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

人们在谈论到一个优秀教师时,常常会讲到他良好的教学方法,也必然会提到他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善于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讲解题目时能够灵活多变、一题多解。

应该说,一题多解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要寻找一种最佳、最近的途径。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圆吃了6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6>5”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再提出如下问题:(1)男生有多少人?(2)全班有多少人?(3)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4)男生是女生的几倍?(5)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这样,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像同一道题,老师还可以从分析上多提问,从解法上多提问,从检验上多提问,进行多问启思训练,培养学习思维的灵活性。

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

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2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20%)÷(150×20%÷3)=12(天);②150÷(150×20%÷3)-3=12(天);③150×(1-20%)÷(150×20%÷3)=12(天)。

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④3×[(1-20%)÷20%]=12(天);⑤1÷(20%÷3)-3=12(天);⑥3÷20%-3=12(天)。

综上六种解法,显然后三种解法(尤其是解法⑥),列式简洁,想象丰富,充分可以显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一题多变。

小学生解题时,往往受解题动机的影响,因局部感知而干扰整体的认识。例如:“某商厦共有6层,每两层间的板梯长5米,从1楼到6楼共要走多少米?”

往往由于“每两层5米”和“6层”与学生的解题动机发生共鸣,忽视了“6层只有5段间距”这一特点,而容易得出“5×6”的错解。要消除类似的干扰,就必须进行一些一题多变的训练。

针对解题模式的干扰进行变题训练。如学生学习了工程问题后,求合做工作时间,容易形成这样一种解题模式“1÷(1/A+1/B)”。我们可将条件中的时间改变成分数形式。如“一项工作,甲独做1/2小时完成,乙独做1/4小时完成,如两人合做要多少小时完成?”如老师不提醒,学生绝大多数会把“1/2小时”和“1/4小时”当作工效,仍然列出算式“1÷(1/2+1/4)”来解答(实践统计,第1次这样的错误率在75%以上)。又如学生学过等分除法应用题后,往往见“分成几份”就“用除法计算”。在学生掌握等份除法计算方法后,也要注意变题训练。如设计类似题“6粒水果糖分成3份,最少的1份是多少粒?”可淡化消极的“6÷3”思维定势的干扰。因为“6÷3”计算错了,其实最少的1份是1粒(题中并没有要求平均分)。

通常,教学中的变条件、变问题、条件和问题的互换等,都是一题多变的好形式,但是,变题训练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在学生较牢固的掌握法则、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变题形练,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否则,将淡化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不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求认识问题的正确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要害,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解决多个相同数相加时,乘法的应用就是一个捷径,假如这时仍有学生用机械的加法来做,你会怎么想呢?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使其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从对一题多解的探讨,我们还可联想到教学中的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主要意图是培养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以点带面。例如,在做选择题时,学生往往匆忙找出与题干相符的答案就完事大吉,对其他备选答案不大关心,学习效果往往是单一的。对学习者乃至教学者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其他备选答案为什么不对,错在什么地方,是与题干要求不符,还是本身知识的叙述就错误或以前自己就对这方面的内容存在着认识和理解的误区。学生在做题目或教师在讲评时,如能放开手脚,从备选答案中把所学知识都联系起来,既讲正确的,也讲其他答案的错误所在;既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又要通过相近、相似知识的对比,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复习和巩固。同样的道理,教师在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时,也要全方位地进行剖析,不仅要诱导学生来分析解决问题,给出解题思路和策略,更要指出常见错误及产生原因,对命题的意图、题目的关键词等方面也要作出点评。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善于以典型例题为原型,导出同类的异型,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对其题目的立意、解题思路、解题策略和易产生的误区等归纳总结,形成一个共同的认知体系。这可以使我们由一个知识点的一个侧面考核变为多个方面的考核,变单一知识点的考查为多个知识点的考查,以一题的解答达到多题的学习效果。

从一题多解到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反映出对教学认识和观念的差异,是重形式还是重实质,是看过程还是看目的,是侧重知识的机械记忆,还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相信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数学的,喜欢她的迷人的魅力,喜欢她的多变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高丛林. 《小学“奥数”的教育价值研究》

[2] 陈袆鸿.浅谈孔子教育思想

[3] 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其实

[4] 《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浅见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浅见内容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同一道题有几种解法的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确实是一种在各级数学教学中都常见到的数学现象,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以题多解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要告诉学生一题多解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培养一题多解对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要指导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一题多解;从而调动学生一题多解的积极性,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一题多解方法与技巧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遇到同一道题有几种解法的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一题多解。如“一千零一针,仨半孩子分,每人分几根?”解法一,用整数计算,可得1001÷7×2= 286;解法二,用小数计算,可得出1001÷3.5 =286;解法三,用列方程计算,设每个孩子分ⅹ根针,可列方程

3.5ⅹ=1001,解之,得ⅹ=286由此可见,一题多解确实是一种在各级数学教学中都常见到的数学现象。 数学教学是以各种数学现象作为教学内容的,既然一题多解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而且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加强对学生一题多解能力的培养,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确实大有好处。由于同一道数学题大多有几种解法,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最正确的答案。如果不放心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验证。这样既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节省学生的时间,还能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以题多解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告诉学生一题多解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现象,虽然并非每道数学题都有几种解法,但多种数学题有多种解法却是事实。 二、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培养一题多解对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引起学生对自己一题多解能力的高度重视。 三、要指导学生一题多解的方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B 摘要:在本文里,一题多用特指渗透于同一数学问题里的不同的数学思想;而一题多变则是指对同类数学问题的不同问法与解答的归纳,并进而构建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创造性,创设思维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一、一题多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题多解,指对同一数学问题的结论可以由多种途径获得。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它属于解题的策略问题。上这种课的主要目的有三条:一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二是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三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主体所接触到的不是标准的模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例谈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意义 杨水长 摘 要:高中数学教学中,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形式,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活化,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数学的效果。 关键词: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 创新思维 数学效果 很大部分的高中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不好学、没兴趣.但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又只能硬着头皮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俗话说“熟能生巧”,很 多人认为要学好数学就是要多做.固然,多做题目可以 使学生提高成绩,但长期如此,恐怕也会使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枯燥。 我觉得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 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例题: 已知tanα=4 3 ,求sinα,cos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α、cosα、tan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α= 4 3= α αcos sin ,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α= 5 4 或者 cosα= -54 ;而sinα=53或者sin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α=4 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16 cosα=5 4 sinα=αcos 2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 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α=53,cosα= 54 或sinα=-53,cos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α、cosα、tan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 3,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 4

从“一题多解”转变为“多题一解”

从 一题多解 到 “ ” 多题一解 “ ” 【摘要】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然而仅仅停留在 一题多解 的层面上远远 “ ” 不够的,即让学生的思维无限发散,不注意 收(及时归纳总结方法),那将不利于学生对数 “ ” 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因此,一题多解要关注考纲和考试说明、关注学生的 学情 “ ” 、关 注解法的选择,最终变为多解归一,升华为解一类题的方法。 【关键词】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 文[1]说: “一题多解应该关注考纲和考试说明、 关注学生的 ‘学情’ 、 关注解法的选择。 ” 这一点笔者在高三教学感触颇深。 让我们先看一例: 例 1.已知点 ( ) ( ) ( ) 3,0,0,33,3,0, A B C ABC - D 外接圆为 D e (1)求 D e 的方程; (2)设直线 ( ) 1 :33 l y m x =+ 与直线 ( ) 2 :31 l y nx =- 的交点为P ,且点P 在 D e 上①若 D e 关于直线 1 l 对称,求n 的值;②若 0,0 m n >> ,求证:mn m n +- 为常数。 解法一: (标准答案提供方法)将直线 1 l 与 2 l 的方程联立方程组 ( ) ( ) 33 31 y m x y nx ì =+ ? í =- ? ? 解得 ( ) 31 331 m x n m m n y n m + ì = ? - ? í + ? = ? - ? 代入圆D 的方程得: ( ) 2 2 31 31 ()3112 m n m n m n m + éù + +-= êú -- ?? 化简得 ( ) ( ) ( ) 222 3133212 m mn m n n m +++-=- 移项因式分解得 ( ) ( ) ( ) ( ) ( ) 2 313232232 m n m mn m n n m mn m n +=-++---+- éùéù ???? 化简得 ( ) ( )( ) 2 31331334 m n m n mn m +=+-- 因为 0 m > ,所以 ( ) ( ) 313334 m n n mn m +=-- 移项分解因式得 ( )( ) 31313(31)(1) n n m n n -+=++ 因为 0 n > ,所以 1 3 mn m n +-=- 【评注】此法是参考答案提供的方法,对照题意思路清晰——入口宽,但要想真正化到最 终结果,却不太容易——运算量大。然而这一点符合《考试说明》考查学生运算求解能力的 要求,毕竟此法是通性通法。 解法二:设直线 1 l 与圆D 的交点 ( ) 00 , Q x y ,则将直线 1 l 与圆D 的方程联立方程组 ( ) 22 33 2390 y m x x y y ì =+ ? í +--= ? ? 消去 y 得

2018高考试题一题多解

2018高考题一题多解 1. (2018年天津高考真题理科和文科第13题) 已知R b a ∈,,且063=+-b a ,则b a 8 1 2+的最小值为 . 思路一:基本不等式ab b a 2≥+ 解析一:由于063=+-b a ,可得63-=-b a ,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4 1222222222228123 6333= ?===?≥+=+ -----b a b a b a b a , 当且仅当???=+-=-0 63223b a b a ,即???=-=13 b a 时等号成立。 故b a 812+ 的最小值为4 1 。 思路二:轮换对称法(地位等价法) 方法二:轮换对称性:因为b a 3,-的地位是样的,当取最值时,b a 3,-在相等的时候取到: 33-=-=b a ,得1,3=-=b a ,418128121 3 =+=+ -b a 所以最小值为4 1 思路三:换元+等价转化 方法三:令x a =2, y b =81 ,则x a 2log =,y b 2log 3=-, 则已知问题可以转化为:已知06log log 22=++y x ,则y x +的最小值为 . 已知06log log 22=++y x ,可得6 2-=xy , 4 12223= ?=≥+-xy y x , 当且仅当y x =,?????=+-=0 638 1 2b a b a ,即???=-=13 b a 时取得等号, 故b a 812+ 的最小值为4 1 。 2.【2018课标2卷理12】 已知1F ,2F 是椭圆22 221(0)x y C a b a b +=>>:的左,右焦点,A 是C 的左顶点, 点P 在过A 的直线上,12PF F △为等腰三角形,12120F F P ∠=?,则C 的离心率为( ). A . 23 B .12 C .13 D .1 4

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与一题多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一切有用条件,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探索性、灵活性、独创性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另外,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自然增强,并且在不断的变化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中,兴趣油然而生。 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来说,教学过程的重点不外乎为:讲解定义推导公式,例题演练,练习,及习题的安排。下面就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变式在教学之中,往往能起到一座桥的作用,在最近发展区之中能把学生从已知的彼岸渡到未知的彼岸。一题多解,一道数学题,因思考的角度不同可得到多种不同的思路,广阔寻求多种解法,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变,对一道数学题或联想,或类比,或推广,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题目,甚至得到更一般的结论,积极开展多种变式题的求解,哪怕是不能解决,有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增强学生面对新问题敢于联想分析予以解决的意识。在例题讲解中运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不用列举大量的例题让学生感到无法接受。而是从一个题中获得解题的规律,技巧,从而举一反三。 下面仅举一例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来说明: 例:已知x、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 解答此题的方法比较多,下面给出几种常见的思想方法,以作示例。 解法一:(函数思想)由x+y=1得y=1-x,则 由于x∈[0,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知 当x=时,x2+y2取最小值;当x=0或1时,x2+y2取最大值1。 评注:函数思想是中学阶段基本的数学思想之一,揭示了一种变量之间的联系,往往用函数观点来探求变量的最值。对于二元或多元函数的最值问题,往往是通过变量替换转化为一元函数来解决,这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我们已经有比较深的函数理论,函数性质,如单调性的运用、导数的运用等都可以求函数的最值。 解法二:(三角换元思想) 由于x+y=1,x、y≥0,则可设其中θ∈[0,] 于是,当sin2θ=1或-1时,x2+y2取最小值; 当sin2θ=0时,x2+y2取最大值1。

整理小学数学一题多解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行程问题

1.简案 1课时

师引导学生对两道题目进行表述,根据表述内容列式计算,明确用除法计算的两种情况。(播放动画,单击)探究一:平均分 (1)呈现问题,出示教科书第23页例3左图。(播放动画,单击) 引导学生明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画图并列式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方法。教师巡视,对画图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 (2)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画一画,摆一摆,分一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结果。教师在评价中予以肯定,重点讲解算式,配合学生的图予以理解。请学生说一说15、3、5分别指什么,算式15÷3=5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明确,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解决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播放动画,单击)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方法,师生共同得出可以用乘法帮助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探究二:按给定的每几个为一份分 教学方法同例3左图,引导学生明确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图并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15÷5=3(个)。师追问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

个问题实际是在解决什么。分析得出这个问题就是在求15里面有 几个5,用除法计算。 在回顾与反思环节,请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方法,师生共同得出可以用乘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播放动画,单击) 探究三:比较异同,体会内在联系 师引导学生对比两题的异同,明确用除法计算的两种情况。 求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和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问 题。(播放动画,单击) 练习一: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单击) 练习二:教科书第24页,练习五第3题。(单击) 2.详案 课前预习:

2014高中数学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特训(一)

高中数学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根据高考数学“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教师在教学或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书本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对比、联想,采取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举例说明: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 类型一:一题多解 例题: 已知tan α=43 ,求sin α,cos α的值 分析:因为题中有sin α、cos α、tan α,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方程解此题: 法一 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tan α= 43= αα cos sin ,且sina2α + cos2α =1。 两式联立,得出:cos2α=2516,cos α= 54 或者cos α= -54 ;而s in α=53或者sin α=-53 。 分析:上面解方程组较难且繁琐,充分利用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1”的代换,不解方程组,直接求解就简洁些: 法二 tan α=43 :α在第一、三象限 在第一象限时: cos2α = ααcos sin cos 2 2 2 5+=αtan 2 11+=25 16 cos α=54 sin α=αcos 2 1-=5 3 而在第三象限时: cosa=- 54 sina=- 53 分析:利用比例的性质和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解此题更妙:

法三 tan α= 43= αα cos sin ?4cos α= 3sin α ?4cos α= 3sin α = ± 3 4cos sin 2 2 2 2 ++α α ∴sin α=53,cos α= 54 或sin α=-53,cos α=-54 分析: 上面从代数法角度解此题,如果单独考虑sin α、cos α、tan α,可用定义来解此题。初中时,三角函数定义是从直角三角形引入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几何法来解之: 法四 当α为锐角时,由于tana=43 ,在直角△ABC 中,设α=A,a=3x,b=4x ,则勾股定理,得, c=5x sinA=AB BC = 53 ,cosA=AB AC =54 ∴sin α= 53 ,cos α=54 或sin α= -53 ,cos α= -54 分析 :用初中三角函数定义解此题,更应该尝试用三角函数高中的定义解此题,因为适用范围更广: 法五 当α为锐角时,如下图所示,在单位圆中,设α=∠AOT , 因为tan α= 43 ,则T 点坐 标是T(1, 43 ),由勾股定理得:OT= ?? ? ??+432 1= 45

初一数学一题多解

例题一、如图1,已知AB//CD ,试找出B ∠、BED ∠和D ∠的关系并证明。 我们找出他们的关系是:D B BED ∠+∠=∠。证明如下: 方法一:如图2,过点E 作EF//AB 。因为EF AB //,所以B BEF ∠=∠;因为CD AB //, EF AB //,所以 CD EF //,所以D FED ∠=∠,所以 D B F E D B E B E D ∠+∠=∠+∠=∠。 方法二:如图3,过点E 作EF//AB 。 因为EF AB //,所以 180=∠+∠B BEF ,即B BEF ∠-=∠ 180;因为CD AB //, EF AB //,所以CD EF //,所以 180=∠+∠D FED ,即D FED ∠-=∠ 180;因为 ? =∠+∠+∠360FED BED BEF , 所 以 )180180(360)(360D B FED BEF BED ∠-+∠--=∠+∠-=∠?? D B ∠+∠=。 方法三:如图4,连接BD 。因为CD AB //,所以 180=∠+∠BDC ABD ,即 ) (180EDB EBD EDC ABE ∠+∠-=∠+∠ ;在ΔBED 中, )(180EDB EBD BED ∠+∠-=∠ ,所以EDC ABE BED ∠+∠=∠。 方法四:如图5,过点E 做AB FG ⊥,垂足为点F ,交CD 于点G 。因为CD AB //,所以 90180=∠-=∠EFB EGD ;在直角ΔEGD 中,D GED ∠-=∠ 90,在直角ΔEFB

中,B F E B ∠-=∠ 90,所以 )9090(180)(180B D FEB GED BED ∠-+∠--=∠+∠-=∠ D B ∠+∠=。 方法五:如图6,延长BE 交CD 于点F 。因为CD AB //,所以B EFD ∠=∠;在ΔEFD 中,F E D D E F D ∠-=∠+∠ 180,又因为FED BED ∠-=∠ 180,所以D B D E F D B E D ∠+∠=∠+∠=∠。 例题二、证明: 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已知:如图1,在△ABC 中,AD=BD=CD . 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证法1 如图1,利用两锐角互余. ∵AD=CD ,CD=BD , ∴∠1=∠A ,∠2=∠B 。 在△ABC 中,∵∠A+∠B+∠ACB=180°, ∴∠A+∠B+∠1+∠2=180°, ∴2(∠A+∠B )=180°, ∴∠A+∠B=90°, ∴∠ACB=90°,∴△ABC 是直角三角形。 证法2 如图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延长AC 到E 使CE=AC ,连接BE . ∵AD=BD , ∴CD 是△ABE 的中位线. ∴BE 2 1 CD =。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它将数与量、结构和空间关系在生活中具体应用和体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数学自身同样存在“百花齐放”的状态。数学中存在的“百花齐放”,指的是数学的多种表现形式,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便是其中之一。一题多解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对沟通知识引起多路思维大有益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它也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不改变条件和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和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探求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发散点不同,因而能找出多种解题途径,收到培养求异思维的效果。六至十二岁的小学生新鲜感强,目的性不够明确,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因此,教师付出再多辛苦劳动的结果却是学生学习完许多知识便忘。此时巧妙地引入一题多解,更好地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同时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转变教师教学模式。 例如,有这样一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它的解法就有多种。 【分析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55×5+45×5 =275+225=500(千米) 【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55+45)×5 =100×5 =500(千米) 【分析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3】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 x=100×5 x=500 【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

数学解题之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摘要 本文意在明确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教师在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解题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两种典型例题即一题多解型和多题一解型的讲解,阐述了通过不同的例题可以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的目的。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多题一解,能够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分析事物时学会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与此同时,对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运用,要注意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不可只求一技,失之偏颇。 关键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思维能力

Abstract A multi solution with multi-title, a solution is a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To a given problem, can mathem ati cal kn owl edg e h as been an org an i c gath eri ng of stu den ts' di v erg en t thin kin g i 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its exercise; a solution of the multi-title, students can digest the knowledge, but also training the students of the Idea. In this paper, two typical example that is a question to the multi-solution and multi-title solution-based explanation on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i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different examples. To a given problem, you can broaden the horizons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divergent thinking of the students, for students to learn multi-angle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a solution more than the quest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depth of thinking, learn to analyze things from outside to inside, to seize the the nature of things, find things intrinsically linked.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to clear a given problem and a solution of the multi-title, with students thinking, so that teach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of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Multiple solutions for one question A solutions of the multi-title Thinking ability

数学解题之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完整版

数学解题之一题多解与 多题一解

浅谈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摘要 本文意在明确一题多解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教师在数学 解题教学过程屮更加重视解题方法对学生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本文通过两道典型例题对一题多解型的讲解,通过不同的例题可以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的目的。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同一数学问题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可以达到异曲同工之效,我们称之为“一题多解”。其特点就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解答同一个问题。一题多解能快速整合所学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多解,能够使学生开阔思维,把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在 ?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1. 甲乙两地相距45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客车行完全程需10小时,货车行完全程需15小时,相遇时两车各行 多少千米? 解法一:用路程问题的解法。 根据速度二路程÷时间可以求出客车的速度为450÷10二45 (千米/小时),货车的速度为450÷15二30 (千米/小时)。

(1)几小时后两车相遇:450÷(45+30)二6 (小时) (2)相遇时客车行了多少千米:45X6二270(千米) (3)相遇时货车行了多少千米:30X6二180(千米) 解法二:用比例分配的方法。 两车所需的时间之比是:10:15,根据距离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关系进行解答。 (1)两车所需的时间之比是:10:15=2:3 所以两车速度之比是:3:2 (2)两车运行时间相同,所以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例,即两车行驶路程之比是:3:2 3 (3)相遇时客车行了多少千米:450×(- )=270(千米) 5 2 (4)相遇时货车行了多少千米:450×(- )=180(千米) ^ 5 答:相遇时客车行了270千米,货车行了180千米。 解法三:工程问题的方法解决 客车行完全程要10小时,每小时行全程的1/10 货车行完全程需15小时,每小时行全程的1/15 相遇时间为:1÷(1/10 + 1/15) =6 (小时) 6小时客车行了全程的:6X1/10=3/5 所以客车行了: 450X3/5 = 270 (千米) 所以货车行了:450-270 = 180 (千米)...?解法一:求出两车相遇时间,进而求出相遇时两车各自的行驶路程,这种方法是处理类似行问题最为i般的方法,也是最为普遍的解决方法,是解决更为复杂的工程问题的基础。而解法二是通过对公式路程二速度X时间的灵活运用,只需求

一题多解之五种方法解一道经典数学题

1 O B C D ① A 一题多解之五种方法解一道经典数学题 江苏海安紫石中学 黄本华 一题多解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特好方法!通过一题多解,我们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解题的方案,这样不仅能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也增添新颖性和趣味性,优化我们的思维结构,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一题多解让我们不仅只满足解题目标的实现,而是让我们拥有了研究学问的态度! 例题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1,0),B (0,3),直线BC 交坐标轴于B , C 两点,且∠CBA =45°.求直线BC 的解析式. 【分析】要求BC 解析式,现在已经知道了B 点坐标,所以只要求到C 点坐标就好了。这就要用到条件∠CBA =45°。但这个条件如何用呢?这是本题的难点,也是关键点。考虑到这个角是45°,我们可以尝试做垂线,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①,作AD ⊥BC 于D ,由A 、B 的坐标可知1OA =,3OB =,根据勾股定理2 2 10AB OA OB =+=, 5BD AD ==AC x =,则1OC x =+,25DC x =-255BC x =-,在 RT OBC ?中, 根据勾股定理得出222OC OB BC +=,即()2 222 13(55)x x ++=-,解得15 2 x =- (舍去),25x =,求得6OC =,得出C (﹣6,0),然后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BC 的解析式. 解法一:如图①,作AD ⊥BC 于D , ∵点A (﹣1,0),B (0,3), ∴1OA =,3OB =,∴2 2 10AB OA OB =+=, ∵∠CBA =45°,∴△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5BD AD == 设AC x =,则1OC x =+, ∴25DC x =-,∴BC=+255BC x = -+, 在152 x =- 中,222OC OB BC +=2 ,即()222213(55)x x ++=-), 解得x 1=﹣ (舍去),25x =, ∴5AC =,6OC =,∴C (﹣6,0), 设直线BC 的解析式为3y kx =+,

高中数学真题与经典题一题多解解法与解析

函数篇 【试题1】(2016全国新课标II 卷理16)若直线y kx b =+是曲线ln 2y x =+的切线,也是曲线ln (1)y x =+的切线,b = . 【标准答案】1ln 2- 解法一:设直线y kx b =+与曲线ln 2y x =+和ln (1)y x =+切点分别是 11(,ln 2)x x +和22(,ln (1))x x +. 则切线分别为:111ln 1y x x x =?++,()2 2221ln 111x y x x x x = ++-++ ∴()12 2 12 21 11ln 1ln 11x x x x x x ?=?+?? ?+=+-?+? 解得112x = 21 2x =- ∴解得1ln 11ln 2b x =+=- 解法二:设直线y kx b =+与曲线ln 2y x =+和ln (1)y x =+切点分别是11(,)x y 和 22(,)x y . ∵曲线ln 2y x =+通过向量()1,2平移得到曲线()ln 1y x =+ ∴2121(,)(1,2)x x y y --= ∴两曲线公切线的斜率2k =,即112x =,所以1 ln 11ln 22 b =+=- 【试题2】【2015新课标12题】设函数()(21)x f x e x ax a =--+,其中1a <,若存在唯一的整数0x ,使得0()0f 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32[,1)e - B 33,24e - ()C.33[,)24e D.3 [,1) 2e

解法一:由题意可知存在唯一的整数0x 使得000(21)x e x ax a -<-,设 ()(21),()x g x e x h x ax a =-=-由'()(21)x g x e x =+,可知()g x 在1(,)2 -∞-上单调递减, 在1 (,)2-+∞上单调递增,故 (0)(0) (1)(1)h g h g >-≤-?? ?得312a e ≤< 解法二:由题意()0f x <可得(21)(1)x e x a x -<- ①当1x =时,不成立; ②当1x >时,(21)1x e x a x ->-,令(21) ()1 x e x g x x -=-,则22 (23)'()(1)x e x x g x x -=-, 当3(1,)2x ∈时,()g x 单调递减,当3(,)2 x ∈+∞时,()g x 单调递增 所以32 min 3()()42 g x g e ==,即3 24a e >,与题目中的1a <矛盾,舍去。 ③当1x <时,(21)1x e x a x -<-,令(21) ()1 x e x g x x -=- 同理可得:当(,0)x ∈-∞时,()g x 单调递增,当(0,1)x ∈时,()g x 单调递减 所以max ()(0)1g x g ==,即1a <,满足题意。 又因为存在唯一的整数0x ,则3(1)2a g e ≥-= 此时3 [ ,1)2a e ∈ 综上所述,a 的取值范围是3[ ,1)2e 解法三:根据选项,可以采取特殊值代入验证,从而甄别出正确答案。 当0a =时,()(21)x f x e x =-,'()(21)x f x e x =+,可知()f x 在1(,)2 -∞-递减,在1(,)2 -+∞递增,又(0)10f =-<,1(1)30f e --=-<,不符合题意,故0a =不成立,排除答案A 、B. 当34 a =时,33()(21)4 4 x f x e x x =--+,3'()(21)4 x f x e x =+-,因为3'()(21)4 x f x e x =+-为增函数,且31'(0)104 4 f =-=>,13'(1)04 f e --=--<,所以存在(1,0)t ∈-,使得'()0f t =,则()f x 在(,)t -∞递减,在(,)t +∞递增,又3 (0)104 f =-+<,13(1)302 f e --=-+>,

一题多解的作用

一题多解的作用 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数学题,不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一题多解,分析比较,寻找解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多做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题,对巩固知识,增强解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大有益处。 浅谈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现 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对于同一道题 例 xxycos3cos3解法一由xxycos3cos3yyx 1)1(3cos。1cos x11)1(3yy221y。即所求函数的值 域为]2,21[ 解法二由xxycos3cos3得xyc o s361 1c o s x4cos32x3cos3623x2cos36121x。即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21[ 解法三设2tanxt2t a n12t a n1c o s22xxx2t a n242t a n4222xxy222442tty024)42(2 yty0)24)(42(yy221y ]2,21[。解法四先证明函数xxycos3cos3xcos361 ],0[y0co即221y。]2,21[ 由前四种解题方法中 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接着引导学生运用转化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解法五 xxycos3cos3)cos(3cos3xx y可看成是由定点)3,3(A 与动点)cos,cos(xxB B点在线段)1(xxy上1所示22121ABABkk221y 即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21[ 类似解法xxycos3cos30)cos3(0)cos3(xx,则y可看成是动点)cos3,cos3(xxC 原点连线的斜率。而点C在线段6yx )42(y上2可得21221OCOCkk 221y即所求函数的值域为]2,21[ 因为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 用解析几何中的斜率公式1212xxyyk 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解题的能力。通过一题多解 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对比、小结

一题多解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

一题多解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 一题多解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促进作用■文/魏成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深刻理解和领悟所学内容,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深入发展。在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联想和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他们数学发散思维的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维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摆脱定势思维的影响和束缚,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一题多解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充分探究,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让他们从已有的知识中选择有用的信息,顺利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敏性,拓宽他们的思维面,促进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设思维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小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通过

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掌握所学知识,并能用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他们在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灵敏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一题多解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有效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促使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获得发展,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三、一题多解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对题目进行全面分析,从题干中找出有用信息,提高他们的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时间,让他们能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让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大胆尝试,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思考,通过联想、比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运用一题多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得到发展,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摆脱定势思维的束缚,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发

二年级一题多解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一题多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乘加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实际问题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实现运算多样化。 3、从情景图提取有用的信息,提问并解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点: 1、能够利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

对口令:7、8、9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3、创设情景 小鲤鱼泡泡要闯关需要我们帮忙解决问题。 (1)学生看图列式口答问题. 这幅图要求学生画一画在列式,式子板书在黑板上。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知 出示例5 老师准备明天带你们去平凉庄小学参观。有2名教师和32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 1. 出示(座位示意图)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2名教师和32名学生这辆车坐的下吗? (2)学生先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口算题 2、我们班32个学生,每人吃一个,这些鸡蛋够吗? (1)学生读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列式计算,找出最简单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营养午餐和爱国教育。 3、课后第2题

(1)学生读题,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4、李叔叔送来30盆鲜花,他想摆出像右图这样一个花坛,这些花够吗? 学生自己说说解决这一题的方法,教师评讲。 5、小亮一共有40节车轮,他能组装出一列有6节车箱的小火车吗?车头用了8节车轮。为什么? 6、 (2)小文用16元钱买了同一种花送给妈妈,猜猜她买的是什么花?买了几只?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这一题因为有三问,让学生一个一个的解答。 7、我家喂了8只鸡,6只鸭,9只羊。他们一共有多少只脚?这一题是个思维扩展题,也是个机动题,有时间课堂解决,如果时间不够就课外解决。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P85页5和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