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 略重点的选择
(二)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1.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水平 2.间接影响:年长一代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人口质量
(三)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学龄人口多——基础教育 成人人口多——成人教育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哪些人能接受教 育
古代阶级社会:统治者垄断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享受不到优质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受教育权均等
(四)政治制度队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法国、日本:高度中央集权制度 美国:地方分权 我国:大政方针集中统一,地方分级管理
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是由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和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影
• 生产力 响 • 政治 • 人口 • 文化
教育
影
响 • 经济 • 政治 • 人口 • 文化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受社会制约,什么样的社会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历史进程制 约教育的发展水平。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 织形式
古代:个别教学 近代:班级授课制 20世纪中后叶:个别化教学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教育的性质由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政治
教育由人民当家做主
(二)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教育宗旨和目的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Buzneu Taylor)在其《原始文化》 中称“文化,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 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它具有 三个特征:(1)文化是学习而来的;(2) 人类是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文化;(3)文 化是一个复合性整体。教育本身是文化的一个 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预拨免学 2006 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预拨免学 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杂费经费75 亿元, 3500万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将不 75亿元 杂费经费 75 亿元 , 3500 万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将不 会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 2003年 会因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 。 到 2003 年 , 全国财政 预算内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达到了1094 亿元, 1094亿元 预算内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达到了 1094 亿元 , 1999年的533亿元增加了一倍多 年的533亿元增加了一倍多, 比1999年的533亿元增加了一倍多,占当年农村义 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 80% 07年 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80 % , 07 年 全国农村全部免 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1 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村 1 . 5 亿中小学 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年开始, 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 年开始 阶段学生学杂费, 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 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 活费。 活费。
教育与社会发展试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5 DCCAB 6—10 BCAAB 11—15 ABADB 16—20 DDADB21—25 DCDAD 26—30 ABDDC 31—35 CBCDA二、填空题1.培养人2.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3.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4.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等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6.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7.学校教育8.特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9.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10.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11.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12.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13.校风三、名词解释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四、辨析题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固然手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是由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平衡性具有新的形式,不能理解为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发展教育,而是要使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先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
所以上述说法是错误的。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它说明了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教育培养政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可以通过形成思想,传播舆论来影响政治。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练习1:新的政权产生后,通常都会颁布新的教育 政策和方针,制定教师和学校领导聘任的资格和方 法等。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为了控制教育的 领导权)
练习2: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 容的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任命与聘用等, 反映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
A 教育的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 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 给予象征性奖励和惩罚。
◆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民主化。
❖ 练习:在传统社会,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要传授 给学生知识,而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教师认为, 教学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鉴别知识和选择知识的 方法。这说明科学技术 。 A 会改变教育者的观 念 B 会改变教育者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C 会改变受 教育者的数量 D 会改变教学的内容
❖ 在其他文化体中的人看来毫无存在价值和 道理的某些文化特质,在另一文化中却是 不可或缺的,这是构成和保持世界文化多 元化的重要基础。
❖ 教育与文化在相互制约中发展与变化。
(二)学校文化(这是第四节的重点,经常考填空和选择题)
❖ 1.学校文化界说
❖ 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 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 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
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 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 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 一方面,科学发展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 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 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 大。每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数量 的发展。
《教育概论》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方法
杨振宁在中国学物理演绎物理学
在美国学物理归纳物理学
“芝加哥风格”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构成社会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主要分析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这里生产力是构成社会的根本因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和教育在社会构成层次上相当的社会因素。人口因素是教育的背景。我们选择这四者和教育的关系来较有代表性的揭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2)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3)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
A、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
B、教育程度提高改变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和家庭观
C、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
2000年2%2%96%
(3)制约着课程设置及部分教育内容
A、课程门类。
由古代学校教育的人文课程到自然科学进入学校课程
B、课程内容
尤其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的内容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4)促进教学方法、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学校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战略重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科教兴国战略
(二)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学第2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本身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文化背景、文化传统的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发展产生反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科学技术发展功能。
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高,知识和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越大。
教育的重要性也就越明显。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是渐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接着,党中央又提出来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1998年,教育部为落实《纲要》的精神和要求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立了“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基本目标。
这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机会。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和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务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建国后我国实行教育向工农开门,1986年公布义务教育法,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在国民教育制度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以后,义务教育后阶段的教育是否实行双轨制,是否允许个人办学,是否确立重点学校等,对谁受什么样的教育,也反映了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的制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习题集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习题集一、填空题1、教育的发展变化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的制约、决定和影响。
2、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不外乎是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三个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派生或分化出来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4、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二、单项选择题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B )。
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传统 D科学技术、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 )。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3、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D )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4、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D )。
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5、(C )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C )。
A、文化传统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7、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 D )。
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8、在同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的教育特点,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这主要是因为教育( B )。
A.具有阶级性B.具有历史继承性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D.具有永恒性9、我国目前的教育有很多方面不同于解放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D )。
A.历史性B.永恒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1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B )。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11、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知识点梳理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学》(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知识延伸: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舒尔茨是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从中说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凝结在每个劳动者身上的教育资本量增加了。
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三、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学校文化1.概念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人口素质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女生只读到初中的现象,民办教师素质 问题等。
3.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速度的影响。老龄 化问题与老年教育。
(二)教育对人口的影响
1.教育可以影响人口数量 计算一下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婚期,
看看教育对计划生育的贡献。再看受过高等 教育者的生育观,对比山区的生育观,结论: 教育的确能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教育除具 有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功能外,同时也具有 提高人口质量的功能。与控制人口数量的功 能相比较,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上的作用更 为直接和突出。优生、提高文化和品德素质。
而便不重视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
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结果必然导致社会发 展进程缓慢,英国就是这样的例子。
(2)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任 何教育家的教育思思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下孕育起来的,是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中国 近现代教育史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陶行知的平 民教育思想是他们所处时代社会需要的反映。西 方教育史上夸美组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的“自 然教育”原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要求肯定人 性、削弱神性的社会潮流的反映。今天,我们主张 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文明 一起抓”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和平稳定 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对人的发展的一种理想规定。
文化传统影响着家庭教育导向。中国自古 便有读书求仕、望子成龙的文化传统,这 种习惯的思维定势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家 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很多孩子自幼在家 庭中所受的教育主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行 为导向。父母对孩子所进行的这些导向深 刻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总体氛围对人的影 响和制约。换言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 须承袭既有的文化。文化影响着家长,家 长影响着孩子。
从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文化传统影响教 育角度来看 ,现代人类生态学 和 心 理 学 研究表明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客观外 界,它对人的复杂的心理气质和性格特点 的形成 ,应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
大多数建在山林僻幽之处 ,最 初 的 目的 是为了 “避锋镝 ” ,同时优雅 、安静的 环境更有利于学者读书治学 ,寄情山水 自 然 ,进行情感陶冶。 “宁静以致远 ”成 为许多读书人的人生信条。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 力量。
3.学校教育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重要 策源地。
4.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第三章节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
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
格和教育结构。 (三)生产力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文化观念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 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 人本身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教育观 念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 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文化观念 对 人的教育观念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
பைடு நூலகம்
(1)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教育 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同是在工业化的历 史进程中,具有大工业意识的国家便十分 重视教育的发展;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对 其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本、德 国就是如此。相反,传统、保守的社会则 把社会的发展归之于政治制度的作用,因
相关问题: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基本涵义(2):西方人的看法: 孔德认为:社会是一种由个人、家庭、城市、 民族和国家等构成的复合体。 涂尔干认为: 社会是个人身体之外的“行为”“思想”和 “感觉”,是一种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同质 和异质的共同意识; 韦伯把社会看成是人们 有目的、有意义的社会行为的过程与结果;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社会看作是由现实生活 人聚集而成的人类聚合体。
3.教育可以完善人口结构吗?
教育改变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就业市场的 现状怎样?英语就业是否有“男尊女卑'问 题?
教育能加快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教育真的可以完善人员的职业结构。 教育真的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教育致
贫、教育返贫、人大代表不鼓励农村娃上 大学怎么解释?
教和育地是理地在 环理一 境定 中环的 生境人产类、与社发会教展生、育活进的、行物的基质,因生本此产关它方带式系 有极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正如 《学会 生存 》 所指出的 “教育体系是每个民族的民族 意识 、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 ,既然每个国家都 有它不同的语言 、地理 、文化和社会—— 职业 环境 ,没有一个国家与其它国家完全祖同 ,因而 世界教育的多样性就是必然的 。 ” 又如 《教 育哲学 》 中认为 “地理环境 ,不但对人类生存 和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当然人类不是象动物那 样只能本能地适应环境 ,人类还能 自觉地改造环 境 ,而且对文化环境的发展也直接发生着影响。 如气候的寒热对儿童成熟早晚的影响 ,交通的便 利与否对文化发展快慢的影响 ”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文化传统影响着学校教育方法。在中国的传 统文化里,把读书和求教看成是获得知识、增长 才能的最佳途径。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 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对读书和 聆听先生教诲的具体写照。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 教育上,学校便把教师的系统讲授看成是获得知 识的最佳途径,把读书视为获得真知的惟一源泉, 故而倡导“多教多得、少教少得、不教不得”。 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注入也成为学校教学的主 体形式。殊不知,人的知识的获得和才能的成长 有着多种来源和途径,殊不知,教学除讲授以外, 还有讨论、练习、参观、实践等多个途径,殊不 知,才能除知识以外,更离不开智力、技能、技巧、 思想美德、审美情趣、身体素质等等。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是继承、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最佳 途径
2.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摇篮 举战后日本和德国的崛起为例。 3.教育是创造科技成果的重要阵地 在“嫦娥”工程中,天津工业大学研制的高
性能纺织复合材料成为“嫦娥”一号卫星发 动机的支撑材料。重庆大学研制的火箭飞行 安全控制决策保障系统,成为“嫦娥”一号 的“私人医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月 球车将应用到嫦娥二期工程当中。这样的例 子已经不胜枚举。
政治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中 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官本位文化,故 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 才,行于民间的私学也主张“学而优则仕” 西方古代社会,最初是神本位,故主张教育 的目的是培养僧侣。文艺复兴之后,人本 位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故主张教育的目的 是发展人的个性。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中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 神生产的成果,教材指称的主要是中义范 畴。
狭义文化主要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 想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社 会习俗及制度规章等的复合体。它一般由两个 方面构成。一是社会客观精神文化,它是人类 主观精神的外化、客观化,如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科学技术知识、社 会法律条文等。二是社会主观精神文化,它是 一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类在其长期社会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文化倾向,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 指一般意义上的狭义文化。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学生自学,说说自己的体会:
1.教育具有选择、保存、维持文化的 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创新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对教育发展规模的 影响。(小学、初中、高中哪一级更需 要英语毕业生?民办高校的生存前景怎 样?)
文化发展影响教育内容发展。这种影 响主要表现在选择范围、发展速度和
水平等方面。当文化发展水平很低、 文化积累很少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 就很小。反之,文化发展水平越高、
内容越丰富、发展速度越快时,教育
内容的选择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种类
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增加。中国古代社
会的“四书”“五经”几千年不变。 然而进入当代社会之后,课程的内容含 量、种类和变革却处在加速发展之中。
二、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历来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是教育发 展的肥沃土壤和源泉,教育则又是文化丰富 和完善的重要手段。文化的概念有广义与 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 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它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价值 观、规范准则、意义与符号、物质文化。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社会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任何 社会的培养目标都是社会统治阶级人才利益的集 中体现,是统治阶级主观意志的产物。人的意志 和决断决定于人的需要和价值取向,所以,教育 目标中的主观成分越多,受文化的影响也就越大。 历史上,社会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便不相同。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 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则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修己正 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西方文化则是一种 知识型文化,故主张“知识就是力量”,注重通 过知识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第一节 教育概述 回忆:一、教育的含义 (一)关于“教育”的界定 (二)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
论 1.上层建筑说 2.生产力说 3.多质说 4.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说
什么是社会?
“社会”的基本涵义(1):中国人的 看法: 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 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 群,彼不能群也”。 严复把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译成 《群学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