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欣赏教案讲课教案
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

清明上河图优秀教案【篇一:清明上河图欣赏教案】清明上河图欣赏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清明上河图》是课本第一页的内容,也是每学期开学第一次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欣赏内容。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有过多次欣赏美术作品的经历,所以本次欣赏活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运用美术的眼光进行学习。
同时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
同时本课的欣赏学习对下次《我们的社区》的绘画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知道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了解哪些信息,如何去欣赏。
分析欣赏画家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线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理解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在欣赏中以“整体——局部——整体”的欣赏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质疑、并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感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感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画面人物的冲突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一个特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节的《清明上河图》,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
3.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学生的视、听、思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选用《清明上河图》长卷慢放一遍,听解说。
再倒放一遍,比较各画段表现民俗风情的不同,重点欣赏“虹桥”一段,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3、为启迪学生思维,理解“鸟瞰”,并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线播放一段库6网的视频——《麦兜响当当》中的动画片段〔鸟瞰、3d版清明上河图〕其他准备:100*25厘米的纸,上汇表格2行,8列,用于总结板书清明上河图〔局部〕挂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今天要上一节欣赏课。
语文教案-清明上河图

语文教案-清明上河图一、教学目标1.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艺术成就。
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色彩运用等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色彩运用等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张择端的创作心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内容。
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是什么吗?它描绘了哪个时期的景象?2.背景介绍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生平事迹。
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包括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城市发展和民俗风情。
3.分析画面布局展示《清明上河图》全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布局。
分析画面的空间结构,如前景、中景、远景的划分。
讲解画面中的人物、建筑、自然景观等元素的排列和组合。
4.人物描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和表情。
讲解人物描绘的技法,如线条、色彩、光影的运用。
分析人物与画面的关系,如人物的动作、神态与画面氛围的协调。
5.色彩运用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色彩搭配,如对比色、调和色等。
讲解色彩在画面中的表现力,如表现季节、时间、氛围等。
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在画面中的美感。
讲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欣赏与创作组织学生欣赏其他传统绘画作品,如《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等。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体验传统绘画的魅力。
8.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中国传统绘画,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2.尝试创作一幅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注意画面布局、人物描绘和色彩运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2.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和优化?3.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热爱和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魅力,还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美术清明上河图教案

美术清明上河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美术鉴赏》第四章第二节《宋代绘画艺术》,详细内容为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清明上河图》,培养其美术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投影仪、教学挂图。
学具:笔记本、彩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宋代绘画艺术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特点。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清明上河图》吗?它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作?”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内容:(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
(2)通过PPT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画作中的细节。
(3)讲解《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发画纸、彩笔,让学生尝试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临摹心得。
4. 例题讲解:(1)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分析其艺术特点。
(2)讲解如何从多角度欣赏《清明上河图》。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清明上河图》,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内容:(1)历史背景(2)艺术特点(3)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并从多角度进行欣赏。
2. 答案:(1)人物形象分析:如市井小民、官员、僧侣等。
(2)多角度欣赏:如构图、线条、色彩、透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四章《宋代绘画》,详细内容为《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中国古画的能力,特别是对宋代绘画风格的认识。
3.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描绘和构图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宋代绘画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高清《清明上河图》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纸、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场景和人物,引发他们对这幅古画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分析画作的构图、笔法和色彩运用,解读画中的丰富细节。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画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探讨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描绘、建筑表现和风俗习惯,讲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临摹《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局部,感受古人的绘画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鉴赏2. 内容:作者:张择端时期:北宋地点:东京汴京艺术特点:细致描绘、繁而不乱、人物生动、建筑雄伟历史价值:反映宋代都市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画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构图、笔法、色彩分析人物、建筑、风俗描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鉴赏和分析古画方面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博物馆,实地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历史长河》中的第2课《走进名画》,详细内容为欣赏和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这幅名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及其在我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欣赏和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 新课内容(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
(2)分析《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3)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画面,引导学生观察画中人物、建筑、景物等细节。
3. 例题讲解以《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为例,分析其线条、色彩、构图等特点。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选择《清明上河图》中的局部画面进行临摹,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内容:(1)历史背景(2)艺术特点(3)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2.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绘画、剪纸、泥塑等形式进行创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书籍和资料。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欣赏其他名画作品。
(3)开展以“走进名画”为主题的美术实践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8课《中国传统绘画欣赏》,以《清明上河图》为主要鉴赏对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清明上河图》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画面布局、人物描绘、景物表现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者张择端及其艺术成就。
2.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掌握《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景物表现等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布局、人物描绘、景物表现等艺术特点。
难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画中的细节,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背景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及其艺术成就,阐述创作背景。
3. 欣赏作品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卷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布局、人物描绘、景物表现等。
4. 分析特点(1)画面布局:长卷式构图,分段描绘,疏密有致。
(2)人物描绘:形神兼备,生动传神。
(3)景物表现:写实手法,细腻入微。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或人物,进行临摹。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2. 内容:(1)作者:张择端(2)创作背景: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3)画面布局:长卷式构图,分段描绘(4)人物描绘:形神兼备,生动传神(5)景物表现:写实手法,细腻入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选取一个场景或人物进行临摹。
2. 答案:学生完成临摹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中国古代名画,如《簪花仕女图》、《溪山行旅图》等。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画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设计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六章第二节,《宋代绘画与风俗画》。
详细内容为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分析此画作,使学生了解宋代社会生活与风俗画的特点,掌握《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创作背景、画面内容,掌握其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画作,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画笔、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宋代画作,引导学生关注宋代绘画艺术,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明上河图》。
2. 新课导入:介绍张择端及其创作背景,展示《清明上河图》高清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画作的魅力。
3. 课堂讲解:(1)画面内容分析:引导学生从人物、建筑、场景等方面分析画作内容,了解宋代社会生活。
(2)艺术特点讲解:讲解《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线条、色彩、技法等方面的特点。
(3)历史价值探讨:讨论《清明上河图》在宋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场景,进行现场绘画创作。
5. 例题讲解:选取画作中的典型人物或场景,分析其绘画技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细节,并进行绘画实践。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2. 内容:(1)作者:张择端(2)创作背景:宋代社会生活(3)画面内容:人物、建筑、场景(4)艺术特点:构图、线条、色彩、技法(5)历史价值:宋代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清明上河图》为素材,进行一次绘画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上河图欣赏教案
<<清明上河图欣赏>>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课本第一页的内容,也是每学期开学第一次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欣赏内容。
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有过多次欣赏美术作品的经历,所以本次欣赏活动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运用美术的眼光进行学习。
同时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
同时本课的欣赏学习对下次《我们的社区》的绘画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认识“风俗画”这一绘画题材,培养学生对名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知道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要了解哪些信息,如何去欣赏。
分析欣赏画家在表现人物动态、人物表情、线条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理解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
在欣赏中以“整体——局部——整体”的欣赏顺序,引导学生发现、质疑、并通过讨论和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感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感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通过画面人物的冲突来解决画幅与内容的矛盾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一个特点。
2、以点带面,通过本节的《清明上河图》,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风俗画。
3.学会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三.电教设计
1、借助现代教育媒体,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能力提高”几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课件,努力使学生的视、听、思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既能传授知识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又能获取审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动态功能系统。
2、选用《清明上河图》长卷慢放一遍,听解说。
再倒放一遍,比较各画段表现民俗风情的不同,重点欣赏“虹桥”一段,根据需要进行画面局部处理放大,最后全卷配乐以录像形式再次放映一遍,加深理解。
3、为启迪学生思维,理解“鸟瞰”,并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在线播放一段库6网的视频——《麦兜响当当》中的动画片段(鸟瞰、3D版清明上河图)
其他准备:100*25厘米的纸,上汇表格2行,8列,用于总结板书
清明上河图(局部)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明确今天要上一节欣赏课。
回忆以前在美术课上欣赏过的作品。
提出问题:根据你几年来欣赏美术作品的经验,说说你认为欣赏一幅美术作品需要了解哪些有关的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将其总结于表格之中。
作品名称作者国家年代画种题材主要技法艺术价值
(二)看书,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来填表格
多媒体映示课题,请学生根据课前读书上的文字内容解释画题并找出与上表有关的内容。
(不知道的地方通过下面的欣赏来完成)
教师总结:介绍《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北宋风俗长卷。
传世名作、一级国宝。
作者张择端。
原画作为线描作品,长5米,宽25厘米。
(对比总结用表格,感知作品的大小)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历朝历代都有皇家画师对其临摹。
(三)全卷赏析清乾隆年间临摹版《清明上河图》课件
因为原作年代久远,很多地方已有些模糊,所以今天老师带来的课件是清乾隆年间临摹版的,请大家认真看,仔细听,看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先通过课件整体欣赏一遍,听解说。
初步感知。
(课件指导:自动播放,到虹桥段右键单击,画面暂停,解说继续,至解说过此段后单击左键画面配合解说继续)
2.倒看,(自动)比较画面中皇宫、内城的不同,(可按S键暂停,继续也按S键)鼓励学生用合适的词来分别形容一下。
体会作者对当时风俗人情、交通工具等的表现。
3.单独分析虹桥一段。
(暂停)比较与原版的不同。
(单击右键选下一张,再单击右键选下一张到原版画面)每个画面放大,分析近景、中景、远景的刻画。
船上、桥上、桥下的人物的表情、动作。
主要画面局部再次放大,分析画面中的矛盾冲突,人物表情、动作的描绘对画面起到的作用。
4、(点击画面右下方蓝色长方形链接键)再次整体欣赏一遍,加深体会《清明上河图》在刻划人物心理状态,用笔用线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按S键暂停)
五.《清明上河图》艺术成就总结(先让学生说,教师总结)
1、《清明上河图》是反映了宋代民情风俗的历史生活画卷。
请学生根据《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动态、表情、服饰等因素理解宋代的生活风情。
2、《清明上河图》全卷采用了全景式的构图,并且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解决了有限的画面空间和内容广阔的矛盾。
(播放在线动画《麦兜响当当》前几秒解释“鸟瞰”。
)
3、《清明上河图》全卷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而且简练,是中国线描人物画里面代表作品。
五、拓展:
正是因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如此之高,近现代许多的工艺品都以它为题材(点击画面右下方蓝色长方形链接键看在壁画、剪纸、玻璃器、瓷器中的应用)。
甚至有动画片让这幅画动起来了。
(播放在线动画《麦兜响当当》清明上河图片段)
作业:
放学后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观察学校对面海泊河两岸的建筑、设施、人物动作等,搜集资料,下次来绘画《我们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