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文化差异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之中国与法国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联系

中国饮食文化之中国与法国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及联系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与推崇。
而法国的饮食文化也被世界广泛认可和喜爱。
中法两国在饮食文化上虽然存在差异,但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本文将就中国与法国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联系进行探讨。
一、饮食习惯的差异中国是一个以米、面、粮食为主食的国家,而法国则以面包和面制品为主食。
这就导致了两国人民的饮食习惯相应的不同。
中国人喜欢吃饭、米饭或者面食,且通常会用筷子吃饭。
而法国人则习惯用刀叉并且喜欢吃面包、各种奶酪和涂抹黄油。
此外,中国人重视主食、副食、汤羹的搭配,认为一个餐桌上应该有各种口味。
相反,法国人注重正餐,特别是午餐和晚餐,强调菜肴的搭配和品尝顺序。
二、餐桌礼仪的差异中国餐桌礼仪讲究让客人感到温馨与舒适。
一般来说,主人会为客人提供各种美食,且要注意照顾客人的口味。
中国人认为在餐桌上交流和互动是十分重要的,宴客时也会通过不断的敬酒邀请来加深彼此的感情。
而法国餐桌礼仪更加正式,食物的摆放和品尝都有一定的规则。
法国人注重品味,他们会慢慢品尝每一道菜肴,并与同桌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烹饪方式的差异中国厨房以炒、煎、炸、煮等烹饪方式为主,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而法国菜注重烹调技艺和食材的搭配,追求食物的细腻与美味。
法国菜以红酒、黄油、奶酪等为基本材料,在烹饪过程中往往使用奶油炒菜,使菜肴更加丰富香浓。
另外,法国餐桌上的酱汁也是很重要的,它为菜肴提供了独特的口感。
四、饮食文化的联系尽管中法两国在饮食文化上存在差异,但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首先,中法两国都对食材的选择讲究,追求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无论是中国的有机农产品还是法国的菜市场,人们都对食材进行了严格的挑选。
其次,中法两国都注重餐饮环境的创造和提升。
无论是中国的酒楼和饭店,还是法国的餐厅,都在不断改善环境和服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用餐体验。
总之,中法两国的饮食文化存在差异,但又有着一定的联系。
这些差异与联系体现了两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

中法饮食文化对比第一篇:中法饮食文化对比中法饮食文化对比世界上最懂饮食的意义,并用它来充实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民族只有两个:中国和法国。
这两个国家的美食史不仅和他们的文明一样悠久,而且还成为本国文明的一个部分。
一道菜肴,或一种烹饪方法似乎就能让人嗅到一个民族文化悠久和深远的味道。
而中国和法国一个响当当代表东方饮食文化,一个是西方饮食文化的神奇,要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就从这两国的食文化比较说起吧。
一、味觉盛宴:百味中国VS原味法兰西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即《文子〃上德篇》所称之“水火相憎,鼎鬲其间,五味以和”。
《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
史书另有记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
譬如最常用的原料鸡,到了粤菜大厨师手中,做出数十道以至上百道菜式都不在话下。
其他原料也是如此。
因而在盛产某种原料的地方,常常能以这一种原料做出成桌的酒席,如北京的“全鸭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的“全鱼席”、“全蚝席”,长沙李和胜的“全牛席”,北京一些清真饭馆的“全羊席”以及北京砂锅居的“全猪席”。
可谓一种食材,千般做法,百人百味。
传统的中国菜有八大菜系,系系菜色口味各不相同,除了主食米面比较一致,各地人所中意的食物五花八门。
法国料理的精髓在于尽可能真实体现食材的原味,当法国师傅在做料理时,他所加入的调味料、配菜甚至于搭配的酒,都只有一个目的:把主要食材的原味给带出来。
其料理以精致豪华的高尚品味,风靡全球食客的胃。
因为菜肴要体现食材的原味,法国料理十分重视“食材”的取用,“次等材料,做不出好菜”是法国料理的至理名言。
而法国料理就地取材的特色,使南北各地口味不一,因此”到什么地方吃什么菜、什么时令吃什么菜”也很重要。
中法企业文化差异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1 企业经济体制的差异 (2)1.1 法国的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下的经济体制 (2)1.2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3)2 企业管理的差异 (4)2.1 基本价值观念的差异 (4)2.2 制度的差异 (4)2.3 计划和决策模式的差异 (4)3 企业人员思想行为差异 (5)4 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中法企业文化差异摘要:企业文化的差异是企业之间对抗的重要原因。
本文通过对中法企业在经济体制上的差异,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和两国从业人员的思想行为上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为中法企业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文化参考。
关键词:中法文化;企业文化;文化差异1 企业经济体制的差异1.1 法国的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下的经济体制法国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经过长期的演进和发展,法国已形成完备的商品、货币及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很完善,这为市场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作用条件和环境。
但是市场体制固有的缺陷意味着仅靠市场难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客观上要求利用经济计划来影响资源的配置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在坚持市场调节的同时,建立并形成了一套指导性计划体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计划干预。
经济计划规定经济发展的目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轻重缓急的发展顺序作出安排,同时还确定实现计划目标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经济计划也规定各种数量指标,但这些指标具有高度综合性,只是为企业的独立决策提供信息和指导,不具有强制性。
法国实行经济计划的经验表明计划与市场是可以结合的,它们彼此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可以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1.2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而且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法律文化论文: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析

法律文化论文: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析摘要:法律文化是共同制约法律制度并且决定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
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与整个文化具有有机联系的有血有肉的习惯,而不是某个社会可以选择或购买因而不具有任何特定社会遗传标志的中性人造品。
法律文化是法治的支撑,中国和西方由于在国家的起源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具有诸多差异。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进程中,比较和探究中西法律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律文化;法治;法律价值中一、法律文化的概念法律文化既是一门新的法学理论,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法学概念。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各国学者众说纷纭。
其见解不一而足。
1969年,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在《法律与社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首次提出了“法律文化”这个概念。
他认为“法律文化是共同制约法律制度并且决定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和观念。
”弗里德曼将法律文化界定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在他看来法律文化是与整个文化具有有机联系的有血有肉的习惯,而不是某个社会可以选择或购买因而不具有任何特定社会遗传标志的中性人造品。
所以,每个国家都有其各自与众不同的法律文化。
没有两种法律文化完全相同,正如没有两个社会政治、社会结构和一般文化完全相同。
虽然“法律文化”这个概念后来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学者所接受,但在对“法律文化”的定义上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美国的另一位法学家梅里曼使用了与法律文化极其相似的概念——法律传统,即关于法律的性质、关于法律在社会与政治体中的地位、关于法律制度的专有组织和应用以及关于法律实际或应该被如何制定、适用、研究、完善及教授的一整套植根深远、并为历史条件所制约的观念。
法律传统将法律制度与它只是其中一部分的文化联系起来。
他认为法律文化是凝结在法律制度中的文化因素,是传递行为传统的重要工具,起着联系个体意愿和法律制度并使其发挥功效额定纽带作用。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摘要】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产生了深远影响。
语言结构的不同导致翻译困难重重;文化内涵的差异使得翻译更加复杂;传统观念的碰撞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影响了翻译的准确性。
加强文化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互译质量需要不断努力。
唯有促进中法友好关系,不断增进相互了解,才能实现互译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中法文化差异,法汉互译,语言结构,文化内涵,传统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交流,互译质量,中法友好关系。
1. 引言1.1 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文化差异是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它包括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在国际交流中,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甚至引发文化冲突。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互译时。
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惯,才能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和沟通,避免翻译误差和语言不通的情况发生。
在中法互译中,中法两国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差异对互译的影响尤为重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深入分析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拓展中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中法友好关系的发展。
1.2 法汉互译的意义法汉互译的意义在中法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法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间的交流与互译有助于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通过法汉互译,中法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能够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互译具有极大的意义,有助于弘扬各自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法汉互译也有助于丰富两国人民的生活,拓展彼此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法汉互译,中国和法国可以更好地分享彼此的文化成就和创新成果,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发展,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持续增进。
法汉互译不仅是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也是加深中法友好合作关系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2. 正文2.1 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困难中法文化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困难,是由于中法两国在历史、地理、宗教、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浅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随着中法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法汉互译已成为中法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
然而,由于两国文化的差异,这种互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需要考虑到文化的转换,因为文化的差异会对翻译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法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差异中国和法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尽管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仍然非常明显。
例如,中国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其文化根植于道家、儒家和佛教等伦理体系中,具有强烈的宗教性质。
而法国则是一个具有现代文化的国家,其文化以自由和平等为核心价值观。
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对法汉互译造成了影响。
在翻译中,中文中常见的成语和典故在法国可能很难理解,因为多数法国人并不熟悉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法国的文化中则充满了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和文学作品。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双方的文化,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传达话语的意义,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和诗歌时。
社会文化差异是指不同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等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尽量隐藏自己的情感,而在法国文化中,表达情感是被认为是很自然的。
因此,在法汉互译中,中文文本中隐藏的情感和态度可能会让法国人很难理解。
反之亦然,法国的某些短语或词语在中文环境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解释或误解。
除了情感和态度之外,法汉互译中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是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有明确的社会等级和关系的,而在法国,人们倾向于寻求平等和自由。
这对交际中的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翻译人员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来确保其译文准确传达原始的意义。
三、语言表达方式差异中法两国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使用象形文字,词汇较为直接,强调因果关系和紧凑的文体,而法语则倾向于比较精细、优美和记叙性质的表达方式。
因此,在进行法汉互译时,需要考虑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浅谈中西法律文化差异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法律文化》课程考核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学生姓名朱东楠学号 1351201251551 专业土木工程所在分校大渡口分校指导教师(签名)课程论文考核成绩重庆广播电视大学2014 年 5月 12 日浅谈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摘要:百年来中西法律文化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
认真探寻冲突的性质、机理、根源和形式等方面,理解中西法律文化冲突,对于我们能否成功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法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法律文化、差异、启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
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
文化是一种对社会生活的构想,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行为起到潜在的和实际的引导作用。
法律文化是一种共同制约法律制度并且决定法律制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地位的价值与观念。
要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但从表面的、浅层的现象出发是不够的,要深入到各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之中,并对其性质、机理、根源和形式等多方面进行探究。
中西方在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同,中西法律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认真理解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成功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法制,为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理论学习基础。
一、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一)法的本位不同。
法的本位是指,法以什么作为其权利义务的基本单位。
中国法律是集体本位,西方法律为个人本位。
在最早的时期,中西法律都是以氏族或扩大了的氏族(部族、部落联盟等)为本位,但在古代世界的转换过程中,却走了两条日益分离的道路。
中国法律日益集团化,走上了一条为氏族/部族→宗族/家族→国家/社会的集团本位道路,其突出特点是贯彻着宗法之上、家族本位、集体主义、义务第一的指导思想,沿着宗教制度发展演变的轨迹而进行。
儿到了封建时期,儒家创设了新的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相结合的理论,并使之成为封建时期中国的统治思想。
中法文化差异

从工作和休闲方面看中法文化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国情和管理理念及管理体系,中法两国有着众多的文化差异。
就对待工作和休闲这方面来说,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一、中国人对工作和休闲的观念对待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改善了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国人对经济也就越来越重视。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热衷于追求金钱,因为它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人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甚至于心甘情愿牺牲美好的节假日休息时间来换取更多的收入。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休闲度假似乎有些奢侈。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休闲度假是一种相对比较高层次的旅游方式,对于我们中国人过去习惯于游览名山大川、文物古迹的传统观光旅游方式来说,它相对来说是有一些奢侈。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也是涉及到中国人的一种休闲观念的急需转变。
而此时,让我们转个方向看看法国人是怎么样对待工作和休闲的。
二、法国人对待工作和休闲的态度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35小时工作周制。
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
工作时间越来越少,劳动生产率却越来越高,法国是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
因此,法国人拥有别的国家所没有的充裕闲暇。
这也为法国人的潇洒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法国人崇尚“一头投入任何事情”,换句话说,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充分享受这件事的价值。
在工作场合是如此,在休闲上更是如此。
哪怕是有着诱人的加班费,法国人也不愿意加班、不愿意拼命地工作,他们更愿意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假日而不愿要那些诱人的加班费。
有个法国人看到他的中国朋友为了多赚钱而四处兼课教英语,他总是不屑的说,虽然他赚的钱比我的多,可是,当我在享受生命的时候他却在消耗生命。
面对加班,法国人总是说,我不在乎多赚那几个钱,请让我回家去,我只想和我的老婆孩子呆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法国人真正的浪漫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礼仪
中外文化礼仪差异研究
之中法文化礼仪差异摘要:世界各国在文化礼仪方面差异很大,如语言习惯、时间观念、交际礼仪等。
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认同,实现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分析了文化差异几个方面,阐述了中法两国文化礼仪的差异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引言:人们之间的交流包含了语言、非语言行为及情感等范畴。
因此,了解国家间的文化礼仪差异可以更好的获得经济来源和利润起着决定性因素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将法国与中国的文化礼仪差异进行了比较进行了初略探讨。
综述;由于中法两国人民生活的地域不同,两个名族在语言习惯、交际礼仪、时间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语言习惯的差异
语言和文化礼仪向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美国语言学家Sapir 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1]他还提到:“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的再现工具,而且它本身也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印象分析、心理习惯的综合的秩序和向导。
”由此可见,我们在学习一个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美德,在受到别人赞扬时,为了表示自己谦虚,常常会说:“哪里哪里…”可这样的回答方式,在一个法国人听来,会觉得莫名其妙,“我赞扬你好,你还要问我你到底哪里好…”。
这就产生了分歧,本来也许十分愉快的一场交谈,就在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
如法国人推荐什么你不喜欢或不愿意时,可以直接说“Non, merci.(不用了,谢谢。
)”而中国人不习惯表示拒绝,仍然接受,主人会认为客人喜欢,而继续推荐。
相反,当你喜欢时,也可大方接受说“Avec plaisir.(非常乐意。
)”而不是谦虚的说“ça me suffit, merci.(已经够了,谢谢。
)”这时主人会认为客人是真的不需要了,就不再推荐了。
如此一来,本来想要的没有,不想要的又不得不要。
这个客做的自然是不太顺心了。
法国人不喜欢假惺惺,他们希望知道客人最真实的感受。
(二)交际礼仪的差异
在称谓和称呼方面,中国人普遍重视血缘关系的远近,因此汉语中的亲戚称谓比较复杂, 而法语的亲戚称谓分类则较为简单。
如, 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等, 法语中只用oncle 一词表示; 汉语中伯母、婶母、姑母等, 法语中只用tante一词表示;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法国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在法国贴脸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法国人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觉得8非常吉利。
法国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13”、“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
甚至是大祸临头的一种预兆。
对法国人来说,初初见面就送礼,会被人认为是不善交际的,甚至还会认为你行为粗鲁。
在饮食上,法国人不爱吃无鳞鱼;也不爱吃辣味重的菜肴;拜访方面,中国人
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法国人通常是邀请在外面的餐厅用餐,而不会轻易邀请回家用餐,这点和中国人之间有所不同。
总之,不论是在称呼,还是在交际礼仪等各个方面,中法两国之间都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三)时间观念的差异
除语言和交际礼仪之外,中法两国人民在时间观念上也差别也很大。
法国人虽然也知道“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但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似乎更喜欢说“把时间还给时间”(Il faut laisser le temps au temps)或者“明天天还会亮”(Demain il fera jour),也就是说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太急躁,最好悠着点。
对中国人而言,虽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言之说。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
四、应对中法文化礼仪差异的建议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
中法合作日益深入,我们在与法国的交流活动中,培养具备跨文化法语交际能力的之需。
文化礼仪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无所谓先进和落后。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想取得经营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能在跨文化环境下灵活地面对异域文化因素的影响。
跨文化沟通的目的是互相了解,互相汲取,既不要夜郎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这才是跨文化沟通中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二)掌握跨文化礼仪技巧
树立文化平等观,所要重点克服的是民族中心论。
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真诚地对待别人。
尊重别人,表现在对别人人格、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的尊重,我们不要拿本国文化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异国文化中人们的行为方式,也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别人,当然,跨文化礼仪沟通中的文化适应也并非是要全部一味地迁就和适应,有时善于抓住机会,适当向对方渗透并介入自己的文化礼仪,不过,进行文化渗透与介入时要格外慎重,要考虑到当地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或抗拒的程度。
(三)加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
中国始终把对法关系置于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和推进中法关系。
中方愿与法方增进战略互信,重大问题上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国际事务上密切磋商与协调,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机遇,丰富人文领域交流,弘扬传统友谊,共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两国需要扩大加强政治思想文化礼仪沟通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要理解各自对事物会出现不同解读的现象。
五、结论
中法文化差异礼仪不仅仅是以上所阐述的几个方面,一切还需据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08
[3]李欣,司福亭。
现代交际礼仪。
背景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08.(68-75)
[4]艾建玲《旅游礼仪教程》湖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