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

合集下载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不同风格和题材的诗歌作品。

它记录了周朝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人们的情感体验,展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通过其直观真实的刻画,为后世文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瑰宝,诗经中所记录的诗歌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婚姻等。

这些琐碎但又具体的细节,为后世文学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和灵感,使后世的作者能够更好地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鼓励了后世文学家塑造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形象。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准确地描绘了古代人们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通过对不同立场的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政治和私人情感之间的矛盾。

这种描绘人物的精确和真实,对后世文学的塑造人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后世的文学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影响了后世文学的表现形式。

《诗经》的诗歌形式大多采用五言句式,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这种短小精悍的表现形式,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形式之一,并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诗歌大多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这与《诗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的主题选择和内容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经》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政治抒发,又有爱情歌颂,还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等。

这种丰富的题材和多元的表达方式,为后世诗歌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丰富了后世文学的主题,使诗歌创作能够更好地反映和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其真实的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短小精悍的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的主题选择和内容表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灵感,同时也丰富了后世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诗经》是一部让人一读就能被打动的经典,它可不是那种只能在课堂上看懂的古老文献,它有种神奇的力量,能从几千年前的诗句里透出来的那股气息,直接击中你内心的某个角落。

要说《诗经》对后世的影响,那可真是深远啊,咱们今天一聊,保准能让你对这部古老的经典有个更鲜活的感受。

《诗经》讲的是人间的烟火气,它的主题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生活。

你看,它里面有农耕的劳作,有乡村的风情,还有人们的情感纠葛,简直就是给你打开了一扇通向古代日常生活的窗。

你别看《诗经》几千年了,可它那种直接、质朴的风格,今天读来还是不失真实感,完全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不是有点太遥远了”。

它对后世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在文学上,它让我们看到真实的生活,而不是虚构的理想世界。

就像你走进一个古老的集市,听着摊贩们吆喝,闻着饭菜的香味,看到人们嬉笑怒骂,心里会不由得生出一股亲切感。

《诗经》让后来的文学作品不再死板,不再只有皇帝将军或者神仙妖怪,也有百姓百态,生活的五味杂陈。

再说《诗经》对后来的诗人们,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诗人们,简直是深深的启发。

你想,像杜甫、白居易他们这些人,诗里那种“接地气”的情感表达,其实就能看出《诗经》的影子。

杜甫那些“无家可归”的悲苦,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那种细腻情感,哪一首不是在用一种非常接近《诗经》的方式讲述人的苦乐哀愁?虽然他们的语言更加华丽,情感也更加复杂,但骨子里不正是沿袭了《诗经》的那种对人间百态的关注吗?你看《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讲的其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讲的是爱情的纯粹与美好,结果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形象。

而今天你看到那些甜蜜的爱情电影,也能看到它的影子,浪漫、细腻,带着一股“人间烟火”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诗经》给了后世一个“写实”的标准。

咱们在写诗或者写文章的时候,往往都想要把复杂的情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诗经》就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典范。

你看,它虽然语言简单,但感情却能直击人心,哪怕几句简单的描述,也能让人感觉到那股“真情实感”。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诗歌集,它凝聚了古代诗人们对社会、生活、情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丰富而真实的人生图景。

其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体现在文学创作的主题、风格、观念等方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充分表现了生活的真实、丰富和多样性。

《诗经》所呈现的生活画面多样而真实,既有春华秋实的丰硕景象,也有离别悲伤的描绘,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真挚感悟和深刻思考。

这种对生活的真实表现,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和榜样,启迪了后世文学家对生活的感悟和表现,使文学作品更真实、更接地气。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其强调社会现实和注重人民生活。

《诗经》中的诗篇多半是农民劳作、爱情婚姻、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切身经历的真实写照。

这些内容既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人民生活的真诚表达。

这种关注社会现实、注重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后世文学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使文学更加紧密地与社会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更贴近人民生活,更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

《诗经》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强调个体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诗经》中的诗篇多以个人的感受和情感为出发点,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爱情、家国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考。

这种强调个体感受、注重情感表达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后世文学家创作的借鉴和启示,使文学作品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具有情感共鸣,更能触动人心。

尽管《诗经》所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需要看到,后世文学的发展是一个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文学创作都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后世文学的发展不可简单用《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来概括和总结。

要更好地发挥《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需要对《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发掘,使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也成为文学史上传唱最多的传统文学思想之一。

“诗经”作为一部收集的唐诗文集,也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而其中涉及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后世文学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对社会现实本身和人物描写的具体客观描写。

“诗经”里有大量关于事物的描写,这些描写大多从写实出发,而且也具有反映实际社会生活情况的色彩。

例如吕子素的《山居秋暝》,诗中描写了一幅秋暝的宁静画面,清晰地反映出当时秋季山林中的生活场景;窦国富的《乌江怨》,则通过描述千里乌江的伤悲,给读者过目一种沧桑而激情的气氛。

此外,“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表现在人物描写上。

仔细阅读“诗经”,便可以发现,作者用很少的字数、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就可以简洁地描绘出人物的特质和性格,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习俗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出“诗经”的现实主义部分。

例如,《小雅•鹿鸣》中的“列宿曲曲”,描写了鹿的典雅;《辩说》中的“大王醉歌”,则描写的是大王的威严而喜悦的形象,可见“诗经”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人物也是丰满到位的。

此外,“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宋朝,大量文学家开始模仿“诗经”的写实精神,以真实的语言描写真实的社会现实,在诗歌、散文等表现形式上引进新的手法,使整个文学气象更加实实在在。

在宋代,擅长于“写实”的文学大家如温庭筠,苏轼,所著作品,都表现出客观描写、物质生活、新颖形象等多方面古典文学特征,直接延续了“诗经”以现实主义诗歌手法的艺术成熟。

总之,“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客观写人物及其生活,让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古代文明的魅力,而其中的现实主义思想也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使文学作品的实际性、可信度得到大大的提高,促进了文学的发展。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和发展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特别是其现实主义精神。

本文将从诗经的主题、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的主题与后世文学的创作有着紧密联系。

诗经以描述各个时代的真实生活为主要目的。

它关注了人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社会、经济和个人等。

这与后世文学中关注社会现实、揭示人性问题的创作主题一脉相承。

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丽人行》中描写了社会不公与个人命运的悲剧,与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共同展现了人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诗经采用了直观的描写方法和细致入微的描绘,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诗经以素描样的方式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场景和人物,通过细节的把握来表现情感和描述环境。

这种描写方式给后世诗歌和小说的创作带来了启示,使得后世作品更加具有生动和细腻的特点。

比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手法,使得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情感与细腻的画面。

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诗经的表现手法多样而独特,包括抒情、叙事、夸赞和讽刺等多种手法。

这种多样性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使后世文学作品更加多元化。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除了多篇小说之外,还包括了讽刺和夸赞等形式,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主题、描写方法和表现手法。

诗经关注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创作主题。

诗经以直观的描写方法和细致入微的描绘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

诗经的多样化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可以说《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浅论《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浅论《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浅论《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我国诗歌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诗经的诗歌集中表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折射出历史时期背景下不同阶层思想感受差异,也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央集权统治下社会成员对于现实社会的压迫和部分解脱
的心理反应,是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在《诗经》中,饥者唱出苦乐挣扎中所遭受的痛苦,劳者歌唱出努力工作所必须承受的窘境,都是当时社会实际生活的反映,充分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

诗经的诗歌田园生活,农民生育的挣扎,对统治者的忠臣感恩,以及对君主的恭敬不绝,反映了当时人们治世统治模式下社会责任和目标生活的独特现实主义精神,其文学理论长盛不衰。

更重要的是,《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古代李白、杜甫
的诗歌,程颢的唐诗,以及近代的鲁迅、朱自清的小说,如今的一些大众文学,都表达出
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自我批判,渴望有一种深度的生活理解,把真实的社会问题表情
达意地表现出来,这就是现实主义精神。

总之,《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把我国古典文学对社会状况的反映和认知进行一次完整地梳理,同时还为文学现象和文学手段的发展提供了一个
有力的思想支持。

可以说,《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历代文学创作中都有着重要的体现,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在华夏文明灿烂的诗河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源头——《诗经》,它所展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光芒在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

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

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深远而重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历史上有著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汉书·艺文志》中也有采诗之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由此可见,《诗经》的形成是有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参与的,这当中也必然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

在对巫史文化的改造完成以后,统治阶级创造了旨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和强化宗法观念的正统诗歌,即《诗经》中的祭颂诗和怨刺诗。

祭颂诗是配合祭祀祖先、耕种藉田、丰收后的报祭礼,对先王列祖、社稷自然表示崇高敬意,并祈求保佑的诗歌。

在这类诗中,统治阶级往往把现实政治的需要托之祖先和神的旨意,通过塑造古典膜拜,达到控制现实的目的。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一。

它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思想观念,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就来谈谈具体的体现。

首先,《诗经》以其真实、生动的叙事方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并在后世文学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诗经》中的叙事方式极其直白,表达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它所反映的人民生活是广大阶层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如明朝小说《西游记》、清朝小说《红楼梦》等经典著作也沿用了《诗经》的叙事风格。

其次,《诗经》彰显了人性的本真与丰富,成为后世文学刻画人物形象与人性特征的重要参考。

《诗经》中的人物形象雄浑卓越,或慷慨激昂、或冷峻睿智,都是深入人心的。

在后世文学中,众多的经典作品都是通过对人性的塑造,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直接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的现实状况和心理状态,是现代中国小说精品。

最后,深邃的思想内涵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又一重要影响。

《诗经》中的大量诗歌都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反映出人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方式。

它不仅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也揭示了人性的深度和广阔的未来前景。

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在《诗经》思想内涵上有所继承和发展,例如郭沫若的《黄河大合唱》,它融合了流传千年经典之作《诗经》的文字和思想内涵,表现了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凝聚力。

总之,《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凭借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人性的展现以及深刻思想内涵的呈现,为后继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在华夏文明灿烂的诗河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源头——《诗经》,它所展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光芒在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化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

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

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深远而重大。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经》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历史上有著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国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汉书·艺文志》中也有采诗之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由此可见,《诗经》的形成是有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参与的,这当中也必然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

在对巫史文化的改造完成以后,统治阶级创造了旨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和强化宗法观念的正统诗歌,即《诗经》中的祭颂诗和怨刺诗。

祭颂诗是配合祭祀祖先、耕种藉田、丰收后的报祭礼,对先王列祖、社稷自然表示崇高敬意,并祈求保佑的诗歌。

在这类诗中,统治阶级往往把现实政治的需要托之祖先和神的旨意,通过塑造古典膜拜,达到控制现实的目的。

而怨刺诗无论赞颂还是刺怨,都建筑在宗法伦理原则的基石之上。

中国很早便有“诗言志”的传统,在诗中加入个人政治情感而间接影响政治的苗头便由此出现,后世一些政治讽咏诗多少都有其影响的痕迹在里面。

从两汉乐府诗歌,到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到司马迁的《史记》,到唐初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到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杜甫,再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无一不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诗经》面对现实,在一些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类诗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

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的情诗,如《周南·关雎》中写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以一种大胆浪漫的形式表现出来,贴近现实,抒发心中的喜爱之情;又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中对将出嫁女子的祝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周南·汝坟》中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和丈夫归家后的欣喜,寥寥几句便将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心理刻画的栩栩如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
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说的就是纯正,因为纯正,才铸就了《诗经》爱情题材的核心:自由和专一。

而这散发着自由和专一的爱情信仰,在几千年后的历史中依然经久不衰,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诗经》中的自由之爱远远胜过现代人的情爱。

一方面,从社会环境来看,先秦时代,男女在恋爱、婚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特别是下层社会,男女恋爱和婚姻自由的程度就更大一些。

在一定的季节和场合,少男少女可以公开聚集、自寻佳偶。

另一方面,《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

纯粹的爱,没有任何杂质,也没有功利,爱就是爱,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那时的人不会考虑什么地位、名分、金钱或者社会舆论的谴责等等。

虽然他们懂得要遵循礼教大防,但为了得到真爱,他们可以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敢的拒绝无理的要求,反抗强制的安排,去和自己的爱人私会见面,甚至会结伴私奔,去追求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的幸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千古传诵的佳句,早已成为少男少女第一次对爱情的懵懂体会。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人的典型心态。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了古人对于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的追求。

而“淡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它”则生动地展现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

“虽速我狱,亦不女从”,则是一位女性对逼她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古时的社会生活在《诗经》里缓缓展开如一副活色生香的画卷,自由奔放开明的风俗气
息扑面而来,这种从细微处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的写法在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的追求自由,奔放热情的诗句更是得到广泛摘取和流传,在后世文学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诗句。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诗中的这首诗写一个女子指天发誓,要与情人终身相守的决心。

用五种反常的自然现象作假设,表明自己爱一个人至死不渝的决心,爱之深厚浓烈,让人为之震撼,这与《诗经》中的爱情观和描写手法是不谋而合的。

三国时期曹操的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借鉴《诗经》四言形式和比兴用法,化句为用,如《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便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曹操的四言在汉末诗坛上令人耳目一新,除了因为其内容上的深刻新警,还因为其体现了《诗经》直面现实的创作精神的体现。

如《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到了唐朝,诗歌发展到了顶峰,《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唐代诗歌的影响更是表现在多个方面,其诗被称为“诗史”的大诗人杜甫便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大唐帝国由盛到衰的历史真实写照,“三吏”、“三别”深刻表现了下层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而田园诗歌、边塞诗、讽刺诗等也无一不受《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影响。

到了现在社会,《诗经》的影响力依然在文学创作方面发挥着作用。

金庸是大家熟知的文学大家,他自幼饱读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创作也饱
受其影响。

在金庸的小说里,随处可见他对古典诗词的大量运用。

举个例子,相信大家对金庸的经典爱情之作《神雕侠侣》一定都不陌生。

小说里有一个穿青衫、吹碧箫、温婉恬淡的女子叫程英,她曾救过杨过,并在一茅屋里帮助杨过养伤,那个时候,程英曾在月夜吹曲:“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段话便出自《诗经》中的《卫风·淇奥》。

总而言之,《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泛的,从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统治者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礼仪、习俗等。

既有对农业生活的关心,对宗族国家的热爱,有征人的忧伤,也有弃妇的哀怨,有男女相知的欢乐喜悦,也有失恋相思的辗转徘徊。

这些在直面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感,在一首首短小的抒情诗中得到表现。

这些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实主义抒情诗,奠定了中国后世抒情诗歌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命力、最伟大的艺术。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天道·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商务印刷馆
【3】傅斯年·诗经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考解·山西古籍出版社
【5】曹丽敏王艳玲杜振庭·品味《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2)
【6】章可敦·《诗经》—中国古典现实主义之滥觞·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