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CT分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方法(全文)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中,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目前具有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
冠状动脉分叉部位血液形成湍流且局部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冠脉分叉病变占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总量的15%-20%[2]。
冠脉分叉病变解剖结构千变万化,且治疗过程中也会随时改变,目前尚无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尽管近年来进展非常大,其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论。
通常分叉病变的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六类:(1)单支架技术(one-stent technique,OST);(2)支架球囊技术(stent with balloon technique,SBT);(3)支架对吻技术(kissing stent technique,KST);(4)T支架技术(T stenting technique.TST);(5)支架挤压技术(crush stenting technique,CRT);(6)Cullotte支架技术(Cullotte stenting technique,CUT)。
与简单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治疗相比,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再狭窄率及手术费用较高, 而临床预后较差、手术成功率较低[2]。
因此,冠脉分叉病变最合适的策略、最优化的技术策略不只是要达到最佳的即刻临床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获得最佳的长期预后效果:较低的再狭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等。
1.分叉病变的定义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一对角支病变,其次为回旋支一钝缘支病变、右冠状动脉远段病变和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bifurcation coronary lesions,BCI)是指分叉部位2支血管均有>50%的狭窄病变,且病变累及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开口。
冠脉病变分级

冠脉病变分级1988年美国ACC/AHA根据PCI的成功率和危险性,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A、B、C三种类型,是临床广泛应用的分型标准(见表1)。
其中B型病变分为两个亚型,仅有一种病变特征为B1型病变,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变特征则为B2型病变。
表1 198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ACC/AHA)的冠状动脉病变分型病变特征A型病变B型病变C型病变病变范围局限性,<10mm 管状,10-20mm 弥漫,>20mm病变形态同心性偏心性————是否容易接近容易近段血管中度弯曲近段血管极度弯曲是否成角不成角(<45。
)中度成角(>45。
但<90。
)严重成角(>90。
)病变外形管壁光滑管壁不规则————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重度————闭塞程度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病变部位非开口部开口部————分支是否受累无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血栓形成无有————静脉旁路移植血管————- 脆性退行性病变成功率>85% 60%-85% <60%危险性低中等高近年随着器械的改进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尤其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PCI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下降,按上述分型预测PCI成功率和并发症的价值有所下降。
目前,将病变分为低、中、高危险性(见表2)。
表2 病变的危险度分级低危险中危险高危险孤立性短病变(<10mm)管状病变(10-20mm)弥漫性病变(>20mm)对成性病变偏心病变瘤样扩张非成角病变中度成角(>45。
但<90。
)重度成角(>90。
)近段无弯曲近段轻至中度弯曲近段严重弯曲管壁光滑管壁不光滑非完全闭塞完全闭塞<3个月完全闭塞>3个月,有桥状侧枝非开口病变开口病变左主干病变未累及大分支需要导丝保护的分叉病变有不能保护的大分支不存在血栓少量血栓大量血栓或静脉桥退行性病变三、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即TIMI分级,原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像学分级,现常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流状况的评价。
冠脉分叉病变术式

? Safian分型 ? I型A
? Medina分型 ? 111
投照体位的选择
? 左主干末端分叉:RAO10-15+CAU20结合蜘蛛位 ? 前降支-对角支: LAO30+CRA30结合蜘蛛位 ? 回旋支-钝缘支: CAU30结合蜘蛛位 ? 右冠后三叉: CRA3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BMW,Traverse,ATW)
? 弯曲血管、钙化病变及进入分支困难可选择亲水 涂层的导引钢丝
(PT Choice,PT2LS,Runthrough ) ? 根据分支发出角度确定导引钢丝头端成形角度,
再根据主支的直径确定导引钢丝头端成形长度 ? 避免将亲水涂层的导引钢丝作为保护钢丝放在分
支中
避免导丝缠绕
时费力
DK Crush
DK crush与Classic crush比较
? 6F指引导管即可完成操作 ? 提高对吻成功率 ? 提高对吻质量
Reverse Crush(Provisional Crush)
? 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开口或近端部分血 管不理想
? 在主支放一直径相当的球囊至分叉处 ? 向主支方向回抽分支支架2-3mm,并释放 ? 撤出分支导丝,主支球囊以高压扩张 ? 其他技术同标准Crush技术
? 首先将导引钢丝送入较难进的血管 ? 第二根导丝进入时尽量减少旋转,避免大
幅度或单方向过度旋转 ? 操作台上两根导引钢丝不要相互缠绕,且
应作记号(不同颜色的转动器或不同类型的导丝
)
球囊选择
? 穿越支架网眼的球囊建议选用尖端病变入 口外径及球囊通过外径较小,整体穿越性 能好的球囊
支架选择
? 1,开放网孔设计 ? 2,侧孔网眼大小
冠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可采取单支架植入
(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冠脉分叉病变:单支架 & 双支架
单支架–Provisional支架术
双支架–Culottes术式
双支架–Crush术式
Price MJ. Coronary Stenting: A Companion to Topol's Textbook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Philadelphia, PA; 2014. Chapter 15: Stenting approaches to the bifurcation lesions
双支架术式策略
• 双支架术式推荐先置入主支支架
• 如下情况时,可考虑先置入边支支架
• 边支难进入 • 预扩张后出现夹层 • 边支远端狭窄,需要置入支架
▪ 在所有的双支架术式中,Final kissing balloon Technique(FKBT)是必须的 操作步骤
EuroIntervention 2016;12:38-46.
of bifurcation lesions.
Price MJ. Coronary Stenting: A Companion to Topol's Textbook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Philadelphia, PA; 2014. Chapter 15: Stenting approaches to the bifurcation lesions; Hildick-Smith D et al, EuroIntervention 2010;6:34-8;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
European Bifurcation Club EuroIntervention 2014;10:545-560
冠状动脉的ct解剖文档

均衡型
(Balanced)
➢ 均衡型: 右冠到达后十字交叉发出后降支 和其终端分支;左室后支则起源于左回旋 支,成为其终端分支。亦有左室后支及后 降支均由左右冠状动脉双重发出者。
➢ 简单的说就是:左、右冠状动脉各自发出 一支后降支供应左、右心室后壁。
均衡型
(Balanced)
右圆锥支
(Right Corus Artery)
(Right Dominance)
➢ 右冠状动脉优势:右冠状动脉走行于右房 室沟并到达后十字交叉处,在后十字交叉 处或近后十字交叉处分出后降支后向左室 隔面走形并发出1个或多个左室后支后终止。
➢ 简单的说就是:RCA粗而长,其后降支供 应部分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后部。
右优势型
(Right Dominance)
右冠走行于右心室圆锥部和主动脉之间而受到挤压
左 主 干 起 源 于 右 冠 窦
单只冠状动脉
右侧冠状沟内未见血管 影,LCX粗大,经房室交 点进入右侧房室沟
心肌桥
(Myocardial Bridging,MB)
➢ 正常心肌走形于心脏表面,偶尔部分冠脉 走形于心肌之下,这部分心肌纤维就像桥 一样搭在血管表面,故称这部分心肌为心 肌桥。心肌桥下的血管称壁冠状动脉。
short axis view
2-chamber view
3-chamber view
4-chamber view
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
➢ 优势冠状动脉 ➢ 圆锥动脉起源 ➢ 窦房结动脉起源 ➢ 房室结动脉起源 ➢ 后降支的解剖变异 ➢ 左主干短小或缺如
➢ 中间支(Ramus medianus)
前降支,LAD
对角支
(Diagonal Branches,D)
冠脉病变SYNTAX评分,值得收藏(附图)

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体系(附图)、冠状动脉树注:1. 右冠状动脉近段2. 右冠状动脉中段3. 右冠状动脉远段4. 右冠-后降支16.右冠-后侧支16a.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16b.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16c.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5. 左主干6. 前降支近段7. 前降支中段8. 前降支心尖段9. 第一对角支9a.第一对角支a10. 第二对角支10a.第二对角支aLeft dominanceRight dominance11. 回旋支近段12. 中间支12a.第一钝缘支12b.第二钝缘支13. 回旋支远段14. 左后侧支14a.左后侧支a14b.左后侧支b15. 回旋支-后降支、各节段的权重因数冠脉节段右优势型冠脉左优势型冠脉1.右冠状动脉近段102.右冠状动脉中段103.右冠状动脉远段104.右冠-后降支1/16.右冠-后侧支0.5/16a.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0.5/16b.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0.5/16c.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0.5/5.左主干566.前降支近段 3.5 3.57.前降支中段 2.5 2.58.前降支心尖段119.第一对角支119a.第一对角支a1110.第二对角支0.50.510a.第二对角支a0.50.511.回旋支近段 1.5 2.512.中间支1112a.第一钝缘支1112b.第二钝缘支1113.回旋支远段0.5 1.514.左后侧支0.5114a.左后侧支a0.5114b.左后侧支b0.5115.回旋支-后降支/ 1、病变不良特征评分血管狭窄-完全闭塞X 5-50-99% 狭窄X 2完全闭塞-大于3个月或闭塞时间不祥+ 1-钝型残端+ 1-桥侧枝+ 1-闭塞后的第一可见节段+ 1/每一不可见节段-边支-边支小于1.5mm+1三叉病变-1个病变节段+3-2个病变节段+4-3个病变节段+5-4个病变节段+6分叉病变-A、B、C型病变+1-E、D、F、G型病变+2-角度小于70°+1开口病变+ 1严重扭曲+2长度大于20mm+1严重钙化+2血栓+ 1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1/每•节段四、SYNTAX评分系统SYNTAX积分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得出。
冠状动脉CTA

MSCT对斑块区分
• 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 • 脂样斑块<50HU,纤维斑块70~100HU,钙化斑块>130HU,(血栓
20HU) • 一般来说,斑块内CT值越低,斑块就越不稳定
冠状动脉狭窄 (coronary stenosis)
• 以血管弯曲部分、开口处及分叉处最常见。 • 冠状动脉狭窄多呈节段性分布。且主要位于冠状动脉的近中段,远段大多正
起自前降支(前室间支)的叫室间隔支前 支,起自后降支(后室间支)的叫室间隔 支后支,晕了吗?
因为窦房结和房室结比较重要,我们稍稍 做个介绍,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心梗经常 并发传导阻滞,病窦。
房室结主要由右冠发出的 房室结支(绿白相间色) 供血
窦房结主要由窦房结(绿 白相间色)支供血,窦房 结支主要有二种形式 93% 的人由右冠发出, 7%由左冠回旋支发出, 还有不同走向,和交叉供 血方式这个就不做进一步 介绍,大家直观了解一下 就行
块大体性质、狭窄程度、分叉病变等的描述。例如:"前降支近段可 见一局限性非钙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50—70%,并累及第一对角支 分叉部......"
冠状动脉狭窄(coronary stenosis)分级
根据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的程度可将其分为4级:
➢ Ⅰ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 ➢ Ⅱ级,狭窄在26%~50%; ➢ Ⅲ级,狭窄51%~75%; ➢ Ⅳ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
状动脉优势时,这一段非常细小;而当左冠状动脉优势时或平衡型时,它可 以延伸跨过心后十字形成左房室动脉。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 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 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
SYNTAX_评分

冠状动脉病变SYNTAX 评分体系(附图)一、冠状动脉树注:1. 右冠状动脉近段11. 回旋支近段2. 右冠状动脉中段12. 中间支3. 右冠状动脉远段12a. 第一钝缘支4. 右冠-后降支12b. 第二钝缘支16. 右冠-后侧支13. 回旋支远段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14. 左后侧支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14a. 左后侧支a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14b. 左后侧支b5. 左主干15. 回旋支-后降支6. 前降支近段7. 前降支中段8. 前降支心尖段9. 第一对角支9a. 第一对角支a10. 第二对角支10a. 第二对角支a二、各节段的权重因数冠脉节段右优势型冠脉左优势型冠脉1. 右冠状动脉近段 1 02. 右冠状动脉中段 1 03. 右冠状动脉远段 1 04. 右冠-后降支 1 /16. 右冠-后侧支0.5 /16a. 右冠-后侧支第一分支0.5 /16b. 右冠-后侧支第二分支0.5 /16c. 右冠-后侧支第三分支0.5 /5. 左主干 5 66. 前降支近段 3.5 3.57. 前降支中段 2.5 2.58. 前降支心尖段 1 19. 第一对角支 1 19a. 第一对角支a 1 110. 第二对角支0.5 0.510a. 第二对角支a 0.5 0.511. 回旋支近段 1.5 2.512. 中间支 1 112a. 第一钝缘支 1 112b. 第二钝缘支 1 113. 回旋支远段0.5 1.514. 左后侧支0.5 114a. 左后侧支a 0.5 114b. 左后侧支b 0.5 115. 回旋支-后降支/ 1三、病变不良特征评分血管狭窄-完全闭塞×5-50-99%狭窄×2完全闭塞-大于3个月或闭塞时间不祥+1-钝型残端+1-桥侧枝+1-闭塞后的第一可见节段+1/每一不可见节段-边支-边支小于1.5mm +1三叉病变-1个病变节段+3-2个病变节段+4-3个病变节段+5-4个病变节段+6分叉病变-A、B、C型病变+1-E、D、F、G型病变+2-角度小于70°+1开口病变+1严重扭曲+2长度大于20mm +1严重钙化+2血栓+1弥漫病变/小血管病变+1/每一节段四、SYNTAX评分系统SYNTAX积分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得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斑块最薄值(>2.0为偏心斑块,<2.0为向心斑 块)、重塑指数(remodeling index,RI)=病变处EEM CSA/参照血管EEM CSA(>1.05为正性重塑,< 1.05为负性重塑)。 1.4统计分析 应用SPSSll.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 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行正态检验后 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 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多变量间关系采用多元线性 逐步回归分析,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主支血管分叉近端和远端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 人选病例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负荷无明显区别,病变 及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偏心指数、重塑指数、斑块
分布弧度有明显区别(表2、图2)。 2.3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TA分型见图3。
万方数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352.42士16.52
12.12±3.84 4.17士2.67
63.02±23.32 4.61士2.06 lZ.71±4.02 0.95士0.04
228.40士36.90
0.000 0.005 0.849 0.000 0.003 0.000 0.000
图2 A.CT示左主干分叉病变,测量主支血管与分支血管所成角度;B.CT测量分叉近端主支血管最小管腔面积 和血管外弹力膜面积}C.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分叉病变累及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开121及回旋支开121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32·
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0109y
Doi:10.3969/j.issn.1005—5185.2010.03.008
论著 Original Article
白启才’ 李珊2 扬庭树2 盖鲁粤1 羔 禹1
E-mail:帅1301@yahoo.com.∞ Corresponding Author.,
Gai。Luyue
中国圈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541.404.54
收稿日期:2010-0I.1I
修固日期:2010-04—06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8卷第3期: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20 1 0. V01.18。No.3:232—235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分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yping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by
MDCT.Methods Thirty-five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
y.We performed quali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proximal plane and distal plane
of bifurcation lesions.We drawed new typing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by MDCT.Result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roximal plane and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2008—01~2008—12在解放军总医院 导管室行择期PCI并在术前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
造影(CTA)的患者。排除标准:成像欠佳(血管欠清 晰、血管分级支数<4级、较多伪影影响判断)、严重钙 化影响管腔评估,分支血管<2.0mm及在10mm内 有另外一个分支发出、既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患者。最后共35例患者35处 分叉病变入组本研究。CTA至PCI的平均时间9.71 土6.79d。人组病例临床情况:男性29例(82.9%), 女性6例(17.1%),平均年龄54.71士9.22岁,高血 压24例(68.57 oA),糖尿病患者5例(14.29%),高脂 血症患者9例(25.71%),仍吸烟者6例(17.14 oA),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例(5.7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 者33例(94.29 oA)。
【摘要】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MDCT)确定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类型。方法:利 用MDCT对分叉病变分叉远端(分叉嵴平面)和分叉近端(分支入口平面)定性、定量 分析,研究MDCT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提出分叉病变的CT分型。 结果:MDCT对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定性分析无明显区另4}分叉两侧外弹力膜面积 (16.48士4.51 mmz,12.12士3.84 mm2,P=0.000)、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5.75士 4.30 mm2,12.71士4.02 mmz,P=0.003)、偏心指数(1.24士0.50,4.61土2.06,P= 0.000)、斑块分布弧度(352.42士16.52,228.40士36.90,P=0.000)、重塑指数(1.05 士0.05,0.95士0.04,P=0.000)有明显区别;CT下分叉病变可以分为6种类型。结 论:MDCT下分叉病变可以分为6种类型,对指导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 义。
distal plane.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lesion EEM-CSA(16.48士4.51 mm2.
12.12士3.84 mm2。P=0.000),reference EEM—CSA(15.75士4.30 mm2。12.71士4.02
mm2,P=0.003),eccentric index(1.24士0.50,4.61士2.06,P一0.000),plaque arc
4(11.4%)0.205
40.25士6.24
0.294
病变数目
16(45.7%)
23(65.7%)
0.090
CT值
90.10士12.49
83.72±13.26
O.139
病变数目
11(31.4%)
8(22.9%)
0.420
CT值
642.22士198.74
580.05士181.05
O.495
围1 A.CT下前降支分叉病变示病变累及主支血管分叉远端、近端及分支血管开口;&分叉远端血管横断面示主支 血管钙化斑块,分支血管纤维斑块;C.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分叉病变累及主支血管分叉远端、近端及分支血管开口
[Key words]coronary disease;tomography,spiral computed;typing
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EBC)对冠状动脉分叉病 变的定义是:病变邻近或累及较大分支开口,该分支 血管对于该患者有明显功能价值(与症状有关、存在 大量存活心肌、提供侧支循环以及对左心功能意义重 大等),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可以丢失。分叉病变分 型的意义在于指导单支架或双支架治疗策略的选择。 本研究旨在应用多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进行分型,为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良事件(MACE)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至关重 要。既往分叉病变分型有Lefevre分型、Duke分型、 Sanborn分型、Safian分型等,分型的主要依据是病变 在分叉部位的解剖分布,但是这些分型都是基于冠状 动脉造影(CAG)的结果。由于CAG显示的是被造影 剂充填的管腔轮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三维空 间分布是CAG检测的盲区,这使得既往的分型与“真 实世界”有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影像检测 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的形态学检测手段如血管内超 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多排螺旋CT
There were six types in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by
MDCT.The typing of 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s by MDCT contributed to choose
suitable strategy in intervention operation.
万方数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Chinese Joumal of Medical Imaging
‘235·
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MDCT)等能够确定斑块的空间分布构型,弥补了 CAG在形态学检测方面的空缺。尤其MDCT,随着 硬件设备的改进,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向实现冠状动 脉影像学发展的终极目标——用无创手段检测斑块 形态学,又迈进了一步。本研究中我们对冠状动脉分 叉病变的空间分布构型进行分析,提出新型的分叉病 变CT分型。
万方数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Chinese,oufnal of Medical Imaging
·233·
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0109y
1.2 MDCT siemens公司32排螺旋CT,准直器宽 32ram×0.6ram,机架旋转一周420ms,层厚 0.625mm,螺距0.20~O.29,球管电压120kV,管电流 180mAs。采用飞焦技术采集重建,重建视野36cm, 重建矩阵512×512。造影剂优维显,用量1.5mg I/ kg,注射流速3.5~4.0ml/s。所有后重建处理在 AW4.1工作站完成,重建方法:最大密度投影法 (maximum intensity,MIP)。 1.3 CTA图像分析 测量分叉两侧病变血管外弹 力膜面积(EEM CSA)、最小管腔面积(MLA)、参照 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病变节段近端和远端lOmm内最 接近正常并且没有大的分支发出的部位,取平均数为 参照血管面积)、斑块分布弧度。并计算:斑块负荷 (plaque burden)=(EEM CSA—MLA)/EEM CSA ×100%,偏心指数(eccentric index,EI)一斑块最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