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知识梳理【提纲】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精编知识体系)【单元课程标准】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4.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食物采集时期(远古时期)(1)食物来源: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2)生产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3)生活形态:①采集和渔猎;②迁徙生活1;③用火取暖、烧烤食物;④女性采集提供大部分食物。
拓展:采集、渔猎工具使用的影响:①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②为日后的种植业准备了生产手段。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出现(1)原因: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2)时间:大约1万年前。
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狩猎为基础)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原产地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中美洲玉米、甘薯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作;磨制石器的使用(主要特征)。
(4)影响(直接影响:改变了生产方式,增加了食物供给,加速了人口增长)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1迁徙的原因:植物生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具有流动性;采摘和猎杀都具有不确定性。
时空坐标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②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新课标2024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复习提纲+典型例题

新课标2024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典型例题作者:lydia"新课标2024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典型例题"强势来袭!汇集重点课文解析、核心知识总结,涵盖《春》《济南的冬天》等重点篇目及四首经典古诗。
多维度题型练习,精确匹配考试要求,附详细解答和答题技巧,助你高效备战!无论是阅读理解、写作技巧,还是古诗文解析,都将带你迅速掌握考试核心。
适合考前冲刺,轻松提升语文成绩!复习提纲一、单元主题:四季美景与人文情感的结合本单元通过描写四季的景物,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自然的美妙。
文章多采用抒情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二、课文重点分析第1课《春》——朱自清主题: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展示了春天带给人的希望与活力。
写作特点:结构:文章按春天的不同景物分段描写,包括草木、花朵、动物、雨、风筝等,描绘出春天的活力四射。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比喻(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和拟人(如“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语言风格:文字清新活泼,富有诗意,节奏欢快,充满童趣和希望感。
复习重点:了解文章如何从多个角度描绘春天。
掌握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抒发的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第2课《济南的冬天》——老舍主题:展现济南冬天的温暖、宁静与独特美景。
写作特点:结构:作者由整体到细节描写济南冬天的特点,从无风的天气到阳光明媚的小山,再到温暖的雪景。
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手法(如“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让冬天的景物更显得亲切动人。
语言风格:语言平易自然,生动亲切,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抒情色彩。
复习重点:理解文章中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特殊情感。
分析拟人手法在描写自然景物中的作用。
掌握文章的整体布局,如何从不同角度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第3课《雨的四季》——刘湛秋主题:通过描写四季中的雨,表现雨的多样性格和它对自然界的影响。
精选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梳理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复习提纲【时空定位】【知识梳理】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对应上面提纲在图中对应各个文明的地点。
2.概括归纳我国石器时代重要人类和文化遗址分布的主要特点。
特点:东西南北都有发现,分布区域广泛;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平原地带;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较好,有充足的食物来源;等。
说明:在远古时代,我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到处都留下我们祖先生活过的遗迹,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1.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阶段。
2.列国纷争(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晋国出现“三家分晋”,齐国出现“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4)分封制崩溃: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华夏认同1.时间:春秋到战国时期。
2.表现(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
3.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土地制度封建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兴起工商业原因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表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变法运动背景(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典型: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内容(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2)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4)“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5)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6)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评价(1)顺应了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四、百家争鸣◆社会变革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隋朝的统一与灭亡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杨坚(隋文帝)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开皇之治)史发展大趋势。
措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
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成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灭亡背景: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名利,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杨广(隋炀帝)隋灭亡原因: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
618年,隋朝灭亡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605年起意义: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点:洛阳、涿郡(北京)、余杭(杭州)四段:由北至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隋朝大运河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取士制度影响:科举制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李渊(唐高祖):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即位,627年改年号“贞观”思想: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李世民(唐太宗)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世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成果(贞观之治含义):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初中道法全六册知识点背诵提纲

初中道法全六册知识点背诵提纲七年级上【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1.中学时代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①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②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
2.少年的梦想有什么特点?①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
②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③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3.为什么少年要有梦想?(梦想的作用②③)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
②梦想能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
③有梦想,就有希望,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1.朋友对我们的影响作用?(友谊的力量?)①朋友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影响很大。
②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
③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
2.网上交往的特点:虚拟、平等、自主。
3.网上交往的利与弊?(影响)利:①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通道,拓展交往圈。
②可以满足我们的一些心理需要。
弊:①有时却关闭了与他人沟通的心灵之门。
②虚拟的交往难以触摸到生活中的真实。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1.教师职业的特点?①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2.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①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②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
③对待老师的批评,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④对待老师的表扬,要不骄不躁,继续努力。
3.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家的功能作用?)①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4.为什么要孝敬父母?①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②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1.我们为什么要敬畏生命?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一、古代文学
1.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古代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二、古代诗词鉴赏
1.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2.古代诗词的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1)格律鉴赏
(2)意境鉴赏
(3)修辞手法鉴赏
3.古代名篇的赏析
(1)《登鹳雀楼》
(2)《鹿柴》
(3)《江雪》
(4)《春晓》
(5)《静夜思》
三、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的特点及写作特点
2.文言文阅读方法
3.古代文人及其代表作品
(1)贾谊《过秦论》
(2)司马迁《史记》
(3)曹操《演武书简》
四、现代文学
1.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2.现代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五、现代诗歌鉴赏
1.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1)形象的运用
(2)抒情的表达手法
(3)寓意的揭示方式
3.现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1)余光中《乡愁》
(2)席慕蓉《雨巷》
(3)北岛《波兰的百姓和他们的诗》
六、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的基本知识
2.文学作品的分类及鉴赏方法
(1)小说
(2)散文
(3)戏剧
3.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比较
七、写作及表达能力
1.写作的基本技巧及要求
2.写作时要避免的错误
3.表达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以上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共涵盖了古代文学、古代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学、现代诗歌鉴赏、文学常识、写作及表达能力等内容。
希望能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提纲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腻nì烦平仄zè揣chuǎi摩应场yáng蘅héng暧ài诌zhōu颦pín纨wán画缯zēng鳏guān2、解释下列词语。
(1)起承转合:旧体诗文常用的行文顺序。
起,开端。
承,承接上文进一步加以申述。
转,转折,从另一方面论述主题。
合,结束语。
(2)不以词害意:这是说作诗要以“意”(内容)为先,文辞格律次之,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
(3)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4)地灵人杰:意为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5)挖心搜胆: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3、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三、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01、《蝈蝈与蛐蛐》选自《世界流派诗选》,作者济慈,全名约翰?济慈,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02、《雨说》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代诗人。
台湾中兴大学毕业,现为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
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
03、《星星变奏曲》选自《上海文学》,作者江河,原名于友泽,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04、《夜》选自《外国名诗三百首》,作者叶赛宁,全名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俄罗斯田园派诗人。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6---1842.8)(道光帝在位)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3、概况:
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 第二阶段: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关天培等战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清政府战败约签
4、失败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统治者昏庸愚昧;经济落后;武器陈旧;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等 失败根源: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5、启示:闭关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挨打必须思变,思变才能崛起;我国要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综合国力,免遭外来侵略等。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签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
《南京条约》。
2、其他条约: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美法扩大侵略权益
【名师讲坛】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从根本上说是为适应其殖民侵略的需要,其直接原因是为了扭转它在对华贸易中的不利地位。
道光帝禁烟的根本原因:维护清朝统治(鸦片走私使清朝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政府统治危机,“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
2、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鸦片战争对中国最根本的影响。
(2)社会矛盾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4)社会发展阶段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漩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挣扎产生。
4、(1)军民抵抗:
虎门——关天培殉国;吴淞——陈化成殉国;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2)民族英雄身上值得学习的精神:他们不畏强暴、抵抗侵略、不怕牺牲、反对分裂、维护祖国利益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从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得到的启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维护中华民族尊严和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中学生要树立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与国:英法(主凶);俄美(帮凶)
3.导火线(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
4.时间:1856.10-1860.10(咸丰帝在位)
5.结果:
(1)《天津条约》
概况: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签订
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影响:侵略势力已经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2)《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概况: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
内容: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3)《北京条约》
概况: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
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赔款额也大幅增加
6.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沙俄趁火打劫——共侵占我国北方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其中《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60多万平方千米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原因: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②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2.前期准备:184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受基督教影响),和冯云山前往广西传教。
3.进程:
(1)金田起义——爆发(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1.1.11,广西桂平县金田村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东西南北翼,杨萧冯韦石)
(3)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1853攻占南京)
颁布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两无”)结果:没有实行。
评价:(局限性)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4)北伐、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56年
(6)重整国政
①提拔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
《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②提拔军事将领陈玉成(英王)、李秀成(忠王)等。
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7)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1864年
4、失败原因:
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②战略失误;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5、历史意义:
①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②积极作用: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局限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
7、启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