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5 第五章

中国当代文艺思潮05 第五章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伤痕文学”之后出现了以 《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为代 表的 “反思文学”。“反思文学”与 “伤痕文学”的产生具有相 同的社会条件,但 “反思文学”更具有思想解放的特点,它主要 反思产生社进而反思自我对历史应负的责任,寻找在新时代面前自身的使 命与位置。因而 “反思文学”的历史内容要比 “伤痕文学”更加 扩展和深化,反思的深度也从政治的层面进入到哲学和文化的层面 。其代表作品有鲁彦周的 《天云山传奇》、茹志鹃的 《剪辑错了 的故事》、张一弓的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 《李顺大 造屋》、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三、“十七年”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有关现实主义的认识,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论争,如 20世纪00年代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论争、 关于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论争,20世纪60年 代关于典型的论争、关于现实主义的深化的论争、关于 “中间人物论” 的论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争等,都在有关现实主义创作方 法和创作原则范畴内,广泛涉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形式与内 容、文艺价值与功能、作家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等诸多重要问题。
二、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伴随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在 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意识到旧有的文学表现手法已经不能完全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审美意识的变化,于是提出要超越创作中包括 “老题材、老人物、老主题、老故事、老写法”在内的所谓 “五老 峰”,开始大量吸收、借鉴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方法。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一、现实主义的回归
20世纪2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拨乱反正,彻底清除 “瞒和骗”的文学 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使文学走上健康发展道路,恢复和弘扬现实主义的 传统势在必行,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掀起了对现实主义理论问题的 再讨论,讨论内容包括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本质、文艺的真实性和 典型性等问题。涉及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如暴露与歌颂的关系、对人 物命运的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总体把握、怎样确认 “伤痕文学”的基 调、文艺展示改革生活时能否与现实严格对位、乔厂长式的大刀阔斧的 改革行为是现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使新时期 文艺摆脱了 “瞒和骗”的阴影,从文艺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僵化状态 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和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现实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现实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现实主义名词解释外国文学
摘要:
一、现实主义的定义与起源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三、现实主义文学在我国的发展
四、现实主义文学的外国文学代表作品及作家
五、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正文: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

它强调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去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客观地描绘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引进、模仿到创新、发展的过程。

从鲁迅、茅盾等一批现代文学奠基人开始,我国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特点。

近年来,现实主义文学在我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代表。

在外国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也有着丰富的成果。

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都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

如《雾都孤儿》、《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等,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瑰宝。

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示,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现象背后的真相。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现实主义文学也关注人性、人情,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在我国和外国文学中都有着丰富的成果。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讲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讲

《雨巷》
主知——卞之琳
感情冷静,对宇宙、人生的奥妙哲理进行探测和暗示,而暗示的哲理往往涂 抹着玄学的色彩,令人迷惘,难以捕捉。
特色: 1,异类意象的联用,意象经常在科学和想象中巡游 2,维护诗歌的音乐性,认为它是诗的固有组成因素 3,融进文言词汇和欧化法式句法,着重语言的暗示性和形式的新格律化
视, 与鲜血之急流, 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 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
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
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析:
《弃妇》在艺术表现 上完全摆脱了“五四” 新诗浅显直露的诗风, 追求一种神秘的美感, 微妙的象征,闪烁的 动态,这绝对不仅仅 是一种表现手法,而 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和 创作思想的具体化
挖掘

审美上
都强调文学的主观性、 内向性和非理性,追求 “病态的美”和“伟大
的晦涩”
语言上
都主张在现代口语的 基础上大量使用具体 词和抽象词的嵌合, 采用“实”的动词和
“虚”的宾语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
异 人与人
人与自然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
西方:
从个人角度、以局外人 的身份,笼统地反对 社会的倾向
中国:
思想上
表现出深沉的忧 虑和社会历史使 命感
手法上
以象征意象的模 糊性,朦胧性为 手段,将直觉、 潜意识等心理机 制注入诗歌中
形式上
很少直接的去描写现 实生活,而是从诗人 内心体验出发,通过 个人独特的感受去折 射世界,包括历史社 会主题
北岛
创作背景:十年动乱后 期
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 一代青年的心声,十 年动乱的荒诞现实, 造成了诗人独特的 “冷抒情”的方式— —出奇的冷静和深刻 的思辨性。

论现实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嬗变

论现实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嬗变

论现实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嬗变作者:童志强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3期摘 ;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20世纪初引进中国,并在随后的发展中历经诸多变异和反复,逐渐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文学思潮。

研究现实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的嬗变,对反映该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图景的变迁,分析现实主义思潮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实主义;中国现代文学;嬗变[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现实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方法,又是一种文学思潮。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完全是现代性的产物,在我国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从对外国文学的横向吸收和改造中形成的文学思潮,而不是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中延伸而来的。

研究现实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的嬗变,对反映该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图景的变迁,分析现实主义思潮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的影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五四”前后兴起,而后处于倡导和探索阶段。

20年代的前半段,现实主义的发展比较偏向于理论的探讨和建设,在实际创作中除鲁迅的《呐喊》外,其他还比较稚嫩。

大多数作品虽然在创作精神上力求批判社会人生,但在写作方法上还残留着旧小说的行文习惯、腔调。

稍后的“问题小说”虽然极力向现实主义靠拢,积极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但又流露出普遍的伤感情调,妨碍了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

20年代后半段,现实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相对成熟,诞生了一批优秀、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代表性的有两个流派:“乡土文学派”和“人生派”。

“乡土文学”的创作热潮兴起于1923年,是紧随着“问题小说”热而出现的,这是第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乡土文学”的创作动机多是出于思乡之情,作者背井离乡,但对从小生活的故乡民情和风俗习惯记忆犹新、深切怀念,于是就从这段生活中提取素材,客观展现故乡现实图景,注重对典型环境和具体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建国后主要发展脉络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建国后主要发展脉络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50——70年代的畸变与一元化独尊以下提到的就是“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70年代文学)”用50——70表述文坛概括:在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依附超文学力量并完全排斥其他的文学创作方法和文学思潮,逐渐成为“独尊”乃至惟一的文学思想。

在这一时期,除浪漫主义还偶有提起之外,其他文学思潮都销声匿迹。

由于政治体制的更加统一、集中,意识形态权利话语的不断中心化,现实主义因此严重畸变,直至完全丧失其本真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按照极左路线炮制、打着现实主义旗号的“瞒”和“骗”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50-70年代的嬗变,与三次文代会和几次文艺批判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确定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

50年代初文学创作明显继承40年代延安工农兵文学思潮,是解放区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延续。

从此,文学为工农兵服务,尤其是狭隘地为政治服务方向被写进文件,成为束缚新中国文学发展近30年的桎梏。

第一次文代会单方面地强调学习和推广解放区的文艺经验,忽视广大国统区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优秀现实主义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量。

第二次文代会于1953年9-10月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

这无疑是从世界观的高度给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文艺作品在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性的前提下,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

第二次文代会以后,我国当代文学的政治色彩和倾向更加突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为惟一合法的创作方法。

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即“两结合”)的创作方法,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将其正式认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最好的创作方法”,从而取代了原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

现当代文学思潮

现当代文学思潮

20年代:1917年初的文学革命,是户国文学史上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1】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主要影响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文学。

首先是白话文兴起。

接着是各种外国文学思潮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主要是: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认为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是现实主义一派。

一人生和社会为题材,注重对社会黑暗现实的额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了自然主义。

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由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人成立,开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注重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注重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抨击。

其主要作品都侧重自我的表现,有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以此作为对现实的不满。

(3)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在北京发起。

内部主要形成的是一个诗人群。

倡导新格律诗。

其余的还有鲁迅的语丝社,主要是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后来形成“语丝体”对后来的额散文影响很大。

小说:鲁迅:白话小说,不多言,大家呵呵这就反映了20年代的小说:1919年下半年,冰心发表《斯人独憔悴》,开创“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后来多倾向于现实主义,以叶圣陶为代表,形成了“人生派写实小说”;鲁迅开创“现代乡土小说”郁达夫等:现代抒情小说20年代的诗歌:白话诗,郭沫若抒情诗,新月派,象征派(穆木天),无产阶级诗歌(邓中夏)20年代散文:“随感录”作家群(鲁迅等),“言志派”美文(周作人),还有以上四个文学社的散文20年代戏剧:五四新戏剧观,“爱美”剧(即业余戏剧,代表田汉)30年代: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为核心,代表:张天翼,萧红,丁玲,矛盾),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代表:废名,沈从文),海派小说(最接近读书市场,代表:张资平恋爱小说,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此外,巴金,老舍,“大河小说”不属于上面任何派别诗歌:中国诗歌会:中共,无产阶级。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1949-1976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 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 上的讲话》,随后,中央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 的意见》,即《文艺八条》。 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 方面,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 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 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 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 的理论思想。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艺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3.文革期间,彻底与“旧文化”决裂, 激进派在空白的地基上创建“真正的 无产阶级文学”。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中心作家”:新中国 成立以后,由于政权更迭而 使文学出现了重大转折,现 代文学的一批重要作家迅速 边缘化,而继承延安文学传 统的作家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经 历“中心作家”。 如郭沫若、柳青、粱斌、周 立波、贺敬之、郭小川等。
四、思想内容上,着眼于反映社会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生活以及实现新中国而 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以歌颂为主,实际上 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但在操作中却 演化为题材决定论。 五、人物表现上,刻画以工农兵为代表的新 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要求尽可能回避英雄 人物的缺点,但在现实中,却被机械的理解为 “三突出”。 六、文学形式上,采用接近中国大众审美趣 味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但在现实 的创作中,却一味的拔高古典形式,反对“五 四”新文学所开创的文学形式和内涵。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摘要:一、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概述1.现代中国文学的定义2.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背景二、现代中国文学三大思潮1.现实主义文学思潮1.1 现实主义文学的定义1.2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3 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2.1 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2.2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2.3 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3.1 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3.2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3.3 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三、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相互影响和融合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2.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交汇3.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互动四、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意义和价值1.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2.对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探索3.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推动和影响正文:现代中国文学是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受到西方文学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学现象。

它以五四运动为开端,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阶段,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现代中国文学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创作,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体现现代人精神风貌的文学。

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相继崛起,交相辉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鲁迅为代表,主张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对于揭示社会现实、批判社会黑暗具有重要作用,为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郭沫若为代表,主张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其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等。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个体的内心世界,对于抒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具有积极意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钱钟书为代表,主张突破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

其代表作品有《围城》、《管锥编》等。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对于拓展文学的表现空间、提高文学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适应现代性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双重历史要求的产物。

在现代性的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对现代性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于是就形成各种文学思潮的流变: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工具理性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动;现代主义是对现代理性的反叛以及对生存意义的反思;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揭露和批判。

本文就针对40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简要概述,初步介绍了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两种状态: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

关键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时代背景七月派和工农兵文学文学思潮,本来与文学运动、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想论争等一样,是文学史的重要构成部分,但由于它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历史时段文学发展的内质、发展方向,还影响着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创作风格,因此有的文学研究者便把它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文学思潮,它们的存活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各领风骚三五年或十几年,就销声匿迹了。

唯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文学思潮,虽时盛时衰,时浮时沉,几经曲折,但都贯穿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三部曲。

(下面两幅图是另取一段)
(1217字)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分野出两种状态:一是七月派的理论和创作,一是工农兵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在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七月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以胡风为代表的“揭示‘精神奴役的创伤’”和“高扬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是现实主义理论在此时的重要发展。

七月派主张关注残存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神奴役的创伤”,要求作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

同时,七月派还主张同步追求社会功能与审美意识,并在诗歌、报告文学、小说的创作上,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

在诗歌创作上,呼唤主观战斗精神,就表现人物精神奴役的创伤方面而言,七月派后期的政治抒情诗中表现得尤其充分,如绿原的《哑者》、阿拢的《纤夫》等塑造了顽强的战斗者形象,强调了生命的力、生命的体验。

在小说创作上,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中的郭素娥,就是一个血肉丰满、有着强烈求生愿望的女性,作品既写她肉体的饥饿,又写她精神的饥饿,在她身上,张扬着原始生命力,用胡风的话说是“用原始的强悍碰击了这社会的铁壁,作为代价,她悲惨地献出了生
命”。

在40年代,中国工农兵文学思潮是一股发展迅猛、影响深远的文学潮流,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解放区的特殊发展。

工农兵文学是以工农兵为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的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工农兵文学做了简洁的概括:“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工农兵文学在《讲话》的指引下,为抗战服务, 讴歌胜利,号召人们在屈辱中奋起,在血与火的搏斗中换来祖国的新生。

解放区作家大量塑造传奇抗日英雄形象,创作出一批深受欢迎的抗日英雄传奇小说。

他们在文学形式上,普遍采用人民尤其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文学观念上,自觉为政治服务。

工农兵文学思潮的发展,使解放区文学取得很大的成就。

但工农兵文学对政治过分贴近,甚至把文学功能阐释为具体政策的宣传品;过分强调、歌颂光明,不能描写和反映革命内部的阴暗面和黑暗;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民间形式,忽略向世界文化、现代文学形式的学习,从而造成文学创作的概念化、公式化、片面化。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反映出现实主义文学在各个时期与社会、政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都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寨.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M].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