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含答案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句子翻译《原毁》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翻译:古时候的贵族士医生,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短。
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会懒散;宽容又简短,所以人家都愿意做好事。
2.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翻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对别人要求全面,对自己却要求很少。
(对别人要求)全面,所以人家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3.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稀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翻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4.夫是之谓不以大家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翻译: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敬爱自己的啊!5.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翻译:所以,若是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了,诽谤也就随之却产生了;若是一个人的道德是崇敬的,诽谤也就随之而来了。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弘扬光大,道德实行,难啊!《留侯论》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翻译: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慌乱,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由于他理想十分弘大,理想特别高远。
2.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翻译: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予兵书,这件事确实很荒谬,但是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3.千金之子,不死于响马。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响马之不足以死也。
翻译:荣华人家的子弟,不愿死在响马手中。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他们懂得生命的难得,不值得在同响马相斗中去世。
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够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课件专题九方山子传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 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后赤壁赋》
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 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 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
2
文学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九方山子传是一篇 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 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风 格和创作特点,进一步拓展文学的研究 领域。
3
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九方山子的事迹 所体现的忠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对当代社 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这些品 质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 了解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进 一步拓展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品的主题和内涵。
启发读者思考
九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塑造给读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空间, 可以启发读者对人生、人性等方
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05
主题思想阐释与启示意义探讨
文章主题思想概括总结
赞美九方山子的高尚品质
文章通过叙述九方山子的事迹,展现了其忠诚、正直、勇 敢、智慧等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品质的赞美之情 。
环境烘托
通过对九方山子所处环境的描绘, 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进一步凸 显其人物形象。
其他人物形象描绘技巧分析
对比手法
侧面烘托
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突出九方山 子的独特之处,加深读者对其形象的 认识。
通过他人对九方山子的评价和描述, 从侧面展现其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加 全面地了解其人物特点。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3.张中丞传后叙-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张中丞的传记散文的写作手法;3.分析张中丞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4.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5.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张中丞传中的写作手法;2.张中丞传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张中丞传中的人生哲理;2.如何运用散文的表现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分析法:通过分析张中丞传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表现手法;3.阅读法:通过阅读张中丞传,让学生加深对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1. 教材分析鲁迅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是一本集古代文学家散文精华的散文选集,其中包括了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宋代的苏轼、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和陈亮。
选集中,每位大家的散文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感。
张中丞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堪称中国古代传记散文的典范。
文章以一种平和、客观、真实的方式,全面地介绍了张中丞的生平和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张中丞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学习步骤步骤一: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或其他材料,了解鲁迅编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和价值。
步骤二:讲解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张中丞传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表现手法和张中丞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描写、叙述和议论等方式。
并请学生根据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步骤三:阅读张中丞传让学生认真阅读张中丞传,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思想情感。
并请学生自行撰写文章,表达对张中丞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高中文言文课程中的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册中的文本《进学解》进行的教学设计。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进学解》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古文阅读与理解的训练,同时通过该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思考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进学解》的阅读方法及其内涵•熟悉典型的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思考自我成长和学习的多样化和重要性;•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掌握《进学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学习和成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四、预习导学1.课前预习在课前,需要学生自主阅读《进学解》全文,注重以下几点:•确定散文文章的基本体裁和文体特点;•了解文章作者载体、生平和文化背景;•理解文章选材原因和文章写作目的;•分析文章的结构、文本内容及其内涵。
2.预习问答在阅读和理解文章之后,学生需要通过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为什么被称为“进学解”?有什么内涵?•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哪些特点?五、教学内容1.文本解析•文学体裁:古文散文•作者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文章主旨:阐述进学学习的重要性和难点,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
•分析内容:文章从“正心诫勉”、“为学使人”、“学若不优”、“治学之方”、“学习的阶段”、“划一方便”、“求师心切”、“勤学为良伴”等方面进行论证与阐述。
•文章特点:内容充实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了。
适合初学者阅读,让人理解和接受。
2.重要难点•把握主旨,理解进学的内涵;•熟悉古文的写作方法和阅读技巧。
3.教学策略•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对话,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高中语文 专题七 第22课 教战守策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5.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同“凌〞,译为“侵犯,欺侮〞
二、古今异义
1.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
古义:是投入、献身
今义:是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也指这一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2.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古义:“用来……〞,是助词“所〞与介词“以〞的组合
3.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明确:
“使〞
士大夫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教〞
庶人之在官者
以行阵之节
“授〞
役民之司盗者
以击刺之术
4.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比照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比照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又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边疆的严重威胁,战争随时可能爆发,然而宋朝的国力薄弱,执政者的怯于外敌和唯图苟安,那么又为历代所少见。对于日益深化的民族矛盾和边防危机,许多正视现实的文人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担忧。苏轼之父苏洵写知名作《六国论》,借论史讽喻现实,抨击朝廷的赂敌政策;又在《审敌》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屈己求和外表上是求得了“息民〞,其实质却只能是“残民〞。苏轼的《教战守策》,正是在此根底上,进一步论证赂敌息民的危害,并倡言教民习武、能战能守和加强战备。
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针对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共36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简介1.1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八位作家。
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文天祥。
这些作家在唐宋两个重要历史时期,以其出色的散文作品闻名于世。
1.2 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一种不以诗歌形式表现的文学作品,包括议论文、游记、日记等。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语言简练明确,通俗易懂。
- 内容深入、见解独到。
- 文笔流畅、优美动人。
二、韩愈2.1 韩愈的散文作品1.《杂说》2.《师说》3.《进学解》4.《自求》5.《师说补遗》2.2 韩愈的散文风格特点•理论性较强,注重启发读者的思考。
•语言简练明了,结构严谨。
•内容以批判和反思为主。
三、柳宗元3.1 柳宗元的散文作品1.《与朱元思书》2.《黔之驴》3.《滕王阁序》4.《赋得古原草送别》5.《永州南庄》3.2 柳宗元的散文风格特点•案例式议论,注重事实和逻辑分析。
•表达方式生动有趣,富有情感。
•关注社会问题,有强烈的哲学命题意味。
四、欧阳修4.1 欧阳修的散文作品1.《醉翁亭记》2.《伶官传序》3.《秋声赋》4.《六一诗序》5.《咏史诗二百三十首》4.2 欧阳修的散文风格特点•追求意境的完美,语言艳丽。
•善于描写人物特点,形象鲜明。
•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
五、苏洵5.1 苏洵的散文作品1.《洗兵论》2.《祭姊文》3.《答颜竣问》4.《传芳记》5.《兰亭集序》5.2 苏洵的散文风格特点•议论文和杂文相结合,具有思考性质。
•语言简练明了,表达清晰。
•对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六、苏轼6.1 苏轼的散文作品1.《答章孝标乞归》2.《游云谷别业》3.《念奴娇·赤壁怀古》4.《赤壁赋》5.《水调歌头·游泳》6.2 苏轼的散文风格特点•抒发个人情感和思考,充满激情。
•语言优美动人,富有诗意。
•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一、《原毁》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保留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2、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译文: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3、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肯定他的现在,不追究他的过去;生怕他得不到做好事应受的褒扬。
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文: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对待别人,我看不出他这样做是在尊重自己。
5、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根源就是怠惰和忌妒。
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6、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行提高了诋毁也随着来了。
二、《留侯论》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文: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译文: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折服他,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
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
5.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谁能够保全他呢?6.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1)教师、教材主观地设计了一些课堂教学内容; (2)一个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给出教师的标准答案; (3)课堂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 (4)教学方法是一种表演性质的,
(展示问题八: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 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怀和人生态度?)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自主性课例
由学生提出 由学生主导
师生碰撞 师生互导
由教师提出 由教师主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研究性课例
“东坡境界”
“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苏轼在赤壁走过的心理历程
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 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赤壁赋》之“美人”意象探微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研究性课例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1、行为目标。 即规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是预设的。
2、生成性目标。 是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
3、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要求掌握的, 表现性目标强调的是课堂中多元的收获。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鲁人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还力求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对 学生更深入系统地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的定位
1《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大学选修教材 及课外读物的差异
(1)导向性。教科书的设计注意到目前多数 中学语文教师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程度。
(2)自主性。教科书的编写力求避免“告诉式”, 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 并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是否太突兀?悲从何来?) (展示问题三:第三段先说英雄伟大,再说自己渺小,
那么“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一句对 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 这段如何通过对比写出人生短暂?)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自主性课例
(展示问题四:第三段客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 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 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1、备流程 只初拟“教学流程”,用“学生自主”为指导思 这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为师生、 生生之间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提供了多重对话 的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鉴赏创设了良好 的环境。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木假山记》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走近“幸”与“不幸”。
(二)整体感知,寻找“幸”与“不幸”。 (三)合作探究,理解“幸”与“不 幸”。 (四)拓展迁移,感悟“幸”与“不 幸”。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2. 重体验 自发的体验 学生自悟
讨论触发
对外授的体验 教师讲授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3. 备学生 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 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 “权威 角色,他是对话者之一,又作 为“平等的首席”, 灵活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 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又如从《愚溪诗序》、《赤壁赋》中看柳宗元和苏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自主性课例
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 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
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展示问题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变化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常规性课例 一、导语设计
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 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 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 是盛赞此地之美的。 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 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 二、展示赏析重点
(《记承天寺夜游》)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研究性课例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学生分析苏轼描写月亮的变化发展过程。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研究性课例
关于《唐宋八大家散文 选读》的几个问题
李丽 兖矿第二中学
一、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现状 二、《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的定位 三、选修课开设的教学实践 四、教学课例的多元展示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现状
1.唐宋散文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继承了汉魏散文 “文以明道”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六朝 以来文学创作对形式美的追求中合理汲取 营养,以其蕴藉隽永的格律声色及神理气 味之美,将散文创作推向了一座空前的高峰。 呈现出鲜明丰满的优雅、崇高、悲剧、喜剧 四种美的形态,标志中国古代散文有奠基过渡 到新的繁荣并趋于成熟。
广东教育出版社《唐宋散文选读》包含五个 单元20篇文本,除包含八大家文章外还包括 朱熹的《百丈山记》,陆羽的《陆文学自传》 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勃《秋日登洪府 滕王阁饯别序》张九龄的《荔枝赋并序》 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现状
2.各家教材散文选修课的设置及特点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现状
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都具有极强的理性色彩 和理想色彩,他们的见解也往往是很深刻的, 像苏洵的“六国论”,柳宗元的“封建论”, 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书”,曾巩的“唐论”, 欧阳修的“五代史记一行传序”,韩愈的“原道” 都是具有很深刻理论内涵的论文。 “凡心已足, 漫应钟鸣鼎列;
《赤壁赋》之“美人”意象探微
“美人”寄寓作者的忠君之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美人”象征作者美好的理想。
“美人”意象贯穿《赤壁赋》全文,牵动着苏轼情 绪的起伏,承载了苏轼复杂的情感。把握“美人” 多重意象,是解读《赤壁赋》的关键所在。
只有结合我们自己的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
(文、课、人)进行 语文教学,才是我们
应该有的选择。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考虑三个方面因素:
1 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2 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3 高考考查的内容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 每册教材的处理要有整体设计, 要做到删繁就简,略轻详重 1 综合安排,专题研究 2 内外结合,延伸学习 从单元的角度来考虑教材的处理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比较性课例 3. 根据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从下列问题中任选一个组织讨论。 ①《赤壁赋》和《秋声赋》中蕴含的哲理。 ②《赤壁赋》和《秋声赋》在写作方面的共同特点。 ③《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两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与修辞的异同。 ④《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祭十二郎文 韩 愈
苏明允哀辞
第三单元 政论散文
5、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6、留侯论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朋党论
第四单元 小品散文
7、毛颖传 韩 愈
8、木假山记
虫负虫版传 柳宗元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苏辙
柳宗元 曾巩
苏轼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现状
2.各家教材散文选修课的设置及特点
本门课程是必修课基础的研读延伸:通过对唐宋 八大大家散名篇的研读与鉴赏,开拓学生古典文学的 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对 名作名篇的阅读体验与审美观照,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知人论世。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目标教学的模式:揭示目标-达标(教学过程)-检测
(3)通俗性。教科书的编写既考虑到提高学生 的整体语文素养,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 特点,通俗易懂,有助于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课的定位
2《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和必修教材的关系 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发展; 必修是普及,选修是提高。 必修评价立足“共同基础 ”,选修立足“差异性
江苏教育出版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按文体编排,分为论说、书信、杂记、山水游记、 赠序、书序、传记、祭文、寓言九个部分。
开设《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现状
第一单元 写景抒情散文
1、秋声赋 欧阳修
2、前赤壁赋
愚溪诗序 柳宗元
黄州快哉亭记
第二单元 记人叙事散文
3、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4、段太尉逸事状
(展示问题五:第四段议论让人难以理解。“哀吾生之须臾 与“水与月”有什么关系?“且夫”一句与 答客的问题又有什么本质上联系?)
(展示问题六:苏轼这种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却让人 有消极感,他是否有陶渊明归园田的心境)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案例多元展示
自主性课例
(展示问题七: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 社会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在今天却是应该争取的;声色是大 自然固有的,不以听、看而存在,此处是 否反映了苏轼唯心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