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起至今的文学作品,
涵盖了多个文学流派和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在这个专题中,可以研究以下内容:
1. 作家和作品:研究现当代中国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分析他们的重要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2. 文学流派和风格:探讨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和影响,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著作的批评和理论,探讨不同学派和观点对文学的理解和评价。
4. 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探讨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5. 性别和身份议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于性别和身份议题的探讨,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社会关系。
6. 左翼文学和异议文学:探讨中国现当代左翼文学和异议文学的发展和作用,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7.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其他艺
术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等)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学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文档资料

1954年后著有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 说《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 潘永福》等作品。 另写有评书、鼓词、剧本、评论等。 他的创作已结集为《赵树理文集》和《赵树理 文集续编》出版。 不少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日等20余 种文字,产生了国际的影响。
崭露头角
1943年是赵树理的幸运年,是 他创作上丰收的一年。 《小二黑结婚》是根据他下农 村调查中得来的青年男女岳冬 至和智英祥的恋爱悲剧而触发 成篇的。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与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时正 好同岁。小说使他一举成名, 并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此后 又被改编成其它艺术样式,如 赵丽蓉主演的评剧。 剧中的代表唱段《清粼粼的水 来蓝莹莹的天》。
《中国人》报, 《中国人》报, 一个编辑姓赵; 他编,他写,他校, 别看报纸小,作用可得了; 写篇小鼓词,快板句句妙, 小评论,小报道, 大半作品老赵包。
1944年任华北新华书店编辑。 1945年后编辑《新大众》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任《说说 唱唱》、《曲艺》主编,并任中国文联常 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工作者 协会主席等职。 1957年后回山西长期深入农村生活。 1965年回山西文联工作。“文化大革命” 中遭残酷迫害致死。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花》为 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 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料,表 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 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 了共同的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重难点分析(4)本次重难点分析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平时作业中的疑难问题来进行辅导。
(下面的文字,黑色的是问题和参考答案,其他颜色是解释和说明。
大红色是强调。
)1.以何其芳的散文《独语》为例,简要说明“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对于类似的题目(包括“分析题”),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在列举其主要的特点外,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作为“举例说明”的重点。
关于这一题,可以先说明其最大的特点,即:①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
然后,再列举出以下主要特点:②如,内敛(指向内心);不交流(冥想型);表现孤独感(孤芳自赏)与荒凉感(自我怜悯);生命体验;幻美色彩(词藻华丽)等等,再选择其中的一点,举例说明。
这个题目的举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一方面在《名著导读》中选有《独语》,另一方面,对于简答题来说,仅仅用教材中已经举出的例子,也是足够的。
当然,在用现存例子前,应该是先读过作品原文的。
2.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在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几乎一夜间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对于这样的题目,在正式作业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审题”的过程(当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题目就不需要审题了,在这里,只是特别强调而已)。
对于这个题目,在审题时,要重点审读“在沦陷区的上海”、“一夜之间”、“市民文化”这样几个限定词。
在回答时,既应说明其表面现象,①诸如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的人都接纳了她,各种主张的刊物都对她表示推许等。
也应说明其深层原因,②如张爱玲小说的成就,雅俗共赏、新与旧的结合(古典小说的根基、市井小说的色彩)、洋化环境中的封建心灵和精神创伤。
3.为什么“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会风靡一时?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①冰心散文的内容,主要表现爱与美,在表达方式上具有婉约的倾诉,温柔而感伤,含蓄细腻,女性的风致的特点。
②其语体特征是以古文为基础的文言文、西文、白话文的统一,对做作的不自然的,与现实语言有距离的“新文艺腔”来说,容易被人们接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五四文学研究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源头。
五四文学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具有现代特征的精神内涵和美学内涵。
它的许多问题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
了解和研究五四文学是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座殿堂的前提。
一、五四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往的五四文学研究主要从两个因素来看待五四文学产生的原因,一是政治的因素,二是文学的因素。
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文化的因素。
我认为,五四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变革。
(1)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冲撞和文化变革导致了新文化的产生。
新文化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移植的特点,但同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状况有了具体的结合。
新文化的总体特征是“人的观念”的觉醒。
它有两个标志,即“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多元结构,包含了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思潮,涉及人生观念、民族意识、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
新文化形成文学存在的文化环境的变化,导致文学信息内容的变化和文学表述方式的变化。
(2)五四文学的出现,从文化的原因看,还在于古典文学同新文化的矛盾性和不相适应性。
主要为四点不适应:一是古典文学的美学旨趣同新文化的精神内涵有着不相适应性;二是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同新文化的思想特征有着不相适应性;三是古典文学的表述方式及话语系统同新文化的表述要求有着不相适应性;四是古典文学的功能特性同新文化的功能要求及传播方式有着不相适应性。
古典文学对新文化的不适应,就为新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机会。
二、五四文学的主要特性:从总的方面看,五四文学的主要特性可以概括为“人的文学”,即五四文学是反映着新文化的“人的观念”觉醒的总体特征的文学。
具体来看,五四文学的“人的文学”包含着如下内涵:(1)为自我的文学,即体现了个性解放精神的文学。
个性解放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时代精神,是“人的观念”觉醒的首要课题。
当时称为“人的发见”,也就是对个人权利、地位和价值的重新理解与认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

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一、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概述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是我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我国文学发展历程和当代作家思想艺术成就的深度评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现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作家们的创作也涵盖了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文学、乡土文学等多个方面。
对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进行专题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文学发展脉络、把握作家创作动向以及丰富文学研究视野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 现实主义作品我国现当代文学在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作品。
著名作家鲁迅的《呐喊》、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透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当时我国社会的不同侧面和人性的冷暖。
2. 后现代主义作品后现代主义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打破了传统叙事和结构,注重对语言、意义和符号的重新解构和重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张抗抗的《城南旧事》等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3. 女性文学作品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我国女性文学逐渐崭露头角,并在文坛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和情感的细腻刻画,引起了广泛共鸣和思考。
4. 乡土文学作品乡土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我国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和独特色彩。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乡土文学作品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贾平凹的《废都》、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通过对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刻描绘,展现出了我国乡土文学的独特魅力。
三、对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既是对文学艺术的深度挖掘,也是对当代社会、时代风貌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在我的个人观点看来,我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不仅反映了时代的脉动和激荡,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参考书系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参考书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总体研究:计52种A类:1. [美]昂利·拜尔编:《方法、批评及文学史——朗松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3. [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4. [美]罗素:《论历史》,三联书店1991年版;5. [法]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6.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7. [以]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8.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9. [美]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10. [美]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11.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13.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14. [美]宾克莱:《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15.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编:《重新解读伟大的传统——文学史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16.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17. [英]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B类: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2.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另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增补本);3. 王瑶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4.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5.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卷),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7. 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 孔范今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9. 朱栋林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98》,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0. 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3),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11. 许怀中:《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2.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3.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 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5. 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中国文坛纪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探究其主题、风格和艺术特点。
第一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作家们开始大胆探索现实与理想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一些突出的作家如鲁迅、茅盾等以其犀利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
第二部分:鲁迅的作品研究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直指社会弊端,深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我将选择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人性的观察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茅盾的作品研究茅盾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
茅盾的作品涉及广泛,以小说《子夜》为例,我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个人命运与大时代的交织关系,并分析茅盾文学的艺术特点。
第四部分:余华的作品研究余华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闻名。
我将选择他的代表作《活着》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所传达的生命意义、对人性的思考以及余华独特的写作风格。
第五部分:莫言的作品研究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而广受赞誉。
我将以他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为例,探讨其中融合的历史与个人故事,并分析莫言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和对历史与现实的关照。
结论:通过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作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创作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点。
从鲁迅的批判现实、茅盾的历史观照、余华的人性思考到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这些作家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各自时代的风貌,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成为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人性的重要窗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鲁迅ppt

从文化建设上:对民族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于民 族文化重建的种种前瞻性构想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在今天的价值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被看”模式几乎成为一种创作的内在规 律。通过这一模式,鲁迅想要揭示的是整个民族的看客心态,而 这心态的背后,意味着民族生命力的衰竭。“看/被看”模式的 主要作品:《示众》、《药》、《狂人日记》、《孔乙己》、 《明天》、《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理水》等 鲁迅文化观的深刻性 深刻性:对民族传统的批判、发扬和继承,有选择 深刻性 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 鲁迅文化转型观的前瞻性 前瞻性:一种现代性的焦虑,注意到西方社会 前瞻性 在科学进步和物质发展的同时,其人文的衰落,因而强调民族精 神的解放和重建 鲁迅所期待的现代文明: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从根本上“立 人”,健康的人文环境,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 鲁迅对现代文明所做的思考是深入的、独特的、超前的,对我们 今天的人文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
第一讲
鲁迅研究四题
本讲四个重点内容
如何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崇高地位 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
关于鲁迅的基本知识之一:生平
简历: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 青年时代:家道中落,体味世态炎凉 日本留学:弃医从文,关注思想启蒙 回国“幻灭”: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 彷徨之路:思想深化期 成长为新文学的旗手 文学创作和文艺论争
《呐喊》《彷徨》简况:现代现实主义奠基石
《呐喊》1923年出版,共14篇。第一篇《狂人日记》 作于1918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 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 (五四运动前创作)。最后一篇《社戏》作于1922年 创作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取奋起为当时的文学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之意 《彷徨》1926年出版,共11篇。《祝福》(1924) 《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离婚》(1925) 《伤逝》(1925)等 创作于五四落潮期。新文化运动队伍分化。反映鲁迅 当时的思想苦闷及对国民性批判更深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考大纲现将《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考大纲公布如下,希望大家根据我的复习资料自己整理,也希望在短时间内整理好的朋友发到论坛里共享给大家!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自学考试大纲(2002年9月版)2002年9月20日课程代码:0404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选修课程。
它承担了现、当代文学史的系统论意义上的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得到新的、系统化的当代文学史知识并使考生掌握写当代文学论文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使考生通过学习,对“当代文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较系统的“史”的认识,摆脱孤立的、散点式的认识,并在这种系统认识下,产生对当代文学发现,探索的求知欲望,并培养考生独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基本要求如下:1. 使考生树立按三个阶段分期的“当代文学史”的阶段论观点;2. 使考生认识“十七年”文学方针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懂得现实主义文学的曲折道路同极“左”文艺思潮的关系。
3. 使考生能对在“十七年”与新时期两种不同政治条件下产生的不同文学观念进行正确的比较和认识。
4. 使考生能在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上,对新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有所把握和研究。
5. 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继续,因之,它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相关;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与外国文学的平行学科,它与外国文学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是最具有现实性、最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学,因之,它与我国现实社会的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密切相关;由于当代文学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类的美丑评判,因之,它与美学、文艺学密切相关。
可见,在上述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但也具有基础学科课程的性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概述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概述,使考生对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及不同历史时期当代文学发展的状况有较系统的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当代文学思潮专题——现实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识记:1.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重点) 2.当代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与缺陷;(次重点)理解:1.现代派文学的产生和八十年代初关于现代派文学的论争;(一般) 2.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次重点) 3.“新写实主义”的特征;(重点) 4.“寻根文学”的产生、代表作及不同形态。
(重点)应用: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相互消长的历史。
(重点)(二)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估价识记: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作品;(重点)2.双百方针的内容、提出的背景及对文学的影响;(次重点)理解:1.在“左”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建国初期的三次文艺思想斗争及教训;(次重点)2.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思潮的产生原因;(重点)应用: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之比较。
(一般)第二章当代诗歌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了解当代诗歌的发展概况及当代重要诗人、作品及诗歌现象。
二、考核知识与考核目标(一)五、六十年代的重要诗人郭小川专题;新时期朦胧诗派专题;识记:郭小川的创作道路;(重点)理解:贺敬之长篇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特色;(次重点)朦胧诗的艺术特点;(次重点)应用:郭小川诗歌《团泊洼的秋天》的艺术特色;(重点)(二)当代其它重要诗人:闻捷、李瑛、流沙河;识记:1.李瑛诗歌的选材特点;(次重点) 2.朦胧诗派主要诗人及其代表作;(一般)理解:闻捷《天山牧歌》(重点)、流沙河《故园六咏》的艺术特色;(次重点)应用:朦胧诗创作的意象手法。
(一般)第三章当代散文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考生对当代散文的发展有系统的了解,尤其是从十七年散文与新时期散文形态的差异上理解当代散文的进步。
二、考核知识与考核目标(一)六十年代初散文的繁荣;新时期“问题报告文学”的兴旺;识记:“散文年”——六十年代抒情散文(次重点)、报告文学(重点)、杂文的代表作家、作品;(一般)新时期“问题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一般)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成就——主要作家及代表作;(次重点)理解:六十年代初散文繁荣的原因;(重点)“问题报告文学”的特点及缺陷;(次重点)徐迟报告文学专题;(重点)应用:系统地、全面地认识六十年代初散文的繁荣;(重点)陈景润人物形象分析。
(重点)(二)抒情散文形态的研究识记:杨朔、刘白羽、秦牧“三大家”散文的代表作;(重点)新时期贾平凹、余秋雨散文代表作(次重点)。
理解:杨朔、刘白羽、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比较;(次重点)秦官属的性格特征。
(重点)应用:黄宗英报告文学的艺术追求;(重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重点)第四章当代戏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考生大概了解当代戏剧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当代话剧的成就、特点与面临的困难。
二、考核知识与考核目标(一)“十七年”话剧发展概况;老舍话剧专题;新时期话剧的新形态;(次重点)识记:1.“十七年”话剧的丰收期及不同题材的代表作;(一般) 2.新时期现代派话剧的代表作家作品;(次重点)理解:1.老舍话剧《龙须沟》、《茶馆》的人物、剧情及艺术特色;(重点) 2.《狗儿爷涅槃》等借鉴现代派的新形态话剧的艺术特点;(次重点)应用:茶馆的思想意义。
(重点)(二)“十七年”传统戏曲的改革;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的创作;识记:传统戏(改革)、现代戏、新编历史剧的作家及代表作;(一般)理解:1.田汉、郭沫若历史题材话剧的艺术特色;(重点) 2.《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时代特色;(次重点) 3.现代派戏剧的艺术特点;(重点)应用:昆剧《十五贯》的改编。
(重点)第五章当代小说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考生从现实主义发展的角度上,了解当代小说发展的概貌并能对当代小说的流派、思潮、重要创作现象作较系统的梳理;对当代较有影响的小说家及其作品有所认识和了解。
二、考核知识与考核目标(一)建国初期军事文学的面貌及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发展;“十七年”的两个小说流派;“双百方针”发表后突破禁区的短篇小说创作;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孙犁、柳青、王蒙、高晓声专题论。
识记:1.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一般) 2.不同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次重点)理解:作家、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次重点)应用:1.“十七年”两个流派艺术主张之比较;(重点) 2.新时期军事文学的突破性发展;(重点) 3.小说艺术特色论;(重点) 4.小说人物性格论;(次重点)(二)中篇小说的发展;蒋子龙、冯骥才、刘心武、贾平凹、陈忠实、邓友梅、陆文夫等作家专题论;王安忆、铁凝、池莉等女作家专题论;九十年代的小说现象;识记:1.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重点) 2.九十年代纷杂的文学现象;(一般)理解:社会转型时期与九十年代小说现象的关系;(一般)应用:1.小说艺术特色论;(重点) 2.小说人物性格论;(次重点)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大纲出于对文科特点的考虑,对考生“考核目标”一项,只设置了“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
其含义是:“识记”——是一种认知,即在“知道”基础上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认识与正确表达。
“识记”是对所学知识一般的、表面的认知,属浅层次的认知形式。
“理解”——即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某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或某作品与时代的关系、作家经历与作品的关系、人物行为的思想意义等,能进一步地认识和了解,是对事物内部的本质方面的认识,对文学而言,则是达到哲学、美学层次上的较高层次的认知形式。
“应用”——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人物与社会的关系等,能作出合理的、个性化的阐释,这种阐释,要体现考生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它反映了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某种“加工”能力,因此“学而致用”是对所学知识最高层次的认知形式。
二、教材指定教材:《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等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暂用本)参考教材:1.《当代文学作品选萃》平慧源、李大鹏、卢翎主编(天津师大内部用教材)2.《当代文学史论》李大鹏著(待出版)三、自学方法指导1.自学中国当代文学同自学其它文学课程一样,关键在于读书,即读取原著。
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下,并不依其对文学常识掌握的多寡而定,而是决定于对作品阅读“量”的多寡。
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讲解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尽可能多地读当代文学著作,尤其是对那些代表一定文学思潮的作品,一定要熟读,坚决克服那种对文学作品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扑风捉影而自以为满足的学习态度。
2.文学知识的最终应用是写作。
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思考,能有意识地发现问题,并能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训练自己把所思考的内容付诸文字,这样,就能培养自己逐步走上科研的层次,能为将来写论文打下基础。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1.社会助学人员要熟悉本大纲内容,并按本大纲所指示的各章知识点指导自学;2.社会助学人员要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深刻理解考核内容;3.社会助学人员要按本大纲要求的教材进行辅导,特别应强调阅读作品的必要性,力戒脱离教材空谈理论的教学方法。
4.本课程为4学分,助学学时为72课时。
五、关于命题和考试的若干规定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中各知识点都是考试的内容。
试卷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本课程考试能力层次的比例大致是:“识记”占20%,“理解”占30%,“应用”占50% ;3.试题的难易程度的配比掌握在:易︰较易︰较难︰难=2︰3∶3∶2 ;4.每份试卷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掌握在:一般占10%,次重点占30%,重点占60% ;5.考题类型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正误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百分制评分,60分及格。
六、题型示例(一)填空题1.话剧取材于“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真实事迹,该剧作者是.2.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于年,这篇小说被视为的发端之作。
(二)判断改正题(先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然后把正确答案写在下一行指定的地方。
)1.孙犁散文《远的怀念》中的“远”指在远方的亲人。
()正确答案:2.建国初期诗歌创作的“颂歌大潮”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当属何迟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和峻青的《新华颂》。
()正确答案:(三)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中,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王蒙的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的主人公是()。
①倪吾成②岳之峰③钟亦诚④张思远2.下列剧目中,属于“探索话剧”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