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骆宾王《咏蝉》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高中语文诗歌高分精读:古诗文专项《在狱咏蝉》

高中语文诗歌高分精读:古诗文专项《在狱咏蝉》

高中语文诗歌高分精读:古诗文专项《在狱咏蝉》《在狱咏蝉》是骆宾王被关在狱中,见狱中庭苑槐树上的鸣蝉而生出感慨之作。

诗人用比喻等写作方法揭露朝政的丑恶,说明世道污浊和周围环境的恶劣。

以蝉的高洁,比喻自己清廉的品性。

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望同学们认真品读,并完成文末的高考模拟题!在狱咏蝉①[ 唐] 骆宾王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释①选自《骆临海集笺注》。

骆宾王(约619-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初唐四杰”之一。

曾任临海丞,后辞官,因此世称“骆临海”。

②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③南冠:楚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

据《左传·成公九年》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日:‘郑人所献楚囚也。

’”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

后泛指囚徒。

④玄鬓:指蝉黑色的双翅。

赏析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

当时,屈居下僚十余年的骆宾王升为侍御史,多次上疏讽论时政,触怒武则天,被人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

一心为国,却身遭陷害,心中涌动万般悲愤之情。

首句“西陆蝉声唱”,又是一年秋风时节,蝉声再起。

身为囚徒的诗人想到落叶归根,北雁南飞,心中生起无限思乡怀归之情,因此接了一句“南冠客思侵”。

一个“侵”字,写出的是人心为外物所感的情不自禁。

每一声蝉鸣都在撞击着诗人的心房,久久不能平静。

而更让诗人无法释怀的,是“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蝉依旧两翼青青,而自己却已经鬓发斑白。

从少年意气到如今须眉霜雪渐染,十多年来岁月蹉跎,老了容颜。

两相对比,惹起人深沉的无奈和悲凉。

骆宾王以身许国,忠贞自守,上书言事,一片热忱,换来的却是小人诬陷,负罪衔冤,不能让君王明白自己的一腔热血忠诚,实在怅恨不已。

《蝉》及《在狱咏蝉》

《蝉》及《在狱咏蝉》

蝉李商隐本以⑴高难饱⑵,徒劳恨费声⑶。

五更⑷疏欲断⑸,一树碧⑹无情。

薄宦⑺梗犹泛⑻,故园⑼芜已平⑽。

烦君⑾最相警⑿,我亦⒀举家清⒁。

词语注释⑴以:因。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gēng):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指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白话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创作背景: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⑺,南冠客思深⑻。

不堪玄鬓影⑼,来对白头吟⑽。

露重飞难进⑾,风多响易沉⑿。

无人信高洁⒀,谁为表予心⒁。

⑺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⑻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一作“侵”。

⑼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那堪:一作“不堪”。

⑽白头吟: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骆宾王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序文主要讲述了骆宾王创作此诗的缘由。

他在禁所的西墙外,看到了几株古槐,由此联想到了殷仲文的遭遇,感叹自己如同这古槐一般,虽有生机,却无法施展才华。

接着,他提到了听讼公堂在此,就像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而自己却身陷囹圄,无法为百姓伸冤。

他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洗清冤屈。

正文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

接下来的“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用了汉乐府《白头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遭遇的不满和悲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通过对蝉的描写,暗示了自己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则是诗人对自己清白之身的表白,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人的期望,希望能够有人理解自己的苦衷。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蝉喻人,寄托遥深。

诗人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高尚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

2. 情感充沛,取譬明切。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哀怨和悲伤之情,用典自然,语意双关,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结构严谨,对仗工整。

诗的序文和正文相互呼应,结构严谨,对仗工整,使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咏蝉》是一首充满了艺术感染力的优秀诗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古诗词阅读理解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古诗词阅读理解

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在狱咏蝉①骆宾王②西陆蝉声唱,③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①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①西陆:指秋天。

①南冠:囚徒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B.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龙吟”,以发“仙声”。

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

C.颈联纯用“比”体。

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

蝉和诗人浑然一体。

D.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B2.①表达身陷囹圄的痛苦和对家园的深深怀想。

首联以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①自伤老大而一事无成甚至下狱。

颔联将作者与蝉联系在一起,以蝉比喻自己正当盛年却只能独自吟诵哀怨的诗行。

①怨愤自己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

从“露重”“风多”“飞难进”等可以看出。

①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背时遭难的哀怨,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B项,“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错误,尾联诗人愤情冲天,勃发“龙吟”,喷出蕴蓄许久的真情:“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遂脱去了前三联罩裹诗句的“蝉身”,使人看到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

《咏蝉》骆宾王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咏蝉》骆宾王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咏蝉》骆宾王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作品简介《咏蝉》是唐代文学家的诗作。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诗中的名作。

作品原文咏蝉唐并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品注释并序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纆(mò):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蟪(huì)蛄(gū):一种比较小型的蝉。

⑺缀诗:成诗。

在狱咏蝉⑻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

《蝉》《在狱咏蝉》的阅读答案及比照赏析蝉虞世南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诗,从习题材看都是诗。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2分)近体咏物2.(3分)D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

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附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 在狱咏蝉骆宾王赏析及相关试习题及阅读答案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散译: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其实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虞世南(公元558~638),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

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露”外表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古诗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唐诗宋词

古诗赏析《在狱咏蝉》骆宾王唐诗宋词
西陆:指秋天。

《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深:一作侵。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不堪:一作那堪。

白头吟:乐府曲名。

《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露重:秋露浓重。

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

响:指蝉声。

沉:沉没,掩盖。

高洁:清高洁白。

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

作者因以自喻。

予心:我的心。

鉴赏
小序鉴赏
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

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

欲解二者契合之妙,不可不读这首诗的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凤多响易沉。
元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语出《左传》,也就是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首句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入耳惊心,引发了在狱中的诗人对家园的深深怀想。
B.颌联“白头吟”三字,一则借卓文君的《白头吟》表达内心的哀怨,二则与“玄鬓影”相对,写出自己年老。
C.颈联两句明咏秋蝉,暗写自己,前句写自己受拖累太多而无法进身,后句写自己的谏言因进谏者太多而无法让皇帝听到。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评分细则:共3小题计6句,每一小句填对得1分,每小题2分。每一小句若出现错别字,则该小句不得分。注意重点字词,“与”睦”“是故”“洲”“渡”。
16. ①托物言志,借“秋蝉”这一典型意象,表达自己高洁的心志;②比喻,以蝉自比,用秋蝉的生存环境比喻自己的当下困境;③用典,使用了“南冠”“白头吟”这两个典故来表现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每点答出手法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得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明学生是可以超越老师的。韩愈《师说》中的“ ▲ , ▲ ”也基本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3)陆游的《书愤》中,“ ▲ , ▲ ”两句以豪迈的情怀描绘了宏大壮阔的战争场景。.C(颈联后句中“响易沉”是写自己遭权贵打压而受压制,而并非写“自己的谏言因进谏者太多而无法让皇帝听到”)
D.秋蝉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堪称“高洁”。“高洁”而“无人信”,可见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诬获罪,极为愤想。
16.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礼运》中“ ▲ , ▲ ”两句可以为现代政府选用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