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的小故事

合集下载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作者:李厚木来源:巢湖日报发布时间:2010-08-13 09:23 [打印] [大中小]今年2月,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逝世115周年。

丁汝昌,字禹廷,祖籍我市庐江县石头镇,后迁居巢区汪郎中村。

其人生经历传奇而坎坷。

贫寒出身当兵谋生清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巳时(1836年11月18日上午),庐江县丁家坎村贫苦农民丁灿勋喜得一子。

丁家赤贫,便把改变家境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先达”。

意欲有朝一日能率先发达,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为实现这个理想,小先达的父母从牙齿缝里刮下点银两,7岁起便把他送进私塾读书3年,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停学帮工维持生计。

十几岁时,父亲送他到同族伯父家的豆腐坊一边帮工、一边学徒,没有工钱,只图眼前糊嘴和日后出路。

可是伯母经常打骂,无法忍受,丁先达便产生寻机另找出路的想法。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一连数月没下透雨,庄稼干得点着火,父母双双卧病在床,食不果腹的丁家无钱治病。

年幼的丁先达眼睁睁地望着父母双双病饿而死。

据当地人传说,丁先达父母死亡时买不起棺材,只能将家中的木柜作为棺材而葬之。

年仅14岁的丁先达自此便成了孤儿。

1854年1月18日,太平军来到庐江。

丁先达觉得机会已到,毅然抛下手中的活计,投入其行列,混碗饭吃。

自此,开始了他漫长多变的军旅生涯。

这年他18岁。

作战勇异初有发迹丁先达当兵后就参加了庐江争夺战。

不久,又随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

1861年,安庆太平军被湘军围困,丁先达随其上司投降湘军。

此后改名丁汝昌。

在湘军中他作战勇敢,表现颇佳,攻克安庆后,论功行赏,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营哨官,属最基层军官,大体相当于现在中尉以下军衔、排级军官。

当时李鸿章正在组建淮军,丁汝昌随营被曾国藩拨归李鸿章部下。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夏之交,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镇压太平军。

八月,配合刘铭传与太平军作战,刘铭传见丁汝昌“骁果异之,乞置帐下”。

将相故事-海军提督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海军提督丁汝昌简介 丁汝昌是怎么死的?

将相故事-海军提督丁汝昌简介丁汝昌是怎么死的?学过历史的人对于丁汝昌这个人绝对不陌生,毕竟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的位置绝对不少。

在甲午海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风气更浓,更是由一个太平洋上面积极小的岛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而中国经过此次战役,使得凭借洋务运动国力有所回升的清朝,衰败的速度俞快,洋务运动也因此破产。

甲午海战是一场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一场重大战役。

而作为这场战役中的海军统帅,丁汝昌其名自然历史长存。

丁汝昌,公元1836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原籍安徽凤阳县,后巢县高林乡郎中村。

丁汝昌袁原名丁先达,也叫丁禹亭,号次章,是清朝海军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自幼家贫,他的父亲丁灿勋只是一个普通农民,以务农为生。

丁汝昌小的时候还是读了几年私塾的,可是到了他十岁的时候,因为家里实在贫穷,供不起他读书的费用,学业自此荒废。

丁汝昌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干各种工作,以贴补家用。

他干过放牛娃,也放过鸭子,甚至还摆过渡船。

十四五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三年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事情。

这就是后来在历史书中,占据有极大篇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

此次农民起义,是中国有历史以来,爆发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农民起义。

这次农民起义,崛起速度极快,凭借着太平军,很快攻陷了半个中国,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

而当时还是豆腐店学徒的丁汝昌,在太平军占领庐江的时候,毅然加入了太平军,成了程学启的部下,从此在安庆驻扎下来。

咸丰十一年,湘军将领曾国荃率领湘军围困安庆。

知道大势已去的程学启,带领包括丁汝昌在内的300太平军士翻越城墙,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

对于这支投降的前叛军,曾国荃并不放心,所以只要有战斗,每每都是派他们在前面攻击。

这年七月,程学启、丁汝昌作为前导攻打安庆太平军营。

此次战斗,丁汝昌二人表现英勇,攻破安庆,杀死敌军1。

6万人。

经过此次战斗,程学启升任游击,赏戴花翎,充当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

甲午战争120周年作文素材:丁汝昌简介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丁汝昌,原名先达,也作雨亭,号次章。

原籍安徽凤阳县,祖先在明初投军入了卫所,后人成了卫籍,落户在庐江县北乡石嘴头地方,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后来该地改名为丁家坎村。

生平简介咸丰末年,丁汝昌家迁巢县高林乡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镇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

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十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

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军占领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

后随太平军驻扎安庆,成为程学启的部下。

1879年(清光绪五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也属洋务运动代表人之一。

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出任北洋海军提督。

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整肃军纪不够严厉,贪腐严重,并且其严重依赖李鸿章,对李鸿章言听计随,北洋海军在其领导下,俨然为李氏家军。

1891年,率舰队访问日本。

鉴于日本海军的发展,回国后曾陈请清政府再购新舰,增强北洋海军实力,以防外患,未被采纳。

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命令加强各舰防护,以备再战。

9月中旬,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送运兵船队赴大东沟,17日准备返航时发现日本舰队,即令舰队起锚迎敌。

由于舰队的航速不同,导致迎战敌队时阵型严重脱节,加之负伤后中断指挥,北洋舰队遭受重创,被革职留任。

1895年1月30日~2月11日,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因为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没有主动出击,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

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在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的劝降和北洋海军洋员瑞乃尔等的逼降之后,对清政府已绝望,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

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

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

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

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200名北洋水师官兵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

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人物评价:《清史稿》: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

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

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刘体仁:丁汝昌夙将骑兵,以统海师,朝廷用人,自为失当。

汝昌屡受督责,欲战,自知不敌,惟求一死塞责。

大东沟之役,仓卒应敌,不知学理,立定远望台之上,致被震仆;反谓日炮击毁,倾覆受伤。

朝臣不知机械之学,无从指驳。

外人见之,无不匿笑。

然汝昌见危授命,较之临阵脱逃之方伯谦、服毒呼救之刘步蟾,高之奚止一等,于以知旧道德,犹胜于新知识。

丁一平: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

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否定。

历史应当还丁汝昌这个甲午战争最大的悲剧人物以公正。

相关争议:丁汝昌战后长期背负罪责,至今仍争议不断,有很多不实之辞应当加以澄清。

指责丁汝昌的不实之辞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

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军专业,领导管理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

另外,有人认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

将相故事-丁汝昌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民族败类?丁汝昌遗书

将相故事-丁汝昌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民族败类?丁汝昌遗书

将相故事-丁汝昌到底是民族英雄还是民族败类?丁汝昌遗书丁汝昌,为清朝海军提督,是北洋水师的领袖。

丁汝昌原为一个生活穷困的农家子,后来清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丁汝昌因此加入太平天国的太平军。

后来朝廷派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被湘军围困,没有后路,丁汝昌随自己的首领,半夜翻墙投靠湘军。

投靠湘军之后,丁汝昌在攻打安庆大营中表现优秀,为湘军攻破安庆大营作出了贡献,因此在事后论功行赏之时,被封为千总,充当开字营哨官。

后来李鸿章创建淮军,丁汝昌改隶淮军,在淮军为官期间,表现出色。

多次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立下很大的功劳,因此官至记名提督。

为了加强海上防御力量,李鸿章开始创建海军,在筹备好一切之后,北洋水师成立。

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所以丁汝昌尽管是陆军出生,仍然被李鸿章调来为海军将领。

丁汝昌也不愧为李鸿章亲信,对李鸿章极为依赖,事事都要请求李鸿章的命令。

在他的带领下,北洋海师俨然成为了一支,以李鸿章命令为首的李家私军。

甚至在后来的威海卫战役中,就是因为没有接到李鸿章的命令,所以他严令舰队队员严阵以待,没有主动迎接日军袭击。

丁汝昌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许多争议,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前几年,学术界对于此人一直都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他是一个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近几年则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这些人认为丁汝昌造成了整个北洋水师的陷落,使得中国已经稍微恢复的国力,迅速倒退,是一个千古罪人。

站在肯定立场的人认为,丁汝昌调任北洋海师之后,兢兢业业,勤奋练兵,呕心沥血就是为了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并且带领北洋水师,在多次与日本会战中,激战无数。

甚至有一次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也端坐在船中,坚持指挥战斗。

甚至后来日本劝其投降的时候,他严词拒绝。

威海卫战役,在那么严峻的情形下,还带领海军击溃日本进攻十多次。

在知道不能战胜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船员,给船员争取一条生路,吞噬鸦片殉国自尽。

站在否定立场的人则认为丁汝昌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废柴,他带领北洋水师,输掉了很多场战役,是一个十足十的摆列。

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

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往史料认为,丁汝昌早年投奔了太平军,后跟随程学启一起转投湘淮军成为了一名骑兵军官,实际上,他本来就是淮军,而且真的干过几天“水师”。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回天乏力的海军提督丁汝昌的故事。

从“督操”到“提督”1879年,丁汝昌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

开始了他的“水师“生涯。

刚开始,李鸿章对其仍然抱着观望、考察的态度,这点从李鸿章给丁汝昌的委任官职名称上就可以看出。

丁汝昌初到北洋海防时,被李鸿章派入新购买的蚊子船上随同学习,官名定为炮船“督操”。

1881年初,“督操”一年多的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清政府在英订购的“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经过此番历练,丁汝昌已能独自率领舰船编队巡视南北并顺利从英国接收新式军舰,才赋予其北洋水师“统领”职务。

这两艘新式战舰刚刚回国不久,1882年6月,朝鲜就爆发了“壬午兵变”。

丁汝昌决定“以软禁祸首李昰应为先着”,遂乘“威远”回天津请兵。

7月,丁汝昌率“威远”等船舰,载运淮军吴长庆部2000兵马登陆朝鲜,设计擒获朝鲜太上皇李昰应,押往天津软禁,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

这次胜利,打击了日本人的气焰。

为此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

1888年北洋海军建军时,在军中任职已经多年的丁汝昌因为表现良好,终于被扶正,当上了北洋海军“提督”。

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旋赏加尚书衔。

雁型阵并非失误1894年9月17日的大东沟海战,是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之决战,这场海战有一个问题指向了丁汝昌,或许这是他能决定的唯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阵型。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使用了横队阵型,就是我们常说的“雁型阵”。

普遍认为,丁汝昌下令排列横队时没有考虑到北洋海军各舰的航速不一,结果导致本来一字形的横队变成了人字形,使得阵型走样,导致了海战的失利。

近年来,甲午海战的研究者陈悦则有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雁型阵”不是失误,而是必然。

丁汝昌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

丁汝昌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

丁汝昌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畏敌避战指挥失当:丁汝昌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丁汝昌是清末北洋水师提督(总司令),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论著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坚持不屈”服毒自杀,并将其收入“历代名将”、“历代爱国将领”一类辞典。

然而,查阅有关史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1、丁汝昌本是太平军的叛徒,并依此而升官发迹:丁汝昌于1853年参加太平军,驻安庆。

1861年随程学启叛反,编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

1862年拨入淮军刘铭传所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

后在作战中先后担任了马队的参将、副将。

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丁汝昌被置于“闲散”之列,便致书抗议。

刘铭传曾拟“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因此而逃到巢县汪郎中村,僻居数年。

1877年,蒙光绪召见,奉旨发往甘肃差遣。

不久,又因“回籍措资,伤病复发,呈清咨部展限”,仍回故里。

1879年,面谒李鸿章,留北洋水师差遣。

1880年,去英国购置超勇、杨威两艘快船。

1883年,授天津镇总兵,赏黄袍马褂。

1888年,授北洋水师提督。

以上丁汝昌的发迹史,一般教科书、论著和辞典均只字不提,使人们对丁汝昌无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以外行领导内行执掌海军,埋下了甲午战败的祸根:丁汝昌之所以担任北洋水师提督,完全是李鸿章想将北洋舰队据为已有,推行“任人唯亲”路线的结果。

丁虽有陆战经验,但对海战却茫然无知,这种以外行领导内行的做法,首先就铸下了大错。

然而,一些学者却为其开脱罪责,认为这是“因军官多福州船政学堂出身的闽籍人,他以淮军陆将孤寄其上,威令难行,操练松弛”。

但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这里,如果他努力学习,加强对士兵的操练,仅仅缺少治理海军的经验和才干,还是可以弥补的,可惜的是他还缺少作为将帅的“德”:一是生活腐败。

史载:丁汝昌“性情浮华,毫无韬略,虽为海军统帅,而平日宿娼聚赌,并不在营中居住……”;二是不善处理与下级军官的关系。

历史人物:威海卫之战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历史人物:威海卫之战以身殉国的丁汝昌

威海卫之战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提督署的一间屋子里,陈列着几尊晚清海军将领的蜡像。

其中一位叫丁汝昌(1836年—1895年),字禹廷,安徽庐江人。

早年参加太平军程学启部,驻守安庆。

后来,程学启率部降清,丁汝昌随之编入湘军,不久又随程部划拨给李鸿章统率的淮军,到上海参加镇压太平军,升为营官。

同治三年(1864年),任副将,统领马队三营,参加镇压捻军,七年授总兵,加提督衔。

光绪五年 (1879年),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调丁参加。

六年,丁率管带(相当于舰长)林泰曾、副管带邓世昌等二百余名官兵去英国驾驶“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回国。

十四年,北洋舰队正式成立,丁汝昌任提督,统率大小舰艇四十余艘。

提督署设在威海刘公岛。

十六年,又在刘公岛设水师学堂,丁汝昌兼任总办。

十七年,率舰队出访日本,对日本海军的发展印象很深。

回国后上条陈,认为北洋海军虽粗具规模,但设备陈旧,航速不快,且未设快炮,一旦有事,恐难以对付,建议增购新式快船。

但此时,清廷已挪用海军经费维修颐和园,准备庆祝慈禧大后的六十大寿,丁的建议未获批准。

二十年,派方伯谦率军舰为清廷的运兵船护航,六月,在丰岛遭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运兵船“高升”号被击沉。

七月初一,中日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八月初,日军进攻平壤。

清廷决定派兵增援驻平壤的清军,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主力护航。

八月十八日返航时在鸭绿江口的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域同日本舰队进行海战。

北洋舰队十艘军舰中,“致远”号等四艘被击沉,管带邓世昌等壮烈牺牲。

丁汝昌所乘旗舰“定远”号飞桥炸裂,丁汝昌从空中跌落,负重伤,仍坚持指挥。

日旗舰“松岛”等舰亦受重创。

下午5时,日本舰队逃走。

战后,李鸿章进一步推行消极避战的方针,禁止北洋舰队出战。

九月下旬,日军进攻辽东半岛,十月,攻陷旅顺口,北洋海军仅剩下威海一个基地。

十二月 (1895年1月),日军两万余人在荣成登陆,进攻威海。

日军水陆配合,先后八次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的北洋舰队的军舰进攻,均被击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汝昌的小故事【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

在《潜川丁氏宗谱》的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

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

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

据丁荣涛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

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骧望重,燕颔神清。

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

立伏波铜柱,着谢博棋枰。

藩屏责任,山海勋成。

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垂名。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氛不平为鸣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

2004年3月,笔者采访了丁发聪(丁汝昌长孙)外侄孙、84岁的刘栋臣。

据刘栋臣回忆:他7岁时,在汪郎中村大家公(外祖父,即丁发聪)家读私塾,至10岁左右辍学。

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长刘栋臣三、四岁,小时经常在一起玩耍。

丁亚华的父亲是二房,排行老四,刘栋臣称其为四家公。

刘栋臣小时候记事时,以及后来经常到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时,看到过放在一个大柜里的“万民旗伞”。

由十几个伞组成一组,上面有万人签名,伞上还有无数小旗补缀其上。

据说这“万民旗伞”是当时威海等地军民为丁汝昌歌功颂德而自发签名而成。

民之言,民之心也。

【篇二:丁汝昌的小故事】【丁汝昌】(1836-1895)清末海军将领。

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

参加淮军后,初隶长江水师。

从刘铭章镇压捻军,升提督。

1874年李鸿章创办海军,次年派他至英国购买军舰。

1888年北洋舰队编成,被任命为海军提督。

他属淮系,而军中多闽人,故事多掣肘。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张先发制人,出击日本海军,被李鸿章拒绝。

9月率舰队护送运兵船只到鸭绿江口大东沟,返航时突遭日舰袭击,遂发动黄海反击战。

他身负重伤,李鸿章命之退守山东威海卫“保船避战”。

次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以表抗敌决心。

因美、德顾问和部分将领不从,乃令冒死突围,但仍遭反对,后服毒自杀。

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提督——丁汝昌2000年3月10日许华“海军如败,惟有战至船没人尽而后已。

”——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作战史上,许多英勇善战的著名将领都是精通海军战术的行家;但是一个世纪前的东方,却有一位陆军行伍出身的人,指挥着一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军舰队。

他就是大清帝国北洋舰队的提督(即舰队司令)丁汝昌。

无依无靠的安徽孤儿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在安徽省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今名丁家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中,丁汝昌降生人世。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在四处漏风的茅屋里呱呱啼哭的小生命,在半个世纪之后能成为一支威震东亚的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丁汝昌出生时的名字叫丁先达,字禹廷,号次章。

因为家境一贫如洗,童年时代的丁汝昌就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到大户人家做帮工谋生,后又在一家豆腐作坊里当学徒。

咸丰初年(1851年),庐江地区不幸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饥谨遍地,他的父母在饥病交加中双双去世;时年仅仅只有14岁的丁汝昌便永远失去了双亲的护爱,成为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饱尝人间的苦痛。

就在丁汝昌成为孤儿的这一年,在遥远的中国南方发生了一件后来波及到安徽等14个省份的重大事件;这个后来完全改变了丁汝昌一生的重大事件,就是由拜上帝教首领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的农民起义——也是后来波及半个中国并持续达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开端。

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苏金陵(今南京),遂在此定都并改其名为天京。

同年,以破竹之势席卷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太平军北上安徽巢湖地区,并攻占了庐江县城。

16岁的豆腐作坊学徒工丁汝昌抛下自己手中的磨盘推杆,投奔了以“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为奋斗理想的太平军;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自此开始了漫长而多变的军旅生涯。

1861年夏季,由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的湘军重兵围攻安庆,经过一番相持不下的攻守作战,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

丁汝昌所在的太平军程学启部300人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

1861年底,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程学启率领他的安徽部下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

自此,丁汝昌开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第一次转折和崛起。

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1862年,丁汝昌率淮军部队调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及其小刀会。

由于在作战中特别英勇,丁汝昌被淮军名将刘铭传索至帐下,统领马队升任营官,受领参将军衔。

此后,丁汝昌统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先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

在江淮大地的战场上,丁汝昌的淮军骑兵纵横驰骋,每战必胜,捷报不断。

1864年,战功卓著的丁汝昌升为副将;186 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

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

1874年,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清朝政府动议裁减军队。

淮军提督刘铭传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在当时“兵为将有”的年代,这项裁军方案自然遭到丁汝昌的强烈抗拒。

凶蛮的刘铭传暗中谋划“命将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

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闲居家中多有不适,心情很不畅快。

但是丁夫人魏氏却是一个颇有识见的贤妇,她常常宽慰丈夫说:“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

这样闲居了几年之后,家境日渐窘困,高级武官不能在家里坐待终年。

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秋天动身北上,到北京去谋求差使。

慈禧太后亲自在紫禁城内召见了这位当年战功卓著的淮军将领。

在一番例行的问候之后,慈禧太后降旨,将这位赋闲的将领发放甘肃差遣。

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

于是丁汝昌从北京驰赴天津,去拜谒自己淮军的老上级、现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要职的李鸿章,想请这位同乡恩师为自己另谋良差。

李鸿章马上接见了自己当年的淮军部将丁汝昌,他对丁汝昌表示:“目前创办西式海军,缺人统率;你若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后自可委以重任。

”于是,丁汝昌呈请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批准,重入李鸿章的门下。

1877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赴英、法两国留学;不久,在英国订造的4艘炮舰全部驶回国内。

李鸿章原要任命道员许景澄出任水师督操,但由于许景澄此时颇遭异议,而从海军发展的长远考虑,需要有淮军出身的武将来统辖震慑,因此李鸿章将未来海军统领的人选内定为久经战阵的丁汝昌。

1879年底,李鸿章正式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差遣;丁汝昌旋被委任督操北洋水师炮舰,正式开始了他的海军指挥官生涯。

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转折,也是一次重要的崛起。

1880底,清政府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的1350吨级的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竣工,丁汝昌奉命率邓世昌等官兵水手200多人乘船赴英国接受此二舰。

这是丁汝昌首次走出国门,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欧洲之行;他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炮台、军港、造船厂和兵工厂等,大开眼界。

1881年8月中旬,丁汝昌率二舰起航返国,取道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和太平洋,历时近60天驶抵香港。

清政府以此次巡海出力,赏丁汝昌“西林巴图鲁”勇号,并授予他正一品封典。

1882年8月,丁汝昌奉命率三艘军舰赴朝鲜执行外交使命,回国后获得穿黄马褂的赏赐(获赏黄马褂是清朝一种极高的政治待遇)。

1883年,丁汝昌授天津镇总兵,兼北洋水师统领。

1885年10月,清政府组建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

不久,从德国订购的7335吨级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及巡洋舰“济远”号到华,丁汝昌陪同海军大臣醇亲王奕x(光绪皇帝之父)和李鸿章出海检阅海军,受到好评。

1886年8月,丁汝昌率“定远”号等四舰到日本长崎入船坞维修。

其间,日本警察蓄意寻衅,在冲突中中国水兵死伤多人;当时的形势一度有升级为战争的危险。

丁汝昌力主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冲突,避免两国发生进一步的军事冲突。

在他的努力下,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以互恤死伤者而告罢。

1887年底,清政府向英、德两国订购的4艘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驶抵中国。

至此,北洋舰队主力舰只齐备,阵容堪称亚洲之最。

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奏准颁行,北洋舰队随后正式组建成军;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即舰队司令),统率大小舰艇40多艘,总排水量40000多吨。

至此,丁汝昌步入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顶点,时年52岁,成为令任何人不可轻视的一支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其长达15年之久的海军领兵生涯中,丁汝昌这位陆军行伍出身的司令官始终未能精通海军的业务。

这一点,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贻害甚大。

亲历黄海大海战1894年初,丁汝昌获尚书衔(尚书相当于今天政府中的部长)。

5月,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求,派兵前往助剿。

日本政府援引《天津条约》,也派兵赴朝鲜,蓄意要挑起战争。

7月25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运兵船队;8月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向对方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由于入朝日军不断增多,清政府决定再度增调兵力赴朝作战。

9月16日,丁汝昌奉命率北洋舰队护送援军由大连湾驶往鸭绿江口登陆;并于次日上午返航。

中午11时30分,北洋舰队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自西南方向驶来,一场海上恶战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