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科技园运营模式范文

科技园运营模式范文科技园是一种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创新园区,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研发和创新环境,吸引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和创业者入驻,并为入驻企业提供一系列支持和服务。
科技园的运营模式是指科技园如何运营、管理和提供支持,以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
科技园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租赁和销售园区资源:科技园通常拥有一定面积的土地和建筑物,可以将其租赁或销售给创业者或科技企业。
同时,科技园也可以提供共享办公空间、实验室、会议室等资源,以满足入驻企业的需求。
2.孵化器和加速器服务:科技园通常设有孵化器和加速器,为初创企业提供孵化、加速和培训服务。
孵化器提供创业培训、商业模式调整、市场推广、融资支持等帮助初创企业成长。
而加速器则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如导师指导、投资对接等,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
3.技术转移和孵化:科技园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孵化,帮助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或服务。
科技园可以提供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帮助科研成果找到商业化应用的机会。
4.创业创新服务:科技园可以提供一系列创业创新服务,如创业培训、创业导师指导、市场调研、商业模式设计等,帮助创业者从点子到实际创业的整个过程中解决问题。
5.融资服务:科技园可以与风险投资基金、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科技园可以通过引导、协助企业进行投融资对接、组织投资路演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6.园区管理服务:科技园除了提供各类支持服务外,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园区管理,包括园区规划、物业管理、安全保障等。
科技园可以建立完善的园区管理体系,提供优质的园区环境和服务。
7.创新创业生态建设:科技园应积极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入驻,如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创客空间等。
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需要科技园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科技园的运营模式包括租赁和销售园区资源、孵化器和加速器服务、技术转移和孵化、创业创新服务、融资服务、园区管理服务和创新创业生态建设。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及模式研究作者:陈宇来源:《大陆桥视野·下》2016年第03期【摘要】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创新源泉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是关系到大学科技园发展成败的关键。
因此,本研究从分析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发展模式高等院校不仅是我国的人才培养中心,而且是我国重要的科研中心。
高等院校集中了国内最优秀的科技人才,拥有最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由于国家财政的资助,使得高等院校科技人员能够持续、稳定地从事本学科处于前沿领域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
为了加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层皮”的现象,高校内部的科技管理体制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和深化,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上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产生了一批新的组织形式,其中,大学科技园区的创建,就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闪光亮点,本文试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意义、发展思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探讨。
一、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基本发展模式从国外实践来看,根据科技园区主办主体的差异性,可以把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为以下几种:(1)单所大学为主举办和经营;(2)国家主办;(3)地方政府主办;(4)企业与金融机构主办;(5)国家与地方联合主办;(6)官产学联办。
尽管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似的,这就是必须有大学参与,因为这是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技术保证。
在我国,主要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多校一园,即依托多所大学,利用各校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周边环境,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科技园。
第二种是一校一园,即依托一所重点大学发展科技园区,采用这种模式的一般是大学本身已经有较好的校办科技产业基础。
从大学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来划分,主要有三种:一是政府管理型,这种模式多由政府规划兴建,采用设立园管理机构;二是大学管理型,采用这种模式的不多,该模式由大学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管理大学科技园的运作;三是企业管理型,即把科技园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在董事会领导下实行企业化管理。
基于自主创新体系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分析

图 1 大 学 科 技 园 的 运行 模 型
3 大学科 技园发展模 式分 析
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科技成 果转化 和大学 服务社会的一
种有效的组织建构 ,愈来愈成 为中国和世界 范围内所 瞩 目的 焦点。从 15 年世界上第 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 91
基于 自主创新体系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模 式分析
闰 青 ,徐 庆
( 南京 工程学院,江 苏 南京 2 16 ) 1 17
摘要 :分析 大学科技 园与 自主创新体 系的有机联 系,提 出了大学科技 园发展 模式以及 大学科技 园发展 中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 ,有利于实现 大学科技 园自主创新功能以及 高新技 术企业的发展 。 关键词 :大学科技 园; 自主创新 ;发展模式
中图 分 类号 :F 6. 0 29 文 献标 识 码 :A
1 引言
自 1 1 熊 彼 特 首 次 将 “ 新 ” 概 念 引 入 经 济 学 ,并 92年 创 提 出以创新为核心 的经济发展理论 以来 ,创新得到各界重视。 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 ,产业集群 是一种有利于创新 的组
2 0 第 1期 09年
S in e a d Te科 技o y M研究 n c e c n c n lg 理 a a e h o 管 n g me tRes ac erh
2 o9 No o .1
文 章 编 号 :10 7 9 (09)O 一 0 8— 3 00— 65 20 l 0 1 0
织 。如 C rt nD rs n (9 6 hii eBes sa o 19 )归 纳 了十几位 创新学 家 的研究成果认 为 ,不 同类型的创新组织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 这种交互作用使得创新活动之 间具有很强 的相关 性 ,而这 种 相关性又使得创新 以簇群的方式进行 ” 。迈克尔 ・ 波特 则认 为产业集群是获得竞争优势 的重 要途径。罗默的新增长理论 和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都认 为 ,经济增长 和经济 活动具 有空 间集聚特点 ,创新只有在创新 体系 中才能发挥 最大效 能。理论和国际经验都 证明 ,区域集 聚的确 为交互 学习 、创 新和扩散提供了 良好环境 ,具有集 聚特征的 区域是创新 体系 的最 佳 空 间 单 元 。 大学作为拥有较丰富研究成 果的知识创新 源头,在 自身 发 展 中需 要 将 这 些成 果 转 移 出 去 ,从 而 在 国家 自主创 新 中 形 成实际的创新产出 ,由此,大学 就需 要这样 的组织形 式和特 定的区域 来实现这 一 目标 。区域 内企业 、高校 、研 究机 构、 政 府、金融组织 、中介组织 和个人 等主体之 问,在互 动学 习 和创新过程 中形成相互依 存的关系 .大学科技 园就是 将高校 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起 来,作 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 展的支 撑机构 ,通过技术转移和服务推 动技 术创新 的组 织创 新的一 个组成部分 。因此可 以说,大学 科技 园是大学 衍生 的产 物, 它源于大学本身 ,是大学的知识 、技 术 、人才等资源 的外 部 溢 出 ,从 而 形 成 了特 定 区域 范 围 内的 组 织 结 构 和功 能 。
关于新时代辽宁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思路及模式的建议

关于新时代辽宁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思路及模式的建议作者:王晓楠张慧来源:《辽宁经济》2024年第05期〔内容提要〕本文在对辽宁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情况深入调研基础上,汲取了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辽宁省发展现状提出了新时代辽宁省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和建议,为辽宁省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今后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思路及模式;建议注:本文受辽宁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时代背景下辽宁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思路及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2JH4/10100099)资助。
一、国内外大学科技园发展及建设模式情况目前,国外大学科技园主要有大学主导型、产业推动型和政府引导型等发展模式,分别以美国斯坦福科技园、英国剑桥大学科技园和日本筑波科学城为典型代表。
尽管它们发展历程、发展目标和驱动主体不同,但在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政产学”结合、完善制度和法律、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等方面基本趋同。
截至2021年底,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累计达到140家,基本上覆盖了全国所有“985”和“211”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基本上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优势是发展初期能够推动大学科技园快速建立,但在发展后期很容易出现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市场化进程迟缓、园区运营效率较低下等问题。
新时代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更好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创业赋能、新兴产业育成、科技集成服务、科教跨界融通、开放创新生态的功能作用。
二、辽宁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一)总体发展情况遼宁是我国最早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的省份之一,培育了东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目前,辽宁省大学科技园发展总体情况良好,已逐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加速”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示范引领、“省级—国家级”梯队培育的良性发展格局。
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般运行模式

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刊信息要览P r i m a r y N e w s 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O LO GY IND US TRY O F IN P rim a r y Ne w s第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由四川大学科技处主办、四川大学科产集团——川大科技园承办,共展出了国家973重大项目3项、2006年国家级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2项、3项创新平台和21项校企合作项目。
其中,有三项科技成果被评为第八届中国西部博览会最受欢迎项目,充分体现了四川大学的科研实力及自主创新能力。
在整个展出过程中,四川大学自主研发的各项科技成果引起了众多参观者的浓厚兴趣,有大批的企业和个人前往展位观摩学习。
其中,食用菌废弃生物质循环综川大三项科技成果被评为第八届中国西部博览会最受欢迎项目合利用项目、二氧化氯生产新工艺项目和高纯度低不溶物低能耗三偏磷酸钠生产技术更是备受关注,被评为本届中国西部博览会最受欢迎项目。
同时,被评选参加由四川省政府主办、四川省科技厅协办的科技成果推介会,吸引四川硅谷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攀枝花等地区投资商的青睐,亲自到我校进行考察、洽谈,现已达成了初步意向协议。
这次盛况空前的展会为四川大学科技成果、四川大学科技园以及入园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展示平台。
四川大学科技园部分入园企业,如川大金钟、川大干燥等,也将自己的产品带入现场进行展出,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充分体现了四川大学在创新创业及成果转化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和影响力。
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般运行模式1.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一般都与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英国剑桥科技园是欧洲最成功的科学园区,苏格兰硅谷和伦敦以西M 4号走廊成为英国闻名于世的两个最大的高技术集聚区域。
苏格兰硅谷主要基于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澳大利亚悉尼的高技术园区,是由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悉尼理工大学3所著名大学共同创建的,它的日常开发和管理则由悉尼澳大利亚工业园有限公司负责。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情况分析

中经未来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运营情况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一)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分析1993年7月,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并得到北京市的批准。
1994年8月,清华大学组建了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开始建设清华科技园。
1998年,北京清华科技园完成12万平米起步区建设,科技园初具规模。
1999年,清华科技园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总体规划,予以重点发展支持;成立清华科技园“园中园”——清华创业园,初步具备企业孵化功能。
2000年,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组建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入园企业达到200家。
2001年,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2年,清华科技园与中关村管委会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
2003年,清华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唯一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
2004年,清华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全面承担起清华科技园及其各地分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行任务;建设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公共测试平台;清华科技园成为国内大学科技园区中首家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正式会员单位。
2005年,建设完成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标志性建筑——18万平米科技大厦;科技园1 中经未来与海淀区共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6年,启动旨在重点扶持优秀创业企业的“钻石计划”;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被人事局命名首批“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园”。
2007年,清华科技园举行“钻石计划”首批入围企业发布会,累计吸引十五家创新型科技企业入围“钻石计划”,清华科技园北京主园区入住率超过95%。
2008年,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由“一主两翼”向“多位一体”的战略升级;用Tus Park 替代原有的Q型标识,作为公司和其旗舰产品清华科技园共用的新标识;成功承办国际科技园区及创新区域协会亚太分会与亚洲科技园区协会联合年会;国际科技园区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中国办公室落户清华科技园。
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

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政策支持、运营模式、创新发展等方面探讨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一、政策支持政策是引导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大学科技园得到了特别的重视。
在政策层面,应当加大对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到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中。
还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大学科技园的规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应当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对大学科技园内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大学科技园。
二、运营模式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直接关系到其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
当前,在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依赖政府补贴、单一产业聚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等。
为此,应当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专业化园区运营公司,综合运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实行自主经营与市场化运作。
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创新,促进技术成果共享和创新资源整合,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生态圈。
还应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孵化与加速器机制,鼓励和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和初创企业的成长。
要实现大学科技园的良性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科学、规范、有序、可持续的运营机制。
三、创新发展创新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随着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大学科技园应当加强自身的创新发展,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强大动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科技园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系统,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自主创新体系下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简析

摘
要 : 学科 技 园作 为 国 家科 学技 术创 新 体 系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转化 科 技 成 果 、 育 高科 技 企 业 、 育创 新 创 大 在 孵 培
业人 才和促进 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做 出了重要 贡献。 为产学研 一体化发展 的特 色模 式, 作 其发展模式也是 多种多样 。 从
如南京大学— —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 园 、 合肥国家大学科 技 园 、 麓 山 国家 大 学 科 技 园 、 南 省 国 家 大学 科 技 园 、 湖 岳 云 东
科技园 _ 大学科技 园已成为产学研 一体化发展的特色模式 。 l J 。
大学科技园紧密依托大学的知识 、 人才密集和创新环境 的优势 , 结合社会的资金 、 管理与市场需求 , 作为 国家重要的 科学技术创新基 地 、 高新技术企业孵 化基地 、 创新创 业人才
21 0 0年第 9期
总第 8 3期
经 济研究导刊
EC ONOMI S C RE EARC GUI H DE
No9, 01 . 2 0
S ra .3 e ilNo8
自 主创新体系下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简析
崔 岩
( 连 交通 大 学 科 技 处 , 宁 大 连 16 2 ) 大 辽 10 8
北京大学 、 西安交通 大学 、 浙江大学 、 东北大学 的大学科技园 等均属于这一模式 。实践证明 ,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大学科 技 园容 易 协 调 管 理 、 资 风 险 较 小 、 研 成 果 产 业 化 等 方 面 投 在
取得 了显 著的成效 , 但难 以实现人才 、 知识 、 资金 、 信息 、 硬件 设施等资源共享 和信息集成 , 缺乏开放性。 2“ .多校一 园” 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多所 大学为依托 , 根据 各 自的资 源优 势联 合创建大学科 技 园, 多校一 园” 即“ 模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一)一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依托一所大学来发展科技园区,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创办,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校办科技产业基础,通过大学的智力和科技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进行经营开发。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此种类型的科技园占总数的70%左右。
例如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清华大学为依托,拥有优质的学校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政府资源,如今除了同方、紫光、诚志等国家科技企业在园区聚集,光盘、CAD、软件、液晶等国家和部委的工程研究中心在园区落户,同时还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的公司,宝洁(P&G)、太阳微系统公司(SUN)、日电(NEC)中国有限公司、Google、微软等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研发机构,使园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提升了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研发能力,使园区与国际全面接轨。
(二)多校一园模式这种模式是指依托多所大学,由政府出面组织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大学科技园区。
这种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所大学合办,有多个分园区。
例如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五个科技园区构成,坐落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还有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由11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组成,有常州科教城及武进高新区两个园区。
这种模式有效的发挥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同时又发挥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势,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并且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另一种则是依托多所学校只有一个园区,例如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沙矿冶研究所等8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同建立。
这种模式有利于整合资源,园区内各方面更容易进行技术、信息交流和设备共享,也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
还有利于大学与大学之间的联合,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
(三)校府共建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当地政府及高校共同合作建立科技园区的模式。
例如南京大学一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南京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及中国药科大学等9所高校及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同建立。
还有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由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和北碚区人民政府共同建立,是重庆市科技长夜发展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北碚区列入“科教兴区”战略的重大建设项目之一。
这种模式的大学科技园区在成立时就由政府大力扶植,在政策、制度、资金甚至交通等各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能充分利用高校和地方政府的各种资源,争取有效支持。
(四)虚拟大学科技园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建立在深圳市高新区的深圳虚拟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是深圳市政府“官产学研资”模式探索的一种新尝试。
深圳市政府于1999年9月成立了深圳虚拟大学园,根本目的是致力于吸引入园院校的有效资源和有效人才,在深圳的有效环境下,为市、校双方做出有效贡献,实现双赢。
同时为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现有入园单位48家,.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名校36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活动基地,香港院校6所以及国外院校4所。
二、国外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模式(一)政府推动型1959年,美国128公路科技园区在波士顿开始投建,它所依托的大学时麻省理工学院。
但是当时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并没有机会与其合作,公司想要获得学校的研究成果需要支付平均5万美元,如此一来大学与中小企业的互动不足,进而距离中小企业越来越远。
20世纪50、60年代,因为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国防与军事需求剧增,使得美国128公路科技园区在政府采购的推动下盛极一时。
国防部、航天局、能源部等部门的政府采购为128公路科技园区带来了强大的市场,促使科技园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代。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借助国防投资发展起来的128公路科技园区受到严重冲击。
美国128公路科技园区的发展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其与政府紧密联系,政府推动时发展迅速,失去政府的支持就没落下来,用一句话来总结128公路科技园区的发展就是“成也政府推动败也政府推动”。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波士顿128公路科技园区运行可能并不算是成功的,但在当时大背景下,它也有自己的竞争力,由于政府军事国防需求的增大,使得该科技园区从政府采购中获得了强大的市场。
128公路科技园区的发展与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政府主导型1952年,日本政府受美国硅谷的启发,投资16000亿日元(折合10.67亿美元)建立大学科技园——筑波科学城,该大学科技园从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之后的信息网络建设完全由日本政府出资完成。
为了摆脱地方政府的牵制,日本制定了《筑波研究学园城市建设法》等大量针对这一特定区域的与筑波研究学园建设直接相关的法律,使得筑波科学城的发展不受制于地方政府,这些法律虽然只是针对特定区域,但是却是全国性法律级别。
筑波科学城直接受中央政府的调控,政府直接干预研究人员的构成及配置,对这些人才进行封闭性的管理和培养,以至于这些人员之间没有过多的竞争存在,所以他们都积极的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其个人意志服从于政府的计划。
政府相信研究院所的聚集将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从东京搬来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分属各行政部门,这些研究院所的迁移基本上都具有强制性,筑波科学城已然成为日本最大的科研基地。
有别于其他以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为重点的大学科技园,筑波科学城以基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见长,所以筑波科技园不追求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遂与工业界联系不多;由于筑波长期以来依靠政府的大量拨款运营,不需要靠出卖研究成果和竞争生存,所以风险投资在这里也没有施展的空间。
日本筑波科技园在50年代建设初期,采取了“中央政府投资、中央政府管理”的模式,将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迁到筑波加强其科学研究的聚集研究能力,使其成为全日本科学研究的中心,这其实也是筑波科技园一种竞争力,即创新研发能力很强,这是其他大学科技园所不可企及的。
(三)大学主导型受到硅谷的启发,从创业环境、大学的作用到政府扮演的角色,英国剑桥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与硅谷有很多相似之处。
剑桥大学在剑桥科技园的发展中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其由剑桥大学投资创建,土地也是归其所在学院所有。
剑桥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主要是借鉴了剑桥大学的各种资源,并能将这些资源优化配置。
一系列有利于研究成果向校外转移的政策推动了科技园的发展,例如:知识产权归教师所有这一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教师转化科技成果参与创办企业的积极性。
凭借在计算机、生物、物理等学科的领先的科研水平,许许多多的大学科研成果都具有可开发性,而且园区内的很多企业都是借鉴于某项或者某些大学内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起来的。
英国剑桥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也是备受推崇的,其竞争力就在于它强大的高校知识、科研成果等资源集聚流动的能力,不管是大学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剑桥科技园都能很好的吸收利用。
(四)市场主导型作为典型的市场化运作的大学科技园,美国斯坦福工业园是著名的硅谷的前身。
斯坦福工业园诞生于二战后,由在大学校园中划出的一部分土地上兴建起来的现代化实验室和厂房组成。
工业园的诞生并不是受到政府的号召,所以政府在工业园的运作过程中不扮演任何角色,因为园区本身就有良好的创业环境,这样使得一些有兴趣的创业者能够主动前来园区内进行创业,但作为一个外部的监管者,政府承担着创造环境、制定规则、提供服务等责任,并通过一定的科研资金的资助和政府采购来支持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政府不会对园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监督检查。
斯坦福大学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与企业加强互动,实现科研成果向技术的快速转移。
通过一系列高技术人才和企业集聚机制的制定,为新企业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同时,创业公司所取得的成就,加上高技术、高风险同时高利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科技园独到的园区环境吸引了更多的创业者的到来。
美国乃至全世界风险资本家又随着园区高技术、创业者和创业思想的集聚而不断涌入,为新创企业带来风险资本。
斯坦福研究园集聚优势的自我良性循环最终促成了整个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斯坦福研究园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科技园孵化能力的强大,而这就是斯坦福研究园的竞争力,孵化企业的成功率以及项目的成功率都是很高的,并且高新技术大量在此产生,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风险投资金融环境。
三、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世界范围内的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也是多元化的。
但是总体来说,不管哪种模式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立的。
主要是从科技园的创办主体来分类,科技园可以分为两类:(一)第一类是单一主体举办也就是单所大学主办,具有代表性的是剑桥与斯坦福等科学园,这一类对于大学的要求较高,是由学校单独规划与建设。
例如斯坦福科学园,从二战结束后,斯坦福大学划出一部分校内土地建立现代化实验室和厂房,形成最初的工业园区。
它从建立初期就单纯以后自身的创新能力与环境来吸引世界各地的创业者而没有依靠政府。
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科技能力来吸引企业,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的教学人员能够进入企业实践。
两方面互相促进。
在斯坦福科学园建立之后,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首先是法律支持,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中小企业投资法,从经济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另外美国政府市场经济的运行有一套完整的法规,有据可依。
为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政府同时给予补贴及采购,为斯坦福科学园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经费。
(二)第二类是合作建立的科技园一般来说是指多方合作建立的科技园,包括国家与地方联合主办、政府与大学联合建设、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主办和政府-企业-大学联合举办这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别是日本的筑波科学城、韩国的大德研究园地;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的128号公路高技术园区;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德国的西柏林革新与创业者中心;德国的卡尔斯鲁厄技术工厂;新加坡科学园等。
目的在于推动基于知识转移和创新的区域经济发展,通常而言,这类科技园发展主要是基于多个举办主体间的充分合作,公共资金是这类科技园区建设初期的主要投入。
内容摘自:《2015-2020年中国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