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第一章规划背景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带动国家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城市沿江生态空间划定与管控研究——以武汉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119-05 收稿日期 2022-09-21摘 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沿江空间是城市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较为显著的区域,也是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矛盾较为突出的区域,亟需对沿江生态空间进行保护和管控。
既有研究中,对我国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仍存在边界不清晰、管控要素不全面、管控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该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城市武汉为对象,首先通过最小阻力模型划定武汉市沿江空间范围,基于格局与过程原理对沿江空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构建,继而利用CA模型模拟武汉市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的城市增长情况,在考虑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兼顾的前提下,试图构建“分区管控—动态反馈—政策保障”沿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以期为后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沿江生态空间的管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沿江生态空间 城市增长 空间管控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rapid, and the riverside space is an area with significant urban ecologic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as well as an area wher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is prominent. It is urgent to protect and control the ecological spa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existing studies,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trol of urban river ecological space, such as unclear boundary, incomplete control elements and imperfect control system. In this paper, Wuhan, a typical cit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selected as the object. Firstly, the spatial scope of Wuha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demarcated by the least resistance model, 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in the spa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attern and process principle. Then, the urban growth of Wuhan in 2025, 2035 and 2050 is simulated by the CA model. Under the premise of considering bo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we attempt to construct a "zoning control-dynamic feedback-policy guarantee" ecological space control system along the rive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rban ecological space control along the river in the post-urbanization process.Key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s, Eco-space along the river, Urban growth, Space control长江大保护背景下城市沿江生态空间划定与管控研究——以武汉为例Control and Demarcation of Wuhan Urban Ecological Spa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Context of Yangtze River Conservation:Taking Wuhan City as an Example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地资源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2015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背景 (2)第一节合作发展基础 (2)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第三节重要意义 (3)第二章总体思路 (4)第一节指导思想 (4)第二节基本原则 (4)第三节战略定位 (5)第四节发展目标 (6)第三章城乡统筹发展 (7)第一节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8)第二节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9)第三节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11)第四节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 (12)第四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4)第一节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14)第二节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17)第三节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19)第四节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共享 (20)第五章产业协同发展 (20)第一节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21)第二节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3)第三节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 (25)第四节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27)第五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28)第六章生态文明共建 (29)第一节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9)第二节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1)第三节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 (32)第七章公共服务共享 (34)第一节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 (34)第二节推进医疗卫生合作 (34)第三节共同推动文化繁荣 (35)第四节联合开发人力资源 (36)第五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37)第八章深化开放合作 (38)第一节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8)第二节完善国内区域合作 (39)第三节大力推进国际合作 (40)第九章规划组织实施 (41)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 (41)第二节强化督促检查 (41)前言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3.3%、8.8%、8.8%。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精编】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年 6 月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3)第一节重大意义 (3)第二节发展基础 (4)第三节突出矛盾 (5)第四节重大机遇 (7)第二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8)第一节指导思想 (8)第二节基本原则 (8)第三节战略定位 (9)第四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构建适应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格局 (12)第一节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12)第二节推动人口区域平衡发展 (13)第三节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14)第四节打造一体化城乡体系 (17)第四章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17)第一节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18)第二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8)第三节营造创新驱动发展良好生态 (19)第五章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20)第一节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20)第二节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网络 (23)第三节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25)第四节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 (27)第六章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28)第一节共守生态安全格局 (28)第二节推动环境联防联治 (30)第三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33)第七章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4)第一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 (34)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 (35)第三节加速集聚国际化人才 (36)第四节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36)第八章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37)第一节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 (37)第二节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38)第三节健全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40)第九章规划实施 (40)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1)第二节推动重点工作 (41)第三节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41)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江流域协作开发与环境保护-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何扩大正面效应、缩小负面影响?制定最优方案,合理选址,采取环保建
设措施,建立生态环境监督机制,提高环保意识。
2.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但是目前长江航运面临着通航连续性差、
通达性差和航运设施落后等问題。查找有关资料,议一议,如何充分发挥
长江黄金水道的黄金效益?
注 : 二 分 日 和二至 日皆就 北半球 而言
豚的柄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白鳍豚生存环境不断恶
化,繁殖能力减弱:过往船只多,船只威胁白鳍豚的生存,人类乱捕乱杀。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二
活动
(62页)
2.说一说长江流域湖泊的重要功能;议一议,保护长江流域的湖泊对整个长江流
域的环境保护有哪些重要意义?
①生态价值:调节气候(增加湿地附近地区水汽含量,形成降水,减小气
新湘教*选择性必修二
阅 读 (92、93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15年4月国家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该城市群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 主体,战略定位是我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 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基础扎实, 矿产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交通运输发达,产业基础雄 厚,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重 要地位。武汉是老工业基地和中部经济中心,产业体系相对 成熟,现已形成以光电信息和生物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 业群。长沙、株洲、湘潭是湖南的“金三角”,综合经济实 力占到湖南的2/5。南昌一九江工业走廊是江西加工制造业 的主要集聚区。
航)、供水(地下水位下降)、水产业(动植物资源减少)等社会经济价值。
注 : 二 分 日 和二至 日皆就 北半球 而言
湖北省交投集团十四五规划

湖北省交投集团十四五规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1)一、“十二五”发展回顾与总结 (1)(一)集团发展概况 (1)(二)发展亮点和不足 (4)二、“十三五”期间所面临的机遇 (5)(一)区域发展环境变化推动集团创新发展、走出去发展 (5)(二)产业层面创新发展,加快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步伐 (7)(三)企业层面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8)三、“十三五”期间所面临的挑战 (9)(一)“十三五”期间宏观政策层面的挑战 (9)(二)“十三五期间”产业层面的挑战 (10)(三)“十三五”期间企业层面的挑战 (10)四、交投集团SWOT 分析 (11)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 (12)一、战略思考 (12)二、发展原则 (12)三、战略定位——两商定位 (12)(一)两商定位的总体表述 (12)(二)两商定位的具体内涵 (13)四、整体战略——二元战略 (14)(一)二元战略的总体表述 (14)(二)二元战略的具体内涵 (14)(三)基于集团战略的产业板块布局 (15)五、发展模式分析 (15)(一)枢纽化发展 (16)(二)集整化发展 (16)(三)平台化发展 (16)(四)金融化发展 (17)第三章发展目标及规划 (18)一、发展目标 (18)湖北省交投集团十四五规划(一)总体发展目标 (18)(二)目标分解 (18)(三)发展阶段 (19)二、六大支撑战略 (21)(一)实施大项目战略,储备、推进一批重大“项目池” (21)(二)大力实行联盟合作战略,优势互补快速提升能力 (22)(三)开展资本运营战略,构筑多层次资本运作体系 (22)(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形成发展新方式 (23)(五)采取兼并收购战略,快速新的发展空间 (23)(六)创新人才经营战略,打造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团队 (24)第四章产业发展规划 (25)一、产业板块功能及定位 (25)二、产业板块具体描述 (26)(一)综合交通板块 (26)(二)物流板块 (29)(三)地产板块 (30)(四)能源板块 (31)(五)科技板块 (32)(六)金融板块 (33)(七)健康板块 (33)(八)生态农业板块 (34)第五章战略保障措施 (36)一、积极开展向上营销工作争取政策支持提供政治保障 (36)二、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带动优势,为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36)三、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强化团队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37)四、探索市场化的薪酬激励体系,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37)五、围绕国家发展要求,推动集团体制机制突破创新 (37)六、推进业务的重组整合,集中优势业务资源提升竞争力 (38)七、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创新管理模式 (38)八、强化集团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投资、生产与经营安全 (38)湖北省交投集团十四五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十二五”发展回顾与总结(一)集团发展概况1、发展背景湖北省交通投资集团(以下简称“交投集团”或“集团”)于 2010 年10 月28 日挂牌成立,目前拥有 49 家下属公司(其中全资 9 家,控股 5 家,参股 2 家,以及 33 家项目公司与运营公司),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建设省级投融资平台体系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原有高速公路投融资和建设模式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省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应运而生的以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为主业,涵盖现代物流、路衍产业、科技、地产、金融等辅业的省级交通投融资平台和大型国有综合交通投资企业。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四章 第一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京津冀地区 2016—2020年五年的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将打 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加快建设环首都公园,打赢 河北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区域安全联防联控体系,全面提高首都服务国际 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加强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 结合材料探究: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位置优势有哪些? (2)京津冀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2)京津冀地区发展的不利条件有哪些?
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主要城市之间实现交通“一
卡通”
路径
具体表现
有效地进行产业整合,在区域范围内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把北
京市和天津市市区内部以及周边的产业进行转移、扩散和优
化升级
北京地区首先要加快自身产业的扩散和升级 产业一
天津要加快老城区产业的转移扩散与转型 体化
河北地区要完成对京津转移产业的承接,并结合自身特色进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路径
具体表现
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
交 京津冀地区内快速铁路覆盖所有地级市,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市 通 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 一 唐“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 体 建成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化 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换乘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 ) ①疏解首都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 ②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 市群 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④治理大气环境,改善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作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14期摘要:自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外向型经济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且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支持构建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多地已加快对外开放布局,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地区间的竞争也越加激烈。
湖北省经济虽保持稳中向前的态势,但要想取得更高水平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湖北省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通过横向、纵向数据分析,指出湖北省目前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湖北省外向型經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湖北;外向型经济;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4-0024-0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较为稳定的环境,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并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掀起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的高潮。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再创历史新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
湖北省武汉市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早一批开埠的城市,其对外贸易总额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期间一直名列全国前三,与上海、天津、广州三市并驾齐驱,对湖北省早期的对外开放起到了一定带动作用。
随着交通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内地其他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也大幅提升,以至湖北省对外开放度相对有所下降。
本文试图通过对湖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准确把握湖北省在对外开放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同时提出相应对策。
一、外向型经济的概念及主要指标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引导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开放型经济[1]。
其核心内容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还包括发展国际旅游业、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和对外投资等[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核心摘要)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在此基础上,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省、市也积极着手推进相关深化落实工作。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省会城市交通、发改和规划部门联合筹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正在争取国家交通部支持;国土资源部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绘制工作,并拟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空间管控规划研究,助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与空间统筹发展方面,长江中游城市群缺乏全面、深入,并与主要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规划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规划交流与合作,武汉、长沙、南昌三兄弟城市规划部门提前谋划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工作,并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规划研究为武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做好区域发展研判。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阶段特征(一)经济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在GDP总量、人均GDP 和地均GDP方面,与国内外城市群存在巨大差距,区域的经济质量与水平还有待提升。
长江中游城市群制造业基础扎实,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以工业化快速发展为主。
三大核心城市群均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表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发展阶段判读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阶段也有所差异,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多数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处于工业化中期,若干城市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
表1-2 各城市产业发展阶段(二)城镇体系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呈“尖塔”型城镇体系,缺乏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引领带动作用不突出,高等级城市数量少,中等规模城镇数量(人口20-50万)多。
(三)城镇化水平发展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增速缓慢,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各城市的城镇化率十年间都是增长的,城镇化率最高的是武汉、长沙和南昌;其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从11个增加至12个(新增宜昌,株洲、湘潭,减少仙桃、潜江),其余城市城镇化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1-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率情况(四)城镇群空间发展格局长江中游城市群呈极核+走廊的点轴式空间结构,多个大都市区雏形出现。
城镇群空间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成为核心,以沪蓉、京广、沪昆交通走廊轴向拓展的空间结构。
图1-2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发展格局分析图武汉是整个经济联系网络中的最主要节点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长沙作用次之,二者在经济网络中形成了双中心结构,辐射影响范围最广,相比之下南昌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腹地范围受到了武汉和长沙的挤压。
图1-3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引力分析图图1-4 武汉、长沙、南昌三大核心城市腹地范围分析图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口人才外流,空巢化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省均属于主要的人口净迁出省份,2005-2010年三省净迁出人口都超过200万人:湖北、湖南、江西包揽全国人口迁出的第四至第六位,仅次于河南、安徽和四川。
中部仍为主要人口净迁出区,大规模人口迁出,呈现中部塌陷。
表1-3 2005—2010年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情况(万人)图2-1 2005—2010年全国净迁入人数情况三省人口净流入城市为武汉、长沙,人口净流入流出相对均衡城市为宜昌、岳阳、株洲、萍乡、九江、南昌。
图2-2 2014年各城市人口迁移情况(二)板块松散,城市间竞争大于合作板块结构松散,凝聚力不强。
环长株潭城市群与珠三角联系较为密切;环鄱阳湖城市群与长三角联系较为密切;湖北省西部的宜昌、荆州则与成渝城市群联系较为密切。
图2-3 区域内各城市与周边城市群联系密切程度此外尚未形成合理的城市职能分工,竞争大于合作。
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
(三)县域经济薄弱,城市群发展缺乏支撑长江中游地区限于经济薄弱,城市群发展缺乏支撑。
区域内全国百强县、区仅14个,相较东部沿海地区差距大;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较弱,入选全国百强县、区县域GDP水平多在400-600亿之间(仅湖南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近千亿);其他县域经济多在250亿以下(共119个,占65%),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较大;县域经济薄弱是中游城市群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瓶颈。
图2-4 2014年度全国百强区分布图全国百强县分布图图2-5 2014年各县市GDP空间分布图(四)生态退化威胁长江水资源严重减少,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系统退化、蓄水调红能力下降。
干流近岸水域存在明显岸边污染带。
三、区域发展目标定位(一)发展目标:世界城市区域以高度开放、高速流通、高端集成、高效集约为目标,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多中心、网络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区域(迈向世界级的城市群)。
(二)功能定位:两基地、两枢纽、一平台规划提出“两基地、两枢纽、一平台”功能定位:将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世界级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生态宜居典范、国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国家集成创新枢纽、国家内陆对外开放平台。
(三)发展阶段(1)近期(2020前):大都市区崛起——确定武汉核心地位;职能分工格局基本显现;重点培育大都市区,促进三大都市圈联系(2)中期(2020-2030):三生联动——巩固全国性职能,培育国际职能;都市连绵区基本形成,三大都市圈互联互通格局初显。
(3)远期(2030-2049):建设全球城市区域——两基地、两枢纽、一平台的功能格局稳定;三大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发展。
图3-1 分阶段目标四、总体发展格局与发展战略(一)总体空间结构规划提出构建“一核引领,双轴带动,多廊推进、多区协同”的轮轴式总体空间格局。
图4-1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图一核,即以武汉为核心,并连同周边腹地城市形成武汉都市圈,带动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发展。
双轴:沿江发展轴和京广发展轴沿江(沪汉蓉)城镇密集带。
依托长江、沪汉蓉航运体系、综合交通体系及沿线城市。
沿京广城镇密集带。
依托京广综合交通廊道和沿线城市。
多廊:即以产业联动为主的横向沪汉蓉发展轴和沪昆发展轴,以及纵向的二广发展轴、京广发展轴和福银发展轴。
(二)发展战略1、区域融合共荣战略对接“一带一路”,打造内陆铆接点。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空间,依托汉新欧形成向西北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扇面,依托长江航运和京广、福银通道形成向东南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扇面,共同打造联系“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内陆衔接铆点;重点打造对外交通运输通道,构建多层次特殊政策区,大力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内陆对外开放平台。
三圈分工协作,各有侧重,武汉城市圈向西北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环长株潭城市群通过岳阳向东、通过衡阳向南分别对接“一路”;环鄱阳湖城市圈通过九江向东、通过抚州向东南分别对接“一路”。
图4-2 长江中游城市群对接“一带一路”区域关系图联动上下游,打造东中西互动合作协调发展带。
确定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龙头城市地位,增强对区域的辐射能力,协同长沙、南昌等城市,形成中心带动、多极协同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依托沪汉蓉、沪昆两条交通廊道,统筹沿线城镇和产业发展,打造沿沪汉蓉、沪昆城镇综合发展带,联动长江上下游。
沪汉蓉城镇综合发展带重点做实武汉—宜昌城镇综合发展轴,充分发挥宜荆荆城市群作用,对接长江上游成渝城市群;同时做实武鄂黄黄九城镇综合发展轴,对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沪昆(渝长夏)城镇综合发展带重点做强南昌—长沙城镇综合发展轴,向东对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向西对接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
图4-3 长江中游城市群上中下游区域关系图2、大都市区引领城镇化战略构筑大都市区引领、大城市集聚、中小城镇特色发展、城乡联动的城镇化格局。
核心大都市区包括武汉大都市区、长株潭大都市区、昌抚大都市区。
成长型都市区:襄随都市区、宜荆都市区、岳阳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衡阳都市区。
区域中心城市:荆门、咸宁、常德、益阳、萍乡、上饶。
特色中小城镇若干。
图4-4 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图其中针对武汉大都市区发展,提出“再造大武汉”工程,突出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地位,避免过于强调区域的平衡发展。
具体策略为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强势塑造大武汉区域腹地。
研究提出以下两种方案设想:方案一:武汉直辖。
将周边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等市划归武汉,申请武汉直辖,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方案二:武汉大都市区代管。
参照成都-简阳方案,将周边鄂州、黄冈、黄石、大冶、汉川、孝感等市县划归武汉代管,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图4-5 武汉大都市区规划设想方案一、方案二实施三大核心发展战略,强化“大武汉”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武汉资源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基地、长江航运集装箱物流中心和国际性会展目的地,加快武汉都市圈建设,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成为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
3、空间重组战略打造差异有序的金十字空间开发轴线。
依托沪汉蓉、沪昆交通走廊,以不同城镇组合区域,打造差异有序的空间开发轴线。
沪汉蓉城镇开发轴:形成以武汉大都市区、仙天潜组合城市、宜荆都市区为主体的城镇开发轴。
京广城镇开发轴:形成以武汉大都市区、岳阳都市区、长株潭都市区、衡阳都市区为主体的城镇开发轴。
图4-6 金十字城镇空间结构图依托黄金水道与黄金陆道打造金十字交通枢纽。
推进武汉与襄阳、宜昌、岳阳、九江等重要综合运输枢纽协同发展,促进多种交通方式有效组合和衔接,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和效率;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积极引导货运交通设施优化升级,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大力提升长江综合通道货运能力。
强化井字轴,打造“井字”区域网络格局依托沪汉蓉线(九江-武汉-宜昌)、沪昆线(长沙-南昌)、京广线(武汉-岳阳-长株潭、武汉-襄阳)、向莆线(南昌-抚州-福州)、衡茶吉(衡阳-吉安-抚州-武夷山)的优势,积极培育株洲、九江、孝感等,成为市辖区人口在100-200万的特大城市;加快发展黄石、咸宁、鄂州、抚州、宜春、新余、湘潭、萍乡等,成为市辖区人口在50-100万的大城市,使其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支点。
图4-7 井字区域网络格局图4、世界级产业集群战略产业发展目标: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培育运输装备集群、电子信息集群、综合物流集群等三大产业集群和食品、化工、烟草、重型机械、电气设备制造等五小产业集群,着重打造低成本管理能力、产业集成创新能力、高端制造专业化能力,建成世界级智能制造中心。
产业集群三步走战略国家级集群成长阶段(到2020年):三大集群发展成型,支撑集群整合资源。
国家级集群成熟阶段(到2025年):三大集群优势凸显,支撑集群重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