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蝉”三绝比较欣赏
咏蝉三绝赏析

咏蝉三绝赏析《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现逐一玩味:虞世南的《蝉》解析诗人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
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
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有名。
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
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卒谥文懿。
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集三十卷。
诗词赏析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唐诗咏蝉三绝对比赏析

唐诗咏蝉三绝对比赏析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其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鸣声。
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
诗人以蝉自比,则其鸣声也就不同凡响。
“桐”前着一“疏”,既让人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
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
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
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读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
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假良臣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象。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诗作,又名《在狱咏蝉》。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作品原文咏蝉(并序)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⑵,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⑶,将虫响悲于前听⑷?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⑸。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⑹,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⑺,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⑻,南冠客思深⑼。
不堪玄鬓影⑽,来对白头吟⑾。
露重飞难进⑿,风多响易沉⒀。
无人信高洁⒁,谁为表予心⒂。
作品注释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纆(mò):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⑺缀诗:成诗。
⑻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诗作,又名《在狱咏蝉》。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作品原文咏蝉(并序)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⑴;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⑵,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⑶,将虫响悲于前听⑷?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⑸。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⑹,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⑺,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⑻,南冠客思深⑼。
不堪玄鬓影⑽,来对白头吟⑾。
露重飞难进⑿,风多响易沉⒀。
无人信高洁⒁,谁为表予心⒂。
作品注释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纆(mò):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⑺缀诗:成诗。
⑻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导语】咏物诗是诗歌的⼀种类别,⾃然界中的万物,⼤⾄⼭川河岳,⼩⾄花鸟⾍鱼,都可以成为诗⼈描摹歌咏的对象。
以咏物来表达内⼼的情感与⼼境,是咏物诗的特点。
下⾯是分享的古诗词中有名的《咏蝉》诗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赏析: 这是⼀⾸⾃明⼼志的诗。
萧疏梧桐之上,蝉⼉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居⾼枝之上,可以傲视群⾍,不⽤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虞世南是唐代凌烟阁⼆⼗四功⾂之⼀,博学多才、耿直⾼洁,常与唐太宗讨论历代政治得失。
唐太宗因此称赞他有“五绝”,即德⾏、忠直、博学、⽂辞、书翰。
唐太宗还夸赞他:群⾂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就算是这样,虞世南也从不骄傲,从不以鲲鹏⾃居,⽽以⼩⼩的蝉来类⽐⾃⼰,可见其胸中格局。
冰⼼有⼀句⼩诗:墙⾓的花⼉,当你孤芳⾃赏时,天地便⼩了。
⼼地宽⼤,天地⾃然⼤,⼼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边有限的天地,那⾃然⼩了!当我们⾃⼤时,看到的只有⾃⼰,当我们⾃谦时,会看到⼀⽚更⼴阔的天地。
虞世南就是如此。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为表予⼼。
赏析: 这是⼀⾸蒙难时的感慨诗作。
这⾸《在狱咏蝉》是唐诗中的名篇。
是骆宾王在狱中所作。
唐⾼宗仪凤年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闻⼀多先⽣说,骆宾王“天⽣⼀副侠⾻,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报仇、⾰命,帮痴⼼⼥⼦打负⼼汉”。
这可能是骆宾王下狱的真实原因。
在蒙难时,骆宾王以蝉⽐兴,以蝉⽐喻⾃⼰。
露重,蝉翅轻,⽆法⾼飞;风多风⼤,难保⾃⾝芳⾹。
没有⼈知道我像蝉⼀样⾼洁清廉的品⾏,谁会为我表⽩我清⽩的内⼼呢? ⼈⽣,总有⼀个时刻是孤独的,孤独承受着⼈⽣的苦难与悲戚。
可⼈总是要有⼀点坚持的,只要认为这件事值得坚持,那么,受点磨难,⼜有什么关系呢? 我⼼中⾃坦荡清⽩,如此,⾜矣。
008.试比较咏蝉诗“三绝”

试比较咏蝉诗“三绝”湖南炎陵一中林端华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在唐代咏蝉诗中,最为著名的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
此三首都是托物寓意的名作,被后人称为“三绝”。
比较三首诗,由于诗人的身分地位﹑个人遭遇和气质的不同,使得同样运用了比兴手法的三首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构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其性沉静寡欲,笃意学问。
曾与兄世基仕隋,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在唐以五绝见称。
他在小诗《蝉》中着重写蝉的形状﹑食性﹑鸣声,但处处暗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怎么与“清”连在一起呢?这看似矛盾,实则妙笔。
“垂緌饮清露”,这一贵一清的统一,正是为第三第四“清”“高”“远”无须借“贵”这一内涵作反铺垫的。
故“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全篇的点晴之笔。
蝉声远传,一般人会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但诗人在此却强调的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里的“高”应指儒士修养之高,很显然作者要告诉世人的是:立身品格高洁之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力,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人格之美,人格的力量。
纵观诗人的人生,此诗正是诗人的写照。
《贞观政要》一书曾道出了虞世南与唐太宗的君臣之情。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虞世南商榷古今。
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
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太宗手敕魏王秦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
鸣蝉居高多远韵——咏蝉古诗词赏析(上)

鸣蝉居高多远韵——咏蝉古诗词赏析(上)川雪蝉,雅名蜩,俗称“知了”,在夏、秋季鸣叫,声音响亮,吸树汁为食。
它本是一种昆虫,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
晋代陆机在他的《寒蝉赋序》中认为蝉有六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居巢,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
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古代诗人,更是结合社会现象、自身经历和感受,寄托了诸多意象,使原本微不足道的蝉,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诗经·七月》中已有“五月鸣蜩”的句子,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的宋玉在《九辩》中写道:“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
”蝉的寂寞无声,成为悲秋的典型意象之一。
蝉高居树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予自己崇高的情怀。
隋朝旧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在这首题为《蝉》的诗中,诗人写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这首诗先写蝉的形貌和生活习性。
它颈垂着高贵冠缨那样的须,饮的是天上的清露。
这里,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和食性,实际上意含象征。
“垂緌”,暗示身份,显其“贵”;“饮清露”,暗示品质,昭其“清”。
屈原早在《离骚》中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来表达高洁的情怀。
蝉“饮清露”,品格当然高洁。
接着写它的居处和声音。
“凤翱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它的鸣叫是从高大疏阔的梧桐树间传出来的,像神鸟凤凰一样非同凡响。
“流响”状蝉鸣不已,悦耳动听;“疏”则更见高拔清远;听到这鸣声,使人仿佛见到了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气韵。
[VIP专享]咏蝉三绝
![[VIP专享]咏蝉三绝](https://img.taocdn.com/s3/m/b577ea9402020740be1e9bee.png)
咏蝉三绝一、说明: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二、三绝赏析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ruí作者简介: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越州(浙江省)余姚人。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诗词欣赏: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朝时期的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蝉”三绝比较欣赏
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的名作。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现逐一玩味:
蝉(虞世南)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人称道。
首句“垂緌引清露”,“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故为“引清露”。
这句写出了蝉的清华俊朗的特点。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联系到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此处表现出来的自信该不为过吧。
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意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首联在句法上运用对偶,写法上启用比兴,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诗一开始即点出时间:秋天,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地点在狱中,作为“南冠”(囚徒)的诗人,身心不得自由。
落魄加上孤寂,此时诗人更加深深怀念家园了。
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不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
自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高唱,而今不但一事无成,还锒铛入狱。
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做《白头吟》以自伤。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当权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诚之爱。
颈联纯用比兴手法,两句无一不在说蝉,也无一不在说自己。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
蝉如此,自己也如此,咏物诗写到这种境界,真算是物我融混了。
此处与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再接再厉,仍用比兴。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自己品性高洁,不为世人了解,反被诬陷入狱,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唱的“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此时有哪一个肯替自己雪冤呢?而今患难之中,惟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长吟。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情思,“为情而造文”。
诗中的蝉,也就是诗
人自己的影子。
首联闻蝉鸣而起兴。
“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
“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
此种鸣叫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自己因清贫而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这样的陈情也是白费的。
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只是诗人将这种感情寄寓在蝉身上来表达,更显中国诗歌的含蓄之美。
颔联将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了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叫声到五更时分已稀疏得快要断了,可是一树的叶子兀自绿着,并不为蝉鸣的“疏欲断”而悲伤难过,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此处涉及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绿本无关涉,而诗人却怪树的无动于衷,其实责怪的是有力者不肯出手相助,使自己困顿尴尬的遭遇不能改变。
如此看来便顺理成章了。
颈联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将感情挑得更明。
“薄宦梗犹泛”,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辛苦展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头到处漂流。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顿生思乡之情。
同时“田园将芜”,思归的理由又多了一层。
这两句看似与上文的咏蝉无关,其实正因官小禄微,所以“难饱”“费声”,得力者“无情”,才使诗人动了归隐之心。
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的方法写蝉,同时呼应开头,首尾照应。
蝉的鸣叫声提醒我这个与之境遇相仿的小官,“举家清贫”劳心伤神的漂泊生活不如归家弄田。
同为咏蝉,同样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却呈现出如此殊异的面貌,构成了如此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以上三篇,堪称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