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CT分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CT分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CT分型

2017年上半年云南省口腔助理医师:根分叉病变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试题

2017年上半年云南省口腔助理医师:根分叉病变发病因素 及临床表现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确诊脓肿形成的最可靠依据是 A.血培养B.穿刺C.触诊D.测体温E.透视 2、下列哪项不是咀嚼黏膜的特征 A.有角化层B.颗粒层不明显C.上皮钉突多而细长D.固有层较厚E.胶原纤维粗大 3、引起根尖周炎的物理因素不包括 A.急性外伤B.咬合创伤C.根充超填D.根管器械出根尖孔E.器械折断于根管内 4、进行单侧唇裂整复术最适合的年龄为 A.出牛后即刻B.1~2个月C.3~6个月D.6~12个月E.1~2岁 5、酚醛树脂塑化液第Ⅲ液是____ A.间苯二酚B.甲醛C.95%酒精D.过饱和的氢氧化钠液E.甲酚甲醛 6、上颌中切牙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 A.牙冠形态分为方圆形、卵圆形、尖圆形三种B.远中面与近中面相似C.唇面的切1/3处可见一条浅的纵行发育沟D.从侧面看切嵴在牙体长轴的舌侧E.近中切角为一直角 7、制作全口义齿印模,托盘的宽度应比牙槽嵴宽 A.无间隙B.1~2mm C.2~3mm D.3~4mm E.4mm以上8、牙列缺失影响不大的是 A.面容B.咀嚼功能C.颞下颌关节D.神经系统E.内分泌系统 9、人工后牙的牙尖斜度过小或无牙尖会导致()。 A.咀嚼效能低下 B.力过大 C.黏膜压痛 D.咬合痛 E.早接触 10、医师李某,申请开办儿科诊所,经执业注册后,开展了儿科诊疗活动,同时也以所学知识诊治一些妇科患者,李某的行为是 A.法律允许的行为B.医师执业规定所允许的C.只要不发生差错,法律即允许D.超执业范围的行为E.只要是患者自愿,都是法律允许的11、牙髓息肉 A.又称慢性牙髓脓肿B.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牙髓组织的过度增生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

陈良龙: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与术式优化 尽管现行的专家共识及PCI指南都倾向于采用单支架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但对于严重真分叉病变、主要血管分叉病变等,为了避免术中重要血管的闭塞丢失、提高PCI术的安全性,双支架术治疗策略依然是临床医生的常用选项。目前,主要双支架术式可概括为“CCTV”:C挤压系列支架术(经典crush、DK- crush、mini-crush、stepcrush)及C裤裙系列支架术(经典及改良裤裙支架术)、T系列支架术(经典及改良T支架术)、V系列支架术(经典及SKS支架术)。一.双支架术式及技术要领一旦临床上需要并采用了双支架术,就务必要将其做细做好。为此,掌握下列各种双支架术式及其技术要领就尤为重要。要点1. 根据病变解剖特点,区别选择最优术式毫无疑问,目前尚无一种双支架术式可适应所有分叉病变的PCI治疗。无论采用何种双支架术,都要考虑到不同分叉病变的解剖特点,个性化地选择最优术式。其中,影响术式选择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管分叉成角及分支血管口径差异。术式选择原则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大、大于70°、血管大小差别较大者——T系列支架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小、小于70°及接近平行、血管大小差别较小者——C裤裙系列支架术;两分支血管成角较小、血管内径差别较大者——C挤压系列支架术如DK-crush

术、改良裤裙式支架术Modified DK-culottes术(图1)。 要点2. 精确操纵指引钢丝,准确穿越支架网孔娴熟的钢丝操作技术特别重要。术者应做到能按术式需要,操纵钢丝准确穿越所需的支架网孔:T系列支架术——钢丝应穿越主支支架中心网孔进入边支支架,再行最终球囊对吻;C 裤裙系列支架术——首个支架释放后,操纵钢丝穿越首个(边支)支架下缘网孔进入另一分支(主支),然后植入第个二支架,第二个支架释放后操纵钢丝穿越第二(主支)支架中-下缘网孔进入分支,再完成最终球囊对吻;C挤压系列支架术——植入第个二支架(主支)后,操纵钢丝穿越主支支架中-下缘网孔进入分支血管,再行最终对吻;POT支架术——主支血管首个支架植入后,操纵钢丝穿越主支支架下缘网孔,尽量接近分叉血管嵴进入分支血管,再使正对边支开口的主支支架支托呈唇样突入分支血管近端与近侧实现 近端优化处理,随后边支支架定位时只要将支架近端与主支血管嵴对齐,支架膨胀后便可完整覆盖边支开口。要点3. 力荐预埋保护球囊,确保手术可靠安全可以肯定,钢丝只有路标作用,实际上是保护不了可能闭塞血管的。根据不同术式要求,在主支或边支血管内预埋球囊,才能有效地避免术中急性血管闭塞,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对于真分叉病变,首个支架植入后由于斑块推移、破裂、夹层及血管脊移位,有可能发生暂时甚至永久血管闭塞。一旦出现暂时

1根分叉病变中牙根之间的牙槽骨全部吸收形成贯通性病变

B 卷 1.根分叉病变中牙根之间的牙槽骨全部吸收形成贯通性病变,探针能水平通过分叉区,但被牙龈覆盖,不能直视。请问这属于 A.Ⅰ B.Ⅱ C.Ⅲ D.Ⅳ E.Ⅴ 2.根管充填材料距根尖多少mm 以内为最佳 A.0.5mm B.1mm C.1.5mm D.2mm E.0mm 3.根管治疗中最佳的根管消毒材料为() A.FC B.CP C.75%酒精 D.氢氧化钙 E.1%碘酒 4.各种糖类的产酸能力与致龋性呈正相关,其排列顺序正确地是 A.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B 葡萄糖, .蔗糖, 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糖,木糖醇 C. 葡萄糖, .蔗糖, 麦芽糖,木糖醇, 乳糖,果糖,山梨糖 D 蔗糖,葡萄糖,麦芽糖, 木糖醇, 乳糖,果糖,山梨糖 E. 蔗糖,葡萄糖,麦芽糖, 果糖,乳糖, 山梨糖,木糖醇 5.急性龋,慢性龋,继发龋是按照下列哪种标准将龋病进行分类的 A.形态学分类 B.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 C.按病变深度分类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D.按病损解剖部位分类 E .按临床表现分类 6.下列哪种全身性疾病几乎100%伴发有严重牙周炎 A.掌跖综合症 B.DOWN 综合症 C.糖尿病 D.AIDS E.白血病 7.倒凹固位的制备中,切割牙本质的深度是 A.0.1mm B.0.2mm C.0.3mm D.0.4mm E.0.5mm 8.氟牙症患者的牙面上白垩色条纹总面积不超过牙面的1/4,其记分为 A.0 B.0.5 C.1 D.2 E.3 9.菌斑控制中,菌斑控制率小于多少,属于基本被控制 A.10% B.15% C.20% D25% E.30% 10.超声洁牙工作中,洁牙工作头的前端与牙面所成的角度 A.0 B15 C.20 D.45 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

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完整版)

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完整版) 临床上,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4%~6%,其中60%涉及远端分叉。左主干病变根据供血区域是否具有其它血管(如桥血管,对侧血管丰富的侧枝循环)提供血供,分为有保护LM病变)和无保护LM 病变(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LMCA),按部位可分为开口病变、体部病变及末端分叉病变。左主干供应大部分左心室心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的风险高、远期疗效欠佳,因此,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长期以来都作为左主干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材料和工艺的改进,以及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PCI术后急性闭塞率及再狭窄导致的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TLR)率明显降低。本文将就近年来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做一简要叙述。 一、左主干病变的影像学评价: 由于左主干特殊解剖位置,病变为弥漫病变时缺乏参照,病变处于临界狭窄或左主干远端分叉造影影像重叠难以区分等原因,单纯冠脉造影评估病变程度是不可靠的。与冠脉造影相比,IVUS和OCT具有极高的分辨率,能够精确的评估左主干的病变、指导支架的置入以及术后的优化,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IVUS和OCT检查可以明确左主干斑块分布、组织特

性、钙化弧度和狭窄的严重性。FFR是评估左主干狭窄病变和相应分支病变血流动力学意义的重要诊断工具。目前左主干介入干预的标准是:(1)造影显示左主干直径狭窄≥50%;(2)通过IVUS或者OCT检查测得最小管腔面积(MLA)≤6.0mm2;(3)FFR≤0.80。 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单双支架术式选择 左主干分叉的治疗终极目标:最佳的血流、最优化的支架贴壁、LAD 及LCX无受累。与其他部位分叉病变比较,左主干末端分叉具有分支血管直径更大、多分叉病变更常见、分叉角度更大等特点,若选择单支架术治疗,一旦分支闭塞,再次开通分支血管难度大,易导致灾难性后果。虽然双支架术能够避免分支闭塞的风险,但是双支架术存在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造影剂量大、血栓风险高等不足。根据DEFINITION研究的标准,左主干分叉病变可以分为简单的分叉病变和复杂的分叉病变。复杂分叉病变应当采用双支架处理策略。如果闭塞可能性大,并且后果严重,最好预先进行双支架治疗。如果闭塞可能性小,且也易于补救开通分支,可采用Provisonal Stent术。 三、单支架术 单支架技术是处理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的最简单的策略。既往研究证实,以主支血管单支架术为基础的必要性支架术的预后优于双支架术,可

根分叉病变

根分叉病变的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根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30个根分叉病变病例,根据病因和病变程度采取根管治疗、龈下刮治、翻瓣术等。结果:成功率为96.6%。结论:凡牙松动Ⅱ°以内,根分叉病变不超过根长2/3的患牙,治疗效果都比较好。 [关键词]根分叉病变牙周炎翻瓣术 根分叉形态通常出现在上颌磨牙、下颌磨牙和上颌双尖牙中,根分叉区域的解剖特点比较复杂,由此决定了根分叉病变在治疗上的复杂性。了解根分叉区域的解剖特点,对于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外,根分叉病变大部分是由牙周炎发展而来的,极少部分来源于牙髓病变。 我在口腔门诊的工作中,对30例病人的30颗磨牙的根分叉病变进行了综合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30~60岁。以下颌第一磨牙最多。大多数病人因患牙牙龈肿痛牙齿松动而就诊;少数病人因患牙有龋洞或牙髓治疗后咬合无力就诊。所有病例X线照片根分叉部都有阴影。 1.2疗效标准 根据牙齿松动度、咀嚼功能、局部炎症情况及X线片反应,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无效三种类型。治愈:炎症被控制,牙龈无肿胀化脓,无松动。X线片见根分叉部无阴影,咀嚼功能正常。有效:炎症被控制,牙龈无脓肿、化脓,牙齿松动度≤Ⅱ°,X线片与治疗前相比较阴影有缩小,咀嚼功能恢复。无效:炎症未被控制,牙齿松动度>Ⅱ°,X线片根分叉阴影扩大,咀嚼功能未恢复。 2方法 2.1因牙髓病病变引起的根分叉病变,根管治疗是基本的治疗方法,能获得较理想的效果。 2.2因牙周炎引起的根分叉病变根据病变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I度病变:若牙周袋较浅,牙槽骨外形尚佳者,则仅作龈下刮治即可。若袋较深,且牙槽骨形态不佳,影响牙龈的生理外形者,应在基础治疗后做翻瓣手术以消除牙周袋和修整骨的外形。 II度病变:可作根向复位瓣手术,必要时也可同时作骨成形术。 III度和IV度病变:下颌磨牙可用颊侧根向复位翻瓣术和舌侧袋壁切除术。 对于有牙合创伤的患牙还应进行调牙合,以减轻咬合负担。 3 结果 选择的30例治愈27例;治愈率90%;有效2例,有效率6.6%;无效1例 4 讨论 牙周病是人类口腔中两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牙周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龋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均逐渐增高。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牙周病患者尚不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以致牙周病成为我国成年人拔牙的首位原因。进入21世纪,人均寿命期望值增高,更应保留更多的牙齿,因为牙齿是健康的第一关。我所讨论的课题-根分叉病变治疗是治疗牙周病其中的手段。根分叉病变是指牙周炎的病变波及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发生于任何类型的牙周炎,而且随年龄增大而上升。选择的30个病例,在制定治疗计划前,对每个患牙根据患者的病史、年龄、疾病类型、病情进展速度、牙周破坏程度、全身情况以及患者本人的意愿和能否积极配合治疗等情况做出正确的预后判断。牙根分叉部病变临床上较常见,通过对病因、病变过程及分叉部解剖形态的分析,确定治疗的方法,凡牙松动Ⅱ°以内,根分叉病变不超过根长2/3,患者口腔卫生良好,则治疗效果较好。

2020亚太冠脉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推荐

2020亚太冠脉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推荐 尽管EBC关于冠脉分叉病变的专家共识也适用于APAC,但两者之间的不同意见会影响医疗实践。该亚太共识基于EBC第12、13和14个专家共识,并结合了亚太的实践和循证医学数据。晨读翻译过欧洲分叉俱乐部的第14个专家共识((国内首译)欧洲分叉俱乐部第14个专家共识:阻塞性分叉病变PCI)。这次把发布在欧洲介入杂志上的亚太分叉病变专家共识文中6个推荐来概括简述。

推荐1:亚太地区冠脉分叉病变,患者冠脉的大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患者相似,但病变可能更弥漫和复杂。心脏团队在患者治疗方案选择时,除了临床研究证据,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在很多亚太国家,患者的医疗条件有限,器械有所限制,治疗选择有别于欧洲国家。亚太地区很多患者倾向于PCI,而不是CABG。还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比欧洲国家更多(比如糖尿病患病率8.6-37.4%,欧洲为6.8%),大众的健康素养整体不高,危险因素筛查也不足。因此患者的冠脉病变会更严重和复杂,PCI技术上有更多的挑战,预后也更差些。 亚裔患者冠脉的管腔直径并不比高加索人小,因此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策略和定义不受影响,冠脉大小更多的是受到体表面积、年龄、哪个冠脉占优势、性别和左室大小的影响。但因为商业和当地政策原因,亚太地区通常使用更大尺寸(>2mm)的支架。 推荐2:分叉病变PCI需考虑患者因素,系统性地选择策略,边支的重要性通过解剖、生理、临床和预后等方面来评估。 分叉病变PCI策略不能仅基于解剖特征,还需要考虑患者其他因素(合并症、心功能、能够完成双抗血小板疗程、肾功能等等),以及评估

边支的重要性和丢失的风险(可通过边支大小和长度、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 复杂分叉病变PCI应该权衡利弊,腔内影像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解剖和边支丢失的可能性。如果边支容易丢失,可使用“keep-it-open”的原则。一旦边支丢失,补救措施应该简单而不影响主支支架的完整性。必要时使用双支架技术。 推荐3:在provisional stenting策略中可以使用多种边支保护技术,只有在边支非常重要时才考虑对边支的处理和KBT(球囊对吻扩张)。 EBC的专家共识介绍了大多数分叉病变的技术和操作方法,包括了左主干分叉、使用腔内影像学检查。但亚太也有自己的一些数据和技术。 大多数分叉病变可以经桡动脉6Fr指引导管完成,但更推荐7Fr指引导管,因为能容纳更多的器械。亚太地区还使用远端桡动脉路径。 资料表明边支拘禁导丝技术并没有减少边支闭塞的几率,Saito医生发明了拘禁球囊等技术。当使用这些技术时需要对边支附近的主支支架进行很好的扩张和贴壁。

牙龈切除术与根向复位瓣术在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牙龈切除术与根向复位瓣术在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7-31T12:37:54.4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6期作者:罗蓉 [导读] 探讨对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予以牙龈切除术+根向复位瓣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意见。 株洲市二医院 412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予以牙龈切除术+根向复位瓣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9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与综合治疗组(牙龈切除术+根向复位瓣术),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牙周相关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临床附着水平与角化龈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垂直探诊深度、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龈切除术+根向复位瓣术在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治疗中可显著降低垂直探诊深度、菌斑指数以及牙龈出血指数,控制并发症发生率。【关键词】慢性牙周炎;Ⅲ度根分叉病变;牙龈切除术;根向复位瓣术;并发症 Ⅲ度根分叉病变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磨牙根分叉区病变,多与慢性牙周病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由于该区域解剖部位较为复杂,治疗难度大,难以清除存积菌斑,极其容易导致牙周组织感染[1]。目前临床上,牙周刮治作为治疗常见方式,但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更好地适应复杂根面凹形状,难以清除该区域的菌斑与牙石。极其容易引发牙周反复感染的发生,加上磨牙根分叉区具有较为复杂的解剖形态,无法有效控制菌斑与彻底的牙周刮治,最终导致失牙的发生。基于此,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9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根分叉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后分别予以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牙龈切除术+根向复位瓣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总计90例,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各45例。常规治疗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5:20;年龄25-68岁,年龄均值(45.23±9.18)岁。综合治疗组:男性与女性比例为27:18;年龄24-70岁,年龄均值(46.18±9.33)岁。纳入标准[2]:①均经X线检查确诊为下颌第一磨牙Ⅲ度根分叉病变;②入组前均未接受任何牙周手术;③经X线显示患者的近远中根存在非常明显的分开状态,且患者的根分叉区骨质吸收<根长1/2;④所有儿童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疾病;②严重内科疾病;③吸烟史;④妊娠期或哺乳期;⑤凝血功能或认知功能障碍;⑥不同意本次研究者。 1.2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予以常规全口龈上下洁治数,将确定无法予以保留的牙齿拔出后,调颌后予以根管治疗。常规治疗组,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采用手工以及超声刮治器联合的方式对患者予以牙龈下刮治与跟面平整治疗。综合治疗组(牙龈切除术+根向复位瓣术),具体方式为:消毒,常规铺巾,局面浸润麻醉及神经滞麻醉,经超声探查对患者牙周袋形状与深度予以确定,然后对患者手术入路进行设计,于患者患牙颊侧牙周袋底上作一个长约3cm左右的切口[3]。手术入路选择患牙及其相邻的两牙颊侧,在定位穿刺部位后从自龈缘直至术区的牙颊侧移行沟,越过患者的膜龈并予以2mm左右的纵形切口,然后平整以及刮治患者的根面。完成后采用大量的0.9%氯化钠溶液来彻底地对局部进行冲洗,并于患者的根分叉区注射一定剂量的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修整完成患者的颊侧龈瓣后将其推移至患者的牙根方向,在根向复位后采用龈瓣进行缝合固定。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的发生,术后1w拆线即可[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牙周相关指标(垂直探诊深度、角化龈宽度、菌斑指数、临床附着水平、牙龈出血指数)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经SPSS22.0予以统计学分析。计量指标以%形式展开,X2检验;计数指标行形式展开,t检验。结果若为P<0.05,表示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牙周相关指标 综合治疗组、常规治疗组45例患者组间牙周相关指标发生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P<0.0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类及介入治疗技术策略关键字:冠状动脉分叉对吻支架对吻球囊扩张 冠状动脉分叉处因为血液湍流和高剪切力而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总量的15%~20%。一个真正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主支血管(MV,main vessel)和分支血管(SB,side branch)形成倒“Y”型并且狭窄直径大于50%。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报道具有较低的手术成功率、较高的手术费用、较长的住院时间和较高的临床及造影再狭窄率。因此,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是介入心脏病学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领域。然而,最近在支架设计,选择性使用两个支架技术,可以接受的分支结果,以及各种技术的使用(如高压后扩张,对吻球囊扩张和血管内超声)等,使成功治疗并具有极佳长期预后的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病人数量迅速增加。 1分类 分叉病变不仅在解剖形态上(如:斑块的位置、大小,分叉夹角大小,分叉的部位,分支的大小等) 是各种各样的,而且在治疗中解剖形态是有动态变化的(如出现夹层和斑块隆突移位)。所以,绝对没有两个相同的分叉病变,也没有单一策略可被用于每个分叉病变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先前已经被依据MV 和SB夹角和斑块位置被分类。根据SB夹角的程度,分叉病变被分为(1) "Y"型:当夹角<70°,SB通过性常常不是很难,但是斑块移位会很显着,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是更困难和(2)"T"型:SB夹角>70°;SB通过性通常是更困难,但是斑块移位常较少,而且口部的支架精确定位释放更直接简单。有以下几种分类法常常被使用。 1.1 Duke 分类:A型:病变只涉及主支近侧。B型:只累及分叉后的主支。C型: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分支未涉及。D型:最常见,占40%,病变累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形成倒“Y”形。E型:只累及分支。F型:累及主支近侧和分支开口处。 1.2 Lefevre分类:1型: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2型:累及主支,但未累及分支开口。3型:病变位于主支的分叉近侧。4型:病变累及分叉的各分支开口,而不累积主支分叉的近侧。4a型:是病变累及主支的分叉远侧。4b型:是病变累及分支开口处。 1.3 Medina分类1 :依据主支近、远侧及分支顺序,按有(1)无(0)病变显示,如1,0,1即为主支近侧和分支有病变,主支远侧无病变。这种方法简单易记被多数人采用。 1.4 Movahed 分类:以B、C(N、S、L)、1M(1S、2)、V(T)、CA(LM, TR, TO, LL20)表示。这是一种新的、实用的和具有预后价值的分叉病变分类法,考虑了斑块的位置分布大小、血管大小、夹角大小、病变特征等因素,在决定用一个或两个支架技术时是非常重要的。 2分叉病变支架技术策略 与早先用球囊扩张术(PTCA)和/或裸支架(BMS)植入研究比较起来,药物洗脱支架(DESs) 的使用已经明确地显示具有较低事件率和MV再狭窄率。然而, SB口狭窄和长期再狭窄仍然是一个问题。虽然主支支架植入必要时分支支架植入技术(provisional SB stenting)似乎是盛行很广的方式,但是在大分支血管植入支架的各种不同的双支架技术在DES 时代中已经显现成一种系统化手术操作方式。分叉病变PCI 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为每一个分叉病变选择最适当的策略而且将这个技术的表现最佳化。还有一种技术的分类(MADS, main, across, distal, side)是基于第一个支架被植入的方式,通常与首先治疗(开始手术操作)的血管重要性相关的技术策略相对应。 要使用单支架(在MV 中) 或双支架(一个在MV中和另一个在SB 中) 作为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已经被辩论有很长的一段时间。现在有7个随机对照试验和3个大的注册设计研究旨在比较必要性支架植入策略(单支架)和双支架策略来治疗分叉病变。张等发表了使用DES的5项随机化研究的荟萃分析, 比较了单支架策略和两个及以上支架策略来治疗

冠脉病变分型

冠脉病变分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2007-11-14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 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 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Lefevre分型介入治疗技巧与策略(coronary bifurcation intervention) 关键词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KEY WORD:interventio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 lesions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挑战。分叉病变日渐增多,目前可以占到介入治疗的15%。分叉病变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分支的闭塞或难以通过支架孔隙扩张分支血管。主要问题是涉及的分支(直径小于2.5mm,尽量避免支架置入)是否要保护。直径<2.0 mm的小分支血管的闭塞可导致心绞痛或小面积心肌梗死,但临床意义及后果较小;而直径>2.0 mm的分支开口有>50%的狭窄,就需要保护措施,以免分支阻塞后产生严重后果。最近研究分叉病变的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比仅在主支置入支架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1]。因此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仅在主支置入支架,分支用球囊或切割球囊或斑块旋磨治疗。药物涂层支架可改变分叉病变长期预后。 1分叉病变的特点 分叉病变由于主支与分支分叉的角度及斑块的累及部位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类型,术者应熟悉分叉病变的各种类型,根据分支的开口或与主支的角度、斑块累及主支与分支的范围、术中斑块可能发生的移行(或称铲雪效应"snow plow effect")做出相应的处理策略,是分叉病变手术成功的关键。 根据主支与分支的角度可分为二种类型: Y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小于70度时,此时导丝容易进入分支,但容易出现斑块的移行。 T型病变:当分支和主支之间的角度大于70度时,此时导丝进入分支可能有困难,但斑块移行较少。 根据斑块累及主支和分支的部位分叉病变可分为以下几型(Lefevre分型): 1型病变:病变涉及主支近侧和远侧及分支开口。 2型病变:累及分叉位的主支,但未累及分支开口。 3型病变:病变位于主支的分叉近侧。在治疗这型病变时,支架应完美覆盖分支开口,然后对吻球囊扩张可避免斑块的移行。 4型病变:病变累及分叉的各分支开口,而不累积主支分叉的近侧。 4a型病变:是病变累及主支的分叉远侧。 4b型病变:是病变累及分支开口处。 2分叉病变处理对策 国际上比较公认分叉病变理想的处理原则是保证主支及分支的理想开放,或在保证主支理想开放的前提下分支血管的残余狭窄小于50%,血流为TIMI 3级。 目前主张分叉病变的支架置入尽可能的置入一个支架,即主支置入支架,除非当分支的解剖比主干解剖更重要时,分支供血范围大于主支时,可在分支置入支架,对吻支架比provisional 支架好。 如果需要置入二个支架时往往采用T型支架的置入方式,因为在分叉病变的多种支架置入方式中,T型支架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远期效果较好。在分叉病变的类型中1型病变有时需用T型支架的置入方式,而其他类型的病变往往只在主支置入支架,但支架置入应该完全覆盖分支的开口,最终用双球囊对吻技术扩张。对于分支血管是否需要保护取决于分支的大小、分支的供血范围、分支与主支的解剖关系。一般认为分支直径大于2mm的血管应予保护,尤其当分支较粗大且供血的区域重要,或者当分支的解剖比主支解剖更重要时,此时

冠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式

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介绍冠脉分叉病变并非少见,约占所有PCI的10%~15%。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PCI成功率低,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围术期心肌梗死增加,远期再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在BMS时代,分叉病变PCI再狭窄率甚至高达60%。即便进入DES时代,临床和造影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双支架技术是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个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单支架或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病变,其效果优于双支架策略。但是,并非所有分叉病变均适合单支架策略。对于边支血管直径≥2.5 mm,边支开口病变负荷重且涉及近段5 mm 以上,边支难于再次进入的情况下,包括Medina分型(1,1,1)、(0,1,1)、(1,0,1)等真性分叉病变,不可避免需要采用双支架策略,以保护边支血管,避免急性闭塞。 一、常用分叉支架术式 按照边支开口覆盖情况,主要的双支架术式包括:T或TAP(T and Protrusion)、Crush或mini-Crush、Culotte、SKS(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图1)。

T或改良T技术不能保证边支开口的充分覆盖。标准T技术,先置入边支支架,然后置入主支支架;而改良T技术,则先置入主支支架,然后通过网眼,置入边支支架。TAP技术的要点是边支支架定位时,比标准T技术略为回拉支架,部分突入主支,以确保边支覆盖。T支架常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大于70度时,能较好的覆盖分支开口。采用Provisional策略时,常选择此技术。但是,无论是标准或改良T 支架,还是TAP技术,边支开口残余狭窄和再狭窄问题仍未解决。在过去10年中,Crush支架技术被广泛采用,包括标准Crush、reverse-Crush、mini-Crush、DK-Crush等。适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

冠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本知识 https://www.360docs.net/doc/8f12795007.html, 2007-11-14 39健康网社区 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的定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血管造影成功:成功的PCI使冠状动脉靶部位的管腔明显扩大,残余狭窄〈50%,同时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 3 级血流。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认为术后残余狭窄〈20%是理想的造影成功的标准。(2)操作成功:指已达到造影成功的标准,同时住院期间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如死亡、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操作有关的心肌梗死一般认为出现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CK、CK-MB)升高即可诊断,但对于不伴有Q波心肌酶升高的意义存在争议。已有研究证实CK-MB水平较正常上限升高3-5倍的非Q波心肌梗死具有临床意义。不伴有Q波的CK- MB水平明显升高本身意味着PCI存在并发症。(3)临床成功:PCI近期临床成功是指达到解剖学和操作成功后患者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或体征缓解。远期临床成功指上述有益作用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再狭窄是近期临床成功而远期临床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二、冠状动脉病变的形态学分类 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病变特征 A型病变 B型病变 C型病变 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 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 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 是否成角不成角(<45。)中度成角(>45。但<90。)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 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

分叉病变

第一部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现状 据ARTS、SYNTAX等研究统计,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约占介入治疗的冠脉病变15%~20%。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是每个术者首要面临的问题。每一个分叉病变都有其独特的分叉角度、血管尺径、斑块分布等特征,因此“没有两个分叉病变是完全一样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需要个体化介入处理,表现在治疗策略上就是必要性支架术或双支架术的选择。 一、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 进入药物洗脱支架时代后,既往的一些术式有些被淘汰,有些又焕发新生,同时也涌现一些针对药物洗脱支架的新术式。T支架术是一项较为“古老”的术式,由于该术式存在边支开口覆盖不完全的缺点,因此只能应用在一些分叉角度较大的病变中。Culotte术式很好弥补了T技术的缺陷,边支开口覆盖完全,适用范围广泛。但此术式血管内支架金属负荷较重,且操作较为繁琐,在金属裸支架时代其6个月TLR事件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此术式应用较少。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后,Culotte术式其结果产生极大改善,Hoye等研究显示MACE 事件5.3%、TLR15.4%。不仅如此,Culotte术式在和T支架术、Crush技术比较时也毫不逊色。Nordic bifurcation Ⅱ研究评价了药物支架时代Culotte技术处理冠脉分叉病变方面的临床效果。与Crush技术作对比,研究显示术后8月造影显示节段内狭窄方面Culotte技术占优,支架再狭窄方面此优势仍然存在,且有统计学意义。造影显示Crush技术边支开口再狭窄率高于Culotte技术(9.8%vs. 3.8%,P=0.04)。SKS双支架术式目前也得到广泛应用,其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但此术式在主支内两支架对吻处所形成的金属嵴是一个支架血栓形成的隐患,对此还需要进一步长期的研究。Crush技术是为药物洗脱支架处理分叉病变所发明,该术式通过边支支架突入主支内3~5 mm以达到充分覆盖边支开口目的。该术式及其衍生术式,如Balloon Crush、DK Crush、mini Crush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疗效可以接受。但由于边支开口三层支架网眼覆盖,因此导丝或球囊通过困难,存在最终对吻球囊扩张失败的可能,导致边支开口再狭窄率较高。DK Crush通过两次对吻球囊扩张大大提高最终对吻球囊扩张的成功率。mini Crush技术边支支架只需突入主支内1~2 mm,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边支开口部的支架重叠,降低术后边支开口部再狭窄的发生风险。 除此以外,TAP技术(T stenting and small protrusion technique)作为一种改良的T支架术,其操作方法类似于Reverse Crush支架术,这两种术式的关键区别在于边支支架的定位

-冠脉分叉病变支架术式

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介绍 冠脉分叉病变并非少见,约占所有PCI的10%~15%。与非分叉病变比较,分叉病变PCI成功率低,手术并发症明显增加,围术期 心肌梗死增加,远期再狭窄发生率显著增高。在BMS时代,分叉病变PCI再狭窄率甚至高达60%。即便进入DES时代,临床和造影再狭窄率仍居高不下,而且双支架技术是支架内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多个临床研究显示,采用单支架或Provisional策略处理分叉病变, 其效果优于双支架策略。但是,并非所有分叉病变均适合单支架策略。对于边支血管直径≥2.5 mm,边支开口病变负荷重且涉及近段5 mm 以上,边支难于再次进入的情况下,包括Medina分型(1,1,1)、(0,1,1)、(1,0,1)等真性分叉病变,不可避免需要采用双支架策略,以保护 边支血管,避免急性闭塞。 一、常用分叉支架术式 按照边支开口覆盖情况,主要的双支架术式包括:T或TAP(T and Protrusion)、Crush或mini-Crush、Culotte、SKS(Simultaneous Kissing Stent)(图1)。

T或改良T技术不能保证边支开口的充分覆盖。标准T技术,先置入边支支架,然后置入主支支架;而改良T技术,则先置入主支支架,然后通过网眼,置入边支支架。TAP技术的要点是边支支架定位时,比标准T技术略为回拉支架,部分突入主支,以确保边支覆盖。T支架常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大于70度时,能较好的覆盖分支开口。采用Provisional策略时,常选择此技术。但是,无论是标准或改良T 支架,还是TAP技术,边支开口残余狭窄和再狭窄问题仍未解决。在过去10年中,Crush支架技术被广泛采用,包括标准Crush、reverse-Crush、mini-Crush、DK-Crush等。适用于主支和边支夹角

冠脉病变SYNTAX_评分

冠状动脉病变SYNTAX 评分体系(附图)一、冠状动脉树 注: 1. 右冠状动脉近段11. 回旋支近段 2. 右冠状动脉中段12. 中间支 3. 右冠状动脉远段12a. 第一钝缘支 4. 右冠-后降支12b. 第二钝缘支 16. 右冠-后侧支13. 回旋支远段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14. 左后侧支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14a. 左后侧支 a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14b. 左后侧支 b 5. 左主干15. 回旋支-后降支 6. 前降支近段 7. 前降支中段 8. 前降支心尖段 9. 第一对角支 9a. 第一对角支 a 10. 第二对角支 10a. 第二对角支 a

二、各节段的权重因数 冠脉节段右优势型冠脉左优势型冠脉 1. 右冠状动脉近段 1 0 2. 右冠状动脉中段 1 0 3. 右冠状动脉远段 1 0 4. 右冠-后降支 1 / 16. 右冠-后侧支0.5 /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0.5 /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0.5 /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0.5 / 5. 左主干 5 6 6. 前降支近段 3.5 3.5 7. 前降支中段 2.5 2.5 8. 前降支心尖段 1 1 9. 第一对角支 1 1 9a. 第一对角支 a 1 1 10. 第二对角支0.5 0.5 10a. 第二对角支 a 0.5 0.5 11. 回旋支近段 1.5 2.5 12. 中间支 1 1 12a. 第一钝缘支 1 1 12b. 第二钝缘支 1 1 13. 回旋支远段0.5 1.5 14. 左后侧支0.5 1 14a. 左后侧支 a 0.5 1 14b. 左后侧支 b 0.5 1 15. 回旋支-后降支/ 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从技术到疗效 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常见的病变,可同时累及分叉两侧的血管。根据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位置进一步区分为真性及假性分叉病变,前者指主干及分支血管开口存在>50%的狭窄,后者指单侧血管受累。由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难以预测粥样硬化斑块的移动规律,许多假性分叉病变可以转化成真性分叉病变;而真性分叉病变又可以造成对侧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甚或闭塞。这些特点决定了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的不确定性,因此导致不同介入技术疗效比较存在困难。 一、分叉病变分型的意义 传统的分型是基于分支血管开口是否受累这一原则,由于介入治疗术中主要的原则是确保主干血管的通畅,因此,如何保护分支血管,如何对病变的分支血管进行处理是最大的难点。分支血管病变的长度不是介入治疗技术选择的难点,多数情况下分支病变主要位于分支的开口部位,这符合流体力学变化的特点。DUKE分型与LEFEVRE分型基本相似,而MEDIAN分型方法更加简单适用,后者将存在病变定义为“1”,无病变定义为“0”。由此可见,影响和决定分叉病变介入技术选择的主要问题是两侧血管开口是否受累,而病变的长度不是介入术的障碍。国内阜外医院陈纪林教授建立的新分型方法也较为适于在介入术中运用。综合这些分型方法,不难发现分叉的难点在于“岔口”是否存在有意义的病变,这些病变如何移位,如何能够保证器械再次进入两侧血管更加容易。 二、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评价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技术总体可以划分为:Provisional术和首选双支架术。实际上,Provisional支架术又可以细分为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两种。 根据是否对分支血管保护(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导丝保护),Provisional术又可以分为有无Jailed导丝两种方法。Provisional术中在主干血管内置入支架后,如果分支开口需要置入支架,则可以选择的术式是有限的,主要包括T、Inner Crush术。而T支架术的主要缺陷在于无法保证分支开口能够得到完全覆盖或突入到主干血管内过多,对于Inner Crush术的担心在于突入到主干支架内的金属是否可以完全贴壁,否则导致支架内血栓的几率理论上是比较高的。 目前分叉病变的治疗已经不再强调单支架术,而是根据分支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采用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