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对比论文

合集下载

英文本科毕业论文《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doc

英文本科毕业论文《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doc

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摘要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世界中,颜色的多样性造成了与之相对应的颜色词的丰富多彩。

颜色词除了可以表示最基本的大自然绚丽色彩的意义以外,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类的一些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这种情况下,颜色词已不单纯是表示客观颜色的指称意义了,而是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和审美体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本文将选取几个典型的颜色词来分析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探讨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各种原因,并浅略讲述其对跨文化沟通、交流的影响及解决办法。

关键词:颜色词联想意义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lorTermsAbstractAs we live in a colorful world, the diversity of colors results in the diversity of the equivalent color terms. Apart from expressing the most basic colors in the nature, colors, to some extent, represent some values and aesthetics of the mankind. In this case, color terms no longer merely express the designative meaning of the objective colors. They are given different symbolic meanings.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about colors, in which similarities can be found.This paper will select a few typical color terms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lor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es, discuss various reasons for these similarities, and touches upon their influence o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and the solutions.Key words:color terms, associative mean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目录引言 (1)1、中英两种文化中的颜色词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误区 (1)1.1、中英两种文化中的颜色词 (1)1.2、跨文化交际中颜色词的翻译误区 (1)2、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的不同内涵,其共性与差异性 (1)2.1、白色(white) (2)2.2、红色(red) (2)2.3、黄色(yellow) (3)3、颜色词在中英文化中形成差异性的原因 (3)3.1、文化差异的原因 (4)3.2、价值取向的原因 (4)3.3、思维方式的原因 (5)3.4、宗教方面的原因 (5)3.5、其它原因 (5)4、颜色词的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6)5、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如何正确理解和翻译颜色词 (6)5.1、直译法 (6)5.2、意译法 (6)5.3、更换颜色词的翻译法 (7)5.4、增加颜色词的翻译法 (7)6、结语 (7)7、参考文献 (8)从颜色词看中英文化差异引言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

英汉称谓语文化差异比较论文导读: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英汉语言称谓语的文化差异,根据交际语境,恰当运用能融洽交流双方关系的称谓语,能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对顺利完成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称谓语,称谓系统,语用机制,文化差异人际间的相互称谓语是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人们之间对相互关系的一种语言表述,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集团规范。

前者体现了人类社会中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关系;后者则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情感好恶关系。

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在人们交际活动中,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恰当、得体的称谓语。

不恰当的称谓语会给言语交际活动带来障碍,会让交际双方感到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利影响。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不同语言的称谓系统的差异,并遵循对方语言称谓系统的语言表达规范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之一。

一、英汉称谓语之选择方略选择何种方式称呼对方取决于诸多因素。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谓语在数量上和指称的范围上都各有特色。

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 各民族的称呼行为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它可能是该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

从称谓语的交际功能上来看,称谓语选择之方略则可以分为三大类: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描述性称谓语[1]。

亲属称谓语是用来表示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相互关系的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则是用来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称谓语,它包括关系称谓、职衔称谓、敬称称谓、谦称等,如汉语中的李局长、何教授、犬子等,英语中的professor、Your Majesty等。

描述性的称谓语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抒发说话人或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而使用的称谓语。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英语论文-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英语论文-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从中英文化差异谈英语隐喻的汉译[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have made researches on metaphor and an “upsurge of metaphor” has been formed gradually in modern society. The studies on metaphor in foreign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a complete system, which is typically represented by George Lakeoff and Mark Johnson. And the studies on metaphor in China ar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two. However, if surveying these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 will easily find that few of them study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Moreover, most traditional theorists believe that metaphor is only a figure of speech and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linguistics. But in fac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cultural and cognitive phenomenon. This thesis breaks these restrictions and try to research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whol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new belief that metaphor is a cultural and cognitive phenomenon, this part 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metaphor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los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some major factors about metaphor, such as its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The fourth part emphatically illustrates the approach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metaphor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 in terms of different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last part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this thesis.[Key Words] metaphor;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rresponding relation【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喻进行了研究,在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一股“隐喻热”。

中英文化差异论文

中英文化差异论文

中英文化差异论文推荐文章文化差异英语论文热度:关于中西文化英语论文热度:财经新闻论文写作热度:关于中国梦教育论文热度:党课结业论文范文热度:由于居住环境、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等的不同,中英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规范,这就是文化差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英文化差异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英文化差异论文篇1试谈中英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摘要: 颜色是一种视觉效果,人们对色彩的视觉感是相同的。

但是这些描述客观事物的颜色词在人们生活中使人产生的联想,受到各个民族的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本文就红、黄、白、黑六种基本色探讨了中英颜色词内涵的不同,就其象征意义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颜色词文化差异联想意义语言应用1.引言人类生活在五光十色的自然界中,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颜色词汇,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达事物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作为表达客观视觉感的词语,颜色词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强化了语言的形象。

从理论上讲,人们对它的感知应该是一致的。

然而,各民族由于语言习惯、文化传统、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的不同,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尺度描绘事物的颜色,赋予事物以自己的民族文化内涵。

颜色一旦浸入文化的染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就会产生特定的含义,引起特殊的联想。

因此,即使是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民族的心里所引起的联想意义有时候也是大相径庭的。

这种民族文化内涵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在中英跨文化交流中,这种由民族的特定文化内涵而引起的文化差异比比皆是,给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本文将着重比较中英语言中的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联想意义和语言应用两方面的差异。

2.颜色词在联想意义上的文化差异2.1红色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崇红情结是有目共睹的。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红与太阳与火有关,太阳给万物带来生机与温暖,而火意味着光明与兴旺。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论文预读: 摘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会给中英文翻译造成一定的影响.要想真正掌握中英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不能仅仅限于对英语和中文的字、词、语法表面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社会、宗教、历史背景,乃至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知识.从文化差异出发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就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以及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对比,尝试在翻译的过程中以适合的调节手段来化解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1、综合型思维与分析型思维差异“综合”,就是事物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部分,又见整体.“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是两种方式的结合,都不可能只有分析型思维而无综合型思维,或只有综合型思维而没有分析型思维.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维习惯.体现在语言上的表现是:“中文注重意,英语注重形”.例如:“Thiswasanintelligentlyorganizedandferventmeeti nginapackedTownHall,withMr.StrongintheCh air”.此句的主谓结构为:Thiswasan…meeting…,其他附加成分均围绕这个主句展开,结构十分紧凑,突出了英语里的注重形的特点.如果将其按英语原来的句子结构翻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的、热情洋溢的、在市政厅里召开的由斯特朗先生主持的会议”.这样译文表面看似忠实于原文,但实际上给人以词藻堆砌,头重脚轻之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惯,没有给受众一种与读原文同的感觉,也就没有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如果将其按照汉语叙事论理的方式重新安排语序,译为“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这样的译文,无论从字顺序、层次,表达等各方面才会产生与原文相同的阅读效果.既是地道的汉语,又是对原文语言的忠实.反之,将汉语译成英语时,也要充分尊重英语的形合特点,将汉语的结构译为英语的:以主谓为主干,其他成份分别附着不同的结构中,并形成符合英语语法的译语.2、本体型思维与客体型思维中国文化是:“以人本为主体”,形成了“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即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则是:“以物本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较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逐渐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不同,表现在汉英—英汉翻译为:(1)中文句子更习惯以人或物为主语,当主语不是明显时就使用无主语句.例如:“跑了和尚,跑不了庙”“Themonkmayrunaway,butthetemplecan’trunwithhim.”(2)英文却相反,习惯以物为主语,除了祈使句外,严格的语法要求是不能出现无主语句.“Thewheatfieldshavenothingtosaytome.Andthatissad.”翻译成“麦田和我不相干,真令人沮丧.”有时为了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在翻译时,当主语不是很明显时,把原句变成无主语句,然后将被动语态转换成主动语态.如,“Itisnotinhimtobedependeduponintimeofdanger.”译为“危机时刻此人靠不住.”3、螺旋式思维与直线型思维东方人在说话和写文章时,习惯把思想发散出去但还要收回来,最终要落在原来的起点上,回归主题.这样的回转型、曲折型思维导致了汉语的螺旋式思维和螺旋式的文章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典型的例子有,曾经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这样的布局结构.而西方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要与说话人的立场保持一致,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因此英语语篇的内容和结构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引入、主题、例证、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句,再分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英语句式结构多为重心在前、头短、尾长.”而“汉语句式结构重心多半在后,头大、尾小.”如:“Imetwithmyhigh-schoolclass-mateattheentranceofthetheatreat7:00yesterdayevening,whomIhadn’tseenfouryears.”应译为:“昨晚7点在剧场门口,我碰到了4年未见面的中学同学.”二、认知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在看问题的方面也是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强调从大到小方式去看,而西方强调由小到大的方式”.如,在人的姓名的介绍和书写,以及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体现了东西方思维方式中的认知差异.在中国,地址和时间的书写都是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他们是由小到大的排列.对颜色的认知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blacktea红茶;blackandblue青一块紫一块;whiteday黄道吉日;white-hairedboy红人;嫉妒的眼红turngreenwithenvy;黄色笑话bluejoke.三、价值观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而西方文化是比较崇尚新教、个体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这种价值观使得亲属关系就笼统宽松得多.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影响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区别为:例如:“AnEnglishman’shouseishiscastle.(英国人的家是他们的城堡)”,意味着没有理由不可以去无故打扰别人或没有预约不可以贸然拜访某人;“Evenreckoningmakelongfriends(明算账,友谊长);”“Tel lmoneyafteryourownfa-ther(亲父子明算账)”等,这些都表明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受中国文化的以谦虚为美德的价值观的影响,一般会对别人的赞扬、夸奖常礼仪性地予以否认.如“Y ouspeakexcellentEnglish”,中国人常说“no,no”;而西方人崇尚自我奋斗,常会对别人的赞扬乐于接受并表示感谢,积极地回答“Thankyou!”.综上所述,“文化翻译”的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翻译的好要有九份文化,一份语言.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语言的本质,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熟悉文化的异同,才能真正做好翻译工作.S*本文为银川能源学院校级科研课题(2012—KY-P-40)阶段性成果之一参考文献:[1]章和升、王云桥,英汉翻译技巧[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中英文化比较论文

中英文化比较论文

中英文化比较论文不同的传统文化,使得中英民众在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英文化比较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英文化比较论文篇1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比较摘要: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食物和餐具有很大的不同,人们所崇尚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也不一样。

本文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给以建议。

关键词:中英;餐桌;礼仪文化礼仪根植于文化中,与人群相连,它的基础在于尊重,就是说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到自己,还要顾及别人的感受。

但是有时将心比心未必会产生好的效果,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传统,如果不考虑外国的礼仪而草率地使用本国礼仪对待外国友人,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儒家推崇礼乐教化,虽然有道教的调解,但在中国人的脑海里,“礼仪”几乎和“人品”是等同的。

《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1]”。

即使在现代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懂礼貌,做事不合礼仪,也会被说成是“不会做人”。

英国是一个看重绅士风度[2]和淑女作风的国家,毫不夸张地说,英国人对礼仪的重视并不低于中国人。

但两个同样重视礼仪的国家所重视的礼仪却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产生了矛盾。

矛盾的解决不是放弃自己来迎合对方,因为礼仪没有高下之分,而是在彼此接触的时候,用对方的生活方式去考虑对方的感受。

礼仪并非约束,恰当的礼仪会使彼此关系融洽,双方都会感到舒适。

餐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很好地加进彼此的了解,增进双方的关系,但是在双方初次见面或者半熟不熟的情况下,礼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正式的场合中。

在中国和英国的餐桌上,首先食物和餐具就有很大的不同;其次不一样的是人们的仪态与餐桌的氛围。

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使读者对中英餐桌礼仪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一、食物与餐具餐具是由食物决定的,食物是由地理决定的。

中国食物多以五谷杂粮为主,牲畜多以劳动力的形式而存在,因为中国人口比较密集,地理上不适合放牧业,而五谷没有肉食鲜美,所以中国人在烹调上下功夫来满足味蕾。

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作文

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作文

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作文The world we live in today is a tapestry of diverse cultures, each with its unique traditions, values, and beliefs.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and often discussed cultural divides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experience.At the heart of the cultural divide lie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in worldview. Western cultures, exemplified by nation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and much of Europe, tend to emphasize individualism, personal achievement, and a linear conception of time. The individual is often seen as the primary unit of society, with personal rights and freedoms taking precedence.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goal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wealth are highly valued, and success is often measured by one's individual accomplishments.In contrast, Eastern cultures, such as those found in China, Japan, and India, tend to place a greater emphasis on collectivism, harmony, anda cyclical view of time. The individual is seen as part of a larger social fabric,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group is often prioritized over individual desires. Concepts like filial piety, respect for elder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hierarchies are deeply ingrained in many Eastern societies. The focus is on maintaining balance, avoiding conflict, and preserving the harmony of the broader community.These divergent worldviews manifest themselves in various aspects of daily life and cultural practices. In the realm of education, for example, Western schools often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question authority, and develop their own unique perspectives. The emphasis is on individual express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problem-solving skills. Eastern educational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tend to place a greater emphasis on rote learning, respect for authority, and the mastery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Similarly, the approach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iffers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cultural spheres. In Western cultures, the emphasis is on open and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a focus on individual needs and desires. Confront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 opinions are often seen as acceptable,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fulfillment is highly valued. In Eastern cultures, however, the emphasis is on maintaining harmony, saving face, and avoiding direct confrontation. Indirect communication, the preservation ofsocial hierarchies, and the prioritization of group interests over individual needs are more common.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also manifest themselves in the realm of art and aesthetics. Western art, music, and literature often celebrate individual expression, innovation, and the exploration of new forms and techniques. The emphasis is on originality, creativity,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expression. Eastern art, on the other hand, tends to place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forms,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 experienc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a sense of tranquility and contemplation.The contrast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lso extends to the realm of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beliefs. Western religions, such as Christianity and Judaism, often emphasize the individual's relationship with a transcendent deity and the pursuit of personal salvation. Eastern religions, such as Buddhism and Hinduism, tend to focus on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the pursuit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cyclical nature of existence.Th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how individuals from these two spheres approach problem-solving, decision-making, and the navig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s can arise when individuals from these vastl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nteract, as they may havedifferent expectations, assumptions, and modes of communication.However,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se cultural divides are not absolute or rigid. Within each cultural sphere, there is significant diversity and nuance, with individual variation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Furthermore,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blurred, with the exchange of ideas, practices, and influences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hybrid cultural forms.Ultimately, the contrast between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s highlights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By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se differences, we can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diverse ways in which human societies have organized themselves, expressed their values, and navigated the challenges of the human condition. This understanding can foster greater cross-cultural dialogue, mutual respect, and the enrichment of our shared global commun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习俗文化对比(选修课)
题 目 __中西文化差异_______
姓 名 周超 ________
学 号 ********** _________
专业班级 英语094 ________
分 院 外国语分院 _____
宁波理工学院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例如在言谈方面,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西方人就不是这么认为了。

当我们向西方人表示关切地问候时,他们可能反而觉得很不高兴。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需要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另外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认不文明的行为。

因为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添酒加菜,而且他们认为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这些都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交际带来不少困惑。

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也大相径庭。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

哪怕成家立业,另立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中国人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然而西方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别说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

子女一旦结婚,就得搬出去住,经济上也必须独立。

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

这种做法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时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是理所当然。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然而,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

现实中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实在天差地别。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很多方面。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

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在西方人看来,谦虚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在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方面,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责。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他们也不习惯过问他人的事情,比较注重隐私。

因此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难堪的事。

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的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

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

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

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
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为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

然而中国人的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

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

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就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而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谨慎对待,认真选择,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

而且中国人一向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另外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教育体制的不同。

西方教育仿佛大部分的时光都在讨论当中度过,而且上课时间很短暂,上课的时候还可以随时提问和解答,课后的作业也相当少。

那么我们呢?很真实的说,看见的永远是忙碌的学生以及忙碌的家长。

中国的古语是这样描述学习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的祖先以高山和大海来比喻学习。

于是我们自觉埋头学习。

西方的课堂上,学生非常的自由,听不懂是老师的问题。

在中国的课堂上我们是默默的聆听者和安静的模仿者。

在教育方面,中西方在看重知识方面是不同的。

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美国教育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美国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

在教育这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更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西方人的言行,在交际过程中,充分了解对方,尊重对方的习俗,以取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通过这次选修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例如中西节日,宗教,生活方式的差异等等。

老师通过电影以及中西比较的教案把中西差异讲解得非常具体,这对我的专业以及以后的学习都很有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