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数学二年级单元梳理知识点第一单元

二年级(上)第一单元知识回顾与梳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为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学习的起始单元,也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本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学习完本单元后,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有:
1.理解乘法的意义,给出乘法算式可以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能够根据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3.会读乘法算式,并熟练掌握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掌握关于1、0乘法的规律,并理解其中意义。
乘法的意义。
乘法源于加法,学习完本单元后,要能理解,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更简便,从而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根据加法列乘法。
加法算式分为两种,相同加数和不同加数。
只有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
如:5+5+5+5+5+5 5+5+5+6+5+5
要会辨析,哪个算式可以改写?改写成什么?(第一个算式可以改写,改写为5×6)
读算式及算式各部分名称。
5×6读作:五乘六,而不是五乘以六。
5×6=30中,5、6叫作因数,30叫作积。
考察这一部分内容时,通常会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写下这个乘法算式读作什么,此处一定要写大写数字。
或者“一个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都是6,它们的积是?”这种类型的题目。
关于1、0的乘法
有关1、0的乘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尤其是0的乘法,可以借助乘法的意义帮助理解
如:0×5,根据乘法的意义这个算式表示:0个5,或者5个0相加,两者结果都是0。
注意每个位置都要轮到。
以此类推。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分单元全册梳理!!

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大全,分单元全册梳理!!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加与减1、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口算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笔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用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或者用竖式直接把三个数相加,相同数位对齐,从各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2、1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求出前两个数的差,再用所得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可以口算的不必列竖式计算。
第二单元购物一、认识人民币1、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1角、2角、5角;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1分、2分、5分。
2、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元=10角 1角=10分二、元、角、分的加减计算:元和元相加减,角和角相加减,分和分相加减,满10分进为1角,满10角进为1元,单位不同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一、乘法的意义: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读法。
a×b=c 读作a乘b等于c。
三、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一、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平移。
三、旋转: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轴或一个点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旋转。
第五单元 2~5的乘法口诀一、2的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二二七十四二八十六二九十八2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2。
二、3的乘法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三七二十一三八二十四三九二十七3的乘法口诀中,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3。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加法与减法1.1 加法原理二年级的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习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就是指两个数相加时,可以交换位置而不改变结果。
2+3和3+2的结果都是5。
1.2 加法进位加法进位是指在计算两个位数相加时,当个位相加的结果大于10时,需要把进位的数加到十位上。
47+39中,个位的7和9相加得到6,而十位的4和3相加得到8,所以最终结果是86。
1.3 减法原理减法原理是指两个数相减时,被减数和减数可以交换位置,结果不变。
5-3和3-5的结果分别是2和-2。
1.4 减法借位减法借位是指在计算两个位数相减时,如果被减数小于减数,则需要向高位借位。
73-45中,个位的3小于5,需要向十位借位,所以最终结果是28。
二、整数加法与减法2.1 整数加法在学习整数加法时,学生需要掌握两个数相加的规则,包括同号相加得更大的数、异号相加得更小的数等。
要注意加减法转化为同号的形式进行计算。
2.2 整数减法整数减法的原理与加法类似,同样要注意同号相减得正数、异号相减得更大的数等规则,也要注意减法转化为加法进行计算。
三、数的大小比较3.1 数的大小比较在本单元,二年级的学生还要学习数的大小比较。
通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学生能够掌握数的大小关系,如大于、小于和等于。
3.2 数的大小比较符号学生需要了解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的含义,能够正确地根据数字的大小关系,用适当的符号进行比较。
3.3 数的大小排列通过练习,学生可以掌握多个数的大小关系,能够正确排列一组数字的大小顺序。
四、填空算式4.1 填空加法算式学生在本单元还要学习填空算式,包括两个数的填空加法算式。
填空算式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加法的理解,并加强计算能力。
4.2 填空减法算式填空减法算式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减法运算的能力,加深对减法的理解。
结论: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包括加法与减法、整数加法与减法、数的大小比较和填空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人教版)知识点。
一、数据收集整理。
1. 简单的统计表。
-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将结果整理到一个简单的表格里。
- 表格通常有表头(如颜色种类)、行(每种颜色)和列(对应的人数等数据)。
2. 数据的收集方法。
- 举手投票法。
- 在班级里统计某种情况时,可以让同学们用举手的方式表示自己的选择。
比如统计喜欢跳绳还是跑步的同学,喜欢跳绳的举手,然后数出人数记录下来,再统计喜欢跑步的同学人数。
- 正字统计法。
- “正”字的每一笔代表一个数据,一个“正”字刚好是5个数据。
这种方法方便快捷,而且便于计算总数。
例如统计同学们的生日在哪个季节,每有一个同学生日在春季就在春季下面写一笔,写完一个“正”字就表示有5个同学生日在春季,最后统计的时候只要数“正”字的个数就可以快速算出春季生日的同学总数。
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收集完数据后,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如将相同类别的数据归在一起。
然后分析数据,找出最多(众数的概念雏形,虽然二年级不要求掌握这个概念,但可以直观感
受)和最少的数据等情况。
例如在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时,整理完数据后可以看出哪种小动物最受同学们欢迎,哪种小动物喜欢的同学最少。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长度单位一、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涉及长度单位的学习,包括对物体长度的测量、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实际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定义,掌握常见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二、核心概念1.长度:物体或线段的两端之间距离的长度。
2.长度单位:用来测量长度的标准单位,常见的长度单位包括毫米、厘米、米、千米等。
3.换算关系: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4.实际应用: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身高、物品长度等。
三、知识点梳理1.认识长度单位:学习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毫米、厘米、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长度单位的换算: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的换算、毫米与厘米的换算等。
3.实际应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测量课本的长度、自己身高等。
4.估测: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估算能力。
四、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1.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如测量身边物品的长度、身高等。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际操作与应用拓展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测量教室的长度、自己身高等。
2.拓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了解更多高级的长度单位,如千米、光年等。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评价与反馈1.评价目标: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程度,评估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练习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3.反馈内容: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
七、教学建议与注意事项1.注重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1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汇总(完整版)1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一棵树高3(米)跳绳长2(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元》知识点+易错点+图文解析+练习(有答案)

( 2 )厘米
4、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
5、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1)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②线段有两个端点。
(2)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 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描点、连线、标长度)
2、请填上适当的单位。 (1)测量操场跑道的长,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
(2)树高19(米),书厚1(厘米)。 (3)小明高1(米)40(厘米)。 (4)书桌高75(厘米)。
二、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生活中(①)的长度最接近1米。 ①写字台的高度 ②台灯的高度 ③椅子的宽度 2、下面(②)的测量方法正确。 3、哪辆车不能顺利通过桥洞?( ② )
三、画线。 略
四、数一数,填一填。 图中长是1厘米的线段有(4)条, 长是2厘米的线段有(3)条, 长是3厘米的线段有(2)条, 长是4厘米的线段有(1)条。 图中共有(10)条线段。
五、解决实际问题。 1、如右图所示,强强再长高多少就是1米? 1米=100厘米 100-90=10(厘米) 答:强强再长高10厘米就是1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 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算一算。 1米=(100)厘米 400厘米=(4)米 29厘米-8厘米=(21)厘米 17米+9米=(26)米 55米+5米=(60)米 1米-50厘米=(50)厘米 5米+7米=(12)米 16厘米-9厘米=(7)厘米 24厘米+76厘米=(100)厘米=(1)米 1米20厘米-30厘米=(90)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S-EEPO图文结构(Ⅱ)单元知识汇总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单元:
第一单元总目标:认识余数并经历探索余数的出书关系的过程;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经历有余数除法的试商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单元重点:能掌握除法
关
键
项
知识点经典题型易错题型
内容
1、除法竖式
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
法竖式的计算方法:(1)先写除号;
(2)再在除号里面写被除数;(3)
然后在除号的左侧写除数;(4)根
据乘法口诀求出商,并把商写在被
除数上面,商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5)然后用除数与商相乘,乘得的
积写在被除数下面,相同数位对齐,
并在除数与商的积的下面画一条横
线;(6)最后用被除数减去除数与
商的积,把减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
面。
2、认识余数
把一个数平均分,如果分到最后有
剩余且不够再分一次,剩余的部分
就是余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有余数除法竖式
(1)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有余数的除法的应用
4、试商
(1)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一
想二试三乘四减五比。
(2)根据乘法口诀试商后,商与除
例1.
6
18
18
3
例2. 13÷4=3(个)……1(根)
“3个”表示搭了3个正方形,余数“1
根”表示还剩1根。
例3、搭一个需要3根火柴棒,
25根火柴棒可以搭几个?还剩
几根?
25÷3=8(个)……1(根)
例4、
2
4
12
16
6
有余数除法竖式中各部分数表示的意义。
错误一:竖式中把商的位置写错。
8
24
24
3
错误二:列竖式时将除数与商的位置写
反。
24÷3=8
3
24
24
8
错误三:余数的单位名称错误。
一件上衣要钉5颗纽扣,有32颗纽扣,
可以钉几件上衣?还剩几颗扣子?
32÷5=6(件)……2(件)
32÷5=6(颗)……2(颗)
32÷5=6(颗)……2(件)
错误四:余数比除数大。
计算:32÷6=4 (8)
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意义;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竖式的书写格式及每一步的意思;试商的方法及调商的方法。
数的成绩要比被除数小;用被除数
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得到的差就是
余数,余数要比除数小。
5、有余数除法的应用
(1)进一法
(2)去尾法
例5、想一个可以用“10÷4=2……2”
解决的问题。
(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
例6、(试商)
6
7
48
55
8
例7、(进一法)有22人租船,每条船
限乘4人。
至少要租几条船?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例8、(去尾法)有30元,每条船每小
时租金9元。
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
个小时?
30÷9=3(小时)……3(元)
答: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3个小时。
例9、○÷7=△……☆☆最大是()
○÷☆=△……6 ☆最小是()
错误五:除数与商的乘积比被除数大。
(1)(2)
7
1
56
55
8
7
2
49
47
7
错误六: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
取舍。
(1)有17吨货物,用载重4吨的货车
去运,至少要运几次?
17÷4=4(次)……1(吨)
答:至少要运4次。
(2)做1套衣服要用3米花布。
25米
花布最多能做几套衣服?
25÷3=8(套)……1(米)
答:25米花布最多能做9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