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2019-诗经弃妇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范文模板 (8页)

2019-诗经弃妇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诗经弃妇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更是非常悲惨。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有力佐证。

《诗经》弃妇诗中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一、弃妇诗的判别《诗经》中弃妇诗和疑似弃妇诗的篇目有11首,都曾在不同的文献中被称为弃妇诗,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要判别以上11首诗是否为弃妇诗,首先对弃妇诗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弃妇诗是抒写因婚姻破裂或丈夫变心而被抛弃的妇女的感受的诗歌。

这个定义要求弃妇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弃妇婚后被弃,二是弃妇离开夫家。

这两个条件排除了描写婚前情郎变心离开女子和婚后妻子被丈夫冷落而没有离开夫家这两种情形的诗。

表1列出了褚斌杰、余冠英、沈泽宜、聂石樵四位先生的著作中对这11首诗的性*质分析。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

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

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

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

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 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 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第一章《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自尊自信决绝型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和《卫风·氓》中的“氓”之妇。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有着卓越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女性形象。

弃妇指的是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她们常常被社会所唾弃,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

然而,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却展现出了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弃妇形象的多样性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呈现出多种形态。

有的弃妇是因为男性的背叛而被迫离开家庭,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妇人有行,远送于野,曾氏贻我,季子之忧。

”;有的弃妇是因为身世低微而被男性所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还有的弃妇是因为自身的过错而被世人所唾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

不同类型的弃妇形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二、弃妇形象的内涵弃妇形象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权文化。

在古代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权力,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因此,男性可以随意抛弃女性,而女性却没有任何权力和保障。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古代社会,道德观念非常重要,人们对于道德败坏的行为十分排斥。

因此,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往往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最后,弃妇形象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当这些欲望和弱点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抛弃他人的行为。

三、弃妇形象的意义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是对古代社会男权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通过弃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对于男性的道德败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其次,弃妇形象也是对于古代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反思。

它告诉我们,道德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而不断变化和演变。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审美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因及审美意义
几千年前 的女性所处 的社会地位和苦 难经历。虽为悲剧 , 但作 品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审美体验。

子无 良媒 ” 说明礼教 的规范 已开始渗入 民间 , 父母之命 、 媒妁之
言的婚 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而后婚姻走 向解体 时 , 我们看
到的已不是男女平等的家庭形 态 , 而是男人 的态度决定 了事态
果, 实际它反映的是更深层次 的社会矛盾。恩格斯说过 : “ 在历 史上 出现 的最初 的阶级对立 , 是 同个体婚制下 的夫妻 问的对抗

【 1 】 莫纯玉. 弃妇诗 怨情探 析U 1 . 广西师范 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2 0 0 4 , ( ( ) 1 ) .
[ 2 】 恩格斯. 马克 思哲 学著作选读【 MJ . 北京 : 人 民出版社 , 1 9 9 6 .
新 校 园
X i n X i a o Y u a n
文化教育
浅议《 诗经》 中弃妇诗悲剧产生的原 因及审美意义

( 贵 阳学院 ,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5 )

要: 本文揭示 了《 诗 经》 中的弃妇诗产生的原 因。弃妇
的发展 同时发生 的, 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 同男性对女性 的奴役 同时发生的。” 《 诗经》 时代 , 以男性为 中心的社会早 已形成 , 女 性 因没 有独立的经济地位 ,婚后成 为男人 的附属 已是普遍 现
路》 、 《 / J 、 雅・ 我行其野》 《 / J 、 雅・ 小 弁》 《 小雅 ・ 谷风》 。弃妇诗 大多 采用第一人称 口吻叙述或直接抒情 的方式表达弃 妇们被弃 的 无助 和痛 苦之情 , 或哀诉 被遗弃 的不公 , 或幽怨男 子的喜新厌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篇章。

其中,弃妇诗被广为传诵。

这些弃妇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一、弃妇的悲剧我们常常可以从《诗经》弃妇诗里看到弃妇们的悲惨命运。

她们被抛弃,流离失所,情感上遭受严重的伤害。

她们种种的遭遇,明显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和男女地位不平等。

例如,第一篇《陌上桑》中,女子从春天到秋天不断地跑去看守她的男人,却终究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最后她被迫成为了孤独得不到爱的人,变成了弃妇,在孤寂中不断地思念与悲叹。

二、弃妇的反抗其实,弃妇们在受到抛弃之后,并不是一味地忍受。

她们有时候也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是寻求复仇。

例如《木瓜》一诗中的女子,被男人抛弃后,感到非常愤怒,竟然用木瓜枝来刺穿他的车轮,表示反抗。

《硕鼠》一诗中的女子,虽然被抛弃了,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反而采取探究真相的手段。

她利用老鼠趟田的机会,去了男人家里,发现男人有新的伴侣。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看清了男人的真面目。

三、缘何弃妇多为贵族值得一提的是,在《诗经》中,被抛弃的弃妇多为贵族。

这说明了当时社会阶级差距极大,弱势阶层地位低下,更容易被利用和抛弃。

同时,也说明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以男子为尊的男女观念。

四、弃妇诗体现的道德观《诗经》弃妇诗反映出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强调了爱情和忠贞、宽容和包容等美德。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我们需要对这种道德进行更新和重新审视。

总之,《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悲剧,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以及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而弃妇们的反抗和探究,更是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众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弃妇诗。

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和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结束语 (7)致谢 (7)参考文献 (8)前言弃妇悲剧历来是专家学者们所热衷的话题,对弃妇诗的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长。

其中包括:(1)弃妇诗的内容。

(2)弃妇形象赏析。

(3)弃妇诗的悲剧性研究。

(4)弃妇诗的单篇赏析。

(5)《诗经》弃妇诗、思妇诗、逐妇诗的比较研究。

(6)《诗经》弃妇诗与后世弃妇诗的比较研究。

(7)弃妇诗的特色研究。

《诗经》是我们的文化经典它的成就以及它的价值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那么,我们能从诗经中学到什么,对于指导我们现实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谈到它的影响,对文学的影响,音乐的影响,以及对后人价值观的影响等已经有了涉及,但是对于他如何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对我们现代女性的爱情和婚姻方面影响的研究却有所欠缺陷。

本文将从弃妇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对我们现代女性的爱情和婚姻的启示,将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一、弃妇悲剧的类型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诗的作品有八篇: 《卫风·氓》、《召南·江有汜》、《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推》、《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小弁》、《小雅·谷风》。

这些文章,《毛诗序》、《诗集传》均有注释,其基本意象为夫妇相离之意。

当代文学将它们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女子用勤劳的双手和丈夫一起为家庭奔波劳碌,不辞辛劳,为家庭,为丈夫不惜青春消逝。

但是,当家庭开始变得殷实,家庭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这时候女子往往已是年老色衰了,青春和容颜被岁月和劳累销蚀得不成样子,这时候,男子开始喜新厌旧,厌弃糟糠之妻,这样,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悲剧就产生了。

另外,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拥有青春的美貌,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爱对方,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女子的痴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薄情郎的悲剧。

1、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悲剧著名学者顾颉刚在他的作品中说“一个妇人被他的丈夫弃掉,追想从前两口子如何的相好,面对贫困的时候,这个妇人何等的出力帮助他,到现在安乐了,就负心的把她抛弃了。

” 《邶风·谷风》讲述了一个女子嫁入一个很贫困的家庭,她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在她的努力下夫家家境得以好转,本以为可以过好一点的日子了,谁知丈夫忘恩负义,嫌弃她了,“不能我畜,反以为我雠”,还虐待打骂她“有洸有溃,既诒我肄”[1]p24。

最后竟然抛弃了她,另结新欢,“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全不顾糟糠之妻,只把她当作苦力。

难怪女子悲叹“谁谓荼苦,比起她苦难的遭遇来,连苦菜也是甜的了。

《小雅·谷风》说的也是丈夫是一个可共患难而不能同幸福的人。

诗先写到丈夫以前的善解人意,体贴,‘将恐将惧,维予与弃”,“置予于怀,将安将乐[2]p56”。

然而日子过好了,丈夫变心了,“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卫风·氓》的男主角选择婚姻时,除了看上女子的美貌外,可能更多的是看中女方的嫁妆,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当经济变得好起来的时候,女子因长年操持而美貌不再,男子却开始变心,抛弃了糟糠之妻。

这种可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悲剧便产生了。

2、痴心女子薄情郎的悲剧《诗经》中讲述痴心女子薄情郎的故事的诗歌有《卫风·氓》、《郑风·遵大路》,最典型的当推《卫风·氓》诗中的女子对氓一往情深,想念氓时,“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3]p332。

”虽然氓家庭贫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但这个女子还是爱他,决定“秋为以期”等着自己的嫁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嫁给他,婚后,氓妻把对氓更加痴心,不辞辛劳,然而当家庭经济状况转好时,氓却嫌弃她美貌不再,对她打骂,“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抛弃了她。

被抛弃后的氓妻无可奈何,只能“静言思之,为自己过分痴心和沉溺于爱河不能自拔而悲叹,并告诫天下女子,“于嗟耽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4]p77”。

女子的痴心终究会害了自己,遇见薄情寡义的男子悲剧更是无可避免。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弃妇悲剧有两类,第一,男子贪财慕色,薄情寡义,朝三暮四,不能从一而终。

第二,女子的痴心绝对,最后被伤得彻彻底底。

二、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弃妇被弃,从根本上说是因社会地位低下所致,男权社会剥夺了她们做人的各项权利,使她们成为社会,家庭的附庸,任其丈夫役使。

社会为她们规定了各种各样的“礼制”,剥夺了他们的一切。

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必然导致悲剧的发生,下面我们来分析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

1、女性社会地位低下《诗经》中“弃妇诗”的出现,最深层的原因是当时女性经济地位的低下。

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 父系氏族社会逐渐代替了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她们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失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一切均受制于男人。

因此女性经济地位的低下,经济上对男人的依赖,是弃妇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弃妇悲剧的产生已成为必然。

《诗经》时代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时期,男性的权力更为集中,地位更为突出,男权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已经确立。

《小雅·谷风》中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位煌煌,朱芾斯皇,室家之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

诗中说,生男,放在床上,生女,放在地上,这就表明了男女上下尊卑不同。

2、礼法制度的束缚“三从四德”和“三纲五常”,的礼法对妇女的一生都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更有专为妇女制定的,以控制妇女在婚后的行为的“七法”大法。

女子婚后必须严谨慎行,言听计从,否则便有被休的危险。

礼法制度对女子不公平,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放纵自己,女子稍有不从便是大罪。

由此观去,在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并存的社会环境下,婚姻关系的维系和解除完全掌握在男人手中,做妻子的尽管谨小慎多,任劳任怨,但还是如履薄冰,时时都有被休的危险。

因为只要触犯了相关的“礼法”,都要被休弃。

即使自己一身清白,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礼法”之中又没有明确“妇女是否明确”的方法,仅凭男子一面之词,同样可能被休掉。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的礼法制度是男子制定并为他们服务的,女子并没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反受到礼法制度的约束,有了这么苛刻的礼法,女子悲剧的产生其实并不奇怪。

这是弃妇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夫权制致使女子地位低下,剥夺了妇女们的财产所有权,使她们丧失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这是弃妇悲剧产生的是根本的原因,上述的礼制、风俗、宗法观念的束缚是弃妇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此外,男性的贪色恋新的欲望和女性年老色衰的事实也是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

女子择偶的轻率,父母的不理解,都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社会因素决定了悲剧的主要原因,男子的不是仿佛受到“礼法”了的保护,加上男子喜新厌旧不受谴责,而妇女们又无法抗拒年老色衰的自然规律,妇女被弃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从《诗经》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为家庭奔波劳碌。

那些无情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青春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

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彷徨无助,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从一个个弃妇悲剧的例子中我们能学到点什么东西呢?《诗经》是我们的文学宝典,它的现实意义是多方面,无论是对文学,对音乐,还是对人们的价值观都有积极影响。

今天,我们主要来探讨弃妇悲剧给我们现代女性的婚姻和爱情的启示。

弃妇悲剧的例子是鲜活的,我们有目共睹,当然,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能再出现两千多年前的礼法制度,夫权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很多人,弃妇依然很多。

那么我们能从我们的文学经典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历史已经过去了,可是历史曾发生过的事情我们今天又在重演,爱情和婚姻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女性依然是个梦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