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合集下载

徐州户部山刘家大院简介

徐州户部山刘家大院简介

徐州户部山刘家大院简介一、刘家大院在哪徐州户部山那可是个有历史韵味的地方,刘家大院就在这一片。

它就像一颗隐藏在这片土地里的明珠,静静地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这地方可算是徐州文化底蕴的一个小缩影呢。

二、大院的外观1. 建筑风格刘家大院的建筑风格那可太有看头了。

它有着传统中式建筑的特点,飞檐斗拱的,那些翘起的屋檐就像鸟儿展开的翅膀,好像随时要飞起来似的。

墙是那种厚厚的,透着一种踏实和厚重感,仿佛能把岁月都给挡住。

2. 布局整个大院的布局也是很讲究的。

从大门进去,庭院、回廊、各个房间错落有致。

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但又不会让你觉得晕头转向,反而每一处转折都能给你带来惊喜,像是突然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花园角落,或者是一扇精美的雕花窗户。

三、大院的历史故事1. 家族故事这刘家大院背后是刘家的家族史啊。

听说这个家族在以前可风光了,在徐州也是名门望族。

他们家出过不少有本事的人,在生意上、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个大院就像是这个家族的一部史书,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家族的兴衰荣辱。

2. 历史变迁随着岁月的流逝,刘家大院也经历了很多的变迁。

它见证了徐州这座城市的发展,从古老的朝代一直到现在。

有时候想想,它就像一个老人,默默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却坚守着那份古老的记忆。

四、大院里的细节1. 雕花大院里的雕花简直绝了。

门窗上的雕花那叫一个精美,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像是花鸟鱼虫、神话故事里的人物。

这些雕花就像是会说话一样,告诉你过去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审美和对生活的向往。

2. 家具大院里还留存着一些古老的家具呢。

那些桌椅板凳虽然有些破旧了,但能看出来以前的做工非常精细。

它们摆在那里,就像在诉说着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饭、聊天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五、大院的现状与保护1. 现状现在的刘家大院虽然没有了以前的繁华,但依然有很多游客会来参观。

它也成为了徐州的一个文化景点,让人们可以走进历史,感受过去的魅力。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户部山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户部山民居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州户部山民居山势高低错落,建筑因地制宜。

户部山离徐州博物馆很近,顺旁边的一条马路,蜿蜒几下就到了。

名曰山,其实为一缓丘。

项羽旧迹“戏马台”居高位,其他民居众星拱月散落其旁。

徐州曾是漕运重要枢纽,明代户部分司设置于此。

历史上的黄河曾经在今天地理上的安徽、江苏版图上左右摇摆过,明末时黄河决口水漫金山,浸淫徐州城,徐州主事便将户部分司至迁南山,以避水患,“户部山”之名由此而来。

即为山形地胜,达官新富也趋之若鹜,都在山地上置地架屋。

素色的清水砖建筑群和旁边的五光十色的酒楼、商铺形成了反差。

飞挑的屋脊高低错落,似海浪翻滚,目极无穷。

灯红酒绿的下面,只有这些老建筑依旧在矜持的把守自我个性,在熙熙攘攘的烦杂中散发出一份宁静。

户部山号称有八大院落,崔、郑、翟、余等等大户人家布落期间。

历经战乱和劫难后,保留完整完好的院落还有17处之多,这值得堪慰。

2006年户部山建筑群升级为国家级文物。

顺小路走,第一个进的就是崔家大院。

主人崔焘是清道光年间入翰林院的进士,门口的金字“翰林”匾额,昭示的就是主人的身份。

崔家大院正在如火如荼的翻修,大门洞开,不收门票。

整个大院占地近5000平方米,算是户部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了。

虽是清中期建构,房屋规格也不高,但从砖木石三雕等来看,也能看出建筑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

里面垃圾如山,障碍重重,实在是再无法前行观瞻了。

但愿修葺好的崔焘故居不要返老还童,还是旧颜养眼。

这里唯一收门票的就是徐州民俗博物馆。

浏览了一圈,感觉大院没有统一筹划,位置不同,地势不同,院套院,房挨房,左突右冲,仿若踱入迷宫。

出来才知道,原来它是将余家大院和翟家大院连为一体的大院落,更名为博物馆,陈展当地世俗民风。

余翟两家还有姻亲关系,余家是在徐州开茶行的徽商,翟家是在徐州做买卖的晋商,都家道中兴,深深庭院的背后是殷实的家资在垫后。

单独来看,各院则自成体系,正房、偏房、客厅、花园、戏台等一应俱全。

墙外有着刻板的社会规则,在墙内洋溢着就是柔和的生活气息了。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一、户部山的历史来由: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海拔70米,方圆十万平方米。

因地势高爽,距城区较近,很早就成为登高胜地。

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奎山河堤决口,大水三年未退,户部分司主事张璇为避水灾,将户部徐州分署迁至南山办公,南山改名为户部山。

户部山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在南山上构筑高台,指挥操练士兵,现留有系马桩遗迹及"秋风戏马"、"从此风云"、"戏马台"等名人碑刻。

公元416年,南朝刘裕北伐时,在戏马台会见百官,设宴赋诗,并在台上建有台头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到彭城时,曾立毡屋于台上,观察城中动静。

历代到戏马台凭吊怀古的名人有白居易、韩愈、苏轼、文天祥等,他们都留下不少的诗文佳句,为户部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内涵。

二、户部山古民居的组成状况:户部山现在民居以清代建筑为主,间有明代和民国时期的民居。

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官宦之家,二是富商之宅,三是一般富裕人家。

共有各家大院20余个,达200多个院落,房屋千余间,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占地约两万平方米,但破坏比较严重,有的开始修复,有的可能不修复。

1、余家大院旧时户部山八大家之一,也是保存比较完好,现已完全修复的一所大院。

清雍正年间,安徽歙县的余姓商人来徐开茶行,家道中兴,购得户部山东南隅半山一处三进院,是原户部衙门的旧址。

经过七代人的努力,不断扩建,现拥有三个大院,两个花园:东院有四合院、东花园;中院有正房、客厅、仓户、伙房、盐库、茶房等;西院分前后院,还有西花园。

房屋总共有百余间。

2、翟家大院翟家紧靠余家,是嘉庆年间余翟结亲,余家出让给翟家的,同属户部山岭入大家。

翟家世居山西,明末来徐做小买卖,经几代人苦心经营,到清代中期成为徐州城内有名的富户。

翟家大院包括四进大小院落,房屋50余间,顺着大门进入门楼和过道,向南是一排客房,客房前有连体走廊,形成第一进院落。

地方户部山古民居

地方户部山古民居
成功经验
该古民居的社区参与和保护经验被广泛推广,为其他地区 的古民居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案例三:某古民居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用与保护
利用方式
该古民居被用作旅游景点,通过展示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等 方式,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保护措施
该古民居在旅游开发中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 、加强安全管理、开展修缮维护等。
政策建议与措施
制定专项政策
出台针对地方户部山古民居保 护和开发的专项政策,明确各
项措施和要求。
加强资金支持
设立古民居保护专项资金,加 大对古民居修缮和维护的资金 支持力度。
引入专业团队
引导专业团队参与古民居的规 划、设计、修缮和维护工作, 提高保护水平。
加强宣传推广
加大对地方户部山古民居的宣 传推广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
成功经验
该古民居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用和保护经验被广泛借鉴,为其他地区 的古民居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相关 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颁布相关法律法 规、提供资金支持、实施修复工程等。此外 ,还加强了对违法建设和破坏行为的打击力 度,以维护古民居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保护与利用的矛盾与协调
矛盾
在保护古民居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如 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等。 这些矛盾容易导致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冲突和 不协调。
要点二
社区建设
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应与当地社区建设相结合。政府应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当地居民的生 活条件。同时,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与旅游业的融合 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此外 ,还应建立良好的社区治理机制,加强居民之间的合作与 交流,共同推进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户部山古建筑群

户部山古建筑群

户部山古建筑群深藏在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户部山古建筑群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座宏伟的建筑群坐落在山巅,给人一种宁静而崇高的感觉。

户部山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也是享有盛誉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让我们走进古建筑群的大门。

巍峨的牌楼映入眼帘,上面雕刻着各种祥云和龙凤纹饰,展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通过牌楼,我们来到了宽敞平坦的广场上。

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的石台,上面雕刻有丰富多彩的狮子图案,它们栩栩如生地显示出明代石刻的精湛工艺。

广场两旁是建于明代的城墙,城墙上建有高高的角楼,为整个古建筑群增添了一分庄重和肃穆。

走过广场,我们来到了祈年殿。

祈年殿是整个古建筑群的核心,也是建筑群中最宏伟壮观的建筑。

殿内屋顶高高凸起,上面的彩绘古朴典雅。

殿内有一尊巨大的神像,是明代户部所奉祀的财神“财神爷”。

祈年殿是明代户部官员祈求丰收和家庭幸福的场所,它见证了这个时期人们对富裕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沿着石阶继续往上走,我们来到了大殿。

大殿是古建筑群中另一个重要的建筑物,通常用于举行各种仪式和重要活动。

殿内布置简洁,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幅古代名人的画像,展示了当时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崇尚。

大殿正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红木雕屏,上面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神话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穿过大殿,我们来到了后殿,这里供奉着各种神明。

神明的雕像栩栩如生,根据传说它们具有保家护国的超凡能力。

殿内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人们在这里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神圣。

古建筑群内还有各种其他建筑,如钟楼、鼓楼等。

钟楼内悬挂着一口巨大的古钟,据说它能够招来好运。

而鼓楼内则悬挂着一面古色古香的大鼓,每天都会敲击几次,给人们带来节奏感和喜悦。

户部山古建筑群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它是中华文化瑰宝的象征。

这座古建筑群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人们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重要场所。

古彭民居户部山

古彭民居户部山

门楼两 面

字排开 七 问堂屋


那是主 人待客休




与客 人 座谈 的客 房
堂屋 两边 各有

间厢

客 房前面有 回 廊相通

回廊外 围有木棂花窗
李 家大 楼

可 透 视 院 内的景致
余 家大 院位 于 户部 山东坡 米

占地
180 0平 方
呈 三 纵 三 横 的建 筑格 局


由东 西 并 列 的 三 个

门 前 矗 立 着 的2 6

米高 的旗杆

择地建 宅
宦之 家

从 明 末至 民初

的4 0 0 年



户部 山周围
这些 民
顶 悬大大的




背面 书写 皇 帝表彰崔 氏的

高宅大 院密布

民居 鳞次 栉 比

其 中既 有 甲第 官

诏书

崔 家 大 院 迄 今 尚存 上
方米

下 两 院

房屋 百余
运 河 漕运 是 明朝
家 的余家大 院
翟 家大院


李家大楼
0 0余


刘家大 体



郑 家 大 院 等2 0 余 处

房 屋4


有着丰富



的运 输 方 式
15i f

因此

扼 南北 水 陆交通 咽 喉 的

徐州户部山传统聚落的现代启示

徐州户部山传统聚落的现代启示
e n t s o f Xu z h o u Hu b u Mo u n t a i n ,a n a l y z e s i t s s e t t l e me n t s h a p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i t c s ,c o mb i n e d wi t h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l a f a c t o r s ,a n d e x c a v a t e s i t s s e t t l e me n t o f he t 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On t h i s
两种 情 况 : 要 么 一 味 地 考 虑 经 济 效 益 ,尽 量 提 高 容 积 率 ,牺 牲 环 境 特 色 ;要 么 一 味 崇 尚 国 外 设计 手 法 , 片 面 地 模 仿 抄 袭 ,个 性 过 于 张 扬 ,无 法 融 入 城 市 之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es r i d e ti n l a p l a n n i ng nd a d e s i g n b a s i s .
究长幼有序 、尊卑有定 ,尊老 爱幼,家庭观 念十分
浓 厚 。供 生 活 起 居 院落 的 私密 性 极 高 , 是仅 供 家 人
■ 吕立 胜 张志前 ■ L i f l i s h e n g Z h a n g Z h i q i a n
因此,在进行住 区规划设计时 ,首先应该充 分分析 周围环境特色,尊重 已有环境与城市肌理 ,使住 区 能很好地融入该片 区,成为其一 部分 ,而不 是非常 突兀 ;同时 ,还应该做好住 区内部的环境 、建筑设 计 ,分析周边建筑风格特色 ,力求做 到整体 统一协 调 。但 是 强 调 整 体 性 设 计 并非 只 是 要 求 适 应 环 境 、 顺 从 环 境 ,而 是 应 该在 尊 重环 境 的 基 础 上 , 努 力 地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古民居群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苏北乃至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少有的一处古民居建筑群。

....户部山原名南山,是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点,是控制徐州城的要地。

“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徐州历来有二大害事,一为战乱,二为水患。

自南宋绍熙五年,黄河改道,夺泗入淮,从此黄河多次泛滥淹城.平地成渠几为常事。

甚至大水数年不退。

天启四年,黄河两度决口,水浸徐州城,户部分司迁至南山,后来南山遂有“户部山”之名。

为避黄河水患,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中等富户也争相效仿从。

从明末至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

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行富商之宅、书香门第。

这些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

....户部山古民居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

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

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

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

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户部山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焘的私宅(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大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

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民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摘要:本文引入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其五要素分析徐州户部山依傍黄河、因山建宅等城市地理学上的特点;整合文脉的梳理作答这些城市现象形成的根源。

文章旨在将当地居民记忆中的元素重新拼接,试探寻户部山古民居之原貌,并为其修复项目提供线索。

关键词:户部山;古民居;城市意象;漕运
1、引言
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了分析这个特定的古城区,本文引入“城市意象”(CityImage)理论,并运用其原理展开分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

林奇教授(Prof.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主要是指通过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印象,来评价城市的客观形象。

他提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城市或城区可以分成五个元素:区域、道路、边界、节点和地标。

各个元素之间的意象表达是可以变换和传递的,一个城市设施可以具有多重意象元素。

研究城市意象可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并分析城市的心理地图。

2、徐州户部山古聚落的渊源
濒临黄河故道的徐州古城,在历史上多次受黄河水患侵袭,造成了著名的“叠城”现象。

而其中最具破坏力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大水三年未退。

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徐州城经过重建才恢复旧观。

因此所谓徐州古民居,主要指的是明清时代的建筑。

据考证,清同治时期,徐州城的范围大致是:北至黄楼,南至道平路,西至燕子楼,东至黄河故道①。

徐州城民国初期尚维持原状,建国初期也改变不多,只是近20年变化最大。

黄河让徐州城饱受摧残,但同时也促成了兴盛的漕运。

天启年间毁灭性的大水之后,正是徐州在漕运路线上的关键性地位,才使得当地百姓和官员没有放弃这座城市,并坚定了与洪水做斗争的信念。

水患之际,户部分司署移至城南的南山(戏马台)上办公,此山遂得名户部山。

户部山地势较高,可抵御洪水;其位置靠近奎河上的漕运码头,商业位置绝佳。

洪灾期间大量的官署迁徙于此,逐步确立了徐州乃至苏北新的政治中心。

从此富裕的市民们争相在此购地,添置产业,达官显贵们在此修建宅邸、书院、会馆、庙宇、道观。

户部山顿时成了一块寸土寸金,炙手可热的土地。

“穷南关,富北关,有钱人都住户部山。

”由这一流传至今的徐州俗语可见一斑。

正是这一些列的历史事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户部山开始了长达近400年的繁荣。

3、解读户部山古聚落的城市意象
3.1道路(path)
3.1.1道路布局
从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上看户部山的街巷系统,如果把黑色的构筑物作为图,那么道路就可以视为白色的底。

整个构图形成的“环放射”的骨架支撑起居民们粗略的“公众意象”②。

户部山因漕运而生,因贸易而兴,所以沿街户型多为上宅下铺、前店后坊。

由于中国古代日常用品除了官粮、官盐由官府统一销售之外,布料、酱油、茶叶等商铺均为私人经营,所以明清时期的户部山既汇集了官方漕运和民间贸易,又促进了萌发的手工业。

有趣的是,拿户部山和同一时期营造的北京城相比,尽管它们尺度上差异巨大,但在构图和路网组织上有相似之处;而其不同之处,户部山受山丘地形影响,形成的环近似于圆。

总体格局符合《管子。

乘马》中关于“自然型”城市的经营模式。

而北京城位于平原,又深受《周礼。

考工记。

匠人营国》③中关于“理想都城”规划思想的影响,所形成的环近似于方。

由此可推测,其一,环放射形的路网系统在中国古代有着较高的便利性和可达性;其二,中国古代,内陆平原以及丘陵地区的城市有着较为相似的心理地图。

3.1.2街巷尺度
在1998年大规模改造前,户部山的内部街巷系统非常局促,环状主干道的宽度不足2m,放射状小巷仅1m左右。

经测绘,老盐店北部一带的道路最窄处,仅可供一个人通行。

从现代规划理论来看,这是极不合理的道路尺度,而它恰恰是户部山当年聚集人气的魅力所在。

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中国自春秋时期就施行里坊制度,即城市被规划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

坊四周设墙,内部由四通发达的窄巷连接,坊墙外才设街
道。

里坊制度虽然因为日益繁荣的小手工业经济在唐宋时期逐步瓦解,但是对后世的中国民居有深远的影响。

其二,明清时期户部山商铺的作坊不大,生产、销售周期也很短,这就意味着贮藏、运输规模都比较小。

由室内贮藏和人力运输即可实现,街巷自然不需太宽。

其三,马车如法进入小巷,虽然交通效率降低了,但安全性大幅度提升。

由于尺度过于狭窄,巷子反而从线性空间转变为带状空间,提供给居民以驻足,聊天,甚至下棋、吃饭的场所。

3.2边界(edge)
‘“边界’是种线形要素,它们通常是两地区的边界,相互侧面的参照作用。

”④
3.2.1伦理界定功能
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在两千年前就找到了应对拥挤的机制,那就是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社会规范建立的高密度行为准则。

它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每种人在自己的言行规则上各行其是。

作为补充,道家则留以人心灵上的桃花源。

无论得失,贫富,每个人都可以保持一个自得其乐的心境。

户部山的居民既有翰林、状元,也有农工商等小户人家。

在院墙之内遵循的是主从、尊卑的规则;院墙之间的街道则洋溢着自由自在的气息,流行的也是世俗的生活。

如果把户部山的文化氛围分成出世和入世,那么墙就充当了渗透儒道互补的文化边界;如果把户部山比做一个巨大的容器,那么墙就是街道和院落两个子容器的实体边界。

3.2.2区域围护功能从构造角度,户部山民居的墙体做法多用“里生外熟”,即模数为58x125x260mm青砖内外两皮。

中间形成的腔体内填充土坯与废砖,墙厚可达500mm。

据古建修复专家孙统义先生介绍,此做法仅见于徐州一带,所砌筑的墙体热工性好,利于防潮,且结构稳定。

而这种貌似出于抵御风寒而设的厚重外墙,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和建城2500年来挣扎在争战之中的徐州人的防御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3区域(district):
户部山的分区,可以从第五立面上所形成的肌理来认知。

1区代表大块的空地,以戏马台为主。

2区代表官宦世家,院落尺度较大。

如翰林府、状元府等。

3区代表市井小民的院落。

诸如苏家院、魏家院等。

从城市空间方面,伊利尔。

沙里宁(E.Sarrian)在所著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死亡》中提出“城镇设计应当一开始就按三维空间的要求进行考虑”使城市设计理念从单纯的景观设计提升到了三维空间形态观念的高度。

虽然户部山古聚落的形成和规划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标高上的分区遵循着严整的规律。

内圈(山顶)以戏马台为中心,供奉象征皇权的霸王项羽。

中圈(山坡)以圆形的环山路相隔,分布着其乐融融的居住区。

外圈(山脚)则布满商铺和作坊。

户部山的地形和上述阶层金字塔完全契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3.4地标(landmark)
地标一:位于户部山山顶的戏马台遗迹不仅是地标,也是徐州建城数千年来,最为当地人引以自豪的古迹之一。

地标二:崔翰林府前院东南角伫立着一座十余米高的更楼,它不仅用定时发出的声响给当地居民的生活提供时间尺度上的参照,也为居民在空间定位上提供了参照。

作为户部山最高的一座构筑物,更楼在整个聚落的立面效果上起到统帅作用。

因为不仅只有崔家才有财力修建,而且崔家是居民中官位最高、人丁最旺的一家,只有崔家才有资格修建更楼。

地标三:户部山特有的建筑“鸳鸯楼”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巧妙的布局,为当地人所称道。

由于户部山寸土寸金,不可按平地来布置房屋,只能因山造景,因地制宜,利用山坡高差,采用阶梯式的竖向布置,使各房屋相互依借。

鸳鸯楼正是如此,它上下压叠,内无楼梯,楼上楼下,朝向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