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

合集下载

唯识论讲解白话文

唯识论讲解白话文

唯识论讲解白话文1. 哎呀,你知道唯识论吗?唯识论就像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地图呀!比如说,当你看到一朵美丽的花,你心中立刻产生了喜欢的感觉,这就是唯识在起作用啦!它告诉我们,一切外在的现象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

这多神奇呀,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吗?2. 嘿,唯识论说我们的意识就像一个超级导演呢!想想看,你做的梦不就是意识导演出来的嘛。

就像我们在梦里可以经历各种奇妙的事情,在现实中,我们的意识也在塑造着我们的世界呀!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呢?3. 哇塞,唯识论可真不简单呐!它就好像是解开我们内心秘密的钥匙。

比如说,有时候你莫名地害怕某件事情,其实就是你的潜意识在作祟呀!这就像你突然闻到一种熟悉的味道,会勾起很多回忆一样,神奇吧?4. 嘿呀,唯识论其实就像是一个隐藏的宝藏呢!当你懂得了它,你就能明白为啥有时候你会对一个人一见钟情啦。

那是因为你的意识里早有了某种契合的因素呀!这难道不令人着迷吗?5. 哎呀呀,唯识论讲的东西可太重要啦!好比说,你总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其实可能是你的心态影响了你的认知呢。

这就跟你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美好是一个道理呀!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呢?6. 哇哦,唯识论就像是一本神秘的魔法书。

你想想,为什么你会对某些东西特别感兴趣,而对另一些完全无感呢?这就是唯识论在起作用呀!就好像有人喜欢摇滚,有人喜欢古典音乐一样,多神奇呀!7. 嘿,唯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哟!比如说,你乐观积极,那你的生活也会充满阳光。

这就如同你种下了向日葵,就会收获一片灿烂呀!你还不赶紧好好研究下?8. 哎呀,唯识论说我们的记忆就像一个大仓库呢!有时候一件小事就能勾起很多回忆。

就像你看到一个旧玩具,就想起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

这就是唯识的魔力呀,难道你不想知道更多吗?9. 哇,唯识论可真是高深莫测呀!但又特别吸引人。

比如你对某个人有特别的感觉,其实是你的潜意识在和你说话呢。

这就像夜空中的星星,虽然遥远但却闪烁着迷人的光芒呀!10. 嘿呀,唯识论就像是指引我们内心的明灯呀!当你了解了它,你就会明白很多以前不理解的事情。

唯识论

唯识论
第七识恒审思量,执著自我,名之为意。
前六识了别别境、及粗显之境,名之为识。
以上数者,只是一种能变的法性,是离开名称言 说的境界。而唯识之教,是 [即用显体] ,说到其 体,名之为 [如如] ,说到其用,名之为 [能变] 。 能则势力生起,运转不居;变则生灭如幻,非实 有性。唯识立论,谓离识之外,无别有法。而所 谓识,亦不过一能变的功能而已。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三讲 唯识学上的几个基本概念
唯识(Vijnapti-matrata),即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 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 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 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由第八阿赖耶识 中之种子所变生,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 说 [唯识无境] ;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 [唯 识所变] 。
解析三种能变识
阿赖耶识 末那识 意识及前五识
一. 释难破执: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二. 标宗归识:彼依识所变。 三. 彰能变体: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颂
玄 奘由梵译汉 霍韬晦由梵译汉 吕 澂由藏译汉 韩镜清由藏译汉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为三。 我法施设相, 虽有种种现; 彼实识转化。 此转化有三: 施设我及法, 各别种类起, 彼皆由识变。 此变又三类。 由假安立我和法,若诸种种等出现,彼者转为辨别识,此转为
(5)《阿毗达磨大乘经》说:
“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中 略)四者,成就三种胜解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 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得胜解力,诸义显 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 (三)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 皆不显现。”

唯识学派的哲学科学领域

唯识学派的哲学科学领域

唯识学派的哲学科学领域唯识学派是印度佛教中的一支哲学流派,其思想旨在思考人类对于存在的认知和理解,试图提出一种超越传统哲学和科学的理解模式。

其核心观点包括唯识论、有部识论、世间诸法唯心说等,被认为是印度佛教学派中最为重要和深奥的一支。

在哲学和科学领域中,唯识学派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都将其视为印度哲学和佛教思想的“瑰宝”。

一、唯识论的哲学意义唯识论是唯识学派的核心哲学观点,主张“唯识所知”,即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均来源于自己的意识和心灵。

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在传统哲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方面,唯识论呼应了柏拉图式的理念主义思想,认为物体和现象的存在只是心灵的映射。

这种思想反驳了以往哲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物体本身存在,与人的心灵无关。

另一方面,唯识论可被视为一种印度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因其主张外部世界的认知源自个体心灵的映射,而非客观事物本身的存在。

这一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哲学及世界哲学的发展。

二、有部识论视角下的心灵哲学在有部识论视角下,心灵被视为出生和死亡的、永恒和非物质的存在。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观点差别显著,因为后者更加注重心灵的物质基础和心灵与大脑的关系。

这表明唯识学派将心灵哲学视为哲学和科学之间相互辅助、相互启迪的领域。

在现代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唯识学派的思想指导了一些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例如,意识的不可分割性、意识的清晰性与注意力的关系、心灵中“主体-客体”关系的作用等都与唯识学派的有部识论联系密切。

三、唯识学派对科学领域的启示和作用唯识学派的思想不仅在哲学和心灵学研究中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在科学领域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原子论初步发展的时期,唯识学派对科学界提供了启示。

例如以其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实质上很空洞,是由诸多微观的物质粒子构成的。

这一想法被证实是正确的。

此外,唯识学派的观点还启发了科学家探究空间和时间的本质,以及引力的规律等。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摘要:一、引言二、唯识论的概念与来源三、唯识论的核心思想1.八识2.三性3.种子与熏习四、唯识论的发展与影响五、结论正文:【引言】唯识论,作为中国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通过对《成唯识论白话文》的分析,概括唯识论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并探讨其在我国佛教史上的地位。

【唯识论的概念与来源】唯识论,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它的核心观念是“万法唯识”,认为一切现象皆是由心识所变现。

这一理论将佛教的“心”与“物”的关系问题,引入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唯识论的核心思想】唯识论认为,心识分为八种,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这八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心识体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变现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唯识论主张心识具有“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遍计所执性是错误的认知,认为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依他起性是现象的产生,依赖于因缘条件;圆成实性是现象的本质,即空性。

唯识论还提出了“种子与熏习”的观点,认为心识中的种子能够产生各种现象。

通过熏习,我们可以培养正念、克服烦恼,最终达到解脱的境地。

【唯识论的发展与影响】唯识论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初唐时期的玄奘法师、窥基法师,到中唐时期的圆测法师、慧沼法师,再到晚唐时期的智周法师等。

这些法师们通过翻译、讲解、著述,将唯识论传播给更多的人,对我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总之,《成唯识论白话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唯识论的丰富内涵与核心思想。

作为我国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唯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唯识二十论》(一卷)原文世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即于此义有设难言。

颂曰:(一)若识无实境,即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论曰:此说何义?若离识实有色等外法,色等识生不缘色等,何因此识有处得生,非一切处?何故此处有时识起,非一切时?同一处、时有多相续,何不决定随一识生?如眩翳人见发蝇等,非无眩翳有此识生。

复有何因,诸眩翳者所见发等,无发等用?梦中所得饮食、刀杖、毒药、衣等无饮等用,寻香城等无城等用,余发等物其用非无。

若实同无色等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

非皆不成,颂曰:(二)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论曰:如梦意说如梦所见,谓如梦中虽无实境,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

即于是处或时见有彼村园等,非一切时。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时、定非不得成。

说如鬼言,显如饿鬼,河中脓满,故名脓河。

如说酥瓶其中酥满。

谓如饿鬼同业异熟,多身共集皆见脓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见。

等言显示或见粪等,及见有情执持刀杖,遮捍守护不令得食。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多相续不定义成。

又如梦中境,虽无实而有损失精血等用。

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有虚妄作用义成。

如是且依别别譬喻,显处、定等四义得成。

复次颂曰:(三)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

论曰:应知此中一地狱喻,显处定等一切皆成。

如地狱言,显在地狱受逼害苦诸有情类,谓地狱中虽无真实,有情数摄狱卒等事,而彼有情同业异熟增上力故,同处同时众多相续,皆共见有狱卒、狗、乌、铁山物等,来至其所,为逼害事,由此虽无离识实境,而处定等四义皆成。

何缘不许狱卒等类是实有情?不应理故。

且此不应那落迦摄,不受如彼所受苦故。

互相逼害应不可立,彼那落迦,此狱卒等,形量力既等,应不极相怖,应自不能忍受铁地炎热、猛焰恒烧燃苦。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
唯识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佛教瑜伽行派的核心思想。

成唯识论是一部详细阐述唯识理论的著作,由印度菩提流支所著。

它为我们解释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的真实状态,对于我们理解佛教教义和修行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唯识论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心所造,而不是外在的实在存在。

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于种种因缘所生,而这些因缘的形成又与我们的识惑息息相关。

因此,成唯识论告诉我们,要想了悟事物的真相,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识。

成唯识论中提到了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缘识和阿赖耶识。

这八种识分别对应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知和反应。

通过对这八种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探寻内心的真实面貌。

唯识还强调了因缘的作用。

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

因此,我们要学会看待事物的变化,不要执着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要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成唯识论提出了“三性”理论,即依他起性、依自起性和不变性。

这三性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依赖于他者的存在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但在变化中又具有一定的不变性。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存在状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理解自己的修行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成唯识论是一部深奥的佛学著作,虽然内容较为复杂,但它所阐述的唯识理论对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成唯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识和世界的本质,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之道。

近代唯识学

近代唯识学

近代唯识学
近代唯识学是一种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哲学思潮,主要集中在20世纪初至中期。

它是对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并试图以唯识论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哲学体系。

以下是近代唯识学的一些特点和主要思想:
1.唯识论:唯识学主张唯识论,即意识和物质是统一不可分
割的,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它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
物,而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又受到意识的积极作用。

2.主体性和社会性:近代唯识学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社会性
的互动。

它认为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不仅是受到客观物
质条件的限制,更受到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3.实践和经验:近代唯识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它认为通过
实践来获得经验和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实践活动
是认识过程的根源和动力。

4.全球意识:近代唯识学强调全球意识和普遍性的思维,认
为人类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它倡导超越狭隘的国族观念,关注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命运。

5.社会变革:近代唯识学追求社会变革和人类解放。

它主张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与马克思主义以及
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运动相结合。

近代唯识学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思潮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批判传统思想观念的同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尽管近代唯识学的影响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中国近代哲学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唯识论百法详细解释

唯识论百法详细解释

唯识论百法是佛教唯识宗的一种理论体系,主要阐述了宇宙万法的本性和相互关系。

它将所有法分为百种,包括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

这些法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体现了佛教缘起性的思想。

心法是指能够产生认识作用的精神现象,共有八种,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阿赖耶识和阿摩罗识。

心所有法是指与心法密切相关的法,共有五十一种,包括受、想、行、识等。

色法是指具有质碍、可感知的物质现象,共有十一种,包括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男女相。

心不相应行法是指与心法不直接相关的法,共有二十四种,包括空间、时间、数、量、度等。

无为法是指不依赖因缘而存在的法,共有六种,包括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定自在无为、慧自在无为、愿自在无为。

这些法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体现了佛教缘起性的思想。

唯识论百法详细解释了宇宙万法的本性和相互关系,为我们认识世界和人生提供了深刻的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论) 天亲菩萨造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若但心无尘离外境妄见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处时等诸事无色等外法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如梦中无女动身失不净狱中种种主为彼所逼恼畜生生天中地狱不如是以在于天上不受畜生苦若依众生业四大如是变何故不依业心如是转变业熏于异法果云何异处善恶熏于心何故离心说说色等诸入为可化众生依前人受法说言有化生依彼本心智识妄取外境是故如来说有内外诸入观虚妄无实如是入我空观于诸异法入诸法无我彼一非可见多亦不可见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厢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若微尘不合彼合何所成言微尘无厢能成则有厢有法方所别彼不得言一影障若非大则彼二非彼若一行不次取舍亦不同差别无量处微细亦应见现见如梦中见所见不俱见时不分别云何言现见先说虚妄见则依彼虚忆见虚妄梦者未寤则不知迭共增上因彼此心缘合无明覆于心故梦寤果别死依于他心亦有依自心及种种因缘破失自心识经说檀拏迦迦陵摩灯国仙人瞋故空是故心业重诸法心为本诸法心为胜离心无诸法唯心身口名他心知于境不如实觉知以非离识境唯佛如实知作此唯识论非我思量义诸佛妙境界福德施群生问曰。

此初偈者明何等义。

答曰。

凡作论者皆有三义。

何等为三。

一者立义。

二者引证。

三者譬喻。

立义者。

如偈言。

唯识无境界故。

引证者。

如偈言。

以无尘妄见故。

譬喻者。

如偈言。

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故。

又复有义。

如大乘经中说三界唯心。

唯是心者。

但有内心无色香等外诸境界。

此云何知。

如十地经说。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故。

心意与识及了别等。

如是四法义一名异。

此依相应心说。

非依不相应心说。

心有二种。

何等为二。

一者相应心。

二者不相应心。

相应心者。

所谓一切烦恼结使受想行等诸心相应。

以是故言。

心意与识及了别等义一名异故。

不相应心者。

所谓第一义谛常住不变自性清净心故。

言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是故偈言。

唯识无境界故。

已明立义。

次辩引证。

问曰。

以何事验得知色等外境界无。

但有内心能虚妄见前境界也。

答曰。

偈言以无尘妄见故。

无尘妄见者。

明毕竟无色等境界。

但有内心妄生分别。

能见色等外诸境界。

已明引证。

次显譬喻。

问曰。

若无色等外境界者。

为但有言说。

为亦有譬况。

答曰。

偈言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故。

此明何义。

譬如人目或有肤翳热气病等。

是故妄见种种诸事。

于虚空中睹见毛炎等见第二月。

及以梦幻乾闼婆城。

如是等法实无前事。

但虚妄见而有受用色香味等。

外诸境界皆亦如是。

无始世来内心倒惑妄见有用。

实无色等外诸境界。

问曰。

偈言。

若但心无尘离外境妄见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此偈明何义。

若离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以何义故。

于有色处眼则见色。

余无色处则不见色。

又复有难。

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以何义故。

即彼见处于有色时眼则见色。

于无色时则不见色。

又复有难。

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如是则应一切时见。

若不如是应一切时悉皆不见。

是故偈言。

若但心无尘离外境妄见处时定不定故。

又复有难。

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以何义故。

多人共集同处同时。

于有色处则同见色。

于无色处则同不见。

又复有难。

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以何义故。

眼翳之人。

妄见日月毛轮蝇等。

净眼之人。

则不妄见。

又复有难。

若等无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以何义故。

眼翳之人。

所见日月毛轮蝇等皆悉无用。

净眼之人。

有所见者皆悉有用。

又复有难。

若等无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以何义故。

梦中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

如是等事皆悉无用。

寤时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

如是等事皆悉有用。

又复有难。

若等无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以何义故。

乾闼婆城实无有城而无城用。

自余城者皆实有城而有城用。

以是义故。

色香味等外诸境界皆悉实有。

不同翳梦乾闼婆城等。

是故处时人所作业皆是实有。

不同梦等。

是故偈言。

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故。

答曰。

偈言。

处时等诸事无色等外法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此偈明何义。

汝言。

以何义故。

于有色处眼则见色。

余无色处不见色者。

此义不然。

何以故。

以彼梦中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处不见色故。

又汝言。

以何义故。

即彼见处于有色时眼则见色。

若无色时不见色者。

汝以何义故。

于彼梦中一处见有聚落城邑及男女等。

或即彼处聚落城邑及男女等皆悉不见。

或时有见。

或时不见。

非是常见。

又汝言。

若无色等外诸境界虚妄见者。

如是则应。

一切时见。

若不如是应一切时不见者。

此义不然。

何以故。

有于处时无色香等外诸境界。

亦有同处同时同见。

亦有同处同时不见。

是故偈言。

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故。

此明何义。

以汝向言若无色等外诸境界。

云何有时处等见不见者。

此义不成。

是虚妄说。

何以故。

以应离色等外诸境界。

时处等事皆悉成故。

又汝言。

以何义故。

多人共集同处同时。

于有色处则同见色。

于无色处则同不见。

又汝言。

眼翳之人妄见日月毛轮蝇等。

净眼之人不妄见者。

此义不然。

何以故。

如饿鬼等离色香等外诸境界。

处时人等一切皆成。

此义云何。

如饿鬼等。

或百同业。

或千同业。

同见河中皆悉是脓。

或皆见血。

或见小便。

或见大便。

或见流铁。

或见流水。

而两岸边多有众人。

执持刀杖守掌防护不令得饮。

此则远离色声香等外诸境界而虚妄见。

是故偈言。

人梦及饿鬼依业虚妄见故。

又汝言。

以何义故。

眼翳之人所见日月毛轮蝇等皆悉无用。

净眼之人皆悉有用。

梦中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

如是等事皆悉无用。

寤时所见饮食饥饱刀杖毒药。

如是等皆悉有用。

又汝言。

以何义故。

乾闼婆城实无有城而无城用。

自余城者皆实有城而有城用者。

此义不然。

何以故。

又偈言。

如梦中无女动身失不净狱中种种主为彼所逼恼此偈明何义。

如人梦中实无女人而见女人与身交会漏失不净。

众生如是。

无始世来。

虚妄受用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皆亦如是实无而成。

以如是等种种譬喻。

离色香等外诸境界。

有处时人所作业等四种事成。

又复更有一种譬喻。

离色香等外诸境界四种事成。

皆虚妄不实。

是故偈言。

狱中种种主为彼所逼恼故。

此明何义。

彼四种事离色香等外诸境界。

一切皆成。

云何皆成。

如地狱中无地狱主。

而地狱众生依自罪业见地狱主。

彼地狱主与种种苦。

而起心见。

此是地狱。

此是地狱处此是地狱时。

此是夜时此是昼时。

此中前时此中后时。

彼是地狱主。

我是作罪人。

以恶业故见狗见乌。

或见铁钩或见两羊。

或见两山从两边来逼罪人身。

或见剑树罪人上时剑刃向下罪人下时剑刃向上周匝而有。

何以故。

以业同故。

同共聚集皆悉同见同受果报。

若业不同。

则不同集亦不同见不同受苦。

以是义故。

汝言处时定不定人及所作事。

应有色等外诸境界。

处时及人所作业等皆是实者。

彼亦虚妄。

以是义故。

处时及身所作业等此四种事。

唯以一种地狱譬喻皆成虚妄。

应如是知。

问曰。

地狱中主乌狗羊等。

为是众生为非众生。

答曰。

非是众生。

问曰。

以何义故非是众生。

答曰以不相应故。

此以何义。

有五种义。

彼地狱主及乌狗等非是众生。

何等为五。

一者如地狱中罪众生等受种种苦。

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亦应如是受种种苦。

而彼一向不受如是种种苦恼。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二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应迭相杀害。

不可分别此是罪人此是主等。

而实不共递相杀害。

可得分别此是罪人此是狱主。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三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形体力等应递相杀害。

不应偏为受罪人畏。

而实偏为罪人所畏。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四者彼地狱地常是热铁。

地狱主等是众生者。

不能忍苦。

云何能害彼受罪人。

而实能害彼受罪人。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

五者地狱主等若是众生。

非受罪人不应于彼地狱中生。

而实生于彼地狱中。

以是义故。

彼非众生此以何义。

彼地狱中受苦众生。

造五逆等诸恶罪业于彼中生。

地狱主等不造恶业云何生彼。

以如是等五种义故。

名不相应。

问曰。

若彼主等非是众生。

不作罪业不生彼者。

云何天中得有畜生。

此以何义。

如彼天中有种种鸟诸畜生等生在彼处。

于地狱中何故不尔。

畜生饿鬼种种杂生令彼为主。

答曰偈言。

畜生生天中地狱不如是以在于天上不受畜生苦此偈明何义。

彼畜生等生天上者。

彼于天上器世间中有少分业。

是故于彼器世间中受乐果报。

彼地狱主及乌狗等不受诸苦。

以是义故。

彼地狱中无有实主及乌狗等。

除罪众生。

问曰。

若如是者。

地狱众生依罪业故外四大等种种转变。

形色力等胜者名主及乌狗等。

云何名为四大转变。

彼处四大种种转变。

动手脚等及口言说。

令受罪人生于惊怖。

如有两羊从两边来共杀害彼地狱众生。

见有诸山或来或去杀害众生。

见铁树林见棘林等。

罪人上时树刺向下。

罪人下时树刺向上。

以是义故。

不得说言唯有内心无外境界。

答曰。

偈言。

若依众生业四大如是变何故不依业心如是转变此偈明何义。

汝向言依罪人业。

外四大等如是转变。

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

而心虚妄分别说言外四大等如是转变。

又偈言。

业熏于异法果云何异处善恶熏于心何故离心说此偈明何义。

以汝虚妄分别说言。

依彼众生罪业力故。

外四大等如是转变。

生彼罪人种种怖等。

以何义故。

不如是说。

依彼众生罪业力故。

内自心识如是转变。

是故偈言。

业熏于异法果云何异处故。

此以何义。

彼地狱中。

受苦众生所有罪业。

依本心作还在心中。

不离于心。

以是义故。

恶业熏心还应心中受苦果报。

何以故。

以善恶业熏于心识。

而不熏彼外四大等。

以四大中无所熏事。

云何虚妄分别说言四大转变。

于四大中受苦果报。

是故偈言。

善恶熏于心何故离心说问曰。

如汝向说。

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

而心虚妄分别说言外四大等如是转变者。

此以何义。

以有阿含证验知故。

言阿含者。

谓佛如来所说言教。

此以何义。

若但心识虚妄分别见外境界。

不从色等外境界生眼识等者。

以何义故。

如来经中说眼色等十二种入。

以如来说十二入故明知应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

答曰。

偈言。

说色等诸入为可化众生依前人受法说言有化生此偈有何义。

以汝向言。

以有阿含证验知故。

色香味等十二入外诸境界皆悉是有。

若如是者。

彼所引经义则不然。

何以故。

以复有余修多罗中如来依彼心业相续不断不绝。

是故说有化生众生又复有余修多罗中说言。

无我无众生无寿者。

唯因缘和合有诸法生。

是故偈言。

依前人受法说言有化生故。

如来如是。

说色等入。

为令前人得受法故。

以彼前人未解因缘诸法体空。

非谓实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是故偈言。

说色等诸入为可化众生故。

问曰。

若实无有色等入者。

以何义故。

如来经中作如是说。

答曰。

偈言。

依彼本心智识妄取外境是故如来说有内外诸入此偈明何义。

唯是内心虚妄分别。

见有色等外诸境界。

此依无始心意识等种子转变。

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

作如是说。

何者为二。

一者本识种子。

二者虚妄外境界等。

依此二法。

如来说有眼色等入。

如是次第乃至身触。

以虚妄心依无始来心意识等种子转变。

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

作如是说。

何者为二。

一者本识种子。

二者虚妄外境界等。

依此二法。

如来说有身触等入。

如是次第。

是故偈言。

依彼本心智识妄取外境。

是故如来。

说有内外诸入故。

问曰。

若依如是义。

说有何功德利益。

答曰。

偈言。

观虚妄无实如是入我空观于诸异法入诸法无我此偈明何义。

为令声闻解知因彼六根六尘生六种识。

眼识见色。

乃至身识觉触。

无有一法是实见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