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宅间空间尺度感设计解读

合集下载

住宅小区外部空间的优化设计——“海蓝·阳光”住宅小区外部空间解析

住宅小区外部空间的优化设计——“海蓝·阳光”住宅小区外部空间解析

2016年10月下【产业论坛】住宅与房地产 3 住宅小区外部空间的优化设计——“海蓝•阳光”住宅小区外部空间解析李艳淑(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 100101)摘 要:文章以“海蓝•阳光”住宅小区为例,从建筑形态组合、公建配套、交通绿化等方面来解析住宅小区外部空间的设计。

关键词:外部空间;尺度比例;交往空间;归属感;空间层次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6)10-0003-02时代变迁,经济发展,人们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就一个住宅小区而言,人们在逐步追求一个良好的综合居住环境。

即在拥有优越的地段和合理的户型同时,住宅小区的外部空间环境也显得尤为重要。

从空间角度来讲,外部空间是指由建筑实体围合的住宅室内空间之外的一切活动领域。

外部空间的主体是居住者,因此,设计师要以居住者的实际空间感受为出发点,营建一个层次丰富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性化外部空间。

生活在这个空间环境的居住者,无论是简单的居住,还是交往、休闲、娱乐、购物等,都是一种愉悦的感知体验。

1 工程概述“海蓝•阳光”住宅小区基地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滨海新区,滨海大道南侧。

滨海新区由北向南分为四大组团,本项目位于第二组团,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总用地面积139992.5㎡(约合210亩)。

“海蓝•阳光”住宅小区总体平面布局呈“两轴、一心、三环”的空间布局,两轴:交通轴、景观轴形成贯穿小区南北的中轴线;一心:以会所、办公、物业、广场、游泳池等公共中心空间为主的中心区;三环:环中心区、观海区、外围商业区,形成丰富而有序的空间层次(见图1、图2)。

2 从建筑形态组合来解析外部空间设计滨海大道北侧为海岸,滨海大道南图1 规划总平面图2 鸟瞰图侧基地内的住宅单体多为14~18层的板式高层住宅,以一梯两户南北通透的大户型住宅(120~150㎡)为主体,辅以少数的一梯四户(80~90㎡)的中小户型。

每2~3幢住宅组合为一个单元,以正南-正北朝向为主,少数非正南-正北向住宅沿东侧的滨纬路和南侧的规划道路布置,整体属于略有交错变化的行列式建筑形态布局。

城市居住区布局规划与设计探析

城市居住区布局规划与设计探析
工 程 科 技
・2 ・ 2 9
城市居住 区布局规划 与设筑设 计 院 黑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1 ) 5 3 7 摘 要 : 市居住 区是城 市结构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之一 , 城 也是城 市综合功能发挥 的主要 载体 , 建设 是 实施城 市可持续发展 战略 的 其 重要环 节。因此 , 究、 研 完善城 市生 态型居住 区布局规 划设计有着非常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生态型居住 区; 续发展 ; 可持 布局规划 1从 技 术 经 济 指 标 分 析 居 住 区 规 划 人情味浓厚的户外 空间是住宅建筑设计中不 可忽视的一个 问题 。 住 目前 , 就居住 区环境来说 , 由于一些现实要素 的制约 , 有些指标 宅间距 、 院空 间距 离还应该注意其视觉卫 生问题 , 庭 主要 是指从邻 在 应特别注意 。由于受城市人多地少的制约 , 为了达到对有限土地资 里 住 宅 之 间 的视 线 方 面保 护 其 私 密 性 。一 般 来 说 , 露 天 室 外 可 以 源 的优化使 用 , 中居住密 度是一个重要 的评价指标 , 其 此外容 积率 识别人脸 的距 离约 为 2 m, 0 而住宅 内的人所处 的室 内光 的亮度 比室 也是不容忽视的指标 。 外暗 , 再加上窗户玻璃遮 档等 因素 的影 响 , 从室外或其它建 筑 内识 11 住 密 度 .居 别住宅内部人脸 的距离 约为 1 6~1m,因此为了减少视觉 干扰 , 7 住 从 居住发展的实际状 况来 看 , 主要有 以下 三方 面的发展趋势对 宅的最小间距 一般不能小 于 1m, 6 这对 于控制低层住宅与 6层 以下 居住密度有较大影响。 住宅的间距更有意 义。 a . 对未来 长远居住需求 量发展 的预o ;. n b对居住 面积需求 发展 , 0 2 . 2习照要求对住宅间距 与庭 院空 间的影响 的预测 .. c 居住区 中非居住用地 在居住 区用地 中所 占比例发展 的预 在住宅组 群的布局 中可 以合理利 用太 阳方立角 的变化来 获得 测。 更多 的 日照 , 平面规划 中可以果取 的方式有 :.错位 布局 , a 利用 山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住宅需求将大大增加 , 包括新产生 的住户 , 迁 墙空隙争取 日照 ; .点条结合 , h 点式布置在好朝 向 , 条状布 置在其 利于利用空隙争取 日照 成角度布置 以及适 当运用东西向住 移 的住 户需求 以及 由于旧城改造更新所形成 的住宅需求 。 在建设新 后 , 居住 区时 , 对居住密度 的再认识显得十分重要。 宅等。 这样 的组合方式 , 既能提高 1照质量 , 3 同时也能创造 出不 同形 总体来说 , 在规划设计时 , 必须在建筑物之 间留出 日 从单元 面积 的角度看 , 单元的面积越大 , 居住密度越小 。 近年来 式的外部 空问。 由房地产开 发的城市住房发 展表 明,大单 元在居住 区所 占比重 很 照间距 。 由 日照标准 、 它 当地 的地理纬度 、 建筑朝向 、 建筑物的高度 、 大, 然而与之相对 的是 , 市里 的户规模 却呈缩小趋势 , 城 这种 情况带 长度 以及建筑用地 的地形等因素决定的。在建筑设计 时 , 应该结合 来 的结果是 居住 区居住密度事实上 的下 降。 随着我 国目前家庭结构 节约用地原则 , 综合 考虑 各种 因素来确定建筑 的 日照间距 , 并充 分 的小 型化 、 核心化趋势 , 再加上我 国人 多地少 的基本 国情 , 因此应 适 考虑建筑 的合理布局 , 从而有利于改善 日照条件 。 当对居住 区中大单元 的开发力度减小 , 加大对 中小户 型住宅 单元 的 3住 宅 通 风 与朝 向选 择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图解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图解
2 术语、代号
■城市居住区
2.0.1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 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 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 生活聚居地(图 2-1)。 ■城市小区
2.0.2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0--15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 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1.0.3a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结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 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注释:
居住区规划结构,有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以居住组 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三种基本形式(图 1-4)。
1.0.4 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 标,可根据规划布局结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对低层住宅的用地指标,控制上限,以限制建过多的底层住宅。对中高层住宅上 下限指标要求较严格,以限制只有在要求达到一定的密度而多层住宅又达不到所 要求的密度时,才考虑建中高层住宅。
一般情况下住宅建筑面积标 准较高的居住区采用上限;住宅建筑面积标准较低的居住区采用下限。
注释: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居民的活动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 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图 1-5)。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 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 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图 1-6); 1.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 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1.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1.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1.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1.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建筑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是指在设计居住建筑时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包括空间布局、采光通风、可持续性等。

一、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居住建筑设计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合理的空间布局不仅能够提高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善居住环境。

在空间布局的设计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 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居住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例如起居区、厨房、卧室等。

这样可以使不同的功能得以合理利用,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2. 空间流动:合理的空间流动可以提高居住者的舒适程度。

考虑到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习惯和行动路线,在设计中要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流动性和连贯性。

3. 空间比例:在居住建筑设计中,空间比例的合理设置非常重要。

过高或过低的空间比例都会给人带来不适感。

因此,设计时要注意各个区域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视觉上的平衡。

二、采光通风采光和通风是居住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可以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增加居住者的舒适感。

在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采光:尽量利用自然光线,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通过合理设置窗户和采光井,使室内充满自然光,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2. 通风:设计适当的通风系统,保证空气的流动和新鲜度。

通过设置窗户、通风口等,使室内空气能够及时流通,排出湿气和异味。

3. 遮阳和隔热:合理设计遮阳和隔热措施,控制室内温度和阳光辐射。

例如,使用遮阳板、百叶窗等,减少夏季的阳光直射。

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现代居住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设计可持续的建筑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在实践中需考虑以下几点:1. 节能: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

例如,在墙体和屋顶使用隔热材料,提高保温效果,减少冷热损失。

2. 水资源: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和节水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例如,安装节水龙头和水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等。

各类建筑的空间尺度资料(整理最有用的)

各类建筑的空间尺度资料(整理最有用的)

1.门高:供人通行的门,高度一般不低于2m,再高也以不宜超过2.4m,2.门宽:一般住宅分户门0.9~1m,分室门0.8~0.9m,厨房门0.8m左右,卫生间门0.7~0.8 m,由于考虑现代家具的搬入,现今多取上限尺寸。

公共建筑的门宽一般单扇门1m,双扇门1.2~1.8m,再宽就要考虑门扇的制作,双扇门或多扇门的门扇宽以0.6~1.0m为宜。

窗的尺寸1.窗高:一般住宅建筑中,窗的高度为1.5m,加上窗台高0.9m,则窗顶距楼面2.4m,还留有0.4m的结构高度。

在公共建筑中,窗台高度由1.0~1.8m不等,开向公共走道的窗扇,其底面高度不应低于2.0m。

至于窗的高度则根据采光、通风、空间形象等要求来决定,但要注意过高窗户的刚度问题,必要时要加设横梁或"拼樘"。

此外,窗台高低于0.8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现代玻璃幕墙中,整块玻璃的高度有的已超过7.2m,那已不属于一般窗户的范围了。

2.窗宽:窗宽一般由0.6m开始,宽到构成"带窗",但要注意采用通宽的带窗时,左右隔壁房间的隔声问题以及推拉窗扇的滑动范围问题,也要注意全开间的窗宽会造成横墙面上的炫光,对教室、展览室都是不合适的。

过道1.过道宽:其净宽不应小于0.8m,这是"单行线",一般只允许一个人通过。

规范规定住宅中通往卧室、起居室的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0m的宽度,也只是一人正行,另一人侧身相让的尺寸。

这个尺寸用"不宜小于"是考虑到砖混建筑中,0.24m墙,1.2m中距的过道,净空只有0.96 m,不足1.0m考虑的。

高层住宅的外走道和公共建筑的过道的净宽,一般都大于1.2m,以满足两人并行的宽度。

通常其两侧墙中距由1.5~2.4m,再宽则是兼有其他功能的过道,如课间活动、候诊等等。

至于大型公共建筑人流如潮的过道,那就要根据使用性质和疏散要求来决定它的宽度了。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过道的长短,是否采光等因素都对过道的宽度起到相当的影响作用,一般长的、暗的、双侧有房间或墙壁的过道,都要适当宽一点或采取变换宽窄的手法加以处理,避免又长、又黑、又闷、又窄的过道,但也不能无原则加宽,白白浪费建筑面积。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

对居住空间设计的理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居住空间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居住空间设计不仅涉及到房屋的布局和装饰,更关乎人们的舒适和生活质量。

在我看来,一个好的居住空间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居住空间设计应该注重功能性。

一个好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提供舒适的卧室、宽敞的起居空间、实用的厨房和洗浴设施等。

同时,设计师还应该根据居住者的特点和需求来合理规划空间的功能区域,使得不同的区域可以相互配合,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居住空间设计应该注重美观性。

一个美观的居住空间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提升生活品质。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选择适合的装饰材料来打造出独特而美丽的空间。

同时,色彩的运用也是关键,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设计师应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和喜好来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居住空间设计还应该注重舒适性。

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可以让人放松身心,享受生活。

设计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选择舒适的家具来提升空间的舒适度。

此外,充足的自然光线和良好的通风也是提高舒适性的重要因素,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窗户和通风设备,使空间得到充分的自然光线和新鲜空气。

居住空间设计还应该注重个性化。

每个人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都不同,设计师应该根据居住者的个性和需求来打造独一无二的空间。

个性化的设计可以体现居住者的个人品味和生活态度,使居住空间更加有温度和个性化。

一个好的居住空间设计应该具备功能性、美观性、舒适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设计师应该根据居住者的需求和喜好来设计空间,使其既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又能够提升生活品质。

只有在这样的设计下,人们才能拥有一个理想的居住环境,享受到舒适和美好的生活。

尺度的艺术r——重庆万科·御澜道规划解读

尺度的艺术r——重庆万科·御澜道规划解读

尺度的艺术r——重庆万科御澜道规划解读马宁【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spatial scale planning in small mountainous towns. Yulandao by Vanke, a residential project in Chongq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multiple- and low-rise architectures, the project controls the spatial sca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laneways, house groups and central public space. It embodies the typical integration of living, human interest and mountainous town features in the residence de-sign with high plot ratio.%该文介绍重庆万科·御澜道规划设计中对于山地小镇模式空间尺度的尝试,该项目运用高、多、低层建筑的拼接组合,从街巷、组团、中心空间三方面控制空间尺度,是高容积率下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体现生活感与人情味以及山地小镇的特质的典范.【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6(015)001【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小镇模式;街巷;组团;中心空间;尺度【作者】马宁【作者单位】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2009年,万科·湖心岛在厦门面世,开启了后现代古典主义住区规划的新篇章,一度成为高品质住宅的行业标杆。

2013年,千里之外的重庆江北溉澜溪畔,后现代古典主义鼻祖罗伯特·斯特恩先生亲历打造的又一力作——万科·御澜道项目启航,标志着山地城市专属的后现代古典主义居住小镇的规划实践已拉开帷幕(图1)。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比例与尺度感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比例与尺度感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比例与尺度感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比例与尺度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合理的比例和尺度感可以改善室内空间的品质,营造出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本文将探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比例与尺度感,并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建议。

比例是指物体或空间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比例的使用能够影响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和舒适度。

一个良好的比例可以使空间显得平衡、谐调。

比例关系的设置不仅要考虑整体空间的尺寸,还要考虑到不同区域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如,客厅与餐厅之间的比例关系应该相互协调,避免在尺寸上造成明显的差异。

尺度感是指在室内空间中的大小感受。

不同尺度的物品和元素能够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和效果。

在设计中运用尺度感可以使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增强居住者的空间体验。

一个普遍的设计原则是在空间中引入大小不同的物品,以创造出层次感和深度感。

例如,在一个较小的卧室中,选择一个宽大的床,会使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宽敞舒适。

不同类型的室内空间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比例和尺度感。

对于公共空间,如酒店大堂或办公室大厅,通常需要较高的天花板和大尺寸的家具,以营造出高贵、宏伟的氛围。

然而,对于私人住宅来说,更加温馨、舒适的感觉更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设计师需要根据空间的具体需求和功能,灵活运用比例和尺度感。

在实际的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一些技巧和方法来增强比例和尺度感。

使用垂直线可以改变空间的尺寸感。

例如,通过在墙壁上加装大型画作或镜子,可以使空间看起来更高大。

选择适当的家具和装饰品也是关键。

小型空间可以选择具有简洁线条的家具,以减少视觉上的拥挤感。

选择合适的颜色和材料也能够影响空间的尺度感。

浅色调和光滑的材料可以增强空间的开阔感,而暗色调和粗糙的材料则会使空间感觉更加紧凑。

总之,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比例和尺度感是重要的设计要素。

恰当的比例和尺度感能够创造出与人体尺度相协调的居住环境,并且提供舒适感和视觉愉悦。

通过合理运用比例和尺度感的设计原则,设计师可以为居住者打造出理想的室内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区宅间空间尺度感设计
随着居住区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我国的住宅已经由“安居型”向“康居型”转变,健康住宅已经被提上日程。

住区户外空间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满足居民对于心理感受的需求。

宅间空间作为住区空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们最常停留的户外空间,人在空间内的心理感受对于宅间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从认识宅间空间在住区户外空间重要性的角度出发,探讨住区空间的发展过程,以宅间空间为研究主体,空间尺度适宜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研的方式系统的分析研究,以调研所取得的数据资料为客观依据,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进一步通过视觉理论解析及宅间空间尺度感的剖析归纳出宅间空间尺度感的特性和要素,从人的视觉生理及心理需求分析对于宅间空间尺度感的要求。

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理论,从平面布局、竖向形态、内部环境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尺度感对宅间空间的影响,总结出当下住区宅间空间的常用基本模式,分别对比平面布局和竖向形态不同模式的空间尺度特性,发现不同模式下宅间空间尺度适宜性的优劣程度。

根据以人为本、顺应自然条件、结合城市环境、调整空间要素的设计原则,针对宅间空间尺度感实际的问题及普遍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分别总结宅间平面布局的不同方法及宅间竖向形态的调整方式,并关注宅间空间内部环境设计的各种要素,得出用以提高普遍模式下宅间空间尺度适宜性的设计策略,指导宅间空间尺度感的设计与研究。

同主题文章
[1].
王德民. 城市建筑环境中的空间尺度探讨' [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4.(04)
[2].
激进、仪式、自在的空间尺度' [J]. 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5.(06)
[3].
刘塨,陈晓向,申晓辉. 适宜性生态技术在小城镇居住区综合运用研究' [J]. 福建建筑. 2005.(02)
[4].
梁雄耀. 发动机气缸内的紊流特性' [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3.(02)
[5].
王晓光. 家具与空间尺度' [J]. 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1.(01)
[6].
钱乐祥,郑建闽,曹文志,骆灿鹏.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J]. 热带地理. 1996.(02)
[7].
申金山,关柯,李峰. 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02)
[8].
张晚凉,涂传益,肖怀德,韩勇. 居住环境适宜性在房地产项目环评中的应用'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06)
[9].
葛静. 浅谈城市街道空间'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6.(S1)
[10].
栗德祥. 应用生态位理论分析建筑现象' [J]. 世界建筑. 2007.(04)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城市规划与设计; 宅间空间; 尺度感; 视觉心理需求; 布局模式; 适宜性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长安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霍小平;李文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