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氟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环境土壤学
土壤学课件

!!!
红壤严重流失后形成的红色沙漠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的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1、土壤的概念和本质特征 土土壤肥壤力:发是育土于壤地能球经陆常地适表时面供能给够并生协长调植 物物生的长疏所松需多的孔水结分构、表养层分。、其空本气质、特温征度是、具支 撑有条肥件力和。有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人类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一、土壤的重要性 1.土壤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源库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00-01 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土壤的化学特性 5.土壤的生物学特性 6.同一地貌范围内的相对均质性 7.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绪论
第二节 土壤及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的概念及其物质组成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7.土壤的空间变异性 8.土壤的动态特性 9.土壤的“记忆”特 性
复习思考题
1、土壤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3、土壤的物质组成有哪些?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什么? 判断题: 1、土壤生产力与土壤肥力是一致的。 2、土壤的肥力越高,则农作物的产量一定也越高。 3、土壤有机质含量占土壤质量的很小部,但它对肥力的
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1、 耕地减少不可逆转;
2、人口增长不可逆转;
粮食供应压力加大!
3、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可逆转;
《环境土壤学》课件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颗粒大小、孔隙度和团聚体等,影 响水分和空气的流动,以及养分的保持和传递。
土壤生态系统由土壤生物、土壤环境、土壤结 构和土壤养分等组成,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土壤环境包括土壤温度、湿度、酸碱度、氧化还 原电位和土壤气体等,对土壤生物的生存和活动 产生影响。
交通运输
汽车尾气、轮胎磨损等 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
壤。
土壤污染的类型
重金属污染
如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积累。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中的富集。
有机物污染
如石油、农药、多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污染 土壤。
病原菌和寄生虫污染
污水灌溉和垃圾填埋等导致病原菌和寄生虫 在土壤中滋生。
土壤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土壤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生态工程和生物修复等技 术手段,恢复受损土壤生态功 能。
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 行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
。
环境土壤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环境土壤学开始萌芽,主要关注土壤污染问题。
20世纪中叶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土壤污染和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环境土 壤学得到快速发展。
土壤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其中微 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植物包括根 系和地衣等,动物包括蚯蚓、蚂蚁和蜘蛛等。
土壤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 同地区的土壤生物群落存在差异。
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也有 重要影响。
特点
环境土壤学具有跨学科性,涉及环境 科学、土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 个领域;同时,环境土壤学强调实践 应用,旨在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土壤学》章节笔记

《土壤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土壤概述一、土壤的定义与功能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复杂自然体,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的功能:(1)生产功能:-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 为植物根系提供支持和固定。
- 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为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
- 参与地球上的水循环,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
- 吸收、转化和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具有自净能力。
- 固定碳素,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3)水文功能:- 调节降水径流,减少水土流失。
- 储存水分,缓解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过滤和净化水分,影响水质。
(4)社会功能:- 提供建筑和工程用地的基础。
- 作为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人类活动的历史。
- 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土壤的形成与分类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成土过程:母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土壤的过程。
(2)土壤风化:母质在气候因素作用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
(3)土壤侵蚀:水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流失。
(4)土壤沉积:侵蚀后的土壤物质在低洼地带沉积。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和生物活动。
(2)母质:提供土壤的矿物质和部分养分。
(3)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土壤的形成。
(4)地形:影响土壤的水分、温度和侵蚀程度。
2. 土壤的分类:土壤分类系统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1)按土壤质地分类:- 砂土:颗粒粗糙,通透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
- 壤土:颗粒适中,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较好。
- 粘土:颗粒细小,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透性差。
(2)按土壤酸碱度分类:- 酸性土壤:pH值小于7,常见于湿润气候区。
1章-绪论-《环境土壤学》

土壤分类学 Soil Taxonomy
土壤发生学 土壤资源学 土壤区划学 土壤管理学
土壤矿物学 Soil Mineralogy 土壤环境学 Soil Environment
土壤生态学 土壤环境化学 土壤修复学
土 壤化学 Soil Chemistry
土壤无机化学 土壤有机化学 土壤分析化学 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生物化学 土壤胶体化学 土壤电化学 土壤表面化学
益的部分。
有效(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在当季生产中表现出来产
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四)土壤的物理性质
土壤物理特性包括其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 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这些特 性决定了土壤中物质的运移和能量的转化,为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高等及低等生物的定居提供了相对有 利的条件,同时在环境保护、地下水水质保持等方 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壤物理学就是研究土壤 的这些独特物理性质的土壤学分支。
“土壤”和“土地”概念的区别:
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土壤是土地的物质组成部分,而土地不仅包括土 壤要素,还包括地形、植被、水文、人文等要素。
土壤
自然土壤 农业土壤
二、土壤的基本特性
(一)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特性
土壤是在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 的产物,这种综合作用就称为成土作用。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 次称为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示意图
一、土壤是人类农业生产的基地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第一章一.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二、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2 km2)、区域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6 km2)、全球性污染(按大陆或全球的尺度) 等。
四.世界重大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熊本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爱知米糠油事件五.环境污染世界重大危害事件酸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或水质性缺水六.土壤污染的定义:(考)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七.土壤污染的特点(考)(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八.土壤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污水灌溉(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4)大气沉降物九.土壤污染的类型(考)(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3)土壤生物污染(4)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修复:(考)①工程措施②生物措施③施用改良剂④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十.土壤质量的定义土壤质量包含了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保障能力,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周健民2003,张桃林等1999)。
20202019电大环境土壤学考试必考重点

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在地表或地表附近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质量定义:正常或胁迫条件下土壤履行、维持和改善其生产力、生命力和环境净化能力的综合体现和量度。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相互替换而不破坏晶体结构的现象。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固体颗粒干重与同体积水重之比(不包括粒间孔隙)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固体土体干重(包括粒间孔隙)土壤孔度%=(1-容重/比重)×100%土壤有机碳密度:指单位面积中一定厚度土层有机碳的数量土壤元素背景值:指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地球化学组成和含量土壤环境容量: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DOC(溶解性有机碳):指溶于水中的有机碳。
汇: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速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
陆地生态系统的净碳汇(2Gt c/a).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14716505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学分:2 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学时:适用对象:全日制本科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先修课程: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学生自主学习时数建议:32— '课程性质' 目的和任务《环境土壤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土壤作为环境污染物的吸收者、容纳者、转化者和净化者的功能,土壤在全球环境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土壤环境学的一些知识对研究污染物的行为及去向有着重要意义。
了解最新的土壤环境学研究领域。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方式,以精讲为主,适当配合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同时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性。
同时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英语专业文献的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二' 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土壤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土壤的概念演变,土壤的功能,土壤的组成,土壤环境的基本问题;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及其行为,土壤环境背景值与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环境效应;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土壤污染物的采集、预处理及测定方法,污染土壤的环境监测及其治理技术。
三' 教学内容Chap.l Soils and the Environment1、教学内容(1)了解和掌握土壤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土壤学的主要目的、任务和内容,以及国际上环境土壤学的兴起、发展和研究现状。
(2)7解环境土壤学与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等。
2、重点和难点(1)重点:环境土壤学的主要目的、任务和内容。
环境土壤学与其它分支学科的关系等。
(2)难点: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Chapter 2 Soil Components1、教学内容(1)T解和掌握土壤物质的基本组成包括矿物和有机质、生物、水和空气。
土壤学

一、土壤中硒、氟和碘的总况 二、土壤中硒 三、土壤中的氟 四、土壤中的碘
土壤中硒、氟、碘元素的空间分布受生物气候、母质 和地形控制。受生物气候影响,硒元素在硅铝土区、碳酸 盐土区和部分盐渍土区含量较低,铁铝土区尽管含硒量较 高,但大部分处于不可给状态,因此缺硒在我国是一个比较 广泛的问题;富硒环境由局部地区母质高硒所造成。全氟 在土壤中的分异受母质和气候共同影响,西北地区含量低, 东南地区含量高;有效性氟则呈现相反的规律,即盐渍土区 碳酸盐土区硅铝土区铁铝土区,土壤中碘的含量主要受气 候条件影响,有自西北至东南增加的趋势。
土壤中氟的去向
• 存在于土壤溶液的游离氟离子,常常与土壤的钙离子发生 沉淀 • 在一些富铝化的酸性土壤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游离铝离 子,氟离子会与其发生配位反应 • 土壤溶液中的氟还可被铁铝氧化物、黏粒矿物和有机大分 子吸附而失去活性
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氟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氟化物是以氟离子的形 式,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骨和牙齿中含有人体内氟的大部 分,氟化物与人体生命活动及牙齿、骨骼组织代谢密切相 关。氟是牙齿及骨骼不可缺少的成分,少量氟可以促迚牙 齿珐琅质对细菌酸性腐蚀的抵抗力,防止龋齿,因此水处 理厂一般都会在自来水、饮用水中添加少量的氟。据统计, 氟摄取量高的地区,老年人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比率以及龋 齿的发生率都会降低。曾有长期饮用加氟水会致癌的说法, 目前这种说法已被美国国家癌症协会否定了,所以大家尽 可以放心。
谢谢
土壤中的硒的发现
• 硒是一种化学元素, 化学符号是Se,一种 非金属。可以用作光 敏材料、电解锰行业 催化剂、动物体必需 的营养元素和植物有 益的营养元素等。
1817年瑞典化学家柏采利乌斯在研究硫酸 厂铅室中沉淀的红色淤泥性质时,发现它 是一种性质与蹄相似的新元素,随即以希 腊月亮女神塞勒涅的名字命名为硒。生物 学界对硒的认识始于1934年。1957年德国 的Schwarz K和Foliz CM首次发表了硒具有 动物营养作用的报告。硒是动物和人体必 需微量元素的这一认识是20世纪后半叶营 养学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的植物种类
一般说来,植物各种类之间硒的含量有一定的 规律性。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乔木>灌木>草木; 针叶树>阔叶树>草本植物; 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作物中硒的水平一般为100μg/kg左右(干重),这 对动物来说是足够的和安全的。当饲料植物中硒的 浓度低于10μg/kg(干重)时,家畜可能出现异常。 也有一些研究认为硒的最小需要量应为100μg/kg, 而硒浓度在3 000μg/kg时属硒的低毒水平(Kitagishi et al. 1981)。 在我国土壤中的低硒含量常与克山病联系在一起, 病区草本植物和大豆中硒含量范围为21-32μg/kg, 而非病区的含量为31-83μg/kg。 含硒量最低的作物是水稻,含量最高的作物是大豆。
全球分为低硒土壤和高硒土壤,这是一个 相对概念,目前尚无量化关系。
高硒土壤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中西部、加拿 大、委内瑞拉、印度及中国的陕西紫阳和 湖北恩施等部分地区。 我国湖北恩施硒中毒区土壤含硒量为 9.68mg/kg,而非中毒区土壤含硒量仅为 0.05~0.8mg/kg。土壤中硒的局部高异常与 其地质因素有关。 世界上有大面积的低硒土壤地区,我国存 在着一条从东北到西南分布的低硒带。
(二)土壤及根际条件对硒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土壤中存在一定形态的硒; 条件的改变导致硒的有效性降低; 水稻等植物可以通过根和叶片挥发硒。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有关。低硒土 壤中生长的植物,当温度高于20℃时比在较冷季 节(温度<15℃)时可吸收更多的硒。降雨也可 能较大程度地影响草本植物对硒的吸收,在雨水 充足的地区,植物体内硒含量常常较低。
3 按连续分级浸提法分级
水溶态; 交换态; 有机结合态; 酸溶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硫化物态; 硅酸盐结合态(残留态)。
P182
形态分级图
二、植物中的硒的含量
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硒和硫有很大的相似 性。植物对硒酸根的吸收是通过硫酸根载 体来完成的,从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别是富硒植物中挥 发的含硒化合物(即二甲基二硒化物), 是导致植物(例如黄芪属植物)硒逸出和 释放出难闻气味的原因。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土壤中其他元素的存在 互有影响,植物中硒含量的增加将抑制其 对N、P、S等元素的吸收,降低植物体内某 些氨基酸的含量;
硒含量过高也抑制植物对重金属Mn、Zn、 Cu、Fe和Cd等的吸收,P、S和N的施用将有 助于减少硒毒,可能是由于这几种元素的 施用抑制了植物根系对硒的吸收。 土壤可溶性有机酸可以改变植物对硒的响 应,如富啡酸对硒的植物毒害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
人们在研究毒性的过程中,却发现了硒的一些有 益的生物学功能,并于70年代证实了硒是谷胱甘 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成分,并随后 (1975年)提出了硒是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因子, 中国专家提出了用硒(Na2SeO3)预防和治疗克山 病的建议。1975年左右,硒被确认为是一种生物 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人和动物的抗氧化系统起着 关键作用。
第八章 土壤硒、氟 和碘及其环境行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植物中硒及其环境行为 第二节 土壤-植物中氟及其环境行为 第三节 土壤-植物中碘及其环境行为
第一节 土壤-植物硒及其环境行为
一、土壤中的硒 二、植物中的硒 三、土壤-植物中硒的迁移 四、硒的环境效应及其调节
1817年瑞典化学家Berzelius发现了元素硒。 由于硒具有一定的毒性,早在几百年前就引 起了人们的关注,但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 通过对高硒土壤中植物的分析后发现,生长 于其上的谷物和牧草含有大量的硒,从而可 引起动物的硒中毒,硒被视为剧毒元素。
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往往改变成土母质中硒的最初含量、 结合形态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着成土 过程的加深,母质对土壤的影响渐趋减弱。
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受到生物富积、淋溶 与黏化作用的强烈影响。
土壤酸碱性影响硒存在的形态。
富铁铝化过程,常伴有硒的富积 ,富铝化程度 愈高,则硒含量愈多。 淋溶作用则导致土壤贫硒。土壤在淹水后渐渐 转化为还原条件,促使氧化铁等的还原并同时 释放出所含有的硒,从而导致无机硒溶解量增 加并随水下移至土壤底层。
硒蛋白与人体荷尔蒙三碘甲酰胺的合成有密切关 系。硒的缺乏可能会加重碘缺乏所导致的甲状腺 肿。环境中硒的不足或过量都会通过食物链而影 响人类的健康。
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硒
(一)土壤中的硒的含量 硒(Se)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VI A族,硒是 分散的稀有元素,自然界中没有单独的硒矿,通 常以硒化物的形式作为杂质存在于金属硫化矿中。 主要的氧化值有-2、+2、+4和+6。
尚不能证实硒对植物生长的必需性。
不同地区
从植物硒浓度的变化趋势来看,干旱地带 的植物硒水平高于湿润地带,这是因为在 亚热带、亚热带湿热的环境中,一方面淋 溶作用强烈,另一方面风化壳多为富含铁、 铝的黏粒矿物所组成,它们对硒有较强的 吸附能力。
近岸植物中的硒的含量较高,这与海洋浪 花飞溅到地表带来硒有关。
阿坝州大骨节病
硒的毒害
动物和人对硒的反应比较敏感,可分为高硒性 反应和低硒性反应和低硒性反应,以及因硒过 剩或不足引起的各种地方性疾病。 人和动物硒中毒有多种影响,可引起生殖力下 降、高畸胎率。高硒有致突变作用,导致癌症 发生。儿童硒中毒可使中枢神经和消化系统功 能紊乱,引起贫血等疾病。对于低硒反应,动 物较人更为敏感,在动物的低硒反应中,以白 肌病的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硒中毒的主要症状是脱发、脱指甲、皮肤坏死、 肝肿大、肠胃不适等。
三、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迁移
(一)土壤-植物系统中硒行为的一般特征
土壤中水溶态硒是最容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性硒;硫 化物和硅酸盐态硒最不容易被植物吸收;交换态硒分 布在土壤固相最外层,虽然能被植物吸收,但受土壤 条件限制;有机态硒主要赋存在土壤腐殖质、胡敏酸 和富啡酸中,胡敏酸为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结构稳定, 其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富啡酸结构比较简 单,与其结合的硒容易矿化分解成无机硒和低分子有 机硒化合物(如硒-氨基酸),因此可以被植物吸收 利用。酸溶性铁锰氧化物态硒主要为铁、铝、锰氧化 物及其水合物结合态硒,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6)挥发态硒: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转化为气态烷 基化合物。
2按与土壤组分的结合方式划分
1)吸附型硒 常用1mol/L氯化铵 溶液提取。这是 一种断键的、结合松弛的硒,一般占土壤全硒的6 %~16%。 2)铝型硒 用0.5mol/L氟化铵溶液提取。是可提取 的与铝化合物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为 8~59mg/kg,一般占土壤全硒的10%~16%。 3)铁型硒 可用0.10mol/L NaOH溶液提取。指可 提取的与铁结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含量一般 占土壤全硒的17%~42%。 4)钙型硒 用0.25mol/L 硫酸溶液提取。是与钙结 合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
土壤质地
土壤中硒的多寡亦与黏粒含量密切相关,土壤 质地越黏重,硒含量就越高,即细质地土壤含 硒多于粗质地土壤。
土壤有机质
有机质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其载体土壤的硒含量, 一般高出1-2个数量级。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 硒相应增加。
生物对硒的吸收和在土壤中富集作用较强,土 壤腐殖质对硒又有较强的吸附和配位反应能力, 因而反映至土壤中硒的含量上即为富有机质土 >粗质土>细质土>粗质土。
(二)其它来源的硒
大气沉降带来一定的硒,降水中的硒含量 范围为0.03-0.59μg/kg,一般为0.1-0.2μg/kg。 降水中的硒主要取决于当地下垫面的情况, 海洋输送的硒是微量的。 人类活动增加大气中硒的含量,在工业区 甚至出现硒污染的现象。 对于低硒地区可以土壤或叶面喷施亚硒酸 钠来补充硒。
5 解毒作用
硒能拮抗重金属毒性,与金属有很强的 亲和力,在体内与重金属如汞、甲基汞、 镉及铅等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物而解 毒,并使金属排出体外。动物试验还发现 硒可降低黄曲霉毒素B1急性损伤、减轻肝 中心小叶坏死的程度与死亡率。
缺硒的危害
人类与低硒有关的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的心 血管疾病、克山病;骨骼形成大骨节病; 消化系统的胃癌、肝癌、胰腺癌等;造血 系统的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
四、硒的环境效应及其调节
硒的健康效应
硒的毒害 硒污染的治理
硒的生理作用
1 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硒是许多抗氧化酶的必需组分,特别是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重要组分, 每1molGSH-Px含4g原子硒,在体内特异地 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过氧化物起氧化还 原反应,保护生物膜免受损害,维持细胞正 常功能。硒可与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相互补 充。 2 增强免疫作用 硒几乎存在所有免疫细胞中,补硒可明 显提高机体免疫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 GSH-Px和硫氧蛋白还原酶(TR)调节免疫细 胞的杀伤和保护作用。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行为特征
1) 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 -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 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 2) 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接近中性,硒主 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 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 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 硒被植物吸收利用。 3) 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 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 植物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