展瓶颈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大考验。

(3)公共服务体系仍有完善空间。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等工程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承担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或生产 环节(与中国目前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
• 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 高新科技领域或与国家经济发展长远战略相 关的关键产业或产品领域尚未体现出明显的 “比较优势”。
测定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相对 位置的基本方法和衡量指标
• 国际分工的参与模式:主动模式和被动模 式;
• 产品内分工模式所对应的贸易模式就是产 品内贸易;
• 在产品内贸易模式下,贸易品除了完整的 最终产品或整套服务流程外,又增加了生 产过程中的某一生产工序或服务供给流程
F
L
HHigihgh
MVMarakertkVeatlue Value
V
Low
G
K
Low
O
RR&&D D
KKeey Py& C P& C
• 由发包方公布发包工序或环节的生产标准 或指标;
• 由发包方检验承接方的产品供给是否符合 发包方公布的标准或指标;
• 由发包方决定法包产品的实际交货期(涉
中国在现行全球分工体系中 的基本位置
•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仍 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段位置;
•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以接包方(Outsourcee)的 身份参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
• 随着分工模式的不断演进,分工的精细程 度越来越高,相应的劳动生产率也越来越 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 精细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国际分工模式演进的主要驱动力量——制度
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伴随着国际 贸易理论的发展 和成熟
• 产业间分工——产业间贸易——古典(绝对 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 分工是知识或产生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 结果,同时,分工的演进在给人类带来更 高福利的同时也会促进制度的变迁。因此, 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这两者又存在着互动 关系;
• 分工模式总是建立在相应的技术水平的基

25
度 变

20 趋

15 :
图 3.1 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模式的演进
S3 → M3 产品内贸易
• 以上两指标也分别反映出被动模式和主动 模式所占的比例。
实证数据及其变化动态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基于VSS指数的测定
• 垂直专业化指数VSS(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 的定义: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中间 品的比例;
• VSS定义本身反映了一国在多大或多深程度 上参与了国际分工——VSS指数越高,参与 程度越深;
SX → MX 更高层次 贸易
IL → IH
10
S2 → M2
产业内贸易
5 S1 → M1 产业间贸易
0
技术进步趋势:TL → TH
0
5
10
15
20
25
产品内分工模式:现状、特点 及变化趋势
• 产品内分工模式就是某种最终产品的生产 过程或某项完பைடு நூலகம்的服务流程被分割为若干 工序或环节,这些不同的工序或环节依据 其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而落脚于不同国家的 不同企业;
•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是“离岸”(offshored)工序或生产环节的“接包方” (Outsourcee)。
发包方(Lead Firms)成为产品内贸易的 实际组织者、协调者和控制者
• 由发包方决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哪个工序或 环节分离出去并进行跨国或离岸发包;
• 由发包方决定发包工工序或发包环节的实 际承接地(其中涉及到与承接方的谈判和 商洽);
• 如微笑曲线所示,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 与营销对应着较高的市场价值;
• 中间环节——零部件生产、加工与组装等环 节对应着较低的市场价值;
• 相对而言,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质量检查 与控制环节比一般零部件的生产与组装环 节的市场价值稍高;
• 更高或更有利的分工位置意味着在国际贸 易的利益分配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 制度安排的作用:在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 上,通过协商的方式或在默认现有产业格 局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可以进一步推动着 国际分工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 演进逻辑:分工精细度越高——生产率水平
技术进步与分工模式演进
• 从逻辑顺序上看,首先是技术进步使国际 分工模式演进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然后再 通过呼唤相应的制度支持来完成这种变迁;
H I
OOrdrindariynaPr&yC P&C
AAsssesmeblmingbling
J
Quality
QI &uCality I&C
MMarkaetrinkgeting
A
B
C
D
E
Upstream Nodes
Intermediate Nodes
Downstream Nodes
不同的分工环节对应着 不同的市场价值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 的位置及其变化动态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
• 一、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
二、产品内分工模式:现状、 特点及变化趋势
三、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 中的位置及变化动态
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历程
• 历史地看,国际分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以及产品内分工;
• 这三种国际分工模式又分别对应着三种类 型的国际贸易模式,分别是: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
• 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垂直专业化指数 (VSS);
• 对外技术依赖程度; • 加工贸易增值率。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两种模式
• 被动模式: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参与,加工 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可以反映被动参与 国际分工的程度;
• 主动模式:以一般贸易的形式参与,一般 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可以反映主动参与 国际分工的程度;
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全球产品内分 工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
• 发达国家的企业(Lead Firms)占据着微笑 曲线的两端——研发和营销;
•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位 置;
• 发达国家的企业(Lead Firms)是“离岸” (off-shored)工序或生产环节的“发包方” (Outsourcer);
• 产业内分工——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 (基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视角);
• 产品内分工——产品内贸易——新新贸易理 论(基于垂直专业化和异质企业视角)。
制度变迁与分工模式演进
• 不同国家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是决定 初始国际分工的基础;
• 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先发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 pioneer advantage)也在一定程 度上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