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解读文学名著《活着》

解读文学名著《活着》大纲:一、前言二、作品背景介绍1. 时代背景的影响2. 作者的生平背景三、文本分析1. 文本结构分析2. 文本风格分析3. 人物塑造分析4. 主题分析四、行业专业角度解读1. 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2. 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3.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4. 文学作品的被动传播与主动推广5. 文学作品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五、《活着》的影响与启示1. 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2. 文学作品的文化影响力3. 《活着》对当代文化的启示4. 《活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六、结论摘要:《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于1992年所著的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一个农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近百年间一个农民的命运历程。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生命经历的描述,准确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人民的疾苦。
小说主人公白嘉轩本是一个富裕的农民,但在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下,他的家庭逐渐走向衰落。
他失去了父母和妻子,最后只剩下了自己和年迈的母亲。
白嘉轩的生活变得非常艰难,他不得不卖掉家里所有的财产,并忍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白嘉轩的母亲也在这段时间里去世了,使他的生活更加孤苦。
但他依然坚持着生存下去的信念,用他的双手种田、养猪。
小说的叙事风格非常简洁明了,但却能够深刻地描绘出白嘉轩的心理变化以及他所经历的痛苦与无奈。
小说中的描写带有强烈的情感和生活气息,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的苦难经历和他所面临的困境。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中国农民在困境中的坚韧与顽强,也反映出了中国境况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
此外,小说还深刻地展现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
白嘉轩不仅是个勤劳善良的人,也是一个对家庭、亲情有着深刻牵挂的人。
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默默地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为了生活和家人而努力奋斗着。
小说在描绘这些人物形象和家庭情感的同时,也抨击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封建积弊和社会不公,反映出在中国的社会历史变革中,农民的地位和权益一直是最被忽视和受损失的。
《活着》深度解读

04 书中的深刻主题
书中的深刻主题
1 人生哲理的体现
《活着》通过讲述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展现
家庭关系的描绘
2
了人生的苦难、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使我们深
书中通过福贵与家人的互动,揭示了亲情的力量
刻理解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深感家庭的温暖和重要,同时也反思了
如何在困难中坚守家庭的价值。
3
社会变迁的反映
作品对人性的探讨
《活着》通过对福贵的描绘 ,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和认识。
谢谢大家
《活着》以福贵的视角,记录了中国的进程和社
会的发展。
05 个人读后感受分享
个人读后感受分享
对生命的思考
对家庭的理解
对社会现象的洞察
余华的《活着》深深地让我 反思了生命的意义,生活虽 然充满艰辛,但只要活着就 有希望。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我 深刻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家人的 陪伴是最宝贵的财富。
书中揭示了社会的种种不公 ,使我更加明白要珍惜现有 的生活,同时也激发了我对 社会公正的追求。
06 作品影响和启示
作品影响和启示
作品对人生的思考
《活着》通过主人公福贵的 一生,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 意义和价值,让我们重新审 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选择。
作品对社会现象的反 映
《活着》以小人物的视角, 展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众生 相,引发我们对历史、家庭 、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活着》主要内容
2
为主,深入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真实。
《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通过
他的经历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的无常。
3
《活着》主题思想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精心整理《活着》作者余华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
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
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
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富贵用他的坚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二、解读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作者在作品中感叹生命脆弱、命运无常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活着的本质与面对苦难应持有的态度。
为人类该如何面对人生苦难,靠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普遍问题从思想上给予了正确引导。
一.活着的本质:忍受苦难,坚韧不屈着的本质。
余华将福贵安置在生和死的抉择中,以此来考验人在尘世中活着的本质与信念。
何为活着?作者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这样解释:“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吃喝嫖赌无所不占,在赌输家产后从少爷沦为贫农,从此历经苦难的一生。
人们常说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福贵也不例外。
在福贵赌输家产后,徐父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要打死福贵这个“孽子”,而是心平气和的变卖了田地让福贵把债还了,徐母跟福贵说只要人活着,穷一点也没有关系,家珍也没有因为福贵落魄离他而去,这一切让福贵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从某种意义来说,福贵似乎真正开始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然而命运似乎没打算放过福贵,搬到茅棚没多久徐父从粪罐上摔下离世,母亲病重去城里抓药,因多管闲事被抓了壮丁,回来时母亲已经去世,善良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无德医生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因高烧变成聋哑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受尽委屈,最终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为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凤霞却因难产而死,女婿二喜为养活家人在搬运时被水泥板夹死,但命运觉得给富贵的痛苦还不够多。
外孙苦根因饥饿吃豆子过多而撑死。
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他的女婿,还有他的外孙。
除了母亲,剩下的亲人,都是福贵送的葬,都是他亲手埋的,几十年来,福贵送完了白发人又送完了黑发人,一生经历过许多苦难与痛苦活到了最后,却不断眼见着,承受着亲人好友的死亡。
这种悲惨的人生遭遇,读者都能感到凄然落泪,何况福贵本身?种种的不幸不禁让人发问,福贵活着的意义在哪?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种所说:“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
对富贵而言,徐父离世后徐母、家珍及凤霞需要他,徐母离世后家珍、凤霞、有庆需要他……苦根死后“福贵”需要他,每次经历亲人离世都还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这些时候,他都不能死,他总是一次次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纵观富贵的一生,从他年少时的纨绔到幡然醒悟,他幸运吗?说他不幸,但他又渡过了所有的艰辛,一直活着;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妻儿,又是何其不幸。
名著阅读——《活着》知识点整理

名著阅读——《活着》知识点整理一、作品简介《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经典小说,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坚韧生活。
该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变迁。
二、主要人物福贵- 普通农民,是本书的主人公。
- 在经历了家庭的破裂、饥荒、文革等一系列困难后,坚持生活下去,并经历了许多悲惨的遭遇。
- 他的坚韧和乐观态度令人钦佩。
静秋- 福贵的妻子,有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爱心。
- 为了支持福贵生活下去,做出了许多牺牲,包括贞洁。
- 是福贵生活中的重要支持者和帮助者。
三、核心主题生存与坚韧- 福贵在面对家庭的破裂、饥荒和政治运动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坚韧。
- 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希望的坚信,让他能够在逆境中生存下来。
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描绘人们在生存中的各种行为和选择,《活着》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 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的善良、残忍、贪婪等特点,使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主要情节家庭的破裂- 福贵的妻子出轨,导致家庭破裂,他的女儿也遭到虐待。
- 这一情节使福贵的生活变得孤独和艰辛。
饥荒和死亡- 在大饥荒时期,福贵失去了许多亲人和朋友,亲眼目睹了无数人的饥饿和死亡。
- 这一情节揭示了生存的残酷和无奈。
文革和政治运动-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政治运动对福贵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他被迫参加运动,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民的不幸遭遇。
五、揭示的社会问题农村封建观念- 封建观念在农村社会中仍然存在,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和发展。
- 福贵的妻子受到封建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追求自己的幸福。
饥荒与农业问题- 作品中揭示了中国农村饥荒和农业问题的严峻现实。
- 饥荒导致许多人死亡,农业问题也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六、作品的意义及影响对历史的见证与批判- 《活着》通过一个农民的视角,见证和批判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种种苦难和不公。
- 作品反映了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困境。
告诫与警示- 作品提醒人们要珍惜生活,正视社会问题,并警示那些忽略农民权益和尊严的现象。
名著解读:《活着》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命伦理思考

名著解读:《活着》中的人生意义与生命伦理思考1. 简介《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于199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冯其庸这一普通农民的经历为主线,通过讲述他在大时代背景下的苦难经历,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伦理等重要问题。
2. 人生意义的追求2.1 生存与尊严的平衡在《活着》中,冯其庸经历了一系列的悲剧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尊严。
小说通过描写他如何在困境中坚守善良和希望,探讨了人们在面对逆境时如何寻求自我价值和个体尊严,并对此给予肯定。
2.2 家庭与亲情的力量《活着》中展现出了冯其庸与妻子、女儿之间深厚的亲情纽带。
无论是在苦难还是幸福时刻,家庭始终是他战胜困难、坚持生活下去的重要支撑。
通过描写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爱与扶持,小说呼吁人们重视珍惜亲情,并以此寻找到人生的意义。
3. 生命伦理的思考3.1 生死与价值观《活着》中,死亡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之一。
小说通过描写冯其庸经历的生死离别,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类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故事中强调了生命易逝、时间无常,因此必须珍惜每一段留给我们的生命时光。
3.2 规则与道德小说中,冯其庸遭遇了一系列不公平和残酷待遇,他深受伤害却没有选择报复或使用暴力手段。
相反,他保持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试图在自己有限的权力范围内改善他人的境遇。
这引发了对于规则和道德行为在人类生存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去践行等问题的思考。
4. 名著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4.1 人性与善良的追求《活着》通过冯其庸的经历,展现了人性中善良与温暖的一面。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应该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用善良的行为转化生命的意义,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2 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小说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生活中对于物质追求过重,是否忽略了对于内心灵魂的满足以及真正对他人付出关心与关怀。
它提醒我们要从内心深处审视自己所追求和追逐的东西是否真正能带来幸福和满足感。
5. 结语《活着》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探讨了人生意义及生命伦理等重大问题。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人性的悲凉与坚韧。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赞誉,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活着》这部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一段时间,无数人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生命,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小说以农民家庭为切入点,通过一个平凡的人物的命运变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他在那个时代经历了家庭的分崩离析、贫困的煎熬和无法承受的生命苦难。
小说以福贵为代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当时普通人民所面临的痛苦和无奈,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映射得淋漓尽致。
小说展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是非常艰难的。
福贵一家就经历了种种磨难,从家庭的破碎到生活的艰辛,他们遭受了种种折磨和磨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小说中的这种精神让人感叹和钦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
在磨难面前,人们可能会崩溃,但也可能会坚强,小说通过福贵一家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逆境中的两种可能性。
小说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引人注目的地方。
余华在《活着》中运用了大量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的气息。
在描写人物的命运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中,余华用了一种淡泊的笔触,使得故事更加真实生动,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还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元素和风格,使得这部小说更富有乡土气息和生活的质感。
这些特点使得《活着》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题深刻且耐人寻味。
《活着》这部小说虽然以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但其主题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里所经历的磨难和生活状态,通过这一家人的遭遇,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生活中的本质和真相。
《活着》:一部原著的深度解读

《活着》:一部原著的深度解读活着:一部原著的深度解读《活着》是由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生活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困境。
本文将对《活着》进行深度解读。
内容概述小说以福贵为中心,讲述了他从富有农民到贫困农民的一生。
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人世间的残酷和社会的变革。
尽管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福贵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家庭的忠诚。
生存的困境小说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展示了生存的困境。
在农村社会中,福贵的家庭因为自然灾害和政治运动而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他失去了亲人,被剥夺了财产,甚至被迫吃下自己的儿子。
这些苦难使福贵陷入了绝望和痛苦之中,但他依然坚持活着,寻找生活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小说通过福贵的坚持和执着,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尽管生活给予他巨大的痛苦,福贵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渴望和对家庭的珍视。
他相信生活中存在着更高的价值,他的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对家人的责任和对生命的敬畏。
他通过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了意义。
社会变革小说还通过福贵的经历,展示了社会的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福贵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转变。
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剧变和人们的命运的改变。
这种社会变革使福贵不得不适应新的生活和价值观,同时也使他对社会中的不公与苦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活着》是一部通过福贵的生活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困境的小说。
通过描绘福贵遭受的巨大苦难和他对生活的坚守,小说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社会变革的思考。
这部作品让读者深刻反思人生的真谛,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坚持活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作者余华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
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
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
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
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
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
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
富贵在经过命运一次次的打击后仍旧活着。
也许他并不像很多伟人那样为社会创造过奇迹,也不曾像有钱人那样活得逍遥,但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活着本身就已经包含了隐忍的生活态度。
小说全文都被死亡的气息覆盖,让人不禁感受到生存的异常艰难。
而主人公福贵都是忍受、都是承担。
从一开始福贵下田种地,到最后一人一牛地犁地,福贵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用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用劳动来默默地承担苦难,这种隐忍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伟大而令人崇尚的。
三.活着就要学会坚持。
富贵的一生是在经受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打击中度过的,活着有时比死亡更加令人可怕。
但是他熬过去了,哪怕年老时仅剩一头耕田的牛与他相伴,可是他仍旧活着,生命原本就是如此的倔强。
富贵用他坚持的信念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有的人认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
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富贵用他的坚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二、解读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作者在作品中感叹生命脆弱、命运无常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活着的本质与面对苦难应持有的态度。
为人类该如何面对人生苦难,靠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普遍问题从思想上给予了正确引导。
一.活着的本质:忍受苦难,坚韧不屈苦难是余华小说的一大主题,他笔下有很多人物承载着太多苦难。
《在细雨中呼喊》的孙光林在亲情严重缺席的孤苦、无助中艰难地成长。
《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为了家人和生活数十次卖血。
《兄弟》中宋钢父母、继母和爷爷相继去世,为了生活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妻子与骗子周游背井离乡忍辱负重,身患重病时妻子和兄弟情感的背叛更是雪上加霜。
而《活着》里的福贵所承受的苦难更是达到了极致:家道中落父亲从粪缸上掉下摔死,母亲重病不治而亡,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死亡,妻子家珍生病而死,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夹死,就连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也因吃太多豆子被撑死。
《活着》名为“活着”,实写死亡的故事。
亲人的相继死亡构成了福贵一生不间断的苦难。
除了福贵母亲和家珍生病死亡之外,其他五位亲人的死都具有偶然性。
作者为何将人的一生都很难遇到的灾难集中在福贵个人身上。
笔者认为一方面福贵的人生越是苦难和悲情越能引发读者对福贵莫大的同情与悲怜,越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同时越是将主人公置于异常艰难的苦境中,活着才越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越是艰难地活着,才越能体会到活着的本质。
余华将福贵安置在生和死的抉择中,以此来考验人在尘世中活着的本质与信念。
何为活着?作者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这样解释:“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
面对重重苦难,福贵找到了缓解苦难的有效方法――忍受。
忍受父母的离世,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忍受妻子的死亡,忍受一个个亲人先他而去留下的悲痛与孤独,以“顺天知命”的生活态度,忍受的方式与苦难和死亡不断进行抗争。
余华曾说福贵是“我见到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还活着。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不为其他,只为自己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生的使命。
通过《活着》余华想告诉自己和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丝孤零零的意味”,“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龙二和春生只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连命都丢了,福贵感叹做人还是平平常常好。
从生到死是生命的轨迹,活着只是生命状态的存在。
只有活着,才有资格去经历,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无论苦难还是死亡,都要直面和忍受,不为其他,只为活着而活着,这是一种生的使命。
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感受人生喜怒哀乐,这就是活着。
《活着》是一部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斗争史,余华以朴实的语言为读者讲诉了福贵与他那艰难的几近残酷的人生,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来,又亲眼目睹龙二被枪毙,福贵认为自己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春生自杀,福贵认识到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一个人命再薄,只要想活着,怎么也死不了。
死亡不是在于命,而在于自己的决定。
福贵不断遭遇苦难、失败和死亡的折磨,忍受贫穷、疾病和生离死别带来的痛苦,在生与死之间抉择,为了活着,顽强地挣扎于社会底层。
贫穷、疾病等灾难迫使他一步步熬过来隐忍着坚强不屈地活着,无视命运的暴戾而存在。
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的。
从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力量。
在大苦大难面前,福贵惊人的“忍受”力究竟源于何处?他为何有如此坚韧与顽强的生命力?小说中写道“当我望着到处都充满绿色的土地时,我就进一步明白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广阔的土地”,包容生与死、苦难与幸福的广袤无边的大地孕育着野性、质朴、旺盛的生命力。
与苦难相依为命的福贵何以如此的韧性和顽强,因为他生长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生存的力量源自于那如地火般蓬勃不息的自然质朴的生命力。
[3]福贵对苦难的忍受并非孤立无援,而是建立在强大的伦理亲情之上的。
贤惠的妻子,乖巧的儿女,懂事的女婿和可爱的孙子,甚至那头相依为命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生活中透露出的点点滴滴的温情,家珍临死前嘱托好好活下去,这些都是福贵忍受苦难坚韧不屈巨大的精神动力。
二.活着的态度:直面人生,达观活着余华小说中的人物有的高昂地活着,有的卑微地活着。
面对人生苦难,许三观以卖血的特有方式化解苦难,福贵始终以忍受的方式应对苦难坚韧地活着,而春生和宋钢则放弃生命最终走向了死亡。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将福贵放入战争和文革的社会背景中,当时的社会造成福贵的苦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控诉当时的社会,而是关注福贵对死亡苦难的态度。
通过福贵的遭遇,作者向我们阐释了人将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以何种态度对待给予自己苦难的世界。
当我们对福贵的不幸人生寄予同情时,更多的却是因他对生命和生活态度而产生崇敬之情。
因此《活着》其实“是一部诗化的生命哲学”。
目睹亲人相继离去,福贵的经历使他对活着与死亡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
年轻时的福贵因家庭条件好却萎靡地活着――风云突变后为了生活而挣扎地活着――亲人相继离去看透生活艰辛达观地活着。
对死亡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由被动痛苦地接受逐渐转变为淡泊达观的态度。
父亲的死让福贵像是染上了瘟疫浑身无力,整日眼泪汪汪,唉声叹气。
儿女的死使福贵心里就跟结了冰似的一阵阵发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压得福贵欲哭无泪。
对于家人和自己将来的死,福贵用平淡的语气讲述,没有血与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没有绝望的嚎啕。
死亡是沉重悲惨的,而主人公叙述的口吻、态度和方式却是如此淡泊乐观。
《活着》是关于死亡的故事,更是人类超越苦难的生命历程。
福贵所显示出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最终达到了对苦难的超越和宽容。
从福贵脸上我们看不见一丝沮丧和绝望,他黝黑的脸上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
落日霞光里,扛着犁唯一活着的福贵拉着相依为命的老牛、用粗壮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歌慢慢消失在暮色苍茫中。
晚年的福贵孤单而不寂寞,仍以一种恬然的心境乐观地活着,似乎比以往活得更加洒脱与坚强。
此时的福贵已经学会用乐观豁达的眼光来看待生与死、痛苦与欢乐。
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以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给予自己苦难的整个世界,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态度。
福贵所持守的面对苦难人生而活着的在世态度绝不只是一个农民的个人生存体验,而是反映了人类普遍生存的意义和人类之所以不朽的永恒品质。
它所表达的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悲剧的生存态度。
《活着》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福贵活着的意志与达观的生活态度将会像风一样传递给每一个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
当遇到人生惨淡的时侯,我们应该像福贵那样敬爱生命,直面人生,达观活着,以更加从容坚定的步伐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