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教授博士介绍

合集下载

为了心中的“中国香”——记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容柏

为了心中的“中国香”——记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容柏

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当年服从 国家分配到广西农科 院工作 , 离家 乡确 实远 了 , 但 离 自己憧憬 的 目标 近 了。 没有广西这方热土滋润 , 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 ” 这
上送种子 人国家种质库作长期保存 ;
他, 参加 国家攻 关项 目“ 广 西野生 稻资源抗 病 虫性 鉴定研究 ” 和“ 广西 野生稻 耐冷性 研 究” , 负 责 对“ 三虫” ( 稻瘿蚊 、 稻飞虱 、 稻 白背 飞虱 ) “ 两病” ( 稻
硬是 冲破 复习过程 中遇到的一道道坎 , 一举考上 了
惊喜之余 , 李容柏全身心地投入对广西野
的研究 , 围绕水 稻种质改 良这个 主攻方 向 , 抓 生稻 资源 收集 、 整理、 保存 、 研究 、 开发利用 这/ 1
颇有 名气的华南农 业大学 , 成 了当地 的一段佳话 。 1 9 8 2年春天 , 李容柏顺 利完成学 业 , 凭借优 异 的成绩被分 配到广西农 科院工作。 南 宁与茂名远 隔数百公里 。 离 乡别井 到遥 远的 异 乡工作 , 对 报效故 乡心切 的李 容柏来说 , 起初 确
实感 到很不是 滋味 , 而且他很 清楚 , 与改革 开放 的 前沿 广东相 比 , 广西经 济 比较 落后 , 科 研条 件 比较
差, 生活也 比较艰苦 。但是那时强调 的是 要服从 国 . 家分 配 , 所 以他 也就提上 简单 的行李 , 踏上 了前往
三农聚焦‘ 本 刊专 访
点, 和研 究所 的科技人 员一起 , 开 展 了大 量深人 细
“ 第二 故 乡” 萌动 理 想饷 绿 牙
5 0年代末 ,李 容柏 出生在广东茂名 市一个 山
他看 准了野生稻研究方 向 , 加入到野生稻资 源石

选修

选修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任课教师介绍曾千春,男,1964年11月生,博士,教授,云南省第7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先后在湖南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和四川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联合培养)毕业,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3年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分子生物学博士后出站;2004年享受云南省人事厅高层次人才补贴与工作经费;2008-2011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食品与农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

1987年参加工作,2007年任职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生导师,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

东亚与东南亚热带生物资源研究与发展(Eastern Tropical Bionet, ETB)中国分会理事,美国离体生物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学基础与作物学学科同行评议专家。

主讲“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和“蛋白质与酶工程”。

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现代生物技术概论”和“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主要从事杂交水稻生物技术育种、甘蔗转基因和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973、863、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多项。

作为执笔人申报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同行专家评议通过率100%,2006年1月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

曾获云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称号,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45篇,参编专著2部。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课程介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加酶洗衣粉等现代生物技术产品已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愈来愈多的同学希望了解(掌握)生物技术产生的简要历程,生物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生物技术发展对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及其他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本课程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生命的中心法则、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基础生物技术知识,较全面地介绍生物技术五大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张福锁 土壤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

张福锁  土壤植物营养学 中国农业大学

张福锁土壤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男,1960年10月出生,汉族,陕西省凤翔县人,德国Hohenheim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1986年至今在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际植物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兼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营养生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土壤与环境》编委《Pedospere》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副主编,中科院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开放实验室、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实验室、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中科院沈阳生态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和山东省旱作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和山东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四川农科院、陕西农科院、河南农科院、河北农科院兼职研究员。

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几年来,张福锁教授在植物营养生理、生态和遗传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发现并经系统研究证实禾本科植物不仅在缺铁,而且在缺锌条件下能够合成和分泌特异抗性化合物-植物铁载体,改变了国际植物营养学界普遍公认的缺铁专一性反应的机理的观点。

进一步发现并经大量试验证实植物铁载体对土壤养分活化能力的非专一性,改变了那种植物铁载体只活化铁,而不活化其它养分的观点。

证实根质外体是植物铁、锌等养分的贮备库。

小麦在缺铁或缺锌的条件下,可在根质外体富集和活化所需养分,从而减少土壤颗粒的吸附、根际微生物的破坏和其它环境条件对其适应性的不良影响。

这一结果初步揭示了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机理具有优越的生态学意义。

在这些突破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提出根际微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并在生产实践中得以验证、丰富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体系,并以此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主讲教师简介-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主讲教师简介-吉林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附件2:主讲教师简介1.王宁宁,女,副教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自工作以来,主讲本科生《普通遗传学》课程,公开发表论文:《Mutation of the RDR1 gene caused genomewide changesin gene expression, regional variation in small RNAclusters and localized alteration in DNA methylation in rice》,BMC Plant Biology,2014.06.30;《Tissue culture-induced heritable genomic variation in rice, and their phenotypic implications》PLos One,2014.05.07等。

近年来主持课题:《非生物胁迫对水稻Osrdr1突变体表观遗传变异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青年,2015.1-2017.12);《不同化学试剂对水稻突变体种质资源的筛选》(吉林省科技引导计划2015.9-2018.9)等。

教学上:2011年荣获农学院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2015年农学院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2015年吉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基础组一等奖。

主持教改课题两项(省高等教育协会1项,在研;吉林农业大学高教所1项,已结题)。

2.耿艳秋,女,副教授,吉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博士。

主要讲授本科生《作物栽培学》、《农事学》、《农学基础》、《现代农业与技术概论》等几门课程,为全校学生开设《特种玉米优良品种与栽培技术》、《农业推广学》两门选修课,为研究生讲授《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

公开发表《灌浆乳熟期不同土壤水势对苏打盐渍地水稻产量及生理性状的影响》、《“四年不断线”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效果》等10余篇科研教学论文,近年来主持参加《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效率与质量的制度与措施研究》、《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长白山经济植物轮叶党参栽培及开发研究》、《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化农田水盐调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项教学科研课题。

案例教学在“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案例教学在“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案例教学在“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作者:赵新华高士博蒋春姬于海秋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4年第25期[摘要]“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对案例化的教学需求较为迫切。

针对案例教学在沈阳农业大学“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教学的运用中存在的案例选择不当、案例呈现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和教学方法不够创新等问题,分别从典型案例开发、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性强的高层次农业人才。

[关键词]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案例教学;应用探索[基金项目] 2023年度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案例课程体系建设”(2022-yjs-15);2022年度沈阳农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农科背景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耕作学为例”(2022-20);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寓传统农耕文化思想育农学时代新人的探索与实践”(23NL0427);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教师跨界创新发展及教研融通的研究与实践”(2022440)[作者简介]赵新华(1978—),男,辽宁盘锦人,博士,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花生栽培和育种研究;高士博(1987—),男(满族),辽宁抚顺人,博士,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智慧农业生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25-0153-04 [收稿日期] 2023-12-26引言“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是农艺与种业专业研究生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以植物生产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农作物、园艺植物、牧草等植物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理论与技术,旨在使学生掌握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有机农业和抗旱节水等现代农业生产理论与关键技术。

甘肃农业大学柴强教授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柴强教授简介

甘肃农业大学柴强教授简介柴强,男,甘肃武威凉州区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主管本科教学与校外试验站建设工作。

1972年4月生,1995年毕业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

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委员,中国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员。

主要致力于多熟种植、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的研究工作。

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甘肃省陇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扶持计划获得者。

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地厅级奖3项,申报国家实用专利1项。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参编《新型多熟种植》、《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理论、技术、潜力》、《节水农业在中国》、《节水农业技术》专著4部,参编《农作学》、《农业生态学》以及研究生教材《农作学》3部。

主讲“植物化学生态学”、“农作学”、“农业生态学”、“生态学”等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

主要从事多熟种植、循环农业和节水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共主持和参加完成科研课题17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编教材和专著5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Crop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农业大学优秀青年人才、甘肃农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甘肃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柴强近五年承担的国家及省级重大科研任务1 西北内陆灌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07BAD89B1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2010 666万2 高效绿洲建设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2007BAD46B0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07-2010 20万3 间套作物水分竞争与互补的根间作用机理307712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柴强2008-2010 26万4 绿洲灌区节水高效多熟种植技术体系集成研究20100405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1-2013 25万5 禾豆间作消减豆科作物氮阻遏的作用机制31160265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柴强2011-2015 56万6 绿洲灌区节水高效多熟种植技术体系集成研究省财政厅高校科研事业专项费无项目编号2010-2013 25万2010-2011年发表学术论文CH Y ang,Q Chai,GB Huang. Root distribution and yield responses of wheat/maize intercropping to alternate irrigation in the 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Plant Soil Environment, 2010,56:253-262Caihong Y ang,Gaoba Huang,Qiang Chai. Water use and yield of wheat/maize intercropping under alternate irrigation in the oasis field of northwest China.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1,124: 426-432杨彩红, 柴强, 黄高宝. 荒漠绿洲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18:782-786齐万海, 柴强. 不同隔根方式下间作小麦玉米的竞争力及产量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18: 31~34柴强,杨彩红,黄高宝. 干旱区绿洲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的耗水特性. 中国沙漠. 2010, 30:1152-1159柴强. 分根交替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12:46-51柴强,罗照霞,杨彩红. 绿洲灌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灌溉排水学报. 2010,29:126-128张虎天,郭丽琢,柴强.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体系生长状况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92-96齐万海,柴强,于爱忠. 间作小麦的边行效应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0,45:72-76郑立龙, 柴强. 间作小麦、蚕豆的产量和竞争力对供水量和化感物质的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19:745-749柴强,黄高宝. 西北现代绿洲农作制现状与问题及其关键建设技术.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32: 102-106陶志强, 柴强, 杨彩红,等. 交替灌溉对间作小麦蚕豆产量和根系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46:34-38史中欣, 柴强, 杨彩虹,等. 带型配置及施氮量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46:39-43。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李剑豪
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
李剑豪,男,广东江门人,研究员。现任省农科院畜牧所养猪技术研究室主任。1986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同年分配到广东省农科院畜牧所主要从事良种猪的育种与推广工作。在猪的繁殖、育种、实用养猪技术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能熟练解决养猪生产中的难题,担任省各地多个大型猪场的顾问。
张辉华
广东省佛山科技学院
张辉华,男,博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技术专长为动物营养与免疫。1995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毕业后至今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任教。2001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博士学位,在动物营养与免疫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专家
姓名
工作
单位
基本介绍
专家风采
张业光
深圳市果菜贸易公司
张业光,男,农学博士、高级农艺师,是广东卫视珠江频道《摇钱树》栏目特邀专家,广东省政协委员,农民最喜爱的著名资深农业专家。现任深圳市果菜贸易公司总农艺师。
张博士17岁开始务农,文革后第一届(77级)考入农业大学,接受过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生的系统教育。从事大学教育与科研工作1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赫。在昆虫毒理学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蔬菜无土栽培(工厂化农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做出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印楝素植物性杀虫剂的研究”、“非洲山毛豆杀虫成分研究及应用”、“深圳无公害蔬菜系统工程技术推广应用”等多项科技成果。
马培恰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
马培恰,男,研究员,现任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柑桔室主任,中国柑桔学会理事。1982年本科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园艺系后,一直在广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从事果树选育种、引种及栽培技术,尤其擅长柑桔选育种、栽培技术及无病毒苗的培育,能熟练解决柑桔生产中的难题;也熟悉其他南方优稀水果的生产技术。

拉丁文

拉丁文

3.菌物在真核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过去传统观念认为,真菌是一类低等植物。如林奈
Linnaeus (1753) 的两界(植、动物)系统中,真菌属于植
物界下的一个门——菌藻植物门。后来又被诸多植物分类
学家将其放入植物界中的真菌门。
但近三十多年来人们对真菌有了新的认识。国外情况自不 必说。在我国,1993年5月中国菌物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
二、工具书的使用
1. 书:上册主要是拉丁文词汇部分。各词条后注明有词类、
性、数、格及其范例。下册主要是语法、句法和特征描述或集
要的范文。 2. 书: 3. 书:包括几千个用于创造生物名称或术语的词及拼合形式, 每一词或拼合形式后面是它的希腊文、拉丁文或其它文种名称
的词源。
4. 书:前一部分为与菌物有关的英汉名词(含不少拉丁文或 英语化的拉丁文);后一部分为菌物各级分类单位的拉丁文汉
行,根据裘维蕃先生提议,将真菌看作是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
而三足鼎立的一个界——菌物界。吞食、光合作用、吸收营养乃
这三个界(多细胞真核生物)的最重要区别。[裘维蕃(1993)
在“中国近三十余年来菌物进程简述”大会报告中,对这一问题 作了精辟论述。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共交流 有关论 文283篇。] 这一分类主张的缺陷是菌物界的概念模糊,并非都 是吸收营养(如 部分 类原生动物和假菌)。
要求形容词和名词连用时这种变化要一致。
例如“埋生的椭圆形的褐色子囊果”(主格) : a.3 a.2 a.1 s.
s. ( pl. n. II -nom.) ,a.1(pl. n. nom.), a.2 ( pl. n. nom.) ,
a.3 ( pl. n. nom.) 其中s.为“ascomata‖。但如果是“在…子囊果中”,那就 不能用主格了,而变成 夺格了。其s. 、a. 又要相应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0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6人,硕士学位的12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9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

学院还拥有双聘院士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学者1人,全职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另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等3人,“长大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

361220510
152025
30
35
40
博士硕士本科
专任教师学历(学位)结构图
专任教师学历(学
位)结构图 38%30%32%
名师荟萃
教授、副教授、博士
》发表,
博士,杂草防治方面的研究。

部,
李志新
学院博士,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与品种改良。

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项目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
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成果
,女,华南农业大学遗传学博士,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