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四五章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越来越稠密。

(人口迁移)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2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地理高一必修三四五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三四五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三四五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上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的内容十分广泛。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必修三、四、五这三个章节的地理知识。

以下是对这三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1. 必修三:人口与城市1.1 人口问题1.1.1 人口数量与增长:人口普查、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等。

1.1.2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类型与原因。

1.2 城市问题1.2.1 城市发展: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与等级、城市体系。

1.2.2 城市规划与建设:规划的意义和内容、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2. 必修四:地理信息技术2.1 地理信息系统(GIS)2.1.1 GIS的概念与作用:地理信息的数据类型、GIS的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

2.1.2 GIS的组成与功能:空间数据、属性数据、GIS的分析与查询功能。

2.2 遥感技术2.2.1 遥感的概念与应用:遥感的分类、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2.2.2 遥感图像解译:遥感图像的解译过程、主要解译信息与方法。

3. 必修五:地貌与地球表层过程3.1 地貌分类与形成3.1.1 地貌的分类:外力地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和侵蚀地貌等。

3.1.2 地貌的形成:构造作用、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3.2 地球表层过程3.2.1 水文循环:蒸发、降水、径流等。

3.2.2 风化和侵蚀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风蚀和水蚀等。

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三、四、五章的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地貌与地球表层过程的形成机制。

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开拓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解释或其他知识点的补充,请随时提问。

地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希望你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

加油!。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科里奥利效应-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和作用-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注记-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3.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温度、压力- 地球的化学组成4.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板块的划分- 板块运动的类型:发散、收敛、横向移动- 板块边界的地貌特征:海岭、海沟、山脉、裂谷- 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二、自然地理现象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气候系统:大气环流、洋流-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河流的特征:流域、水系、河流阶地- 湖泊、地下水、冰川3. 地貌-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泥石流-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植被的分布与类型:热带雨林、草原、荒漠-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三、人文地理现象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问题: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区、城市景观、城市问题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农业技术与农业问题- 工业的类型与分布:轻工业、重工业- 工业布局与环境问题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陆路、水路、航空- 交通网络与区域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影响4. 旅游与环境保护-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开发-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措施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GIS在城市规划、环境管理中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 GPS在导航、测绘等领域的应用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3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大家总结记忆,小编这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下,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地区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一、地区1、看法: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拥有必定的区位特点,以及必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2、特点: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同样点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不一样点地理地点位于 30 °N 周边,东部沿海位于 43 ° N—— 48 ° N,地处中部;东北地区的中部天气条件亚热带季风天气,水热条件温带季风天气,大陆性稍强较好土地条件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困穷石油资源丰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为主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水稻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物主要经济作油菜、棉花甜菜、大豆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家产较发达西部适合发展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商业贸易发达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人口和城市人口浓密,城市众多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三、地区不一样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初期——水土条件限制地区农业发展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本来的限制性因素被战胜,甚至成为有益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行,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降落。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地区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看法:获得、管理、解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种类:遥感RS 、全世界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地区地理环境研究:资源检查、环境监测、自然灾祸防守监测等(2)一般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 RS )1、看法: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必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办理设备3、应用:资源检查、环境监测、自然灾祸防守监测等三、全世界定位系统(GPS )1、看法:利用卫星,在全世界范围内及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形的球体,其赤道轴略大于极轴。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决定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

-地理坐标系统:地球的表面被划分为经度和纬度网格,通过经纬度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2.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太阳系:太阳系是地球所在的星系,它包括8个行星、160多颗卫星和数十亿颗小行星、彗星等。

-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它提供了地球所需的能量和热量。

-月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对地球的潮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产生了影响。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的恒定光源,它以核反应产生能量,其中最著名的是北极星和天狼星。

3.第三章:地球与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地球表面70%以上是水,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地表水体中。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适当的管理和节约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文循环:水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循环,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和凝结等过程。

4.第四章: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组成,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和环境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被称为生态平衡。

5.第五章:资源与环境-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它们是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等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田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二节
知识框架:
基础知识:
1、描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很快的条件。

3、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第一阶段的时间、主导产业、优势条件和不足
3、概述珠江三角洲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工业的不利因素。

4、分析工业化加快城市化的过程。

5、指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图表解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
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
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还分析其原

第五章第一节
知识框架:
基础知识:
1、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列举我国的大型资源调配工程
3、分析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4、分析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图表解析:
1、西气东输线路示意图
(1)分别指出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的起止点及目
标市场
(2)指出西气东输一线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地形
区、河流
(3)指出西气东输一线在黄土高原向北弯的目的
3、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1、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在工程量、调水量、水
质、现有条件等方面有什么差异?
北京市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长江流量
2、北方什么季节缺水?长江什么季节最适合调水?
3、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4、要保证工程向北方稳定供水,还需采取什么措施?
5、阅读教材P95表5.1,完成下列问题:
(1)在城市生活、工业、生态以及农业等方面,受水区对调来的水应重点保证哪个方面的需要?
(2)受水区使用调来的水,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何作用?
(3)在规划南水北调工程时,国家提出“先节约后调水,先治污后调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方针,为什么?
第五章第二节
知识框架:
基础知识:
1、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图表解析:
1、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厂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
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2、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
(1)分别指出ABCD代表产品的周期
(2)根据左图所示规律,如果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成第一级至第四级,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处于不同级别的国家应重点发展那一阶段的产业?联系东亚,得出结论
(3)根据右图,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加工环节,为什么?
(4)按照以上两图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发达国家,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问题?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对此你作何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