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型企业(野中郁次郎)
创造知识的企业

创造知识的企业2019-03-16中国企业界的⼈⼠⼤都知道彼得·德鲁克的名字,但恐怕没有多少⼈听说过⽇本⼀桥⼤学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
这两个⼈其实⾮常相似,都擅长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都在职业⽣涯的早期进⾏了⼤量的采访,听取真正的经理⼈员谈论实际问题,从⽽保持他们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始终能够找到⾮常好的落脚点。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都是知识管理⼤师。
德鲁克在1960年代即归纳了“知识⼯作者”这个词,并提出知识是企业竞争⼒所在,员⼯的知识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在未来的时代⾥,“服务经济”将取代“制造经济”,⽽“知识⼯作者”将取代“传统劳⼯”。
1986年,野中郁次郎与⽵内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新的新产品开发游戏》。
该⽂探索了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构成后来被称作“Scrum开发模式”的迭代式增量软件开发的基础。
“Scrum”是橄榄球术语,指双⽅争球,暗喻团队合作的精神。
只要产品负责⼈(Product Owner)列出产品的待交事项(Product Backlog),依据重要性及优先顺序排列,并说明条件,整个开发团队就可以开始冲刺(Sprint)了。
这样,产品功能可随着项⽬进度不断微调,确保在有限的时程与资源限制下,能开发出符合预期的产品。
同时,因客户与团队成员⾼度参与,项⽬成败由所有成员与客户共担责任,可以形成双赢及团队⾃我管理的良性循环。
1991 年11⽉,野中郁次郎与⽵内弘⾼发表了《创造知识的企业》的经典论⽂,这是《哈佛商业评论》有史以来第⼀篇关于知识管理的论⽂,也被公认为现代知识管理研究的代表作。
1995年,野中和⽵内进⼀步合作推出同名专著,从此奠定了野中郁次郎“知识管理⼤师”的地位。
然⽽野中的见识在今天的企业当中往往需要对抗常规实践。
⼤多数公司都把知识管理当成⼀个IT问题,设法把最佳实践代码化,予以抓取、储存、索引、检索等。
野中提及这点便长叹:“这些公司不懂得⼈是如何学习和创造的。
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的企业知识创造思想及其理论基础

s 。 i 。 。 d T e
。 m 。 n t R e 。 。 唧h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7 6 9 5 . 2 0 1 5 . 1 7 . 0 4 5
野 中郁次 郎和 竹 内弘高 的企业 知识创造思 想及 其理论基础
w h i c h s e t u p s o l i d t h e o r e t i c l a b a s i s or f k n o w l e d g e c r e a t i o n . T h e i r t h e o r y f o c r e a t i o n h a s i mp o ta r nt r e f e r e n c e v lu a e f o r t h e c o mp ny a ’S k n o w l e d g e c r e a t i o n a n d he t o r e t i c l a c r e a t i o n o f k n o w l e d g e ma n a g e me n t .
பைடு நூலகம்
LUO S hi g u o
( C o l l e g e o f P u b l i c Ma n a g e m e n t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n i n g 5 3 0 0 4, 0 C h i n a )
I k u j r o No n a k a a n d Hi r o t a k a T a k a e u c h i ’ S T h o u g h t o f Kn o wl e d g e C r e a i t o n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Ichiro Kono)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以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而闻名于世。
他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组织学领域,对于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组织内外知识的创造过程和机制,强调知识的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
他认为,知识创造需要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内外的社会经验交流来实现。
知识的创造并非是个体自身的活动,而是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的结果。
在野中郁次郎看来,知识的创造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社交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
社交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交流和共享知识,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外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内部知识转化为可表达的形式,以便与其他人进行共享和理解。
组合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将不同的知识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知识和理论。
内化阶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思考,将外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员工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和创造的环境。
企业也应该积极与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知识共享和创新,通过与外部的资源和知识进行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涵盖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创新管理等多个方面。
他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对于组织管理、知识传承和创新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对野中郁次郎以及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浅析,探讨其在管理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野中郁次郎先生。
野中郁次郎是日本管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95年出版了《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创造理论,该理论成为了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野中郁次郎的研究主要围绕知识管理展开,他通过对日本企业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理论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的发展,更在于他对企业实践的深入观察和分析,为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理论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和管理之上的。
在他的理论中,知识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显性知识,另一种是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是可以被明确表达和公开传播的知识,比如书面文件、数据库中的信息等;而隐性知识则是个人通过经验、实践所积累的知识,往往难以被准确描述和表达。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和转化是组织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知识融合”、“知识演化”、“知识流动”和“知识使命”四个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知识在组织中的创造和应用过程。
“知识融合”强调了不同个体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协作的重要性,让个人的隐性知识能够被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知识演化”指的是知识不断更新和演变的过程,组织需要不断地适应变化;“知识流动”强调了知识在组织内外的传递和分享,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流动机制来保证组织的竞争力;“知识使命”则是指组织对知识的应用方向和目标,即组织注重的知识应该服务于什么目标和战略。
知识创造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之间的互动和转化,也就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从而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
读书分享《创造知识的企业》

社会化
外显化
组合化
内隐化
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2.1.1 社会化
社会化 社会化是共享经验从而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如共有心智模式和专业技能。
2.1.2 外显化
外显化
外显化是将隐性知识表述为显性概念的过程。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创造过程, 因为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以比喻、类比、概念、假设或模型的形式出现。
2.1.3 组合化
组合化
组合化是将各种概念系统化为知识体系的过程。知识转化的这种模式涉及将不 同的显性知识主体进行组合。个体通过文件、会议、电话交谈或计算机通信网 络这样的媒介来交换和组合知识。
2.1.4 内隐化
内隐化
内隐化是将显性知识体现到隐性知识里的过程。它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密切相关。
中层管理者置于知识管理的正 中心
中层管理人员:现实的重塑者、 知识转化的加速器、跨越层级 的传送带和润滑剂。
3.2 创造知识的团队
知识创造型团队
知识实践者
知识工程师
负责积累和产生隐性知识 与显性知识。
负责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形知识
知识官 负责在企业层面管理组织 知识创造的整个过程。
知识存在两个维度
1.2 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
1 形式知识:是指那些由形式、系统的语言表达,可以进行传递的知识。 显性知识 2 暗默知识:是指与特定情境相关的个人知识,它难以形式化,也难以进行交流。 隐性知识
更难传递 更有价值
02 知 识 的 创 造 过 程
2.1 知识的SECI模型
知识的创造过程:人类知识是通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社会化相互作用得以创造和扩展 的。我们把这种相互作用称之为“知识转化”(knowledge conversion)
知识创新型企业(野中郁次郎)

标题:知识创新型企业(关键字: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管理、知识转换、知识创新型企业、日本管理方式)作者简介野中郁次郎:日本先进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知识科学研究生院的第一任院长,东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教授、前任主任。
他是《组织科学》杂志的高级编辑,该杂志是管理科学研究所创办的一本国际性期刊。
野中教授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也是《知识创造企业》一书的作者之一。
该书被美国出版协会和专业学术出版部门评选为商业管理领域的年度最佳书籍。
他最近被授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汉斯商学院的首位施乐杰出知识学教授。
内容提要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然而,很少有管理者能够真正了解知识创新型企业的内涵,更不用说进行管理了。
日本组织学家野中郁次郎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知识定义和知识发掘方面,西方管理者大多见识狭隘,他们坚信“硬”(可计量的)数据才是唯一有用的知识,而企业不过是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
但是,对知识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还存在着另一种理解。
这种理解在诸如本田、佳能、松下、夏普等成功的日本企业中最为普遍。
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认识到,知识创新并不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
开发这类知识,通常需要采取标语、隐喻和象征等“软”形式,它们是持续创新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什么日本企业在隐形知识的创造方面非常成功呢?原因很复杂。
不过,管理者们需要吸取的教训却很简单:正如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向日本学习制造技术一样,任何想具备知识竞争力的企业,也必须向日本学习知识创新技术。
通过引用日本先进企业的生动案例,野中提出了关于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管理角色、管理职责、组织设计和业务实践的崭新思路。
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弱、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速度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

野中郁次郎和“知识创造理论”的诞生作者:杨柯来源:《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年第11期在知识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のなかいくじろう,1935-)是一颗耀眼的新星。
他1935年5月1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政治学专业,毕业后进入日本著名的富士电机制造株式会社工作,一干就是9年。
这一时期,正是日本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野中由此对日本企业的崛起和创造力有了切身的体验。
此后,他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学习,于1968年获得硕士学位,1972年获得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但他的学术之根,依然深深扎在日本。
1971年起,野中在日本南山大学经营学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79年到日本防卫大学任教,1982年又到日本东京一桥大学任教,担任该校商学系教授和创新研究所主任,现任一桥大学研究生院国际企业战略研究所教授。
野中郁次郎在学术上,集中于研究日本企业的知识创新经验,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式。
如今,这个模式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代表理论之一。
从他的研究轨迹来看,经历了“信息管理→信息创造→知识创造”这样一个发展脉络。
野中刚到伯克利加州大学时,主修专业是营销。
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导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以“信息处理”的思路解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对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进行逻辑分析。
尼古夏的研究,得到决策理论大师西蒙的肯定,有西蒙为尼古夏著作写的序言为证。
野中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逐渐从营销转向消费者行为研究,再进一步转向组织研究。
野中早期主要通过“信息处理”的视角来分析组织与市场之间的关系,1974年,他出版了专著《组织与市场》。
这本专著主要阐述企业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按照野中自己的说法,这一时期,他依然囿于西方管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组织是“处理信息”的机器。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浅析管理学大师野中郁次郎与他的知识创造理论
野中郁次郎(1915-2000)是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他的主要贡献是知识创造理论。
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现代组织学和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思想框架之一。
本文将从野中的背景和理论出发,对其知识创造理论进行简要分析。
野中郁次郎生于日本,是东京大学法学部毕业生,曾先后在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教职。
他在组织学、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具有很高的声望,被誉为日本企业管理的鼻祖之一。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提出了知识创造的四个模式:社交化、外显化、内显化和组织化。
他认为知识创造是一种非线性、互动的过程,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
知识创造的过程可以分为个体层面和组织层面。
个体层面的知识创造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和内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个体的感知、习得、记忆和解释等认知机制。
个体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个人的知识。
组织层面的知识创造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社交化模式强调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经验分享。
通过交流和分享,组织成员可以共同发展和创造新的知识。
外显化模式则强调将个体的知识进行外部表达和分享。
通过将个体的知识外显化,可以使其他组织成员获得并进一步发展这些知识。
内显化模式指的是个体对于外部知识的内部化和融合。
个体不仅需要接受外部的知识,还需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
组织化模式指的是将个体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组织化。
通过对个体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形成组织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资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创新型企业作者:野中郁次郎(关键字: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管理、知识转换、知识创新型企业、日本管理方式)作者简介野中郁次郎:日本先进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知识科学研究生院的第一任院长,东京一桥大学创新研究所教授、前任主任。
他是《组织科学》杂志的高级编辑,该杂志是管理科学研究所创办的一本国际性期刊。
野中教授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也是《知识创造企业》一书的作者之一。
该书被美国出版协会和专业学术出版部门评选为商业管理领域的年度最佳书籍。
他最近被授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汉斯商学院的首位施乐杰出知识学教授。
内容提要【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然而,很少有管理者能够真正了解知识创新型企业的内涵,更不用说进行管理了。
日本组织学家野中郁次郎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知识定义和知识发掘方面,西方管理者大多见识狭隘,他们坚信“硬”(可计量的)数据才是唯一有用的知识,而企业不过是一台“处理信息”的机器。
但是,对知识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还存在着另一种理解。
这种理解在诸如本田、佳能、松下、夏普等成功的日本企业中最为普遍。
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认识到,知识创新并不是对客观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
开发这类知识,通常需要采取标语、隐喻和象征等“软”形式,它们是持续创新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什么日本企业在隐形知识的创造方面非常成功呢?原因很复杂。
不过,管理者们需要吸取的教训却很简单:正如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向日本学习制造技术一样,任何想具备知识竞争力的企业,也必须向日本学习知识创新技术。
通过引用日本先进企业的生动案例,野中提出了关于知识创新型企业中管理角色、管理职责、组织设计和业务实践的崭新思路。
】在一个“不确定”是惟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弱、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速度飞快的时候,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
这种企业就是知识创新型企业,这种企业的核心任务就是持续创新。
然而,尽管人们对“脑力”和“智力资本”有过深入的讨论,却仍然很少有管理者能够真正了解“知识创新型企业”的内涵,更不用说进行管理了,原因在于他们对知识定义和知识发掘存在误解。
从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到赫尔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西方传统管理体系一直把组织当作一种“信息处理”机器。
根据这一观点,只有正式的、系统化的东西(硬的或可计量的数据、编好的程序以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才是惟一有用的知识;相应地,用来评价新知识价值的关键指标也是硬的、可计量的,如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投资回报增加等等。
但是,对知识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还存在着另一种理解。
这种理解在诸如本田、佳能、松下、NEC、夏普、花王等成功的日本企业中最为普遍。
这些声誉卓著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能迅速响应顾客需求和开拓市场,能够迅速开发新产品和掌握关键技术。
它们成功的要诀在于其管理知识创新的独特方式。
对西方管理者来说,这种独特的日本方式常常是怪诞而不可理喻的。
请看下面的例子:●“汽车进化论”这个口号怎么会演变成一个对新车设计有意义的概念?然而,正是这一口号导致了本田“城市”(Honda City,本田公司新一代城市轿车)的诞生。
●啤酒和家用复印机有何类似之处?然而,正是这一类比使佳能在“迷你”复印机设计上取得根本性突破,进而开创了家用复印机市场,成功地使佳能从不景气的照相机业务转向利润丰厚的办公自动化业务。
●一个像“光电子”(optoelectronics)这样的合成词,能给产品开发人员带来什么启发呢?然而,正是依靠这种方式,夏普公司在定义新技术的新市场、创造“全新产品”方面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彩电、液晶显示器、定制集成电路等业务的佼佼者。
在西方管理者们看来,上面那些口号不是意味深长,而是愚蠢可笑——在广告战中也许还用得上,但绝不可能用于企业的日常运营。
然而事实上,这些口号是知识创新的有效工具。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已认识到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无价之宝,但只有上面这些日本企业的总裁们正在管理着这一财富,并以此为企业、员工和客户谋求福利。
日本管理方式的核心在于这一种认识,即知识创新并不是简单地“处理”可观信息,而是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员工个人的责任感,以及员工对企业及企业使命的认同感。
要想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将潜藏的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技术和产品中,就要求管理者们对形象和符号(如汽车进化理论的口号,家用复印机和啤酒之间的比喻以及“光电子”这样的隐喻)感到习惯,就像用硬指标评估市场份额、生产力和投资回报率一样习惯。
在许多日本企业中,对待知识的方式也基于另外一种基本见解,即企业不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
企业就像一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基本目标,这便是企业的自我认知——在企业所代表的含义、企业将向何处发展、企业希望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存,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创造出这样的环境等问题上,企业成员所持有的共同看法。
从这个角度说,知识创新型企业既追求创意,也追求理想,它激励着企业不断创新。
创新的本质就是按照一种特别的远景或理想来重塑世界。
知识创新实际上意味着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更新。
在知识创新企业中,知识创新并不是研发、营销或战略规划部门专有的活动,而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存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人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业家。
为什么日本企业会在持续创新和自我更新方面取得成功?原因很复杂。
但管理者需要吸取的经验教训却很简单:正如世界各地的制造商都向日本企业学习制造一样,任何想具备知识竞争力的企业,也必须向日本企业学习知识创新。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并由此提出一个关于知识创新企业中管理角色、管理职责、组织设计和业务实践的新思路。
这一思路将给知识创新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使它成为人力资源战略的核心。
知识螺旋新的知识总是来源于个体。
例如某个杰出的研究人员,他(她)有某种想法,并最终形成了一项新的专利;或者是某个中层管理者,他(她)对市场趋势有某种直觉,并最终催生出一种重要的新产品概念;抑或是一名车间工人,他(她)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最终提出一个流程创新方案。
在上述例子中,个人知识最终都被转化成对整体有价值的组织知识。
知识创新公司的核心活动,就是将个人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
这种传播体现在组织的各个层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有时,它还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出现,下面就有一个例子。
1985年,大阪松下电器公司的开发人员在开发新型家用烤面包机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怎样让面包机揉好面?他们绞尽脑汁,却无所收获,面包皮都烤糊了,里面还是生的。
开发人员被这个问题拖底筋疲力尽,他们甚至比较了机揉面团和手工面团的X射线,但那也不过是隔靴搔痒。
最后,软件专家田中郁子(Ikuko Tanaka)独辟溪径:大阪国际饭店制作的面包享誉全大阪,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它呢?于是,田中郁子拜国际饭店的首席面包师为师,研究和面技术。
她观察到,这位面包师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拉面团技术。
在项目工程师们的紧密配合下,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田中郁子终于确定了松下需要的设计方案(包括在面包机里面加上专门的肋骨状部件),成功地模仿了首席面包师的拉面团技术,并烤出了同样美味的面包。
最终,松下电器公司开发出独特的“揉面”技术,在此基础上生产的面包机大放异彩,上市仅一年,就改写了新品厨房器具的销售记录。
田中郁子的创新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转换。
这种转化的终点是显性知识,即面包机的设计方案。
因为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所以更易于沟通和分享,例如产品说明、科学公式、计算机程序等。
但是,田中郁子创新的起点却是另一类知识,即隐性知识,它不那么容易表达出来,就像大阪国际饭店首席面包师所掌握的技巧一样。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
用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Mickael Polanyi)的话来说,就是“知而不能言者众”。
此外,隐性知识深深地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到的环境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等。
隐性知识部分由技术性技能组成,即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掌握的所谓“诀窍”。
一名高级工匠经过长年累月的实践,会积累大量习惯性的技巧,却往往对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说不出个所以然。
隐性知识在认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和观点,这些模式、信仰和观点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它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它们的巨大影响。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表明,组织中的知识创新有四种基本模式:1. 从隐性到隐性。
有时,单个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个体共享隐性知识。
例如,田中郁子拜师学艺时,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掌握了面包师的隐性技能,把它们变成自身隐性知识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她被这种技能“潜移默化”了。
但是,这种“潜移默化”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虽然徒弟能从师傅那里学习技能,但不管师父还是徒弟,都没有掌握技能背后的系统化的原理。
他们所领会的知识从来都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因此很难被组织更有效地综合利用。
2. 从显性到显性。
单个个体也能将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合并成一个新的整体。
例如,企业的审计师收集整个企业的信息,并将它们总结成一份财务报告。
由于这份报告综合了许多不同来源的信息,所以它也是一种新知识。
但是,这种“综合”并没有真正扩展公司已有的知识储备。
相反,像松下电器公司案例所体现的那样,当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时,便会产生奇妙的结果,正是这种相互转换使日本企业脱颖而出。
3. 从隐性到显性。
当田中郁子清楚地表达出烤面包的隐性知识时,她就把它转换成了显性知识,使它能够被项目组的成员共同分享。
同样,如果审计师不去编制一个传统的财务计划,而是利用多年的工作经验开发新的预算控制方法,这也是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4. 从显性到隐性。
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整个企业内得到共享,其他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它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系统。
如前所述,审计师的建议改变了整个企业的财务控制系统,其他员工开始应用这一系统,并逐渐将其视为工作资源和工具的必备之物。
在知识创新型企业中,上述四种模式都存在,而且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就像知识螺旋一样。
让我们回顾一下松下电器公司的案例。
对田中郁子来说:1. 她学到了面包师的隐性技能(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