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海派矛盾老沈从文

合集下载

对立与冲突的公开化--重读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对立与冲突的公开化--重读20世纪30年代京派与海派的论争

怎样的观点, 才致使苏汶忍无可忍, 自告奋勇 地代表上海的文人发表 《文人在上海》 ?我们 有必要细致解读沈从文的这篇文章, 以便认 识京派与海派论争的实质。 在 《文学者的态度》 一文中, 沈从文用并 不十分严肃的漫谈笔调, 从家中经营厨房的 大司务老景对待自己工作诚实、 谦逊、 严肃、 执着的态度谈起, 盛赞 “他对于工作尽他那份 职业的尊严” , 沈从文进而把大司务对待自己 工作的态度引申到文学领域中。沈从文认 为, “过去观念与时代习气皆使从事文学者如 票友, 与白相人” , 他们 “始终只能在玩票白相 精神下打发日子” , 而且, “现在玩票白相的文 学, 实占作家中的最多数” 。只有克服这种对 文学的 “玩票白相” 态度, 才能产生伟大的作 品: “伟大作品的产生, 不在作家如何聪明, 如 何骄傲, 如何自以为伟大, 与如何善于标榜成 名; 只有一个方法, 就是作家 ‘诚实’ 的去做。 ” 就像大司务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文学者 “想在他自己工作上显出纪念碑似的惊人成 绩, 那成绩的基础, 就得建筑在这种厚重, 诚 实, 带点儿顽固而且也带点儿呆气的性格 上” 。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在文章中指出了 “玩票白相” 文学家的特征及其分布的区域: “平常人以生活节制产生生活的艺术, 他们则 以放荡不羁为洒脱, 平常人以游手好闲为罪 过, 他们则以终日闲谈为高雅, 平常作家在作 品成绩上努力, 他们则在作品宣传上努力。 这类人在上海寄生于书店, 报馆, 官办的杂 志, 在北京则寄生于大学, 中学, 以及种种教 育机关中。这类人虽附庸风雅, 实际上却与 平庸为缘。 ” 在沈从文看来, 玩票与白相的文 学家, 在上海和北京都有, 并不仅仅存在于上 海。 从文本看, 《 文学者的态度》 一文中并没 有出现 “海派” 一词, 也没有 “海派文人” 之说。 沈从文仅仅是针对当时文学者对待文学的玩 票白相态度有感而发的, 他用自己一贯对待 文学的严肃、 诚实态度来衡量其他文学家, 由 万 方数据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京派与海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京派与海派
《风景》
2021/3/10
29
3.穆时英
(1912~1940),浙江慈溪县人, 1929年开始写小说,作品有短篇小 说集《南北极》、《公墓》和《白金 的女体塑像》。1939年为汪精卫伪 政权主办文艺报纸,1940年遭国民党特工人员 暗杀。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
代表小说《上海的狐步舞》
2021/3/10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有不悖于 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做 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2021/3/10
24
四、海派P158
(主要是指新感觉派) 创作阵地:
v 《无轨列车》:刘呐鸥 1928年创办
v 《现代》:1932年 施蛰存主编
v 《现代杂志》: 1932年
1929年去上海中国公学任教。
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 任教。
1933年与张兆和结婚。
2021/3/10
16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 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 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自称为“乡下人”的沈从文。
2021/3/10
17
1937年离开北京,后到昆明, 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33年9月,施蛰存介绍给青年们读的书有《庄 子》、《文选》。
鲁迅以丰之余为笔名,发表《感旧》批评施。
施蛰存发表《〈庄子〉与〈文选〉》一文反驳。
鲁迅写《“感旧”以后》(上)
施蛰存写《致黎烈文先生书》
鲁迅写《扑空》
崔万秋打算把这场论争来讨论
施蛰存要求取消。
2021/3/10
27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2021/3/10
25
五.代表作家
1.施蛰存(1905-2003)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沈从文是中国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他独特的行文风格,和他给读者所营造的“湘西世界”都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1949年建国为主要时间分段点,把各家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加以整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对于沈从文的研究,前人大家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沈从文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

前期的沈从文研究对他批评的人多,并没有非常客观,很多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一直被国民党视为异已,而左翼文学阵营亦将其看作陌路人。

国民党的报纸称其“站在反革命立场”,而在沈从文卷入的文坛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问题”之争、“差不多”之争、“反对作家从政”之争中,沈从文又被左翼文学阵营视为“官的帮闲”之“京派大师”[1]、为统治者“越俎代谋”的“忠而获咎者”[2]、“对大多数应社会要求而写作的作家们”“作敌意的挑战者”[3]以及“停止抗战”[4]论的制造者。

如果说,这些责难还仅是一种逻辑引伸而非政治属性认定的话,那么,40年代,因其“民族自杀的悲剧”论与《芷江县的熊公馆》而引发的批判便突然升级。

沈从文被界定为“一贯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5],是“《鸿鸾禧》里的穆季”[6]、“地主阶级的弄臣”[7]……这些政治判决,显然与已知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带有明显的“左”的痕迹。

沈从文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作品被拿来作为社会学批评典型案例,“空虚的作家”[8]“没有思想的作家”[9]“作品人物都是空洞无物的”[10],几乎是大家一致的结论。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

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

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

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

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

然而,在19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

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

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在近现代,我国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豪作家,他们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因此诞生了多种文学流派。

那大文学家沈从文是什么派的作家呢?他笔下的女性又是什么形象?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京派作家沈从文在近现代的文学流派中还有一个派别,就是“京派”,沈从文就是京派的代表人物。

京派的作家一般都是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著名学者或教授,作品大多数发表在《现代评论》、《骆驼草》等几大刊物上,而沈从文就是借着《现代评论》名扬全国。

京派的艺术特征包括梦幻乡土、悲悯人生、诗意抒写等。

沈从文的《边城》,既有现实的忧伤,也有纯朴的浪漫,诗意满满,沈从文用“诗的抒情”方式写出来的这篇小说成为了京派的最有名的代表作。

沈从文,湖南凤凰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

沈从文属于高产作家,作品众多,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语言朴素,单纯却有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湘西小说。

他出生在湘西,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写出的乡村题材的小说都集中体现了湘西地区人性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边城》。

沈从文因写具有乡土风情的小说而出名,但他并不是山药蛋派。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最成功的非《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莫属。

翠翠是个质朴纯真的女孩,她成长在湘西农村,由爷爷一手扶养长大,没有上过多少学,但她有一颗向往爱情的赤诚之心。

她对傩送一见钟情,在傩送的哥哥天保爱上了她后,拒绝了天保的爱情,结果间接导致了天保和爷爷的离世,傩送也离开了故乡。

但是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击垮翠翠,翠翠站在了爷爷的岗位上,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既有温柔可人一面,也有坚强忠贞一面,她是沈从文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鲜明的还有《萧萧》。

萧萧因父母早逝,没有上过学,对于婚姻也没有概念,在12岁时做了童养媳。

她无法反抗,也不能反抗。

萧萧在失去了贞洁后,面临着沉潭或发卖,后来由于生了儿子没有被处罚。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③吴荪甫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矛盾小说的成就以及文学史的意义:一、开掘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茅盾范式”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茅盾小说紧贴时代的变迁,具有系列性和编年史特征。

茅盾自觉地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

(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

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

沈从文的生平简介

沈从文的一生简介沈从文也是首先作为一个地方性作家被人们认识到的,其是京派作家的领头人,也是一个主写湘西地方特色的作家。

其常常以乡下人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来看待中国的常和变,经过自己的笔而形成了其著名的湘西世界。

其并不用社会批判的视角来创作和批评,而是强化文学和纯粹的生命之间的关系,因而越发有“纯文学”的态度,不过其依然具有改造民族的梦想,只不过其方案是对人自然本性的复归,不是从社会革命而是从人文从文化来做出回答。

其创作在30年代成熟,有短篇小说《龙朱》、《旅店及其他》《虎雏》《阿黑小史》《石子船》《八骏图》《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阿丽思中国游记》,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还有文论《废邮存底》《烛虚》等。

总体来说我不是很喜欢沈从文的态度,这可能和我已经无法相信利维斯主义那种前现代的幻梦有关。

面对时代的发展,有些人不免要回去美化一个过去不曾真实存在过的,前现代的淳朴乡下,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免有些幼稚。

其笔下的乡村固然是美的,但也带着几分痴气。

|湘西世界及其主题这一小节介绍其小说。

沈从文写湘西乡村的小说,组成了一个湘西世界。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表现湘西下层人民“生命形式”,其笔下的湘西下层人民或许总是遭受悲剧和践踏,但是其质朴坚毅的朴素本性却是沈从文一直着意表现并加以赞美的。

其小说带有文化批判的主题,其描绘梦和真构成的湘西农村,是为了和文本外的丑陋现实相对照,是借助一个乡土的梦境来批判现代都市的丑陋扭曲,这是他诗体乡土小说的主旨。

其湘西世界的纯真主要是通过其人物生命形式的纯真有生气来体现的,这体现为其笔下恬淡自守的女性和雄强进取的男性形象。

《边城》中的翠翠、《三三》中的三三,《长河》中的夭夭都是这一类姣好纯净的小女人形象。

而男性的代表则是军人,他们勇武有血性,但又天真憨直,比如《虎雏》中的勤务兵,《灯》中的老伙夫等等。

与其湘西小说相对比的则是他写都市社会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沈从文通常用讽刺的笔法极写城市情爱的病态扭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派海派矛盾老沈从文————————————————————————————————作者:————————————————————————————————日期:30年代小说流派纷呈、群星璀璨授课人:张春红1教学要求:1、名词解释:东北作家群、京派、海派、新感觉派、祥子、吴荪甫;2、了解30年代小说发展概况;3、掌握茅盾小说的开拓性意义;巴金家族小说的主题;老舍小说的市民世界;沈从文小说的艺术风格等。

一、左翼小说新人指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登上文坛的一批具有左翼倾向的青年作家。

蒋光慈、丁玲、柔石、叶紫、沙汀、艾芜、张天翼等是这批小说新人的代表。

3二、东北作家群一群在九·一八事变后,从东三省陆续流亡到关内的作家。

代表作家: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

萧红4他们在30年代的文坛十分活跃,其小说主要以描写东北风情为主。

他们所描写的东北风情,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人的生活、风俗、心理。

萧军《第三代》等;一类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的抗日活动。

萧红《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与萧军5三、新感觉派小说又被称为“新海派”。

这派作家主要集中在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作品集中描写现代大都市的生活、人心、色彩。

6第一代“海派”:“老海派”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1、张资平:“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2、叶灵凤:是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张资平7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出现说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并发展至鼎盛与独立。

8刘呐鸥:被称为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穆时英:人称“新感觉派的圣手”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小说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1、借鉴日本“新感觉派“的小说方法,揭示中国大都市上海的畸形生活和生活在上海的市民的畸形心态。

川端康成102、描写“性”的苦闷3、描写人的潜意识11四、京派与海派的论争:1933年9月起,沈从文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沈从文等海派:杜衡等杜衡译作121、京派30年代形成的一个作家群,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

创作特点:以小说、散文为主,描写中国乡村的风俗人情。

朱光潜13在文学观念上:一方面以自由主义的姿态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行制约(既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另一方面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

14在思想倾向上:既对现实社会多有微辞,但又排斥激进革命而多取中间立场,对现实政治采取疏离姿态。

在文艺观上:强调文艺的独立性与审美性,反对空洞无物的宣传,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废名评价:京派作家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的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将穿透历史的时空,具有某种永恒的意义。

茅盾革命作家(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巨匠)社会活动家18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

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是我国目前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评价?80年代以前,是公认的20世纪文学巨匠。

90年代,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甚至被排出优秀的小说家的行列。

20一、茅盾的文学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①第一个时期:1916——1927②第二个时期:1927——1949③第三个时期:1950——1981.3.2721二、茅盾小说的意识本质《霜叶红似二月花》辛亥革命前后的生活《虹》五四时期的生活《蚀》三部曲“大革命”的状况《子夜》30年代的形势《锻炼》抗战初期的形势《腐蚀》抗战中后期的形势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形象史诗221、《蚀》三部曲由三个中篇系列组成:《幻灭》《动摇》《追求》232、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写中国30年代丰收成灾的事实243、《子夜》创作的高峰,标志创作进入新阶段。

史诗的规模、理性的色彩茅盾故居25《子夜》的主题回答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回答了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

26吴荪甫形象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形象两面性:有反对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倾向和要求;但当工农大众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时候,特别是当这种斗争威胁到他的利益的时候,他又反对工农运动。

《子夜》剧照27三、茅盾小说的开拓意义1、在创作方法和小说体制上的开拓茅盾是20世纪长篇小说创作的开拓者之一。

2、在题材和主题上的开拓与深化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

是30年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家30年代社会剖析小说的开创者社会剖析小说即把认识社会作为目的的小说。

剖析、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趋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用阶级理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子夜》创作意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31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贡献324、情节结构上的开拓与创新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作品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三部曲”的形式5、在表现手法上的特长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直接的心理写实;间接而动态的心理描写等。

五、解放后的茅盾文艺界领导工作《夜读偶记》巴金36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李道河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知县。

1923年,巴金离开闭塞的四川去到上海、南京求学。

37巴金思想的构成?1949年以前,思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他的信仰;一部分是他的社会理想。

381949年以前,即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巴金的思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他的信仰;一部分是他的社会理想。

他的信仰主要就是“安那其主义”即无政府主义;他的社会理想则是民主主义,这种民主主义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就是“爱和恨”。

巴金思想的这两部分,对于巴金来说犹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

正是由于这两种思想的作用,使巴金得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投入社会,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具体说来,“安那其主义”是巴金人生的支柱。

巴金在《答诬我者书》中曾说:“安那其主义是我的生活,是我的全部。

如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内心的平静,我把它归功于我敬爱的安那其主义……自从民国八年(1919年)我就成为安那其主义者”了。

并且以决断的语气表示:“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将来直至我死也不可能有一瞬间不是一个安那其主义者”。

如果说,安那其主义是巴金人生支柱的话,那么,“爱与恨”的民主主义社会理想则是巴金的人生目标。

“爱”,在巴金的思想中,外延是宽泛的,内涵也是抽象的,那就是“对人类的爱”;而“恨”,在巴金的思想中,内涵与外延都比较明确和具体:“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的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人为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

这种较鲜明的“恨”的指向和较为宽泛的“爱”的内容,与当时中国革命的重要目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目标——反帝反封建是一致的。

因此,巴金这种由“爱与恨”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理想,也可以说就是巴金的政治理想之一,是他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

巴金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要较为透彻地理解巴金的小说,就必须结合他当时的思想,否则很多问题和内容是不好解释的。

可以说,巴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整个创作,都直接受到了他的信仰——无政府主义和他的社会理想及其具体内容“爱和恨”的影响。

这两种思想就像两条堤坝,制约着巴金小说创作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内容。

正是在“爱与恨”的社会理想的指引下,巴金形成了自己创作的明确指向:“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控诉’”。

几十年来,巴金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讨伐这个制度,他把自己深沉的恨和卓越的智慧凝聚成战斗的檄文,无情地撕开了这个垂死制度的各种假面,把那种在阴郁、秩序面纱掩盖下的血淋淋的罪恶昭示在人们面前。

与此同时,他把自己的“爱”,倾注给了一切不幸的人们,为他们哭诉,为他们伸冤,将正义的火种撒向每一个黑暗的角落,在一片苍茫的白色恐怖下,让青春的激流冲开旧时代的闸门,本向那虽然朦胧,却充满了欢愉色彩的未来。

同时,在“安那其主义”的支配下,巴金一方面热情地歌颂那些反抗的英雄,包括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家,一方面将自己创作的焦点对准社会的重大问题,关注青年的命运、祖国的命运,乃至人类的命运,从而形成了巴金创作的积极主题:反帝反封建,歌颂叛逆的勇士。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思想的变化,巴金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安那其主义的信仰对他创作的影响也是变化、发展的。

这种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向是:民主主义思想意识在巴金创作中的积极作用更明显,而安那其主义的影响,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减弱的趋势。

巴金作品——三部曲式创作1、爱情三部曲2、激流三部曲3、抗战三部曲4、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30年代作品充满激情,单纯、热烈,躁动、焦虑。

主要以青年、恋爱婚姻、革命为主要表现对象。

40前期:青春的赞歌我不曾写过一本叫自己满意的小说。

但在我的二十几部文学作品里面却也有我个人喜欢的东西,例如《爱情三部曲》。

我的确喜欢这三本小书。

这三本小书,我可以说是为我自己写的,写给自己读的。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在今天我读着《雨》和《电》,我的心还会颤动。

它们使我哭,也使我笑。

它们给过我勇气,也给过我安慰。

(巴金:《爱情三部曲》总序,《巴金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40年代作品趋向写实,趋于冷静,甚至呈现出冷竣的色彩。

即使抒情,也是那种婉约式的情感42风格的转变: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生命”;从家庭悲剧走向社会悲剧;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悒郁,转向了对人生世相的思考。

1、封建大家庭《激流三部曲》《憩园》2、小家庭《寒夜》巴金和女儿最擅长写家庭:44一、个性化的艺术基点1、强烈的叛逆反抗意识2、强烈主观性、抒情性透视生活的角度和艺术的基点是理想的、美好的46风格特征:热情这种“热情”的价值取向鲜明地分为两极:爱与恨。

爱那值得爱的,恨那摧残爱的。

47二、独特的形象系列写得最多、最有思想和艺术韵味的形象,是“青年形象”。

这些青年形象可以分为三类巴金与萧珊48三、塑造人物的执著角度和丰富多彩的技巧1、执著的角度——爱情2、丰富多彩的技巧(注重心理描写)49代表作分析一、前期代表作分析1、《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最早较全面地反映了巴金的思想与创作特色。

512、《爱情三部曲》包括三部中篇小说:《雾》《雨》《电》52二、后期代表作分析后期小说创作的高峰是《寒夜》。

写于1944年,完成于1946年。

53优秀作品应是文化、人性、社会三者的统一。

善良人的悲剧归家寻梦的忧伤人世变迁的感慨54《家》“20世纪的《红楼梦》”55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一、地位: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描写大家庭生活的小说56二、主题:控诉、暴露与反抗涉及到大家族的三代人:祖父高老太爷、父辈高克明、高克定、高克安;孙辈高觉新、高觉慧、高觉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