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赏析句子
古代诗歌鉴赏06(意境)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 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 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开阔悠远的 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 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 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 的深情挚意。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联系 诗歌通过组合意象创造 出“意与境谐”的艺术境界;意境 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 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 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区别 (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
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 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 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 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 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 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 境。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 析。(4分)
(2)这首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 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 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
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 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 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老”马“”秋这风个”意 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象者传“达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内容提要 一、意境的概念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三、意境的分类 四、怎样鉴赏意境
一、意境的概念
所谓意境,简单地说就是诗人 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契合 交融,从而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形神 兼备的艺术境界。
古代名人诗词及赏析

古代名人诗词及赏析中国历史上出现很多有文采的人物,那么古代名人诗词诗句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人还给大家附上鉴赏内容哦。
古代名人诗词及赏析《长干行》李白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注解】:1、床:这里指坐具。
2、抱柱信:《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3、不道远:不会嫌远。
4、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安庆市东的长江边上。
地极湍险。
【韵译】:记得我刘海初盖前额的时候,常常折一枝花朵在门前嬉戏。
郎君总是跨着竹竿当马骑来,手持青梅绕着交椅争夺紧追。
长期来我俩一起住在长干里,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十四岁那年作了你结发妻子,成婚时羞得我不敢把脸抬起。
自己低头面向昏暗的墙角落,任你千呼万唤我也不把头回。
十五岁才高兴地笑开了双眉,誓与你白头偕老到化为尘灰。
你常存尾生抱柱般坚守信约,我就怎么也不会登上望夫台。
十六岁那年你离我出外远去,要经过瞿塘峡可怕的滟堆。
五月水涨滟难辨担心触礁,猿猴在两岸山头嘶鸣更悲凄。
门前那些你缓步离去的足印,日子久了一个个都长满青苔。
苔藓长得太厚怎么也扫不了,秋风早到落叶纷纷把它覆盖。
八月秋高粉黄蝴蝶多么轻狂,双双飞过西园在草丛中戏爱。
此情此景怎不叫我伤心痛绝,终日忧愁太甚红颜自然早衰。
迟早有一天你若离开了三巴,应该写封信报告我寄到家来。
为了迎接你我不说路途遥远,哪怕赶到长风沙要走七百里!【评析】:这是一首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
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最新古诗词唐诗解读鉴赏_古代诗词鉴赏

最新古诗词唐诗解读鉴赏_古代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是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如果你还在烦恼不知道如何答题?对诗人的情感琢磨不透?不如看看这篇文章。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最新古诗词唐诗解读鉴赏,供大家参考。
唐诗解读鉴赏1丹青引赠曹霸将军杜甫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犹酣战。
先帝玉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注解】1、丹青引:即绘画歌。
2、为庶为清门:玄宗末年,曹霸因罪被贬为庶民,也就成为寒门了。
3、英雄割据:指曹操与刘备、孙权鼎立。
4、文彩句:指曹氏的文章风度还能影响曹霸。
5、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晋汝阴太守李矩妻,工隶书,王羲之曾从地学习书法。
6、赤墀:宫内涂红漆的台阶。
7、斯须:须臾,一会儿。
8、韩干:玄宗时官太府寺丞,初以曹霸为师,后自成一派。
【译文】曹将军是魏武帝曹操后代子孙,而今却沦为平民百姓成为寒门。
英雄割据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曹家文章丰采却在你身上留存。
当年为学书法你先拜师卫夫人,只恨得没有超过王羲之右将军。
你毕生专攻绘画不知老之将至,荣华富贵对于你却如空中浮云。
开元年间你常常被唐玄宗召见,承恩载德你曾多次登上南薰殿。
凌烟阁的功臣画象年久褪颜色,曹将军你挥笔重画又别开生面。
良相们的头顶都戴上了进贤冠,猛将们的腰间皆佩带着大羽箭。
褒公鄂公的毛发似乎都在抖动,他们英姿飒爽好象是正在酣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鉴赏【知识梳理】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hàn]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赏析炼句之美》

炼句“五角度”
炼句题答题“四步骤” 第一步,结合全诗,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 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第三步,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第四步,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中句子的位置及作用 1.首句 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 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2.中间句 或承前面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尾句 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或以景 衬情,用某种景衬托某种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4.互文 古诗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章节、对仗等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 开分置。读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 龄《出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迢迢牵牛星,皎皎 河汉女”(《迢迢牵牛星》),都是互文见义。
5.列锦 由于篇幅的制约,诗人要想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往往会将几个相互关联的 名词罗列出来,构成意象的组合与叠加,营造特定的情景和境界,让读者去 感知画面间的流动和联系,从而使读者把握作者所描绘的复杂事物和抒发 的复杂感情。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柳永《望海潮》),“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3.倒装 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诗句里常有句式倒装的现 象:①定语与中心词倒置,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 园小梅》),“水清浅”即“清浅水”,“月黄昏”即“黄昏月”;②主语与宾语倒置, 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上句即“危石咽泉声”,下 句即“青松冷日色”;③动词和宾语倒置,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即“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古风藏书·诗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鉴赏、赏析和解读其一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饮酒诗二十首》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
旧说多认为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416)、三年间,王瑶定为义熙十三年(见所编注《陶渊明集》),可从。
按据原诗第十九首说:“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终死归田”指渊明义熙元年(405)辞彭泽令归隐,再经一纪(即十二年),正好是义熙十三年,时作者五十三岁。
或据第十六首“行行向不惑(四十岁称为不惑之年),淹留遂无成”,并将第十九首的“终死归田”解为渊明二十九岁辞去州祭酒职归家,当时他行将而立之年(三十岁),再加一纪为作诗之年,因而认为此诗当是义熙元、二年作者四十一、二岁时作。
实则“行行”句系回忆过去情事,并非写作此诗之年,而渊明辞去州祭酒职以后,又曾几次出仕,也与“终死归田”不合,也就是说,“是时向立年”同“终死归田里”讲的不是一回事。
此诗写作时,正是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称这一组诗为“感遇诗”(见明钟惺、谭元春评选《古诗归》载谭元春语),充满了对时势和作者身世的感慨。
序文说明作诗缘起,旷达中透出悲凉,文笔绝佳。
“比”,近来。
“比夜”一作“秋夜”。
“顾影”,望着自己的身影。
“顾影独尽”即作者《杂诗》“挥杯对孤影”之意。
“辞无诠次”是说言辞没有选择、次序,意谓率意成篇,是不经意之作。
据诗序“比夜已长”,“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一组诗当是同一年秋夜陆续所作。
各首在写作的当时,虽然只是根据彼时的感触,直书胸臆,并无预先的规划,但在最后编排时,却照顾到了前后的联系,全组的结构,相当谨严。
李商隐《辛未七夕》译文《辛未七夕》鉴赏及赏析

李商隐《辛未七夕》译文《辛未七夕》鉴赏及赏析《辛未七夕》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此诗的表现方法非常高明。
诗人即事即景抒情,将有关节日的传说、习俗与自己的处境、思想感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辛未七夕》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辛未七夕》唐代:李商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辛未七夕》译文恐怕是仙人们喜欢别离,所以才叫人们长时间盼望相会的日期。
从来上天布满彩霞直垂银河畔,岂必硬要等待那金风四起玉露凝成之时?清辉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相望已久,接织女过河的微云恰恰涌现得迟。
怎么会忘记不酬谢填河以渡的乌鹊,单给蜘蛛的偏爱向它乞求巧丝。
《辛未七夕》注释辛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
迢递(tiáo dì):遥远的样子。
碧落:道教语谓天界,这里指天空。
金风玉露时:指秋天牛郎织女相会之时。
清漏:古代以漏壶滴漏计时,夜间清晰之滴漏声曰“清漏”。
微云:天河中的云彩。
酬:谢。
乌鹊:相传农历七月七日,乌鹊搭成鹊桥渡牛郎织女相会。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晚,妇女在院中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她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荆楚岁时记》称“有嬉子网于爪上者则以为得巧”。
嬉子是蜘蛛的一种。
《辛未七夕》创作背景大中五年四月,同平章事令狐绹已出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
李商隐只好硬着头皮回京向令狐绹求情,争取得到谅解并能推荐自己。
但此职距李商隐原来的理想差距还很大,他并未能如愿以偿。
于是,他便在七夕之时创作此诗,借牛郎织女之事抒发自己喜悦感激之中又有些失望忧伤的情怀。
《辛未七夕》赏析“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是借牛郎织女故事发端,表现人与人遇合的困难。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在中国长期流传的美好传说。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两颗星宿隔着天河相望,每隔一年时间才能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在乌鹊搭成的桥上相会一次。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1鹧鸪天作者: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答案:(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4分)(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答案:(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
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
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
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
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 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 ]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 ):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主旨) 。 “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 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 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 眼。(结构)
• 阅读下面杜甫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 倦夜 杜甫 •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 1,全诗是如何表现“倦夜”的?
【解析】
“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
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 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 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 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 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 间错觉。
古典诗词鉴赏之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鉴赏
什么叫诗眼: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 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 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 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 或全句的字词句。 字词句
“分析诗眼”题的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
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
说明理由。
• 8、(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 答问题。(8分) • 早发 罗邺 •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 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 • • • • • • • •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 今乌鲁木齐。 •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 的方法有何不同?诮简要分析。(5分)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 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 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 暗,似乎显得阴冷。(作具体解释)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 辞手法(手法), 绘声绘色、精练传神 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课堂练习 读下面的诗,完成练习。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 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 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 全篇。
•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 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 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
201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 • • • • • •
• • • • • • • • • •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 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 ②比拟,如“柳拂”。 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 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高考题举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3)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 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 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 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 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 【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 “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 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 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 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 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 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 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 析。
• 【答案】最后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 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表达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 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 【天津卷】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 山居即事 • 王维 •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 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 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 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 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 然闲适的心情。
2004· 江苏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有人说,本诗诗眼是标题中的“怨”字,你同 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怨
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 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 怨山河阻隔,归途遥远,还乡无期
课堂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 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 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 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 柳”是全诗的关键。
•
(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 在写法上的特点。
• 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 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 易逝的伤感;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 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 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表现了诗人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 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 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 溪南旧钓矶。 •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 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 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 答案示例: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 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 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 后的宽江苏卷】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登金陵凤凰台 • 李白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 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 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 • • • • • • • • • • •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2)这里指光 彩更加柔美。(3)未缺:指月圆。(4)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答案】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六幅画面。天上月,门上波光闪动,江上月, 室内月,月下幽深的山林,群星稀廖的夜空。
• 【答案】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 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 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 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 忧国忧君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