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合集下载

鉴赏诗歌语言之句子赏析.课件

鉴赏诗歌语言之句子赏析.课件

(2013辽宁卷)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 分)
(2013湖北卷)14.(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
赏 析
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 赏析。(5分)
型 (2012 辽宁卷)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
(4 分)
(2012 江苏卷)9.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 分)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
1、首句作用: 点题、统领全诗、为描写(抒发)……景象 (情感)做铺垫、渲染……的气氛、奠 定……的感情基调等;
2、尾句作用: 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 味深远等;
3、中间句作用: 过渡、为写(抒发)……伏笔、转换话题等。
三、对点精讲——比较那句更好
高考真题速递
答案示例:① “箬笠”“蓑衣”勾勒出 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 意境空灵。②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 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③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 钓翁的凝定,“但闻”写出了钓翁的心 无旁骛。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12重庆卷)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 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 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 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 “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 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技 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巧 (2013 四川卷)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型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暑假阅读】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4 赏析诗歌中名句(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衔接讲义 专题04 赏析诗歌中名句(有答案解析)

【暑假阅读】诗歌鉴赏专题04 赏析诗歌中名句【方法技巧】1、寻找有表现⼒的词,如动词、⼒彩词、叠词等,进行赏析。

2、赏析句子中运用的表现⼒法。

3、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典型例题】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下王湾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海⼒⼒残夜,江春⼒旧年”历来得到⼒们的好评,请选⼒个⼒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轮红⼒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海⼒⼒于残夜,将驱尽⼒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旧年,将赶⼒严冬。

①透出⼒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把“⼒”与“春”作为新⼒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

③“⼒”字和“⼒”字拟⼒化,赋予它们以⼒的意志和情思。

④透漏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①阴阴:草木阴阴。

②趁:追逐。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但它们所写时段有何不同?(2)两首诗的画线句子写得都很美,请你任选一个画线句子,具体描绘句子表现的图景,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三、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问题。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描绘“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原卷版+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原卷版+解析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命题趋势】赏析诗句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题型,它综合炼字、说法、句法、意境、情感等知识,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核,较符合当下的课程标准,应该成为一段时间的重点。

【真题再现】【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1)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2)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

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中例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详解】(一)赏析诗句四技巧1.弄懂表层含意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语言(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语言(原卷版)-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4 诗歌鉴赏之赏析语言【命题趋势】赏析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诗句的含义、赏析诗句、分析诗句的作用、分析语言风格和炼字等内容,试高考的常考考点。

【真题再现】【2021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

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考点详解】一、炼字炼字一般是要求分析“诗眼”,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炼字有两种类型: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

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

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

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释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第三步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明手法)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二、诗歌的语言风格(一)语言特色类――主要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观沧海》句子赏析

《观沧海》句子赏析

《观沧海》句子赏析《观沧海》是曹操在登山望海时所作,表达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句子赏析,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观沧海》句子赏析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苏轼诗歌鉴赏1鹧鸪天作者: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阅读答案:(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4分)(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2分)3、词的上片,诗人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6分)4、下片刻画出诗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5、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6分)6、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4分)答案:(1)(4分)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

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给4分。

下面示例中所例句的4个方面的特点,学生任答出一点,给2分,只有概括,没有联系诗句具体分析,给1分。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

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

二是在景中含请,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2分)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第七讲 诗歌语言的赏析(一)炼字与炼句-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第七讲 诗歌语言的赏析(一)炼字与炼句-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个字用得好?试简要 使物象具体、生动、直观、形象。 分析。
叠词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了诗歌
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了感情的 表达效果。除此之外,叠词还可 以模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
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阅读《声声慢(寻寻 觅觅),联系词的内 容,分析上阕中叠词
的妙处。
类型 数词
高三一轮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
第七讲
诗歌语言的赏析(一):炼字炼句
一、考情概览
二、炼字
• 沈德潜曾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 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从诸多诗例来看,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 起的。炼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 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只有炼出 具体生动的富于美学内容和启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 感染人的力量。
•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 “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 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 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
三、赏析“诗眼”
•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 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 眼”和“篇中眼”。
• 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一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 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二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诗 内容的。
• 赏析时从多角度进行:a.最生动,最具活力。b.最能营 造意境。c.最易统摄全篇。d.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
3、答题步骤
• 步骤一:确定诗眼。确定诗眼(若题干已明确,此步 可省略),确定诗眼的方法可参考上面确定诗眼的几个 角度。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

诗歌鉴赏——结构赏析古诗词结构赏析一、时间空间结构溪上遇雨崔道融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晴。

注:这首诗是纯粹写雨的,它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了奇特的情趣。

问题:1、诗中描写的雨有什么特点?答:“坐看黑云衔猛雨”形容雨来势凶猛,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喷洒山前此独晴”既写出了雨的迅即而至,还写出了雨的猛烈,如瓢泼喷洒一般,还写出了雨脚的飘忽不定,不远处急雨下得如浇如注,此山却晴朗明丽,真可谓“东边日出西边雨”。

三四句表明了雨的瞬息万变和难以预料,所以总得说来这首诗写出了夏雨的来去迅疾,势头凶猛,雨脚飘忽的特点。

2、这首诗在描写的过程中,有哪些空间变化?答:这首诗既写了溪上的雨况,又写了前山雨时的情景,这就不但表现了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而且形成了空间的对比,使得结构奇异独特。

二、前后文形成转折踏莎(suo)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候馆:旅舍。

熏,香草。

征,远行。

寸寸柔肠:指人很伤心。

粉泪,指女人的泪水。

平芜:平阔的草地。

问题:1、这首词的上下片在结构上有什么独到之处?答:这首词上片,是写行人在旅途中的离愁别绪,下片是写家中亲人对行人的苦苦思念,反衬自己的离别之苦。

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写家人思念他,也是为了表达离愁,这样的结构,避免了平淡,而使整首词看起来跌宕有致,委婉含蓄。

2、找出词中描写离愁的句子,做一下简要的分析?答:①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这是说诗人越走越远,而离愁随着距离的延长而越来越重,就像那不断东流的河水一样,永不枯竭。

②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说因自己远行在外,所以留在家中的亲人因为思念自己而痛苦的柔肠寸断,泪流满面。

③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人已经走的太远了望不见了,能望到的只是一片长满青草的平原,即使是望到了草地的尽头,还有春山挡住了实现,而行人已在春山之外,根本望不到了,衬托出亲人的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赏析句子
教学目标:
1、了解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2、掌握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教学过程:
一、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提问方式
(1)这一联或这一句最生动传神,为什么?
(2)某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二、赏析名句型诗歌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1、解答炼句题的语言组织:
(1)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

(2)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3)情感或理趣: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理趣。

(4)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与作用。

(5)结构作用:一般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三、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以下对什么的描写
为下文对什么的描写作铺垫
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尾句的作用: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中间句(转承句)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或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打伏笔
转换话题
点睛句(中心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四、答题示例:
2010年1月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8分)
杂诗六首(之一)
曹植
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

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

翘思慕远人,愿欲托遗音。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①下列对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

其中“北林”出自《诗经》,常用来指忧伤之地。

B、三至六句写诗人与所念之人相隔万里且被江湖阻隔,纵有方舟也难以渡达,这份沉重的悲苦叫人实难承受。

其中“之子”指诗人自己。

C、七至十句写诗人极目远眺之际,看到孤雁从庭前飞过,听到孤雁悲鸣,想托它作信使,捎信给自己思念的远方之人。

D、结尾两句写孤雁飞远了,诗人“鸿雁传书”的美好愿望落空,那翩翩飞去的雁影,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失望与忧伤。

答案:B
②这首诗起笔两句“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历来被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5分)
答案:前两句写诗人站在高台上见到的自然景色:秋风阵阵,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北林。

借景抒情,借“悲风”、“朝日”、“北林”等悲凉的意象,营造了高远的意境,抒发了悲怆的思念之情。

起笔两句,在结构上统领全诗,渲染了悲怆的气氛,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参考答案:(5分)要点:起笔两句在内容上统领全诗(1分),运用了即景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等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1分),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并以“悲”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

(意思对即可)
例2:(09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
2、古人读此诗时,认为本诗中颔联自有妙处,请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
(即: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
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