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儿早期筛查

合集下载

《高危儿早期识别》课件

《高危儿早期识别》课件

出生时窒息、缺氧或严重黄 疸。
02
01
03
出生后出现严重感染、颅内 出血等严重疾病。
母亲在孕期患有严重疾病或 接受过特殊治疗。
04
05
家庭存在遗传性疾病史或出 生缺陷史。
识别方法
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等 情况,以及是否有异常的哭声和肢体 动作。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 尿常规、遗传代谢病筛查等,以帮助 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行为改变评估
观察家长在高危儿护理和喂养方面的行为改变,评估教育效果的实 际影响。
满意度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宣传和教育的满意度,以便改进和提 高宣传和教育效果。
THANKS。
注意宝宝日常表现
家长需留意宝宝的饮食、睡眠、精神 状态等日常表现,如出现食欲不振、 过度哭闹、反应迟钝等情况,可能是 早期异常表现。
社区筛查
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为新生儿建 立健康档案,记录宝宝的生长情 况、家庭病史及养育环境等信息

定期健康检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定期为宝宝进 行健康检查,评估宝宝的生长、发 育状况,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监测宝宝的体重 、身高、头围等生长指标,以及心肺 听诊、神经反射等生理指标。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宝宝进行定期随访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 题。
识别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儿的问题需 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儿科医生、
儿童保健医生、康复师等。
高危儿的家庭需要得到更多的健 康教育和支持,以便更好地照顾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分布 不均,部分地区医疗水平 较低,导致高危儿早期识 别和干预的难度加大。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高危儿是指在婴幼儿期存在一些生理或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特殊管理和护理的儿童。

下面是一些管理方案和措施,以确保高危儿的综合护理和健康发展:1. 早期筛查和评估:对新生儿进行早期筛查和评估,以确定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

这可能包括遗传性疾病、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疾病等。

通过早期发现,并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

2. 综合护理计划:根据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护理计划。

该计划应包括医疗、营养、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并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3. 定期复查和检测:定期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和复查,包括体格检查、生长发育评估、听力视力测试等。

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4. 适时干预和治疗:对高危儿的问题进行适时干预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以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状况,并促进正常的发育和功能。

5. 营养支持和管理:对高危儿的营养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促进健康成长和发育。

可能需要特殊的喂养技术、特殊配方奶粉等。

6. 高危环境防护:为高危儿提供安全、清洁和舒适的环境,防止感染和其他伤害。

对亲属、护理人员和访客进行卫生教育,保持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

7. 家庭支持和教育:提供家长和家庭成员的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理解高危儿的特殊需求和管理要求。

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他们能够有效地照顾高危儿并应对潜在的挑战。

8. 多学科合作:建立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共同进行高危儿的管理和护理。

定期召开团队会议,共享信息和协调护理计划。

以上是一般性的高危儿管理方案和措施,具体的护理和管理措施应根据不同高危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疗专业人士的建议来制定。

高危儿筛查管理工作计划

高危儿筛查管理工作计划

一、计划背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儿童健康工作的指导方针,切实保障婴幼儿的健康成长,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母婴保健法》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高危儿筛查管理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高危儿筛查率,确保高危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 完善高危儿管理服务体系,实现高危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3. 降低婴儿死亡率,提高儿童生存质量。

三、工作内容1. 高危儿筛查(1)制定高危儿筛查标准,明确筛查对象和筛查项目。

(2)建立高危儿筛查网络,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

(3)开展高危儿筛查宣传,提高家长对高危儿筛查的认识。

2. 高危儿管理(1)对筛查出的高危儿进行分类,建立高危儿管理档案。

(2)定期对高危儿进行随访,了解其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加强高危儿家长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

3. 高危儿转诊(1)建立高危儿转诊制度,确保高危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提高转诊效率。

4. 高危儿管理培训(1)定期开展高危儿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管理水平。

(2)加强对高危儿管理人员的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高危儿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 制定高危儿管理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3.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高危儿筛查、管理、转诊等工作的顺利实施。

4.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社会对高危儿筛查、管理的认识。

五、工作期限本高危儿筛查管理工作计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长期执行。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计划,预计在三年内实现以下目标:1. 高危儿筛查率提高至95%以上。

2. 高危儿管理率提高至90%以上。

3. 高危儿治疗率提高至85%以上。

4. 婴儿死亡率降低至10‰以下。

本计划旨在为广大婴幼儿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高危儿的管理方案与措施高危儿是指出生后出现各种生命危险的婴儿,其生理、心理、营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风险。

为了保障高危儿的健康和安全,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案与措施。

一、早期评估与筛查对于高危儿,首先要进行早期评估与筛查,以确定其具体的风险程度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评估包括婴儿的出生史、家族史、产程情况等,筛查则包括婴儿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听力筛查等。

通过早期评估与筛查,可以及早发现高危儿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二、个体化的护理计划针对不同的高危儿,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包括疾病诊断、发育情况、营养需求等,制定相应的护理目标和措施。

护理计划应包括婴儿的喂养、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确保高危儿得到全面的照顾和支持。

三、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高危儿的营养需求较高,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

根据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疾病特点,制定适宜的喂养方案。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可以采用母乳喂养或特殊配方奶粉喂养,同时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对于存在吞咽困难或消化功能不良的婴儿,可采用管饲或其他途径进行喂养。

四、密切监测与观察高危儿需要进行密切的监测与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监测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包括皮肤颜色、呼吸状况、喂养情况等方面的观察。

通过密切监测与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高危儿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五、良好的环境管理高危儿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一个安全、温暖、舒适的环境。

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噪音和刺激性气味的干扰。

此外,还需要注意婴儿床的选择和使用,保持床铺的清洁和舒适。

六、心理支持与亲子关系建立高危儿的父母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需要得到相应的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应积极与家属沟通,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还需要帮助高危儿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增强婴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3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3篇)

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引言:高危儿是指在围生期及婴幼儿期内,其疾病或异常情况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异常或威胁生命的儿童。

对于高危儿的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包括高危儿管理制度、会诊制度和转诊制度等,以确保高危儿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诊断、治疗和管理。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危儿管理制度及会诊、转诊制度。

一、高危儿管理制度高危儿管理制度包括高危儿的筛查、评估和管理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几个环节的内容。

1. 高危儿的筛查高危儿的筛查是对婴幼儿群体进行初步筛查,以确定是否存在高危因素。

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畸形、胎儿和围产期患病、妊娠期患病及生育障碍等。

筛查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家庭访视等方式进行。

筛查工作应由医疗机构、儿保机构等相关人员组织开展。

2. 高危儿的评估高危儿的评估是在筛查后对高危儿进行系统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评估的内容包括高危儿的基本信息、生长发育、既往史、家庭环境等方面,可借助问卷、观察、检查等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应记录在高危儿档案中,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

3. 高危儿的管理高危儿的管理是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管理计划,包括定期复查、专项检查、康复训练和咨询指导等。

管理计划需根据高危儿的危险程度、发展需要和家庭条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同时,管理计划需要与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以提高家庭对高危儿的管理能力和积极性。

二、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指医学专家在高危儿的诊疗过程中,对病情复杂、诊断困难或治疗方案多样的疾病进行会诊,以共同确定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高危儿会诊制度主要包括会诊申请、会诊流程和会诊记录等。

1. 会诊申请会诊申请是由主治医生向会诊专家发起的请求,通常需要提供病历资料、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

会诊申请需详细描述患儿病情和目前治疗情况,并提出需求和问题,以便会诊专家能够更好地了解病情。

2. 会诊流程会诊流程包括会诊专家的选择、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讨论以及会诊报告的撰写等。

高危儿筛查,管理实施方案

高危儿筛查,管理实施方案

高危儿筛查,管理实施方案高危儿筛查,管理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高危儿是指儿童在出生后或发育过程中有潜在危险因素,容易出现育龄期或非育龄期的疾病或残疾的儿童。

高危儿的筛查和管理是早期发现和干预高危因素,提高儿童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高危儿的筛查,可以尽早确定高危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早期干预,降低高危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本方案旨在明确高危儿筛查和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责任,提高高危儿的筛查效果和管理水平。

二、筛查内容高危儿的筛查内容主要包括孕期、出生时、新生儿时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的影响儿童健康的危险因素。

具体包括:1.孕期筛查:母亲的孕期疾病史、家族遗传疾病史、母亲用药史等。

2.出生时筛查:出生时低体重、早产、胎膜早破等。

3.新生儿时期筛查:新生儿窒息、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黄疸等。

4.婴幼儿期筛查:呼吸道感染、肠胃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5.学龄前期筛查: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异常、行为问题等。

6.青春期筛查:青少年早熟、心理问题、性学问题等。

筛查内容充分考虑了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旨在全面评估高危儿的风险水平,为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三、筛查方法高危儿的筛查方法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种。

1.定性方法:根据危险因素的存在与否进行判断。

具体包括:询问法、观察法、体格检查法等。

例如,对于新生儿黄疸筛查,可通过观察皮肤黄疸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2.定量方法:利用具体的检查工具进行定量评估。

具体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进行血常规检查、进行心电图检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等。

例如,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可通过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定量评估。

筛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筛查内容的特点和筛查对象的特点,综合考虑可行性和准确性。

四、筛查管理高危儿的筛查管理是指对筛查出的高危儿进行定期随访和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定期体检、病情监测和干预措施的制定。

筛查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1.健康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高危儿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度,增强高危儿的保健意识,以及及时发现和处理高危因素。

高危儿筛查制度

高危儿筛查制度

高危儿筛查制度篇1:高危儿筛查制度高危儿筛查制度一、新生儿访视时,询问产妇孕产期是否有高危因素,对于筛查出的高危儿童进行建档管理,并增加新生儿访视次数。

二、对全部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筛查出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患儿,并准时转诊到上级部门进行治疗。

三、利用耳声放射方法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凡初筛未通过者,通知42天复查,复筛未通过者,转听力诊断中心,以确保诞生后3个月内对听力障碍患儿赐予明确诊断。

四、一岁内每3个月进行一次52项神经运动发育检查或高危儿脑损伤筛查,准时发觉运动发育迟缓或早期脑瘫。

您正在扫瞄的文章由.glwk8.om(管理文库)整理,版权归原、原出处全部。

五、发放儿童保健手册,根据"4-2-1'标准,定期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发觉养分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高危儿童。

对口腔发育特别(唇腭裂、高鄂弓、诞生牙)、视力低常或听力特别儿童应准时转诊。

六、随访体检的同时,赐予早期教育学问辅导,做好高危儿家庭监测的宣扬工作。

篇2:儿童听力筛查工作制度儿童听力筛查工作制度一、工作人员必需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批准,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二、为便利婴儿家长,坚持到病房服务。

筛查房屋应当宁静,远离电梯、超声等辐射干扰,室内本底噪声45DB(A)。

三、严格遵守检测仪器操作规范,测查前校对好仪器,清洁受检者外耳道。

四、保持高度责任心,动作要轻柔、规范。

服务态度要热忱,急躁与家长沟通,告知家长听力筛查的意义,做好听力保健宣扬工作,取得家长的同意与协作。

五、具体告知家长听力检测结果,对初次筛查未通过者告知42天复查,复筛未通过者准时转诊到听力检测机构。

六、做好听力检测结果登记,保存好资料,每季度统计和上报一次,每年统计分析一次,把握筛查率、通过率和复查率,提高工作质量。

七、保持听力筛查室宁静和清洁卫生。

【筛查】篇1:高危儿筛查制度高危儿筛查制度一、新生儿访视时,询问产妇孕产期是否有高危因素,对于筛查出的高危儿童进行建档管理,并增加新生儿访视次数。

高危儿早期发育监测、早期干预及早期发 育促进咨询指导

高危儿早期发育监测、早期干预及早期发 育促进咨询指导

高危儿早期发育监测、早期干预及早期发育促进咨询指导1. 引言高危儿是指出生时具有一些危险因素或有潜在的发育问题的婴儿。

这些婴儿需要早期发育监测、早期干预和早期发育促进咨询指导,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发育问题,促进其最佳发展。

2. 高危儿早期发育监测2.1 监测目的高危儿早期发育监测的目的是及早发现和评估婴儿的发育问题,以便提供合适的早期干预措施和发育促进咨询指导。

监测可以帮助确定婴儿是否存在细微的发育问题,以及评估其发育进展和需要。

2.2 监测方法高危儿早期发育监测通常包括使用标准化的发育评估工具,通过观察和记录婴儿在不同发育领域的发育表现,如运动发育、言语发育、认知发育等。

监测方法可以包括结构化观察、问题反应式评估和家庭报告等。

2.3 监测时间点高危儿早期发育监测通常需要在婴儿的关键发育时期进行,例如出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岁和2岁等。

一些高危因素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监测,以确保早期发现和干预。

3. 早期干预3.1 干预目的早期干预旨在通过行动、治疗、教育和支持来改善高危儿的发育潜能。

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婴儿克服发育困难,提高其功能水平和生活质量,并预防或减轻潜在的发育障碍。

3.2 干预方法早期干预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和发育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干预策略。

常见的早期干预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职能治疗、言语治疗、康复训练、教育训练等。

这些干预方法通常是多学科团队的合作,由医生、心理学家、康复师等专业人士组成。

3.3 干预效果评估早期干预的效果可以通过定期评估婴儿的发育进展和功能水平来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标准化的发育评估工具、结构化观察、家庭报告等。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确定干预的有效性,并作为调整干预计划的参考依据。

4. 早期发育促进咨询指导早期发育促进咨询指导是一种帮助家长和照顾者了解婴儿早期发育的服务。

通过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支持,可以帮助家长有效地参与和促进婴儿的发育。

4.1 咨询内容早期发育促进咨询指导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婴儿的正常发育里程碑和发育阶段的认识- 提供适宜的玩具、游戏和学习材料,促进婴儿的认知和运动发育 - 家庭环境的优化,提供有利于婴儿发育的条件 - 家长情绪管理和亲子关系的建立4.2 咨询方法早期发育促进咨询指导可以通过个别会议、群体教育或家庭访问等方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视、听反应检查 拉起抬头检查 俯卧抬头和手支撑检查 肌张力检查 异常姿势检查
环境安静 半暗 觉醒状态 头在中线位 暴露颈部 避免其他干扰而分散其注意力
红球一个:直径10 cm 硬塑料盒一个:8×3.5×3.5cm (内装干玉米粒)
• 视、听反应检查: 视反应检查:
注视物体和简短地追随物体运动的能力 距眼前方约20cm,慢慢地水平方向移动小球, 从中线位移动到一边。
• 正常: 1个月小儿能追视90º (左右各45º ), 2-3个月小儿追视大于90º , 4个月后能追视并转头180º (左右各90º )。 • 异常: 不能注视人脸或追视、转头范围小。
拉起抬头检查
• 方法: 婴儿仰卧,保持头正中位,检查者扶持 小儿两侧前臂或上臂慢慢拉起小儿至45º , 观察抬头情况,再拉至坐位观察竖头情 况。
异常姿势检查
• 由于肌张力异常和原始反射持续存在, 患儿会出现一些异常姿势 。
常见的异常姿势有以下几种:
持续头背屈:仰卧位拉起或抱起婴儿时头明 显背屈; 4个月后手仍紧握拳或拇指内收; 两上肢硬性后伸; 下肢硬性内收、交叉; 角弓反张:头背屈,上肢硬性后伸,下肢硬 性伸展; 尖足:6个月后,扶小儿腋下直立位时,两 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落地。
0-1个月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肌张力检查
• 肌张力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被动活动肢 体时所感觉到的阻力,可通过被动地屈 曲、伸展、旋前、旋后肢体来了解肌张 力情况。正常肌张力是在活动肢体时没 有阻力突然增高或降低的感觉。
• 肌张力异常有以下3种类型: 张力增高:活动肢体时,高于正常休息 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张力降低:活动肢体时,低于正常休息 状态下的肌肉张力; 张力障碍: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 无规律地交替出现。
• 方法: 小儿置俯卧位,在头前上方用玩具逗引, 观察小儿抬头和手支撑情况。
• 正常: 0-1个月小儿头转向一侧; 2个月小儿能抬头片刻,下巴离床; 3个月小儿抬头超过45º ,肘支撑,胸部离 开床面; 4个月小儿抬头90º ,手支撑,能左右转头。
• 异常: 2-3个月小儿不能抬头, 3-4个月小儿抬头不稳,不能肘支撑使胸 部离开床面。
高危儿早期神经发育筛查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 吴虹
目的
• 从高危儿人群中早期发现脑发育异常小 儿 ,而进一步进行发育障碍或脑损伤的
诊断和早期干预,达到减少伤残儿发生、
提高儿童健康素质的目的。
对象
• 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 ,特别是有围生期各 种高危因素的小儿。
高危因素
• 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和婴儿期中对胎儿、 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身心发育(尤其是脑 发育)有不良影响的因素称为高危因素。 根据其发生时期分为胎儿期、分娩期、 新生儿期和婴儿期高危因素。
• 婴儿的肌张力有一个发育过程,新生儿 时期屈肌张力高,以后随着月龄的增长, 肌张力逐渐减低而转为正常。婴儿脑损 伤时肌张力异常在生后的2-3个月内可不 太明显,以后慢慢地出现肌张力增高或 降低的异常表现。
围巾征:
一手托住婴儿的
颈部和头部使其保
持正中位,半卧位
姿势,将婴儿手拉
向对侧肩部,观察 肘关节和中线的
早期干预是有效的促进高危儿发育的手段。
防治高危儿脑损伤
• 重视高危儿脑保健——早期发展 • 脑损伤康复治疗——越早越好
高危儿家庭监测
告知:让家长了解高危儿和高危因素
指导:
•讲解家庭监测10条的内容;
•发现异常情况应到医院检查;
•指导高危儿保健措施: 母乳喂养,视、听、语言、运动训练 婴儿抚触、婴儿操
小结
对高危儿的发育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早发现、早诊断脑损伤是高危儿早期发展的
关键;
家庭监测和高危儿筛查是一种适宜技术;
关系。
内收角:
小儿仰卧位,检查者 握住小儿膝部使下肢 伸直,将小儿下肢缓 缓拉向两侧,尽可能 达到最大角度,观察 两大腿之间的角度。 正常: 1-3个月 40º~80º 4-6个月 70º~110º
腘窝角:
小儿仰卧位,屈 曲大腿使其紧贴 到胸腹部,然后 伸直小腿,观察 大腿与小腿之间 的角度。 正常: 1-3个月80º~100º 4-6个月90º~120º
高危儿家庭监测10条
1、婴儿手脚经常用力屈曲或伸直、打挺; 2、满月后头老往后仰,不能竖头; 3、3个月不能抬头 ; 4、4个月仍紧握拳,拇指紧贴手掌、内收; 5、5个月俯卧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 6、6个月扶立时尖足,足跟不能落地; 7、7个月不能发ba、ma音; 8、8个月不能独坐; 9、头和手频繁抖动; 10、视、听反应差。

胎儿期高危因素:母亲孕早期先兆流产,孕 期感染(如TORCH感染、乙型肝炎、HIV感 染),孕期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或药 物,母妊高征,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发 育迟缓、胎盘功能不良,前置胎盘,胎盘早 剥离、脐带高危绕颈,遗传因素(染色体病、 基因病),其他(如不良环境、孕母贫血、肝 肾疾病、吸毒、不良情绪,未进行产前保健) 等。
• 正常: 1-3个月小儿听声有反应(如瞬目、皱眉、 转头), 4个月小儿头能转向声音一侧。 • 异常:对声音无反应,4个月后头不能转 向声源。
• 人脸反应检查 婴儿的眼和头追随检查者说话着的脸移 动的能力。 面对面 相距约20cm 柔和的高调的声音 说话,从中线位慢 慢移向一侧,然后 向另一侧移动时连 续发声。
跟耳征:
小儿仰卧位,牵拉 足部,向同侧耳部 尽量牵拉,骨盆不 离开桌面,观察足 跟与髋关节的连线 与桌面的角度。 正常: 1-3个月 80º~100º 4-6个月 90º~130º
足背屈角:
小儿仰卧位,检 查者用一手握住 小腿固定足跟, 另一手指在足底 将足向小腿方向 背屈,观察足背 与小腿之间的角 度。 正常: 慢角60º 快角60~70º 快慢角之差 ≤10º 左右对称

分娩期高危因素:产时窒息,难产、剖 宫产、产伤等。

新生儿期高危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 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病理 性黄疸(黄疸过深、时间过久),严重 感染性疾病,寒冷损伤等。

婴儿期高危因素:颅内感染、颅外伤、 颅内出血、中毒以及缺乏刺激、生活环 境不良、缺乏刺激、反复感染等。
高危儿筛查法
• 正常:
1个月小儿眼球能追视90º(左、右各45º),
2-3个月小儿追视大于90º,
3-4个月小儿追视并转头180º(左右各90º)。
• 异常:不能注视或追视、
转头范围小。
听反应检查: 婴儿眼和头转向声源的能力 距耳约10cm 柔和的格格声 在小儿视线外,变更声音的强度和节律 性,持续15~20秒,左右交替刺激。
• 正常: 0-1个月小儿拉起时头后垂,坐位时能竖 头5秒钟; 2-3个月小儿头轻微后垂,可竖头15秒以 上; 4个月小儿拉起时头与躯干呈直线抬起, 竖头稳,可左右转头看。 • 异常: 0-1个月小儿不能竖头, 2-4个月小儿拉起时头背屈,竖头不稳。
0-1个月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俯卧抬头和手支撑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