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1,内镜下表现

溃疡型进展期胃癌与良性溃疡较易鉴别,内镜下胃溃疡良恶性鉴别难点在于早期凹陷型胃癌(如Ⅱc型、Ⅲ型及Ⅱc+Ⅲ混合型),鉴别要点包括凹陷本身形态和周围黏膜皱襞形态的观察。

一般而言,恶性溃疡的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凹陷中心部黏膜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结节状,组织较脆,局部胃壁扩张性差,容易出血。如果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则边界比较清楚。此外,凹陷周围集中的黏膜皱襞常呈现中断改变,这也是恶性溃疡的重要特征。病变浸润越深,皱襞集中现象越明显。

Ⅱc型早期癌有时需要与伴轻度凹陷的溃疡瘢痕相区别,瘢痕一般凹陷较轻,中心部均匀一致,平坦,四周皱襞集中直到瘢痕处,呈逐渐变细。

对伴有溃疡形成的早期癌患者,随访过程中可发现中心部溃疡缩小,周边Ⅱc样改变增大,甚至中心部瘢痕形成,而周围Ⅱc样癌浸润进一步扩展,继而中心溃疡又会再形成,这种改变在长时间内可反复出现,被称为“恶性周期”。

因此,临床上单纯用治疗后溃疡消失作为良恶性溃疡的特征是不够的。在某些良性溃疡的愈合过程中,其周边会出现糜烂,这时很难与Ⅲ+Ⅱc型早期癌区分,须经内镜活检证实。

最近有研究者根据病理结果进行良性和恶性分组,回顾性分析胃溃疡大小和分布特点。结果发现,不同位置的溃疡恶变率存在差异,贲门溃疡恶变率最高(73.68%),其次为胃体溃疡(54.2%),胃角和胃窦溃疡的恶变率最低,分别为13.3%和14.8%。而且,恶性溃疡的平均直径也显著大于良性溃疡。这提示胃溃疡的位置和大小可用作预测胃癌发生风险。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及窄光谱成像技术(NBI)或可扩展电子分光色彩强调技术等特殊电子染色成像技术,可更清晰地发现胃黏膜表面的小凹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改变,有利于病灶性质和范围的确定,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据早期胃癌分类标准(VS诊断标准),若NBI放大内镜能发现溃疡周边表面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异常,且与正常黏膜有明确分界线,则提示恶性溃疡可能。

2,超声内镜鉴别

对于内镜下难以区分良恶性的溃疡性病变,还可以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下恶性病变呈现为低回声改变,胃壁原有层次结构破坏,而良性溃疡因炎症水肿及纤维化程度不同,呈现不同回声改变,溃疡周围胃壁层次结构清楚。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内镜超声诊断恶性胃溃疡的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62.7%,准确率达71.6%。

除鉴别良恶性溃疡之外,超声内镜还可以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总体准确率可达86%。遗憾的是,本例患者术前未行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无法与术后病理对比。

近年发展的增强内镜超声可以观察胃壁病变。由于恶性病变开始出现强化的时间早且程度较高,与正常组织有显著差异,而良性病变则无上述特征,结合3D超声内镜更可直观显示病变形态,并可能进一步指导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在有条件的医院,医生如果结合共聚焦显微内镜,有针对性地取活检,将有助于评估疾病分期和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

实用文档之胃溃疡的病例书写

病历 姓名:安经科别:外科住院号:122591 实用文档之"出院记录" 2015年5月日10时 患者xxx、男、70岁、因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门诊以胃溃疡收住我科。入院治疗天。 入院情况: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入院。入院后查:1.血常规:WBC6.2x109g/L,Hgb140g/L,中性粒细胞 48%; 2.尿常规:(-); 3.心电图:正常; 4.B超示:胆肝胰脾肾未见异常 5.电子胃镜: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入院查体:腹平,未见肠型和胃肠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肌紧张,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肌稍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莫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收住我科。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病历 姓名:安经科别:外科住院号:122591 湿热型 西医诊断:1.胃溃疡;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治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积极给予抗炎、补液、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出院情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腹胀、腹痛消失,无恶心呕吐。腹平软,无压痛、跳痛和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及移动性浊音,患者及家属要出院,观察病情变化无特殊,可办理出院。 出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湿热型 西医诊断:1.胃溃疡; 2.慢性萎缩性胃炎。 出院医嘱: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2.清淡饮食;3.门诊随访。 住院医师:xxx

病历 姓名:安经科别:外科住院号:122591 入院记录 姓名:xxx 出生地:xxx 性别:男常住地址:xxx 年龄:70岁入院时间:xxx 民族:汉记录时间:xxx 婚况:已婚发病节气:立夏 职业:农民病史陈述者:本人 主诉: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 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上腹部胀痛,伴反酸、恶心,无明显发热、畏寒、嗳气、呕血和黑便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大、小便正常。在当地诊所曾多次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显,病情反复发作,一月前症状明显加重,疼痛呈持续性,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故来我院,门诊以“胃溃疡”收治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王洪升,刘运祥,黄留业,车金标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 消化内科,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关键词:内镜下黏膜切除;早期胃癌;治疗;外科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A The clinical study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WANG Hong-sheng,LIU Yun-xiang,HUANG Liu-ye,et al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Yantai Shandong 264000,P.R.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the clinical efficacy,safety and superiority.【Methods】Select patients with early gastric cancer found by gastroscopy from September 2011 to may 2012.39 cases with EMR treatment,and 46 cases of the same period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mong efficacy,complications,length of stay hospital and Hospitalization costs.【Reslut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surgical treatment in bleeding rate,mortality,length of stay and hospital costs(P<0.05).【Conclusion】EMR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early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it can be Spread Universal in the certain scale of hospital. Key words: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early gastric cancer;therapy;surgery;complications 癌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我国各类肿瘤的首位[1]。早期胃癌(EGC)是指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病变限止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的胃癌。早期胃癌多无症状或症状较为轻微,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容易漏诊。目前对于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早期胃癌一旦确诊并予以根治,5年内的生存率可达90%[2] 。随着内镜技术的改进,早期确诊率的提高,内镜医师经验的积累,内镜治疗逐渐成为治愈胃肠道早期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内镜下治疗与手术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似。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最早应用于治疗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方法。本研究对39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和同期4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对比二者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取病理发现的早期胃癌39例行EMR治疗。EMR组39例,男性27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4.7±6.5岁。同期手术组46例,男性32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0.5±8.9岁。所选择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1.2器械及设备 1.2.1器械 小探头超声胃镜(FUJIN SP720)、色素胃镜(OLYMPUS GLF-H260)、圈套器、爱尔博高频电切装置、注射针、钛夹1.2.2药品 止血:8%去甲肾上腺素、0.01%肾上腺素盐水、注射用血凝酶、奥曲肽;固定液:10%福尔马林;黏膜下注射液:0.01%肾上腺素盐水;术后用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黏膜保护剂(胃苏颗粒、瑞巴派特片),抑酸剂(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1.3方法 1.3.1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禁食,查血常规、肝功、肾功、电解质、乙肝五项、输血前检验、血型、凝血四项、胸部CT、腹部CT、心脏彩超、心电图,评估患者一般状况。术前常规行小探头超声胃镜检查,确定病变位置及浸润层次。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方法及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意外,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信任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患者术前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有焦虑、紧张、恐惧等给予安定镇静。 1.3. 2.1 EMR治疗 根据病灶的大小及形态选择不同的切除方法[3-5]。①标准切除:在病灶黏膜层注入0.01%肾上腺素盐水2-10mL,将病变托起,应用圈套器将其电切,回收送病理。(见图1-6) 图1 图2 图3 6 通讯作者:黄留业,E-mail:huangliuye-yhd@https://www.360docs.net/doc/637735181.html,。

最新消化性溃疡的住院病历(建议收藏)

消化性溃疡的住院病历 姓名: 陈元波性别:男 年龄: 45岁婚姻:已婚 民族:汉职业:技术工 籍贯:南安现住址:南安官桥 入院日期:2011.10.03 8am 记录日期:2011.10.03 病史叙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可靠 病史 主诉:腹痛2天。 现病史: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呈阵发性,无他处放射痛,有恶心,无呕吐,无排气、排便,无腹泻,无反酸、嗳气,无呕血、黑便,无肤黄、尿黄,无畏寒、发热等。曾就诊,诊断为“胃炎”,给予抗炎、护胃解痉止痛等治疗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治疗,来诊,查血常规:WBC4.6*10^9/L,N79.4%,Hgb138g/L,淀粉酶:60.1 门诊拟“腹痛待查”收入院。......感谢聆听 既往史:既往“胃溃疡”5年,未系统治疗。无“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及"冠心病"史,无"肝炎、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感谢聆听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既往无喉痛,无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促、盗汗等症状。 循环系统:既住无心悸、气促,无心前区疼痛、水肿、咳嗽,咳痰、咯血,头昏、头痛、失眠,上腹胀、尿少等症状。......感谢聆听 消化系统:既往无食欲减退或异常,常有恶心,呕吐、暧气、返酸,腹痛、无腹泻,呕血、便血、黄疸、吞咽困难等症状。......感谢聆听 泌尿生殖系统:既往无尿急、尿频、尿痛,尿少、夜尿、血尿,水肿、腰痛,性机能紊乱等症状。 血液系统:既往无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促、出血、发热,骨骼疼痛,淋巴结肿大,痞块等症状。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既往无食欲异常、多饮、多尿、肌肉震颤、性格改变,智力发育,性器官及性欲改变等症状。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1)隆起型早期癌的形态学特点 按山田分类法,将胃内隆起型病变分成4型。I型为轻度隆起,周边隆起界限不清楚,隆起坡度较缓慢,又称丘状隆起。Ⅱ型则为有明显界限的隆起。在Ⅱ、Ⅲ型的基础上,又分出两个亚型。即:扁平型和鼻状隆起型。这两个亚型是胃内恶性病变的特点,大部分为早期癌。 胃内隆起型早期癌由于组织学类型的不同,其形态也有不同,其中包括隆起的大小、形态及表面形状。胃内隆起大部分直径均在10一40cm之间,仅少数例外。它们的隆起高度以0.5cm为界限,高于0.5cm为I型,而低于0.5cm为Ⅱa型早期癌。隆起的表面性状是区分良恶性的主要条件。早期癌特有的表面结构是大小不等的结节或颗粒状,隆起边缘不整。隆起型早期癌大部分位于中度到重度肠上皮化生的区域,该区域黏膜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胃小区或结节,而其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程度主要依赖于肠上皮化生的程度。隆起型早期癌的表面性状与其周围黏膜结构的这种类似性,正是黏膜及黏膜下癌的形态学特征。随着癌组织浸润加深,以上表面性状将不存在,而出现糜烂、溃疡或结节。 当隆起型早期癌最大直径小于1.0cm时,其表面可以是光滑的,但有边缘不规则等特点。 隆起型病变包括良性形态及恶性形态两类。良性形态包括:丘状、半球状、亚蒂状、有蒂状、有蒂分叶状;其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但约3%仍有恶性可能。恶性形态包括:平盘状、平盘状伴凹陷、花瓣状、结节状;其表面均不平或呈颗粒状、结节状;其边缘不规整。组织学80%以上为恶性。 早期癌一般小于2cm,一般Ⅱa型早期癌隆起高度小于0.5cm,可分成细微隆起、平盘状隆起伴中心凹陷。共同特点为:隆起是扁平型、边缘不整齐、表面呈颗粒状,为黏膜层癌的特征表现,若扁平隆起中心部有凹陷、浅糜烂者,则为黏膜下浸润的表现,大部为早期Ⅱa型或Ⅱa+Ⅱc型癌。 I型早期癌的隆起高度往往大于0.5cm,表面呈结节状、颗粒状。若隆起为广基块状或大结节应为进展期癌。 (2)凹陷型早期癌的形态学特点 凹陷型早期癌包括:Ⅱc型、m型及Ⅱc+Ⅲ型等混合型。 Ⅱc型早期癌与凹陷型早期癌的绝大部分,凹陷糜烂深度一般不超过2~3mm,凹陷的边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浸润深度决定了其界限的清楚与否。侵入深时,界限明显;侵入浅时(局限于黏膜层时),界限不清晰。凹陷中心部黏膜不规则,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不平坦,有时可见残留岛状黏膜,由再生上皮构成,其存在为早期癌的有力证据。凹陷中心发红、充血、质脆、黏膜皱襞中、呈切割样或笔尖样,为癌的黏膜层浸润。 不同组织类型的Ⅱc型早期癌其表现性状也有所不同。未分化型:表面不平,有结节、颗粒及黏膜中断都比较明显。Ⅱc型早期癌其溃疡周边或部分边缘往往伴有Ⅱc样改变,表现为:溃疡边缘不整或浅糜烂。凹陷型早期癌一般无包块形成,其周围隆起应考虑进展期胃癌的可能。在溃疡型早期癌的追查中,会发现中心部溃疡缩小,周边Ⅱc样改变会增大,甚至中心部瘢痕形成,周围Ⅱc进一步扩展,之后,中心溃疡又会再出现。这种改变在长时间内可反复出现,称为“恶性周期”。临床上仅根据治疗后溃疡愈合而诊断为良性溃疡,有时是不恰当的。 有人认为糜烂型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凹陷性病变,并将其分成4型,其中Ⅱ型含癌的几率较高。

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

胃癌与胃溃疡的鉴别,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因为胃溃疡是良性病变,而胃癌则是恶性肿瘤,正确地区分二者,不仅关系到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甚至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胃溃疡与胃癌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表现症状上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应该解病情做到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胃溃疡多见于青壮年,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因素。90%的病人均有上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疼痛多有规律性,而且呈周期性发作,每次疼痛可持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然后有一定时期缓解,之后又再发作,常迁延多年。而胃癌多见于中老年人,早期胃癌70%一般无明显症状的不适。但一经出现上腹痛等症状,便呈进行性加重,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胃溃疡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食欲尚可,对治胃的药物治疗反应良好,很少发生贫血,全身淋巴结无肿大;而胃癌患者食欲较差,晚期可无食欲,全身进行性消瘦,多有贫血,水肿。晚期在左锁骨上可触到肿大淋巴结,上腹有时可摸到肿物。胃溃疡的疼痛多与饮食关系密切,即饭后半小时开始,疼痛持续几个小时,有烧灼感,其后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后再次发现上述节律,胃溃疡疼痛是有规律性的。服碱性药物疼痛可以缓解。而胃癌的疼痛无规律性,与进食没有关系的,进食后疼痛可加重,也可减轻;疼痛性质不定,可以是钝痛或剧疼,疼痛常为咬齿性。常有饱胀感;沉重感以及无味、厌食、疼痛、恶心、呕吐等。胃癌位于贲门附近可侵犯食管,引起打呃、咽下困难,位于幽门附近可引起幽门梗阻。晚期疼痛加重,多为持续性,服碱性药物也不能缓解。当然,上面讲述的只是一般性鉴别,但是还要做胃液分析、脱落细胞、大便潜血等试验室检查,胃镜、X线钡餐,以及B超CT这些检查来更好地确诊。胃癌胃镜:目前胃镜已成为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最重要工具。临床上所使用的内镜主要有纤维内镜、电子内镜、超声内镜三种。胃镜检查特别适用于:①怀疑胃部良性或恶性肿瘤者;②短期内动态观察胃的溃疡性病变,以鉴别良性或恶性;③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癌找原发灶。胃镜能够直接观察胃粘膜变化,通过胃镜对病变组织进行活检,镜下应估计癌的大小,小于1cm者称小胃癌,小于0.5cm者称微小胃癌。从而提高胃癌的早期发现。钡餐检查:近年来由于X线检查方法改进,使用双重摄影法等,可以观察到粘膜皱襞间隙所存在的微细病变,因而能够发现多数的早期胃癌。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及粘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单纯局部压痛,激惹变形等间接征象仅作参考。胃溃疡胃镜检查,可于胃部见圆或椭圆、底部平整、边缘整齐的溃疡。根据溃疡面所见,可分为:①活动期:溃疡面为灰白或褐色苔膜覆盖,边缘肿胀,色泽红润、光滑而柔软。②愈合期:苔膜变薄,溃疡缩小,其周围可见粘膜上皮再生的红晕;或溃疡面几乎消失,其上有极少的薄苔。③瘢痕期:溃疡面白苔已消失,变成红色充血的瘢痕,可见皱襞集中。胃溃疡X线钡餐检查可见龛影及粘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单纯局部压痛,激惹变形等间接征象仅作参考。

胃溃疡的病例书写

胃溃疡的病例书写-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出院记录 2015年5月日10时 患者xxx、男、70岁、因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门诊以胃溃疡收住我科。入院治疗天。 入院情况: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入院。入院后查:1.血常规:L,Hgb140g/L,中性粒细胞 48%;2.尿常规:(-);3.心电图:正常;超示:胆肝胰脾肾未见异常5.电子胃镜: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入院查体:腹平,未见肠型和胃肠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肌紧张,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肌稍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莫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收住我科。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湿热型 西医诊断:1.胃溃疡;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治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积极给予抗炎、补液、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出院情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腹胀、腹痛消失,无恶心呕吐。腹平软,无压痛、跳痛和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及移动性浊音,患者及家属要出院,观察病情变化无特殊,可办理出院。 出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湿热型 西医诊断:1.胃溃疡; 2.慢性萎缩性胃炎。 - 0 -

出院医嘱: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2.清淡饮食;3.门诊随访。 住院医师:xxx - 1 -

入院记录 姓名:xxx 出生地:xxx 性别:男常住地址:xxx 年龄:70岁入院时间:xxx 民族:汉记录时间:xxx 婚况:已婚发病节气:立夏 职业:农民病史陈述者:本人 主诉: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 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上腹部胀痛,伴反酸、恶心,无明显发热、畏寒、嗳气、呕血和黑便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大、小便正常。在当地诊所曾多次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显,病情反复发作,一月前症状明显加重,疼痛呈持续性,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故来我院,门诊以“胃溃疡”收治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明显减轻。 既往史:否认肝炎、伤寒、痢疾、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史。无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个人史:否认长期异地居留史,无有毒物质、血吸虫疫水及其它流行病接触史。无烟酒嗜好。 婚育史:已婚,子男及配偶身体健康。 家族史: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体格检查 T:℃ P:80次/分 R: 19次/分 BP: 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表情自然,步入病室,自动体位,应答切题,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色泽正常,无黄染,末见皮疹、出血点、蜘蛛痣、肝掌。未触及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头颅无畸形。眼脸无浮肿,眼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应灵敏。鼻中隔无偏曲,双侧上颌窦、额窦等处无压 - 0 -

良恶性溃疡线征象鉴别

3、良恶性溃疡X线征象鉴别。 一、龛影位置:良性溃疡突出于胃腔之外,恶性溃疡位于胃轮廓线之内 二、龛影形态:良性溃疡较小呈圆形,恶性较大较浅,呈半月形。 三、龛影口部:良性溃疡有粘膜水肿,宽窄较一致,有时加压下可改变形态恶性溃疡龛口癌组织侵润,形成环堤不随意加压,改变形态或多个癌结节形成指压痕,尖角征。 四、良性溃疡胃收缩蠕动直达龛口,恶性溃疡距龛口1厘米以上,蠕动即消失。4、食管异物与气管异物得鉴别 以硬币异物为例,因食管前后径狭小,左右径较宽大,故食道异物正位观呈圆形,侧位观呈条状。气管异物则相反,因气管半环状软骨缺口处朝向后方,故异物最大径朝前后方向。正位观异物呈长条状,而侧位观呈圆币形。 4、1、泌尿系结石鉴别诊断。(要点) 一、胆结石:形态为多边形,周边密度高,中央密度低,有时有高密度核心。侧位摄影位于脊柱前。 二、淋巴结钙化:形态呈不规则得斑点状,结构不一致,且无固定位置,移动度大(如肠系膜淋巴结钙化)肾盂造影可了解在尿路内或外。 三、肠内容物(粪石或药物):位置不恒定,重复照片位置可变或消失,洗肠后消失。 四、静脉石(盆腔):较小,圆形、环形或同心圆形致密影,边缘整齐,常为两侧性与多发性,位置较偏外,必要时逆行造影鉴别。 2、肾结核得X线表现。(要点) 平片:肾轮廓局部可凸出,晚期外形缩小 钙化:弥漫性、云朵状、斑点状 造影:虫蚀状破坏、肾皮质脓肿及空洞形成、肾盂积脓、肾盂、肾盏改变(边缘不整,变形狭窄)、肾自截 3、典型泌尿系结石得X线表现。(要点1、试叙述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得X线表现化脓性骨髓炎就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骨髓所致,好发于儿童与少年,长骨干骺端好发。早期(2周内)可有如下软组织改变:一、肌间隙模糊。二、皮下组织与肌肉间分界模糊,骨质可无明显变化。发病2周后可见骨骼改变。开始在干骺部松质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形态骨质破坏区。破坏边缘模糊。以后骨质破坏区可能融合而成为大得破坏区。并逐渐向骨干延伸。可伴有病理性骨折。骨皮质破坏可形成骨膜下脓肿并刺激骨膜引起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得新生骨与骨干平行。以后随着病程延长。新生骨增生明显,可形成包壳。由于骨膜掀起与血栓性动脉炎,使骨皮质供血障碍而出现骨质坏死。X线表现为沿骨轴形成得死骨,密度甚高。如病变部位靠近关节,脓肿可破坏干骺端骨皮质进入关节滑膜卡内。引起化脓性关节炎。X线表现为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早期增宽,甚至脱位。晚期变窄。骨性关节骨质破坏。当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得到及时而充分得治疗。可转化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X线表现为大量骨质增生,骨膜增厚,并同皮质融合,呈分层状或花边状,骨皮质增厚,髓腔硬化变窄。骨干增粗。外形不规则,如未痊愈,则仍可见骨质破坏与死骨。 2、试叙述脊柱结核得X线表现 就是骨、关节结核得最常见者。好发于儿童与青年。以腰椎多发。X线表现主要为骨质疏松与松质骨得骨质破坏。附件较少累及。由于骨质破坏,椎体常塌陷,变扁或呈楔形。当病变累及椎体上、下缘骨质时。常穿破皮质,引起椎间软骨板破坏。当侵入椎间盘即引起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相邻椎体互相嵌入,融合。同时病变在破坏骨质时可产生大量干酪样坏死物质,流入脊柱周围软组织中而形成冷性脓肿。X线表现为结核破坏椎体两旁见梭形软阴影,称为椎旁脓肿。另外由于病理性骨折。侧位脊柱拍片可见脊柱生理弧度改变。出现

胃溃疡病历

大邑县花水湾镇公立卫生院 住院病历 姓名:李德尧性别:男年龄: 50岁民族:汉族 职业:农民婚姻:已婚籍贯:四川大邑 单位或地址:花水湾千佛9组入院日期:2012.8.9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可靠程度:较可靠 主诉:反复上腹疼痛不适8年,加重1天。 现病史:病人于入院前 8年前开始,遇饥饿时偶感上腹隐痛不适,进食后缓解。入院前7年开始,上诉症状发作较为频繁且以胀痛、灼痛为主,多以辛辣刺激及不消化饮食为诱因,伴返酸嗳气,春季及秋冬季节交替时易发生,伴夜间痛,每次发作后进食可缓解。未正规诊治,入院前1天,吃冷饮后上腹痛症状再次复发,伴黑便,糊状,共4次,每次约250克左右,渐感头昏心悸,不伴恶心呕血及畏寒发热。今来我院,经查,以“消化性溃疡”收入住院。病后精神差,食欲减退,睡眠差 即往史:平时体质一般,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及疫疾、血吸虫病史,预防接种史不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及外伤手术史,余各系统回顾无重大疾病史。 个人史:生于本地,否认外地长期居住史及疫区生活史,吸烟15年,1包/天,饮酒20年,约150ml/天,无精神创伤及冶游史。22岁结婚,爱人体健,育有3子,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 T:入院查体:T:37℃,P:9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 一般情况:发育营养可,步入病房,慢性病容,贫血貌,神志清楚,精神差,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皮肤粘膜:皮肤发绀,温湿度适中,弹性尚可,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无肝掌及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头部及其器官: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浮肿,睑结膜淡红,虹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形圆约0.2cm,光反射灵敏,耳轮廓无畸形,外耳道无溢脓、血、液,乳突区无压痛。鼻分泌物少,无鼻翼煽动,口唇发绀,无龋齿及龈血,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颈部:颈软对称,右颈静脉无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 胸部:胸廓对称无畸形,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双肺可听见散在性干、湿啰音,啰音位置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心率9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未见肠型及异常蠕动波,剑突下偏右局限性轻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12次/分,无气过水声及金属音。双肾区无叩击痛。 肛门直肠及外生殖器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双下肢出现肢端浮肿,压之凹陷。生理反射存在,病里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Hb70g/L,WBC:15×/L,X光胸片示肺纹理增多增粗,少许絮状、片状阴影。 诊疗计划:入院诊断:

胃良、恶性溃疡的双重对比和临床鉴别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37735181.html, 胃良、恶性溃疡的双重对比和临床鉴别 作者:关永春靖立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19期 胃良、恶性溃疡病灶的X线鉴别诊断十分常见,有时极为困难。良好的胃双重对比造影 可为显示溃疡及其周围黏膜的微小病变提供帮助,能提高X线鉴别诊断能力。本文对10年来本院经手术和(或)胃镜病理证实的2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标本对照分析,探讨良、恶性溃疡的X线表现的病理基础及其鉴别诊断意义。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30例,其中胃良性溃疡149例(男128例,女21例),恶性溃疡81例(男74例, 女7例)。年龄12~73岁,平均37.2岁。良性溃疡12~20岁5例,20~40岁52例,40~60岁72例,60岁以上20例。恶性溃疡35~40岁10例,40~60岁56例,60岁以上15例。 2 结果 2.1 溃疡病灶双重对比造影溃疡病灶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钡斑。良性溃疡形态规则,边缘光滑,溃疡口、底部无凸凹不平34例。良性溃疡的钡斑或环影其边缘轮廓常规则外凸,或因局部有粘连而伴有小的突起12例。双重对比造影对凹陷性溃疡本身形态显示特别有利。良性溃疡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胃壁溃烂缺损,形成龛影。溃疡先从黏膜开始逐渐侵及黏膜下层,常深达肌层[1]。早期癌于溃疡边缘的一部分存在癌性糜烂,而致溃疡形态不规则9例,以及溃疡口周围存在凹凸不平的隆起,呈现颗粒状或小结节状21例。恶性者其钡影轮廓呈不规则内凹34例。恶性溃疡是在龛影外向龛影及四周两个方向同时发展[2]。单、双重对比造影加压同时应用可更好的显示龛影及龛口结节影。以上表现对良、恶性溃疡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良、恶性龛影可发生于胃大、小弯侧,胃底部、胃窦部。大弯侧2例,占本组患者的0.8%,均为恶性;小弯侧179例,占本组病例77.8%,其中恶性63例(35.2%);胃底部4例,占本组病例1.7%,其中恶性3例(75.0%);胃窦部45例,占本组病例19.6%,其中恶性14例(31.1%)。龛影直径25 mm者14例,占6.1%,其中恶性10例(71.4%)。 2.2 龛影周围的改变良性溃疡的龛口周围多无明显异常所见,新鲜溃疡时可见形态较规则、表面较光滑的水肿透明区,与周围正常黏膜多无明显分界46例。但慢性溃疡周围伴有胃

胃溃疡的病例书写

胃溃疡的病例书写

出院记录 2015年5月日10时 患者XXX、男、70岁、因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门诊以胃溃疡收住我科。入院治疗天。 入院情况: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入院。入院后查:1.血常规:WBC6.2x10g/L , Hgb140g/L,中性粒细胞48%; 2.尿常规:(-);3?心电图:正常;4.B超示:胆肝胰脾肾未见异常5.电子胃镜: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入院查体:腹平,未见肠型和胃肠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肌紧张,上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肌稍紧张。肝脾肋下未及,莫菲氏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肝区无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分, 未闻及异常血管杂音。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收住我科。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湿热型 西医诊断:1.胃溃疡;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诊治经过: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积极给予抗炎、补液、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出院情况: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腹胀、腹痛消失,无恶心呕吐。腹平软,无压痛、跳痛和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未及移动性浊音,患者及家属要出院,观察病情变化无特殊,可办理出院。 出院诊断: 中医诊断:胃痛

湿热型

西医诊断:1.胃溃疡; 出院医嘱: 2?慢性萎缩性胃炎。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2.清淡饮食;3?门诊随访。 住院医师:XXX

定西市中医院住院病历 入院记录 姓名:XXX 出生地:XXX 性别:男 常住地址:XXX 职业:农民 病史陈述者:本人 主诉:上腹胀痛不适5年,加重一月 现病史:患者5年前出现上腹部胀痛,伴反酸、恶心,无明显发热、 畏寒、暧气、呕血和黑便等,皮肤、巩膜无黄染,大、小便正常。在当 地诊所曾多次治疗(具体不详),疗效不显,病情反复发作,一月前症 状明显加重,疼痛呈持续性,患者为进一步诊治故来我院,门诊以“胃 溃疡”收治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一般情况良好,大、小便正常,体 重未见明显减轻。 既往史:否认肝炎、伤寒、痢疾、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 “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史。无手术、外伤史及输血史。 个人史:否认长期异地居留史,无有毒物质、血吸虫疫水及其它流 行病接触史。无烟酒嗜好。 婚育史:已婚,子男及配偶身体健康。 家族史:家庭成员身体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病史。 体格检查 T:36.5 °C P:80 次/ 分 R: 19 次/ 分 BP: 13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表情自然,步入病室, 自动体位,应答切题,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色泽正常,无黄染,末 见皮疹、出血点、蜘蛛痣、肝掌。未触及肿大的浅表淋巴结。头颅无畸 形。眼脸无浮肿,眼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 光反应灵敏。鼻中隔无偏曲,双侧上颌窦、额窦等处无压痛。外耳道无 溢液,听力正常,乳突无压痛。唇无紫绀;口腔粘膜无溃疡;牙龈无出 血和溢脓;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姓名:安经 科别:外科 住院号:122591 年龄 民族 婚况 70岁 汉 已 婚 入院时间:XXX 记录时间:XXX 发病节气:立夏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进展 1 早期胃癌的定义及分型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提出[1],定义为癌肿位于黏膜和黏膜下未达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EGC 又分为黏膜癌(M-Carcinoma,MC)及黏膜下癌(SM-Carcinoma,SMC)。早期胃癌的概念是就癌肿的浸润深度而言,在内镜就大小而言,与EGC相关的有小胃癌、微小胃癌、超微小癌三个概念。小胃癌指的是直径为6-10 mm的EGC,小胃癌指直径在5 mm以下的癌灶,超微小癌,又叫“一点癌”系胃癌黏膜标本为恶性,但是手术切除的标本却找不到癌灶[1]。 1962年日本内镜协会按胃癌侵犯深度不同,将早期胃癌分为三型:Ⅰ型(隆起型);Ⅱ型(平坦型),又分为Ⅱa(微隆起)、Ⅱb(表面平坦)、Ⅱc(浅凹陷);Ⅲ型(凹陷型),这一分类方法2002年在巴黎会议上被西方学者接受[2],现在成为早期胃癌的主要分类方法。 2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3]:EGC约有7%~29%的病例可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EGC 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但是EGC有无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强调认识EG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术中彻底廓清受累淋巴结的重要性。EGC还具有浅表性扩散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浅表性扩散的EGC具有沿黏膜和黏膜下层向胃壁四周呈扩延性生长的倾向[4]。 3 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 胃癌的预后与诊断的早晚有密切关系,早期诊断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日本的EGC的诊断率最高,达50%,我国报道仅为10%左右[5]。 3.1 普通电子胃镜:普通电子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形态变化,并可以取病变组织活检,多块组织活检可以提高诊断率。对黏膜粗糙、色泽改变、表面有白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内镜下胃溃疡型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要点 1,内镜下表现 溃疡型进展期胃癌与良性溃疡较易鉴别,内镜下胃溃疡良恶性鉴别难点在于早期凹陷型胃癌(如Ⅱc型、Ⅲ型及Ⅱc+Ⅲ混合型),鉴别要点包括凹陷本身形态和周围黏膜皱襞形态的观察。 一般而言,恶性溃疡的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凹陷中心部黏膜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结节状,组织较脆,局部胃壁扩张性差,容易出血。如果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则边界比较清楚。此外,凹陷周围集中的黏膜皱襞常呈现中断改变,这也是恶性溃疡的重要特征。病变浸润越深,皱襞集中现象越明显。 Ⅱc型早期癌有时需要与伴轻度凹陷的溃疡瘢痕相区别,瘢痕一般凹陷较轻,中心部均匀一致,平坦,四周皱襞集中直到瘢痕处,呈逐渐变细。 对伴有溃疡形成的早期癌患者,随访过程中可发现中心部溃疡缩小,周边Ⅱc样改变增大,甚至中心部瘢痕形成,而周围Ⅱc样癌浸润进一步扩展,继而中心溃疡又会再形成,这种改变在长时间内可反复出现,被称为“恶性周期”。 因此,临床上单纯用治疗后溃疡消失作为良恶性溃疡的特征是不够的。在某些良性溃疡的愈合过程中,其周边会出现糜烂,这时很难与Ⅲ+Ⅱc型早期癌区分,须经内镜活检证实。 最近有研究者根据病理结果进行良性和恶性分组,回顾性分析胃溃疡大小和分布特点。结果发现,不同位置的溃疡恶变率存在差异,贲门溃疡恶变率最高(73.68%),其次为胃体溃疡(54.2%),胃角和胃窦溃疡的恶变率最低,分别为13.3%和14.8%。而且,恶性溃疡的平均直径也显著大于良性溃疡。这提示胃溃疡的位置和大小可用作预测胃癌发生风险。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内镜及窄光谱成像技术(NBI)或可扩展电子分光色彩强调技术等特殊电子染色成像技术,可更清晰地发现胃黏膜表面的小凹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改变,有利于病灶性质和范围的确定,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据早期胃癌分类标准(VS诊断标准),若NBI放大内镜能发现溃疡周边表面形态及微血管结构异常,且与正常黏膜有明确分界线,则提示恶性溃疡可能。 2,超声内镜鉴别 对于内镜下难以区分良恶性的溃疡性病变,还可以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下恶性病变呈现为低回声改变,胃壁原有层次结构破坏,而良性溃疡因炎症水肿及纤维化程度不同,呈现不同回声改变,溃疡周围胃壁层次结构清楚。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内镜超声诊断恶性胃溃疡的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62.7%,准确率达71.6%。 除鉴别良恶性溃疡之外,超声内镜还可以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判断,总体准确率可达86%。遗憾的是,本例患者术前未行超声内镜评估浸润深度,无法与术后病理对比。 近年发展的增强内镜超声可以观察胃壁病变。由于恶性病变开始出现强化的时间早且程度较高,与正常组织有显著差异,而良性病变则无上述特征,结合3D超声内镜更可直观显示病变形态,并可能进一步指导病理活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在有条件的医院,医生如果结合共聚焦显微内镜,有针对性地取活检,将有助于评估疾病分期和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干货满满)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干货满满) 教你如何发现和诊断早期胃癌。来源丨消化道早期癌内镜诊断技巧图谱(修订版) (内容已获出版社授权发布) 我国的胃癌发病率与日本和韩国相近,但是,当前我国胃镜下检出的早期胃癌仅占全部胃癌的10% 左右,远低于日本(约70%)和韩国(约50%)的水平。早期胃癌检出率的差异,除了无症状人群筛查率的不同外,与内镜医师的早癌诊断能力也有很大关系。由于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相比,内镜下形态有明显的不同,内镜医师如果对早期胃癌的认识不足,就容易造成漏诊(图2-3-1)。 图2-3-1早期胃癌漏诊病例 A. 病例1,初次胃镜检查,胃角小弯可见一凹陷型病灶,高度可疑早期癌,但内镜医师未注意到该病灶,未取活检; B. 病例1,3 年后该患者复查胃镜,发现胃角小弯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低分化腺癌; C. 病例2,初次胃镜检查,胃窦后壁可见一发白的凹陷型病灶,可疑早期癌,活检病理示轻度异型增生,但未密切随诊; D. 病例2,2 年后复查胃镜,胃窦后壁可见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印戒细胞癌; E. 病例3,初次胃镜检查,幽门口8 点钟方向可见一发红的浅凹陷,但内镜医师未注意到该病灶,未活检; F. 病例3,2 年后复

查胃镜,可见幽门口7 ~8 点钟方向进展期癌,活检病理示印戒细胞癌 白光内镜下发现早期胃癌的技巧 胃镜下检出早期胃癌包括发现病灶和诊断病灶两个步骤。发现病灶,即在内镜下“找到”可疑的病灶;诊断病灶,即通过对可疑病灶的内镜下形态分析,包括普通白光内镜、染色内镜、放大内镜、NBI 等方法,大致判定该病灶为良性或可疑恶性,然后对可疑恶性的病灶行活检,最终通过病理确诊。因此,在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是诊断早期胃癌最重要的第一步。首先是规范化的胃镜操作,要尽可能地看到全部的胃黏膜区域,不能留有视野上的“盲区”。如果根本就没有看到病灶,是不可能诊断早期胃癌的。 胃镜检查前,需要常规提前服用去泡剂和去黏液剂。泡沫和黏液的附着会极大地影响病灶的检出,对染色和NBI 放大观察也有不利的影响(图2-3-2)。笔者所在科室常用的方法是在胃镜检查前20min,让患者口服50ml 的西甲硅油+ 链霉蛋白酶混合溶液,然后在检查过程中视情况做进一步冲洗。患者在胃镜检查时,剧烈的呕吐和胃壁的挛缩也会影响病灶的检出,使用镇静药,如丙泊酚或咪唑唑仑(无痛胃镜检查),以及使用解痉药,如丁溴东莨菪碱、盐酸消旋山莨菪碱(654-2)或阿托品可以减轻患者的呕吐和胃壁挛缩。对有青光眼和严重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可以使用胰高血糖素替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内镜下切除与根治性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疗效对比 发表时间:2018-11-14T17:23:30.2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周青松 [导读] 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明显(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四川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切除术与根治性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给予观察组内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上腹疼痛缓解时间为(8.2±0.9)周,腹胀缓解时间为(7.8±1.1)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8.9±1.5)周,明显长于观察组的(5.9±0.7)周、(5.4±0.6)周和(6.4±1.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关键词】内镜下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早期胃癌;缓解时间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348-02 早期胃癌是指局限于胃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恶性肿瘤,多数患者无症状,以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表现,X线检查和胃镜检查对及早发现并确诊早期胃癌有着明显的应用价值。实施内镜下手术可使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尤其对局限于黏膜内的早期胃癌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1]。为探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我院对收治的部分早期胃癌患者予以内镜下切除术,效果明显,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64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61.7±1.5)岁,病程3-25周,平均(14.2±0.8)周;观察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40-74岁,平均(62.1±1.4)岁,病程2.8-24周,平均(13.9±1.0)周。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前8h禁食禁水,手术开始时予以心电监护,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以患者腹部正中为切口所在位置,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及时止血,处理异常情况,及时清洗创口,加压包扎。给予观察组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具体手术措施为:术前同样禁食禁术,术前10min注射阿托品,同时给予利多卡因胶囊口服,手术体位为左侧卧位,实施静脉麻醉;置入消化镜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在距离病灶边缘1cm胃黏膜处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直至病灶充分隆起,切除隆起病灶,予以送检。 1.3观察指标 两组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20.0统计处理文中数据,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上腹隐痛缓解时间为(8.2±0.9)周,腹胀缓解时间为(7.8±1.1)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8.9±1.5)周,观察组患者上腹隐痛缓解时间为(5.9±0.7)周,腹胀缓解时间为(5.4±0.6)周,食欲不振缓解时间为(6.4±1.2)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1,P=0.000;t=10.835,P=0.000;t=7.362,P=0.000)。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癌症死亡率首位,严重影响现代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部造成的损伤会增加香烟中致癌物质对胃组织的影响。浸润面积和是否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并非判定早期胃癌的标准,而是用深度进行判定。内镜检查、X线检查和动态CT是诊断早期胃癌的重要手段,内镜检查可提高观察视野清晰度,可对任何可疑病变进行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进行X线检查,能够为早期肿瘤的检查提供依据;动态CT可显示胃壁结构和粘膜层破坏情况,诊断早期胃癌效果显著。 与普通群体相比,癌前病变患者、饮食习惯不当、长期吸烟酗酒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更容易出现胃癌疾病[2]。早期胃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和内镜下治疗两种形式。前者多为根治性手术,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但开腹式手术方案会在治疗过程中造成明显创伤,带给患者极大的痛苦,也可能因为术中处理不及时使得术后出现继发感染症状,延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甚至导致疾病再次发作。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常用手段。它是以黏膜注射术和息肉电切术为基础的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有利于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降低胃穿孔、胃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除此之外,对标本予以完整切除,可提高病理学检查准确性,进一步扩大内镜切除术的应用范围。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主要被用来治疗良性病变、黏膜内癌、分化型腺癌、经内镜检查癌细胞浸润深度不超出粘膜层、病灶部位未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早期胃癌效果明显。综上所述,给予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可明显缩短上腹隐痛、腹胀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缓解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朱俊宇, 时强, 周平红,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胃切除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6, 19(8):912-916. [2]颜海帆, 夏晨梅, 陈玲玲,等.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抗体联合检测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预测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 2017, 19(5):767-769. [3]陈彩林, 赵冰. 胃肠道平坦型息肉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6, 36(2):125-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