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拟练习第三章中国历史文化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1、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2、河姆渡遗址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3、伏羲画八卦刻文字代替“结绳记事”说明了中华文字文明的萌芽。
()4、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儿女亦称为炎黄子孙。
()5、“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指从炎帝时代开始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6、唐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是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创举。
()7、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度衡量和货币,修筑了秦长城和驰道、直道。
()8、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
()9、宋朝设行省制度统治全国。
()10、经历8年抗日战争1945年最终赢得胜利。
()11、汉字起源于书法是书法造型与表现的有机结合。
()12、汉隶的代表作有《毛公鼎》和《散氏盘》。
()13、三国时期吴国的张择端是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
()14、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金》。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以散文成就最大。
()16、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长诗。
()17、李白被誉为“诗圣”。
()18、叙事长诗《西洲曲》、抒情长诗《木兰辞》代表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19、五代与宋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诗歌”。
()20、中国戏剧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21、元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22、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起点。
()23、儒家的孟子提出“性善论”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4、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25、华佗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26、西汉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27、2011年中国女药物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8、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四大医学流派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
现实主义强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关注人类的现实经验和社会现象。
下面是《诗经》展现现实主义精神的几个方面:
1. 反映社会生活:《诗经》以其真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涉及了各个阶层的人物和他们的经历。
通过描写各类人物的生活状况、情感以及社会关系,它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记录历史事件:《诗经》中的许多篇章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和战争。
这些诗歌反映了国家的兴衰、君主的政绩以及人民的苦难。
通过史实的描述,它揭示了历史的真相和道德的教训,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过去的经验教训。
3. 表现真实情感:《诗经》以直观而真实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从爱情、友情到悲伤、失望,它记录了人们对生活、社会和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表达直接触动人心,使人们能够与古人产生共鸣。
4. 强调个体体验:《诗经》关注了个体的体验和感受。
它描绘了个体与自然环境、社会关系以及自身内心的互动。
通过描绘细微之处和个体的情感变化,它展示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中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5. 真实感与细节描写:《诗经》中的诗歌注重描写细节,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形象、场景和情感,给人以真实感。
6. 简练的语言风格:《诗经》的诗歌语言简练明了,富有节奏感,
能够直观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诗经》通过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记录历史事件、表现真实情感,以及强调个体体验,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
它不仅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对古代社会和人性的生动记录和反思。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探析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其内容广泛而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多方面。
在《诗经》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主义的精神,它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把握,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人情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出发,对其进行探析。
一、《诗经》的现实主义情感《诗经》的现实主义情感主要表现在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描绘上。
其中的诗篇大多以民间故事、民间情感、民间生活为素材,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真实生活。
比如《关雎》描写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国风·秦风》、《国风·陈风》等篇描写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国风·郑风》等篇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实问题。
这些诗篇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更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审美情感。
古人在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磨难时,并不是隐忍和忍受,而是通过《诗经》这样的方式借助文字来表达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伤。
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对生活的艰难的感受,这种现实主义的情感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使读者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使诗歌的感染力得到了提升。
《诗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社会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现实主义思想。
古人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磨难和困苦时,并没有选择逃避和消极,而是选择通过对现实的认知和把握来寻求解决的办法。
在一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思考,比如《国风·卫风》中的“维南有台,维北有北”反映了古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思考,而《国风·郑风》中的“士师有翼”则反映了古人对改变现实的积极行动。
从《诗经》中不难看出古代中国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索,他们试图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的问题、抒发对生活的感悟、寻求社会变革的出路,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独特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其艺术表现上。
古人通过对生活的描述和描绘,展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点。
浅析_诗经_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浅析《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文/ 赵古月【摘要】《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这本来是早有定论的, 但前一阶段有些人对《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提出质疑。
本文从《诗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入手,重新分析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特征,得出《诗经》是现实主义源头的结论。
【关键词】诗经现实主义源头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正是从爱情、劳动、战争、反抗、祭祀等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来描写和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的。
《诗经》共3 0 5 篇,分为风、雅、颂。
“风”即风土之曲;“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颂”乃庙堂之音,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曲。
它是于西周初叶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作品,经孔子整理编辑而成。
它包括了抒情、叙事、讽喻、颂赞等各种文学式样,题材内容多种多样。
它像当时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广阔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古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们民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精典。
《诗经》中特别是《国风》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蕴涵现实主义精神,形成现实主义风格。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
据有关学者统计,其中涉及的草有麦、黍、稷、麻等105 种,木有桃、李、柏、桑等75 种,兽有马、牛、羊、狐等67 种,鸟有睢鸠、黄鸟、喜鹊、鸱鸮等39 种,虫鱼有螽斯、草虫、鲿鲨、鲂鲤等49 种。
要想论之有道,须先言之有物,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人民的所见所闻,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当时纯朴的风貌《诗经》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树立了诗歌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是开创了诗歌的艺术形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道听总集,其艺术成就可以说不可估量。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2、首先从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来说,《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奴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
作者们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抒发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
譬如《七月》《伐檀》《硕鼠》《君子于役》《东山》《氓》《柏舟》。
3、其次艺术表现方法方面,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
“赋”就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
“兴”就是托物起兴。
它们同风雅颂被称为诗的“六义”。
4、再者从语言表达上来看。
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
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
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扩展资料:诗经的创作背景:《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西周取代殷商,经济制度的发生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关介绍:《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瞭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
《诗经》的成就与影响

《诗经》的成就与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地位极为重要。
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序曲,后世各朝各代的诗歌无论是何种诗型,无论怎样繁荣,都无不蒙受它的影响。
它的地位如此重要,影响如此巨大,乃是由其本身所具备的重大成就所决定的。
首先,《诗经》建立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诗经》的出现,标志着前文学史时代从古代神话到诗歌的一个重大转折。
在此之前,文学的羽翼还翱翔在幻想的世界里,闪烁着传奇式的色彩和光芒。
从此以后,文学开始转移到对人生现实的充分注重上,进入到对生活现象的如实描写和对社会矛盾的如实反映上。
这说明基于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思维的进步以及创作经验的积累,真正的纯粹的文学开始形成和发展。
《诗经》中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广阔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和体验,真实地再现了客观现实。
它犹如一幅巨型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特别是《雅》诗、《风》诗中的许多诗篇,在内容意蕴上都富于民本思想和现实意义。
它们或者揭露了时弊,针砭了社会,或者讴歌了劳动,吟咏了爱情。
其中来自下层社会的对于统治者表示不平和反抗的诗篇,更是透过现象而显示了大动荡时代社会的本质,具有强烈的批判力量。
《诗经》的民本思想是后世现实主义诗篇最初的精神源头。
近如伟大诗人屈原,继承了《诗经》的批判精神,写出忧国忧民、与邪恶势力斗争的不朽诗篇。
远如两汉乐府诗歌以及建安诗歌的进步倾向都可以上溯到《诗经》。
而且,历代文人都往往揭出“风雅”,作为反对形式主义文学的旗帜。
例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为反对六朝浮艳诗风,而标举“风雅”;杜甫把“亲风雅”作为创作的座右铭,写出“三吏”、“三别”的著名诗作;白居易推尊“风雅”,掀起了新乐府运动。
这些都是《诗经》民本思想影响的结果。
其次,《诗经》的比兴手法是对诗歌艺术宝库的杰出贡献。
所谓赋、比、兴,是儒者根据《诗经》艺术所总结归纳出来的三种表现方法。
其中赋是铺陈其事而言之的意思,为赋诗行文中最常用的一般方法,比和兴则是《诗经》中大量运用,并取得显著艺术效果,同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的两种方法。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探析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探析现实主义是一种重视真实、客观、具体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反映。
而《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对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描写,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本文将从《诗经》中的现实主义表现、现实主义意义以及现实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析。
从《诗经》中现实主义的表现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诗经》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根据古代社会风土人情而作,其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诗经》中的《小雅》、《大雅》等篇章,多以歌颂美好生活、赞美自然风光为主题,其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文风貌。
在《诗经》中也有许多描写生活琐事的小诗,如《周南》中的《关雎》、《卫风》中的《硕人》等,这些诗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百姓的实际生活状态,展现了社会的真实面貌。
从现实主义的意义来看,《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以其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主题、真实的情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特别是在唐诗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受到了《诗经》的启发,他们的诗作中不乏对《诗经》中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和范本,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从现实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来看,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发现不少对当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诗经》中对社会生活的描写和反映,使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从而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所启示。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描写也提醒我们注重生活的细节,珍惜当下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现实主义精神也要求我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对社会现实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和反思,这对当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内容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风情,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誉为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在这部古老的文选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其中深深地根植着。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表达真实生活诗经中的诗歌题材多样,内容贴近人民的生活。
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情况,包括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情和亲情等。
例如,《采葛》一诗表达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关雎》一诗抒发了爱情之苦。
这些诗歌以平实的语言直触人心,深受人们的喜爱。
诗经描绘社会风貌诗经中的一些篇章以描写社会风貌为主题,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动画面。
例如,《周南》中的《关雎》和《桃夭》以及《召南》中的《白华》和《白骢》等诗歌,描绘了当时宫廷的生活和风俗习惯。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阶级分化等。
诗经思想与现实主义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还蕴含着现实主义的思想。
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和批判,追求真实和客观的表现。
在诗经中,有些诗歌通过表现真实的社会矛盾和人性的弱点,传达了批判现实的思想。
例如,《鲁颂·泮水》表达了对当时贵族道德沦丧的不满,《邶风·角弓》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败坏。
这些诗歌对于揭示社会的弊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形成古代文人风潮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
诗经中的诗歌平实而真实,成为了后来文人的写作标杆。
受到诗经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在写作中注重语言的简练和真实,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社会的现实。
这种风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推动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诗经的流传和影响使得诗歌成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诗歌传递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范例和启发,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1406114
学号:140611426
姓名:杨永硕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其产生地域涉及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是先秦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咏唱的歌谣,它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雅是是宫廷乐曲,颂指祭祀的文章,涉及到政治、经济、民俗、地理、以及那是的民族状况,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兽鸟木之名.可以说,通过诗经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面貌,还有正要的史学价值,因此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如《采薇》、《君子于役》等著名的诗篇.
为什么说诗经开辟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分析如下:一.《诗经》思想内容健康高尚,其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内容上来看,《诗经》可分成“祭祀”、“颂赞”、“怨刺”、“婚恋”与“征役”五种。
祭祀诗全部收在“周颂”、“鲁颂”、和“商颂“之中,文学价值不高;颂赞诗数量较多,大部分集中在大、小雅中,其中最优秀的篇章是《出车》、《六月》、《采芑》,怨刺诗多是揭露时、感叹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
《小弁》、《伐檀》、《硕鼠》、《黍离》等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它们对后代的影响深远;婚恋诗多见于“国风”中,《关雎》、《汉广》、《蒹葭》、《月出》、《风雨》、《子衿》、《大车》、《桃夭》、《鸡鸣》、《氓》等都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优秀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反映徭役问题的有《式微》、《鸨羽》、《何草不黄》等,
反映战争问题的有《击鼓》、《载驰》、《陟岵》、《乐山》、《采薇》等。
二.《诗经》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诗经》最大的成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显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其所采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多采用复沓方法,创造出浓郁郁的诗意.《诗经》中在赞美爱情,歌颂生活,嘲讽黑暗,揭露暴政的同时,大量地巧妙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寄物寓人,咏诗言志,其白描、写实的艺术风格,令人赞不绝口,许多名句千古传唱,今天的少年儿童大多耳熟能详。
它像当时一部形象化的历史,广阔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我们名族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典籍。
三.《诗经》中的现实意义对后世的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孔子曾对《诗经》多次做出很高评价,“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由此可见《诗经》的现实意义中的实用功利性。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这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作出的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达,以及指出的诗的政治功利性。
我们这里表述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仅是指《诗经》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功利性,还指《诗经》直面现实的艺术特色和《诗经》中表现的情感抒发。
它对后世政治、文学创作、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深远而重大。
《诗经》的形成是有统治阶级的大规模参与的,这当中也必然有一定的政治功利性。
在对巫史文化的改造完成以后,统治阶级创造了旨在维护宗法社会秩序和强化宗法观念的正统诗歌,即《诗经》中的祭颂诗和怨刺诗。
祭颂诗是配合祭祀祖先、耕种藉田、丰收后的报祭礼,对先王列祖、社稷自然表示崇高敬意,并祈求保佑的诗歌。
在这类诗中,统治阶级往往把现实政治的需要托之祖先和神的旨意,通过塑造古典膜拜,达到控制现实的目的。
而怨刺诗无论赞颂还是刺怨,都建筑在宗法伦理原则的基石之上。
中国很早便有“诗言志”的传统,在诗中加入个人政治情感而间接影响政治的苗头便由此出现,后世一些政治讽咏诗多少都有其影响的痕迹在里面。
从两汉乐府诗歌,到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到司马迁的《史记》,到唐初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到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杜甫,再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无一不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四.《诗经》文化精神对现实的意义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风格的开端,它的现实主义还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
由于《诗经》的作者身分、地位、境遇不相同,他们又都处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变革的时代,社会客观现实使他们自生情感,用诗歌来表现现实是他们情感抒发的最好形式。
《诗经》以四言为主,采取重章叠沓的方式,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以此美的形式平实客观地描写场面或人物,没有刻意修饰和雕琢,而情感自然见出,这就形成了《诗经》的古典现实主义艺术美。
《诗经》是产生于我国两千多年前的一部古老诗集。
作为扣人心弦、丰富多彩的诗歌,它是我国文学辉煌的开始,是一批富于首创性的杰作。
这些诗篇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热情关注,对于社会文明的追求和直面苦乐人生的伟大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丰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意蕴,也是我国古文明的载体,是一部古文化的百科全书。
诸如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社会生产、风土礼俗,以及天文历法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成为研究中国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文化传统的渊薮。
总之,《诗经》的出现为我国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影响甚远,它的现实主义的文化内容和文化意蕴是值得我们深开掘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