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对策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对策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对策摘要:为保护珍贵的生物资源,需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问题,提出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意识、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创新保护区管理机制以及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等对策。

这些对策旨在推动保护区建设的进展,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系统和社区的双重效益。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资源开发活动的不断扩张,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区的建设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紧迫。

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为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现状(一)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受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城市化、农业扩张等活动的驱动,导致了大量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使更多的野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全球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异常严峻[1]。

其生物多样性损失、栖息地破碎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过度狩猎等问题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据估计,全球有100万个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正在被破坏,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有限。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珊瑚礁等自然生态系统是野生动植物的关键生境,为它们提供了食物、水源和栖息地,同时也是它们进行繁殖和抚育后代的场所。

然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改变给野生动植物带来了威胁。

这些威胁不仅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还会扰乱它们的正常生活和繁衍生息。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生态环境部根据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持续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并发布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的监管试点工作。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导致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野生动物保护现状目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多方面的威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栖息地破坏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导致它们无处可去。

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草原被开垦,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

2.非法捕杀和贩卖一些人为了获取野生动物的皮毛、骨头、器官等珍贵材料,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会进行非法的捕杀和贩卖野生动物。

这导致了许多珍稀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3.环境污染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使得许多野生动物难以生存。

野生动物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

各种野生动物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国际间也加强了野生动物保护的合作,通过签署协定、共同举办活动等方式,共同推动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处不在。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为了保护它们自身,更是为了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对维护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丰富程度,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通过保护野生动物,可以有效地维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2.食物链平衡野生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关系。

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有利于保持食物链的平衡,还能够预防一些疾病的传播。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野生动物是地球上珍贵的资源,它们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生产方式的改变,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本文将就当前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1. 生存环境遭受破坏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扩张,野生动物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大片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草原被开垦,这些都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受了破坏,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

2. 盗猎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盗猎和非法交易是严重威胁野生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些珍稀动物如大熊猫、虎、犀牛等常常成为盗猎分子的目标,它们被捕猎后往往被非法交易到国内外市场,严重危害了野生动物的保护。

3. 气候变化对生存造成威胁气候变化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受了严重的威胁,比如极端天气、干旱、洪灾等都可能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改变,进而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4.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人类的活动常常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干扰,比如林区火灾、滥用农药、污染等都使得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平衡野生动物是生物多样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保护野生动物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土地的保护和水源的净化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立和维护有助于保护土地,维持水源的净化,保持地下水的补给和土壤的肥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生态平衡的维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帮助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与此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 促进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野生动物是自然景观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使得自然景观更加完整和丰富。

我国动物栖息地的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我国动物栖息地的现状及其保护措施

我国动物栖息地的现状及其保护措施(1)资源数量有限,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人多地少,现有的野生动物资源十分有限,可利用资源更是不多。

而近几年来,由于野生动物在药用、食用、保健、工业用等方面的价值被不断地发掘和利用,越来越多的保健食品和药物需以野生动物作原料,宾馆酒楼野生动物的菜肴也越来越受到顾客的青睐,社会消耗对野生动物需求量的猛增,对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群众的保护意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和保护管理力度不足够强大的情况下,其结果往往是野生动物遭到过量的猎捕,导致资源本底的持续下降,资源的下降反过来又影响到经营业的可持续发展。

(2)乱捕滥猎现象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狩猎方面,成群结队上山、非法使用吊杠等工具歼灭性进行狩猎,另外由于利用野生动物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野生无主,谁猎谁有”的习惯思想一直比较严重,再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蛇类、湿地鸟类和冬季兽类的乱捕滥猎情况尤为突出,严重破坏了陆生野生动物的生息环境。

乱捕滥猎其实质就是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掠夺式利用,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捕捉量一旦超过了动物种群的繁殖能力,种群就失去了增长的动力,就会日趋衰落。

乱捕滥猎对野生动物资源带来的危害是毁灭性的,最终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3)对栖息地环境的人为干扰。

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产生较大干扰的人为活动是海涂围垦、环境污染和森林植被破坏,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化和集镇化建设等,也使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或将栖息地人为割离。

各种地质灾害对栖息地的破坏也十分严重,引起一些动物当场死亡或失去栖息地后被迫迁徙。

(4)资源浪费严重,人工培育替代资源少。

例如爬行动物繁殖周期长,人工养殖技术尚未得到解决,蛇类养殖技术不成熟,利用水平粗放,综合利用和深度开发水平较低,大多数的蛇类资源通过直接食用被消耗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一直较低,不管是取胆弃蛇或取肉弃胆,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

科技进步在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中的贡献率也低,产品的开发一直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层次产品开发,市场竞争力不高。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近几年的进展和成效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近几年的进展和成效

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近几年的进展和成效引言部分的内容:1.1 概述近几年,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不断增加,野生动物保护也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野生动物面临着栖息地破坏、盗猎和非法贸易、气候变化等多种挑战,亟需全球共同努力来实施相关保护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近几年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首先,我们将阐述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栖息地破坏、盗猎和非法贸易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

接着,我们将介绍近几年出台的重要保护措施与政策,包括国际合作与协议签署、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以及知识普及与教育宣传等方面。

然后,我们会深入分析这些保护努力所带来的成效和进展,包括物种保护成功案例分析、正在恢复的生态系统描述以及全球意识提升和社会行动影响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并提出持续改进的方向,包括可持续发展策略建议、新兴技术应用前景分析以及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总结近几年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详细讨论各种保护措施与政策以及其带来的成效,我们将提供给读者一个全面了解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视角,并引发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这项重要工作中来。

同时,本文也将为相关决策者和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目标。

2. 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挑战2.1 栖息地破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野生动物所居住的栖息地面临不断的破坏和削减。

大量森林被清除用于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化,湿地遭到填埋和污染。

这导致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它们原本的栖息地,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2.2 盗猎和非法贸易盗猎和非法贸易是野生动物保护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一些珍稀物种,如大象、犀牛、老虎等,因其象牙、角及皮毛等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而成为非法猎杀和走私的目标。

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与管理

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与管理

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与管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和自然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与管理涉及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现状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1.1 生态平衡维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是许多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可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生态服务功能的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不仅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活条件,还能为人类社会提供许多生态服务功能,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

因此,合理规划和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保护和提升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1.3 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具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价值,它们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通过规划和管理野生动物栖息地,可以保护传统文化与历史遗迹,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化素养。

二、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和挑战2.1 破碎化和减少人类活动的扩张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碎化和减少。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面积的城市扩张和农田开发破坏了原始的自然环境,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和分割。

2.2 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狩猎、捕杀、非法采伐等行为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此外,游客和旅游业的发展也给野生动物栖息地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3 缺乏有效的管理与保护机制目前,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规划与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缺乏公众参与等。

这些问题使得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三、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与管理的解决方案3.1 制定科学的规划与管理策略针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和挑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策略。

分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

分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

分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在当前的现状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

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问题和困境。

首先是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遭到了破坏和破坏。

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森林被砍伐,湿地和草原也受到了污染和破坏。

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减少,使得许多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野生动植物面临的非法捕捞和盗猎问题也比较严重。

由于一些珍稀动植物的皮毛、骨头、器官等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此成为了非法捕捞和盗猎的对象。

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没有严格监管的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这使得相关的非法活动难以被有效打击。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公众的保护意识不足。

很多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乱砍滥伐、乱捕乱杀的现象。

公众对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不足,也给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来改进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需要加大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相关部门需要对森林、湿地、草原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进行严格的保护,以保障野生动植物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应该加强对非法捕捞和盗猎活动的打击力度。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非法捕捞和盗猎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监管,遏制非法活动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对公众的保护意识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大家都能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中,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相关部门需要加大立法力度,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进行具体的法律规定,并严格执行,使其能够真正发挥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作用。

分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

分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

分析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保护我国珍稀物种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但目前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面临的现状是: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的自然资源被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非法猎捕和盗猎的问题也十分严重,许多珍稀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也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效果。

加之,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和关注度不足,导致保护工作的推进缓慢。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工作,恢复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执法和监管工作。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严厉打击非法猎捕、盗猎、走私等违法行为,增加违法成本,提高违法者的打击力度。

加大各级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和执法人员的力量,提高执法效果和执行力度。

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和意识提高。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并倡导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关注和保护。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主题活动,增加公众对保护工作的了解和参与。

加大科研力量和资源投入。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野生动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力量。

增加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者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效果。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但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执法监管、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和加大科研力量等对策,可以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和取得更好的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栖息地类型多样,但由于人口、经济等多种原因,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造成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类处于受胁状态。

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从建国初就已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濒危物种拯救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今后我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的发展趋势体现在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保护野外种群;发展濒危动物人工种群;控制资源消耗,在保护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保护;保护现状;发展趋势在21世纪,野生动物保护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中国顺应世界的保护潮流,制定实施了以“天然林保护工程”为核心的一系列环保工程,并在“西部大开发”、“三峡建设”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过程中,提出并贯彻“生态先行”的主导思想;作为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国家林业局也不失时机地启动了旨在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湿”,“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六大林业工程,并编制了面向21世纪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规划了美好的未来。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如森林、湿地和草原等)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持续资源。

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与栖息地概况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300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

其中哺乳类607种【1】,我国特有的哺乳类动物有73种,占我国哺乳类总数的%;鸟类1294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其中特有鸟类种数69种,占我国鸟类总数的%【2】;爬行类412种,占世界爬行类总数的%,其中特有爬行类种数26种,占我国爬行类总数的%;两栖类295种,占世界两栖类总数的7%,其中我国特有两栖类种数30种,占我国两栖类总数的%;鱼类约有3400种,占世界鱼类总数的%,其中我国特有鱼类440种,占我国鱼类总数的%。

此外我国已定名的昆虫有30000多种。

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态系统类型。

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

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潜水沼泽、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全世界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为2600多万公顷,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

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2 我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受威胁状况据统计,我国现有30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处于濒危状态。

极度濒危的脊椎动物有大熊猫、虎、金丝猴、藏羚羊、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白鹤、丹顶鹤等。

为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国务院1988年12月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一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共398种另一属;2000年国家林业局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又发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计兽类88种,鸟类707种,两栖类291种,爬行类395种,昆虫类17目72科120属另110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野生动物种类处于受胁状态。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导致天然林面积逐渐缩小,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滥砍盗伐现象时有发生,侵占林地现象比较普遍。

加之人工林林种单一,虽然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生物多样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天然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围湖垦田、填海造地现象严重,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极端的捕捞手段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大江大河断流现象严重,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甚至需要人工注水来维持湿地面貌。

虽然划定了大批的自然保护区,但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它大部分保护区由于林地权属不清,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无形中加重了野生动植物极其栖息地的受威胁程度。

3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现状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建设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野生动物管理体制初创于1956年,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示由林业部统一管理全国野生动物狩猎工作。

目前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除国家林业局设有专门的机构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林业部门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一些重点地区还建立了县、乡级保护管理机构,配有专人负责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

据统计,全国有各级行政管理人员1000多人,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从20世纪50、60年代单纯猎取为主,到80年代中后期逐步走向了资源保护、驯养繁殖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新阶段。

我国自1981年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国务院在林业部设立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在中国科学院设立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在全国17大城市和口岸所在地设立濒危物种管理办事处,配备30名专职工作人员。

多年来,在海关、公安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口岸管理,加强了执法以及多国间执法合作。

濒危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拯救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部分濒危物种的拯救繁育工作,建立了华南虎、金丝猴、丹顶鹤、麝等14个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

稳定和发展了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的人工种群。

如截止1999年统计,全国共从野外抢救大熊猫224只次,人工繁殖大熊猫成活约在70只左右。

世界著名的濒危鸟类朱,从1981年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只种群,正逐步摆脱灭绝的危险。

扬子鳄野生种群在仅存200多条的情况下,经过10多年的人工拯救繁育,目前种群已发展到10000多条。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建国以来,国家多次组织实施了全国的野生动物综合资源考察,同时也对一些珍稀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生态环境等进行了专项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情况,为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同时积极开展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工作,在野生动物生物学及繁育技术、栖息环境生态学、候鸟迁飞规律和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相继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及《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开展双边合作,签署保护协议,并与WWF、IUCN、UNEP、UNDP、WI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4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现状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现状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统计【3】,截止2001年底统计,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1551处,总面积亿公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71处。

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类型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同时还保护了约2000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次生原始天然林和约1200万公顷各种类型的湿地。

我国共有21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名录。

从现有的保护区的面积来看,西藏(4008万公顷)、青海(2060万公顷)、新疆(2048万公顷)、内蒙古(894万公顷)、甘肃(806万公顷)、四川(634万公顷)6个省区的面积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从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上看,主要集中于广东(177 个)、云南(146个)、黑龙江(139个)、内蒙古(111个)、四川(97个),这五个省区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国的%。

在1551个自然保护区中,967个已建有管理机构,1136个自然保护区配备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平均每个保护区人。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尚有1/3以上的自然保护区未建有管理机构,这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仍存在较严重的“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

初步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已经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有的省区还按照“一区一法”原则专门为保护区颁布了具体的管理办法【4】,环保、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行政规章,进一步规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晋级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在完善法律的同时,各地也加大了执法的力度。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战略目标为保护我国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加大对我国典型的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国家林业局在2000年编制的《2001—2050年全国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总体规划》中指出,我国保护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保护区面积达到亿公顷,使90%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到2030年,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亿公顷,将使95%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到2050年,全国保护区面积达到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要占国土面积的16%,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得到全面的有效保护。

自然保护区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支持作用。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还是一个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发展中国家,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贫乏和人口膨胀__的当代世界四大问题,在中国已表露无遗。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自然资源的持续生产和供应能力。

建立自然保护区将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 发展趋势强化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使野外种群得到良好保护从确保野生动物生存繁衍的要求出发,当前应在其重点分布区域抢救性地建立一批保护区,实行抢救性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