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因子及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和配套技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和配套技术

短条脉肿 , 穗时穗颈缩短 . 实率很低 。 抽 结
2 发 病 原 因
健 身栽 培技 术 措 施
43 “ ” — 要 因地 制 宜 . 当提 前 播 种 期 . 避 — 适
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 要 通 过 白背 飞 虱 等 害虫 进 行 传 播 。 主 病 株 本 身不 相 互 传 毒 . 子 也 不 带 毒 , 虱 介 体 在 病 株 上 吸食 汁 种 飞 液获得病毒后 。 身带毒传播 。 不会经卵传到下一代 。 终 但
11 秧 田 期 症 状 .
植 保 部 门应 认 真 贯 彻 “ 防 为 主 . 合 防 治 ” 预 综 的植 保 方 针 . 加 强 对 白 背飞 虱 的 迁 入动 态 进 行监 测 . 条 件 的科 研 部 门要 加 强 白 有 背 飞 虱 的带 毒 检 测 , 当地 领 导 决 策 和农 民防 治提 供 科 学依 据 。 为
l 主 要 症 状
3 . 强化 监 测 预 报 . 时 指 导 防控 4 及
典 型 症 状 : 株 明 显 矮 缩 , 子 短 小 、 直 、 绿 , 系 呈 黄 病 叶 僵 深 根 褐 色 , 发 达 . 根 少 而 短 , 节 位 分 枝 , 节 部 有 不 定 根 ( 生 不 须 高 茎 气
3 综 防 策 略 31 领 导 重 视 . 施 有 力 . 措 各 级 有 关 领 导应 把 预 防南 方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工 作 纳入 政 府 为 民办 实事 的一 项 主要 工 作 来 抓 。保 证 资 金 、 员 、 术 措 施 到 人 技 位 . 争 把 病 害 引 起 的 损 失 控 制 到 最低 限 度 。 力
根 )上 部 叶 片 近 基 部 叶 面 可 见 凹 凸不 平 的 皱 褶 , 病 初 期 叶 背 。 发 面 的叶 脉 和 茎 秆 上 有 蜡 泪 状 大 小 l2 m 的纵 向瘤 状 突起 . 期  ̄m 早 为 白色 。 转 黑 褐 色 , 瘤 产 生 的节 位 因 发 病 时 期 不 同而 异 , 后 病 早 期 发 病 的 病 瘤 在 下 节 位 ,发 病 的 时 期 越 晚 。病 瘤 产 生 的 节 位 越 高 。 同生 长 期 的水 稻 发 病 后 症 状 有 所 不 同 。 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策略和配套技术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的策略和配套技术

位分枝 , 节部 有倒生 不定根 ( 生根 )上部 叶 茎 气 ,
片近基部 叶面可见 凹凸不平 的皱褶 , 发病初 期 叶 背面 的叶脉 和茎杆上有蜡 泪状 大小约 1 m -2 m的
等害虫 进行 传播 。 株本 身不 相互传 毒 , 子也 病 种 不带毒 , 白背 飞虱介体在病 株上吸食 汁液获得病 毒后 , 终身带 毒传 播 , 不会 经卵传 到 下一代 。 但
作者简 介 : 圣河 , 刘 农艺 师 , 一直从 事植保 植检工 作 。

3 一 8
绿色腑控
嘲 比 楫 保
21 年第 4 01 期 总第 16期 2
④ 脚 。 1 p『 Sc e
产资料 , 多蔬 、 享等方式提 高预报准确性 , 共 正确 指导本 地 防治 。
34 强化监 测预报 。 时指导 防控 . 及
高度感 病 , 应缩短 间隔期 , 加用药次数 , 注意 增 要
福 建农 林 大学 谢联 辉 院 士在 防控 技术 上 提
出 了 “ + , “ 、 、 、 、 、 、 、 加 8 2 即 水 肥 土 种 密 保 管 工” ’
交 替用药 , 延缓 白背 飞虱产 生抗 药性 。 423 科 学用 药, 护 自然生态平衡 .. 保 选 用农药 时应注意长效 与速效相 结合 , 选择 高效 、 低毒 的对 口农药 , 防止环境 污染 , 护农 田 保 自然生 态平 衡 。 经多 年 的 田间试 验示 范 , 介绍 现
本 田初期染 病 的稻 株 , 明显矮缩 ( 为正 常 约 株 高 1 )上 部数 片 叶的 叶枕重 叠 , 叶破 下 叶 / , 2 心 叶鞘 而 出 , 或呈螺旋 状伸 出 , 叶片短而僵直 , 叶尖 略有扭 曲畸形 , 主茎 和早期 分蘖 尚能 抽穗 , 但结 实 率低 或包穗 、 小 , 穗 似侏 儒 病 。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控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携毒传播,具有传播流行速度快、发生范围广、危害损失重,为害隐蔽等特点;2010年首次在本县发现,发病面积达0.5万多亩,重发田块丛发病率高达90%以上,产量几乎绝收。

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与否,关键取决于南方白背飞虱虫源带毒率高低和迁入量大小。

今年白背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大,初见期5月8日,与去年相同,5月21日灯下诱虫345只,到6月1日灯下止共诱白背飞虱1722只,去年同期仅19只,已出现三次迁入峰,分别为5/21、5/27、6/1日,如果迁入的白背飞虱虫源带毒率高,即会出现“落地成灾”之势,即白背飞虱迁入20-30天后田间稻苗出现“矮缩”灾害暴发。

据分析,2011年我县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有发病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局部有大流行可能,对单季稻生产构成极大威胁,若防控不力会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安全。

为此,各乡镇应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知识,务必在每个村部、集镇、农药店等张贴防控技术资料,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面提升稻农的防灾意识和控病水平。

一、发病症状1、典型症状:(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片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2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气生根及高节位分枝;(3病株茎秆表面有1~2毫米大小乳白色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4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5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期越晚,产生的节位越高;(6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或褐黑色。

2.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植株矮小,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

3.分蘖期症状: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控措施
籼稻 、糯 稻 品种 都 表现 感病 ,但 不 同 品种 的感病 程
2 迁 到 秧 苗 0 上传 毒 ,防控 效 果较 为理想 。
I 工 稻;育秧移栽田重于直播田;杂交稻重于 育期 避 开 白背 飞 虱迁入 高 峰期 。
l 雪 混栽区重于连片稻作区 同时 ,病 害逐 年

绿 、 拔 变 深
一 病特 点
南 稻黑 缩病是以 性害 方水 条矮 迁飞 虫
关 键 时 期 ,在 传 毒 媒 介 昆虫 传 毒 之 前 将 其 彻 底 消 灭 ,减 少 白背 飞虱传 毒 的机 会 ,控 制病 毒传 播 。在 此基 础 上 ,加 强 田间肥 水 管理 ,提 高 水稻 自身 的抵
抗 能 力 ,以减 轻病 害 的发生 。 再生 稻 。 中稻 适 宜 播 种 期 为 4月 中 旬 ~5月上 旬 ; 早 中稻 以 3月下 旬 ~4月上 旬 为适 播 期 ;再 生 稻播
毫 著 等 特 点 。主 要 表 现 : 中 、 晚 稻 重 于 早
' j 常 规稻 ;中稻 、瓜 后稻 、单 晚 、双 季晚 稻

种 期 为 3月 中下 旬 。总 的 原 则 是 根 据 种 植 茬 口安
排 ,调整 好播 种 时 间 ,因地 制宜 ,尽 可 能使 感病 生 .
42 重点 保护 中稻 、单 晚和 晚稻 秧 田 . 421 培育 无 病 秧 苗 。秧 田要 尽量 远 离 双 早 稻 田 , .. 提倡 集 中连 片育 秧 、统 一 育秧 ,便 于集 中管理 。有 条 件 的地方 可采 用 防 虫 网或无 纺布 覆 盖育 秧 , 阻隔 白背 飞 虱 迁 入 秧 田剌 吸 传 毒 危 害 。播 种 后 , 可 用
害状 症
秧苗 期感 病 ,稻株 严 重矮缩 ,叶色 深 重病 株 枯 死 ;本 田初 感 病 稻株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1南方水稻黑条性矮缩病的发病症状Article 1 black southern rice dwarf virus disease symptoms水稻各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不同生育期的稻株感病后表现症状有所不同:Rice each growth period were sensible, but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 of rice plants infected after the symptom is different:1.1典型症状发病植株明显矮缩,根系不发达,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叶色深绿,剑叶或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折;叶背及茎秆表面有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的瘤状突起,早期是乳白色,后期是褐黑色;病株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

1.1 typical symptom onset plant significantly short shrinkage, root developed, fibrous root is little and short, serious when yellowish-brown root; Sword, dark green leaves and upper leaves adaxially visible uneven buckling; Back and stem surface wax with dot, longitudinal strip are arranged in a calyx tumor, early is ivory, is late brown-black; Strain section of raw fibres and high section of a branch.1.2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出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深绿,叶脉有不规则蜡白色瘤状突起,后变成黑褐色。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0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与症状
病因分析
病毒传播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一种病 毒引起的,主要通过白背飞虱、 灰飞虱和褐飞虱等害虫传播。
Hale Waihona Puke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的水稻对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弱 的品种更容易感染病毒。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 毒的繁殖和传播,因此雨季和洪 水泛滥时期更容易爆发该病。
案例总结与启示
总结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对 水稻生产构成巨大威胁。其发生和传播与气 候、种植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采取综 合防治措施。
启示
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监测和预警,提 高种植户的防治意识和技能,推广抗病品种 和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是有效控制该病害 的关键。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水稻种 植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种植户的应对能力。
生物防治
生物农药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南方水稻黑条 矮缩病,如使用病毒抑制剂等。
生态调控
通过改善稻田生态系统,提高稻田 生物多样性,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天敌利用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自然 敌害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04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病原鉴定与基因组学研究
病原鉴定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为一种属 于植物病毒的呼肠孤病毒,其基因组 由单链RNA组成,包含10个开放阅读 框。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因与症状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进展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案例分析
0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平乐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概况及防控对策

平乐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概况及防控对策

湿度适宜 , 利于 白背飞虱生长传毒为害。 3 3 耕作制度复杂 .
多年来 , 平乐水稻播插期很不一致 , 栽插时间拉
顷, 一般发病 田块病丛率 1 %~1 %, 0 高的 l %~ 1 3 %, 0 最高 4 %, 6 全县加权平 均病丛率 48 %。发 .9 病较重的品种主要有辐香优 9 、 8川香 8 Y两优 1 号、 号、 Y两优 3 1 、 28 泰优 9 、 9宜香系列、 中优 27 0 等。 12 田间发病特 点 .
测鉴定正式确诊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 但在此之 全县晚稻加权平均病丛率 21 %, . 8 造成了较严重的损 T 8 27 中优 22 湘丰优 9 9 优 0、 7、 号等 ;00 , 21 年 南方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 , 全年发生面积 06 万公顷, .2
[ 作者简介 : 刘兆鸿(94 , , 17 一)男 广西平 乐县人 , 艺师 。 农 ]
3 全县发生面积 0 1 万公 顷;0 8年全县发 生 %, .3 20
1 发生概况
1 1 发生基本情况 . 平乐县在 2 1 年早稻期间经采集病株标本检 00 前几年 已有不同程度的发生。20 ~2 0 年 , 0 2 0 3 平乐 县稻田间已发现有零星病丛 ( 主要发生在秋季杂交
水稻制种田)20 ;04年晚稻 , 有部分农户反映个别水
年虫量大于下半年 , 12 第 、 代发生较轻 , 3 第 代发生
最重 , 是早稻主害代 , 4 5 第 、 代发生轻 , 6 7 第 、 代发 生较重, 是晚稻主害代。4 中旬左右 , 月 田间可见外
地迁入的第 1 代成虫 , 在早稻秧苗现青 以后 , 1 第 代 带毒 白背飞虱成虫迁 移到早稻秧 田进行 为害和繁 殖, 成为当年的初侵染来源 , 在早稻秧 田及早插 田繁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方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案例分析•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研究展望目录0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概述定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主要在南方稻区发生。

症状识别患病水稻植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片短小、僵直,叶脉有不规则的黑色条纹,严重的甚至出现枯死现象。

定义和症状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南、西南等稻区。

分布该病害可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危害分布和危害病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是一种水稻条纹病毒。

该病毒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其中以稻飞虱为主要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稻飞虱的唾液进入水稻植株体内,从而引发病害。

此外,带病毒的稻草和稻谷也能传播病害。

病原和传播途径0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识别症状鉴别苗期01叶片颜色深绿,比正常苗短小,叶片皱缩,稻苗粗壮,心叶抽出缓慢,部分稻苗心叶扭曲、发黄或白化,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停滞,分蘖严重减少甚至没有分蘖。

插秧后02插秧后发黄、发僵,病株矮小,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弯曲,不结实或粒少。

穗期03病株严重矮缩、黄化,不能抽穗或抽出的穗极短、扭曲、粒少。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刺吸式害虫传播病毒。

传播途径发生条件发生规律高温、干旱有利于白背飞虱等害虫繁殖和病毒传播,从而有利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症状最严重、最明显的时期是苗期和穗期。

03发生规律020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存在差异,一般抗性强的品种发病率低,产量损失也相应较小。

气候条件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白背飞虱等害虫繁殖和病毒传播,从而有利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

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施肥不足、灌溉不当等,会导致水稻生长不良、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流行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因子及防控措施发表时间:2019-08-28T13:12:34.7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作者:李龙惠[导读] 流行因子以及影响水稻发病因素的研究,提出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措施。

茂名市茂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东茂名 525000摘要:自200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广东省发现以来,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区域对该病的防治策略一直在不断优化,收益也大相径庭。

本文所述即为通过对该病的发生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流行因子以及影响水稻发病因素的研究,提出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流行因子;防控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是在2001 年首次被发现于广东省阳江市,是近几年我国南方稻区危害性较大的一类新型病毒。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2009年,发生在我国广东、湖南、海南、江西、广西、浙江以及福建、等水稻主产省区,严重影响着我国水稻主产区的健康发展,该类病毒覆盖面积较大,大约 33.33万 hm2的水稻区都被荼毒,而水稻区基本失收面积为 6 666.67 hm2[1-2]。

根据相关人员调查、实验,该病毒的传毒介体主要依靠白背飞虱,而这种白背飞虱在获得毒性后,便会终生携带该毒性,虽然该虫类无法经过排卵传播毒性,但该虫类的幼虫、成虫都可传播毒性。

白背飞虱分布较为广泛,几乎覆盖我国全部水稻区,白背飞虱每年都会进行往返迁飞[5],因其迁飞特点,南方黑条矮缩病扩散较快、并且种植人员很难进行监测防控,因此,南方黑条矮缩病对我国水稻产区造成的危害以及损失非常严重。

1.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作症状分蘖变多,分叶宽阔、短小,叶子变为深绿色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症状,并且叶子的叶脉及静杆上有呈现出蜡白色,之后变为褐色瘤状呈短条状凸起,抽穗小或根本不抽穗,结实率低,感染后症状在不同生长阶段也有不同。

苗期发病后,心叶生长缓慢,叶短而宽,叶硬而密,叶绿而硬,叶脉呈蜡白色且有不规则凸起,瘤状,后变为黑色、褐色,短根,短株,无头,常早逝。

分蘖期出现过多分蘖,主茎和早期分蘖仍能抽出较小稻穗,但稻穗常藏于叶鞘内部。

若在拔节期发做,其穗颈缩短,其叶变短变宽,且结实率较低。

在叶和茎的背面有短条状结节。

水稻病害后的典型症状是植株短,叶片呈现出深绿色,叶柄背面呈乳白色或蜡白色条状,茎节处有小的深褐色突起,分蘖较多,不抽穗或抽穗不良,结实率低。

在剑叶或叶顶可见凹凸褶皱。

在一蔸中约有1到4根水稻植株比健康植株短约1/3,半全穗。

典型症状:病株叶色深绿,上叶表面凹凸不平(多在叶基部)。

病株地上神经节有倒立的须根和高节的分枝;病变干细胞表面有大小约1-2 mm的乳白色结节(明显手粗糙感),结节纵向排列成蜡状斑点,早期呈乳白色,其后发育为褐黑色;病变结节的位置随易感期的不同而不同,感病期越晚,结节位置越高。

苗期症状:稻苗呈深绿色,心叶生长缓慢,叶短、硬、密,叶脉呈不规则蜡白色结节性突起,后期呈黑色、褐色。

枕叶距离缩短,下叶鞘包裹叶鞘。

植株较短(不到正常植株的1/3),后期结实率低,且经常提早死亡。

分蘖期症状:病株多分蘖较多且上部分出的叶片与叶枕重叠,心叶被出下叶叶鞘或从下叶的枕口呈螺旋状生出,叶子短而硬,顶端扭曲。

主茎和早分蘖的病株仍可抽穗,但穗难以结实,或包穗,或小穗,如矮秆病。

抽穗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萎缩簇生,病株或可抽穗,但抽穗小、实粒少、结出的实粒轻,稻粒被半包在叶鞘中,旗叶变短、变硬;叶片基部、上叶以及中叶可见垂直褶皱;而茎秆下部节间、节上会有蜡白色、黑褐色结节[2]。

2.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作特点1)从近三年内的发生情况来看,单季晚稻对该病的抵抗力最弱且最易发生,连作晚稻次之,早稻的抵抗力最强,这主要与水稻生长时节和白背飞虱的习性有关。

一般本季晚稻在5月下旬播种,6月中旬移栽,而6月上、中旬是携带毒性的白背飞虱初期迁入的第一个高峰期,而此时单季晚稻正处于秧田中、后期和移栽期,稻田中白背飞虱密度较高,稻株易受感染,而此时处于拔节期的早稻即使受到病毒感染,也不会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而连作晚稻正处于播种和秧田初期,受虫密度小,因此受影响较小[3]。

2)同一区域的单季晚稻在不同的播种时间内受到的影响也不同,有早播田块受影响较重,晚播田较轻的特点。

经2010到2012年3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出现较重病情的田块一般是5月5~15 期间播种、管理粗放的单季晚稻田,调查显示2012年兰溪柏社乡在5月10日播种0.13 hm2水稻,由于播种前期监管较弱,因此并未对稻田进行任何防治措施,病情指数高达48.5%,水稻产量约为64%;而2010年婺城区沙畈乡于5月份播种0.10 hm2水稻,发病的稻株占70%,基本绝收[3]。

3)从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发生在时间和地域的跨度上几乎没有规律可循,这也是该病毒难以防治的原因之一。

该病首次发现时间为2001年,发现于广东阳西县。

后来,在2008年海南、广西、江西、安徽以及湖南、等地均发现该病。

之后该病经鉴定其病原属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新种类。

2009年该病在我国南部多个省区发做,覆盖面积为180多万亩,造成1.2亿斤产量损失;而该病毒多发作于晚稻,在2010年云南富宁县就曾发生,经调查文山州广南县、硕山县、富宁县、红河州蒙自县、建水县,玉溪市元江县等地于8月份均发现黑条矮缩病毒[4]。

3.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主要因子经浙江省金华市2010至2012年6月份白背飞虱迁入量以及带毒率的调查显示,白背飞虱迁入量变高,发病稻株面积就会越大,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作率约在90%以上,一般发作在单季晚稻秧田中,并且稻株发病率与白背飞虱所带毒率为正相关,意味着该飞虱数量相同时,其带毒率越高,稻株发病率同样会升高。

不仅如此,水稻发病率与梅雨季降水量有关,经调查显示,水的含量影响白背飞虱的繁殖与活性,而6月正是南方梅雨时节降水量最高的时期,因此,梅雨时节降雨量越高,白背飞虱的数量越少[5]。

综上,水稻的易感期主要在秧苗期以及本田初期,把节后不易感染,而随着病毒的分布范围的扩大,发生会逐年加重,且中晚稻以及连作晚稻病情重于早稻,发病的轻重主要与白背飞虱的迁徙习性以及梅雨时节的降水量有关。

4.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的防治、防控措施结合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作特点、携带因子,应采取治虫防病、治秧田保大田、切断传毒链等防控策略。

以秧苗期、本田初期为关键时期,进行科学防控。

在实际防治中,应加强对白背飞虱的实时监控,对重点田采用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科学防治策略,同时保证化学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开展防治工作,防治南方黑条萎缩症的技术措施具体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对秧苗进行组织化管理程度,对秧苗进行统一防治。

①对植保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进行大力推动,对秧苗进行统一的预防与治理,对秧苗进行统一插秧、统一培育、统一治虫防病、统一施肥的管理模式,对秧苗的每一阶段进行实时防治。

②加强对散户的农技指导和宣传工作,让每一位农民都能深刻了解到水稻的发病危害以及水稻早播所带来的风险,使得农民在适宜的时机播种,降低水稻的发病率。

③加紧对粮食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土地的统一规划管理,以达到从组织上迅速提高防治水平,保证秧苗科学生长,达到粮食安全产出的目的。

2)清除杂草,切断传毒链。

上文中提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主要白背飞虱携带,与白背飞虱的迁徙有关,水稻的各个生长时期都可能被感染,其中对水稻产量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水稻在秧苗期以及分蘖前期受到感染。

由白背飞虱寄主和毒源主要是水稻中的杂草,因此,切断传毒源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清除杂草。

用科学的除草剂、人力拔除都可以对秧田、大田边杂草进行清除。

3)做好重点田块在水稻分蘖前期对白背飞虱的预防工作。

相对来说,一个地区内单季播种的水稻尤其是早于播种时节且分散播种的田块秧苗的发病率更高,因此对此类稻田应进行重点有效预防治理。

首先要做好的是对白背飞虱的预防工作,其次,如果出现大面积的飞虱灾害,必要条件下使用效果显著的除虫剂。

从理论上讲,在苗期和田间进行良好的选种和病虫害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

苗田和早田病害指数可控制在6%以下,比对参照田低87.5%。

产量损失可恢复到每667平方米380公斤。

4)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发现疾病,高毒力或疑似病害的苗木应在苗期弃栽。

做好田间检查工作,及时拔除病株,在移植后半个月内进行定期进行田间调查。

当病害在田间发现时,应及时将病害植物(灌木)拔除,深埋于田间的泥中,然后重新种植强壮的幼苗,或者从健康的植株上剪下一半的分蘖,把它们移植到稻田里。

同时,加强管理,利用水稻补偿机制,促进水稻幼苗种群恢复增长。

对于病情极其严重的田块,应当及时进行放弃水稻的耕种,改种其他农作物。

5.结束语综上所述,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点对其进行防控时要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根据流行因子的特性,制定出长期、有效、科学、环保的防控策略,是保证水稻产量的必要条件,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1]欧阳水平.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J].乡村科技,2017(13):61-62.[2]邓瑶,刘玉娣,王香萍,等.感染和未感染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白背飞虱成虫唾液腺转录组比较分析[J].昆虫学报,2018,61(4):449-457.[3]王璐丰,胡奎,贺华良,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及白背飞虱成虫对其组分的行为反应[J].昆虫学报,2017,60(4):412-420.[4]陈卓,李向阳,俞露,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药剂的创制与应用[J].植物保护学报,2017(6):905-918.[5]兰汉红,洪小静,黄燃燃,etal.水稻矮缩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福建农业学报,2017,32(10):1165-11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