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的象征意味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

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余华是80 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
《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主人公富贵看似戏剧性的人生实则充满着很强的真实性。
余华在这里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家产00 亩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家珍也离开他。
女婿二喜时常到家里帮忙干活,日子还算清闲,只是好景不长,二喜在工作时意外死亡。
而与他最后唯一能相依为命的外孙苦根却因吃豆子太多被活活撑死。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活着》作者余华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
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
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文坛引起了强大的“余华旋风”。
2013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
其中《活着》曾入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之一。
该文本如此博得人们青睐,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解读余华《活着》的生命意义《活着》是一部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和态度的作品。
小说主人公富贵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他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他而去,他以平淡的语调叙述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的悲惨命运。
看似无所谓,实则内心承载着巨大的痛楚。
他在承受了亲人们远去后的悲伤中隐忍的生活着,并且还可以真切地回忆起亲人们的死亡过程,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顽强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一.活着就要学会承受。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中的所谓“活着”,实际上是在苦难中挣扎,是痛苦地生存,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的承受一生中的不易。
突发的、毫无预见的灾难与苦痛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活着》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探索

活着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探索1. 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该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向读者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以及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本文将围绕《活着》这部作品展开讨论,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生命意义和对人性的思考。
2. 生命在绝望中的存在福贵在小说中经历了各种苦难和磨难,他失去了妻子、女儿和儿子,在绝望中艰难地活下去。
尽管面临困境,福贵从未放弃对生命的希望。
这显示出生命在极端环境下依然有价值,并呼应了人类对于抗争与存活欲望的努力。
3.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念通过福贵一生所经历的悲喜离合,读者可以深刻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何在。
作者用所叙述人物形象来表达诸如家庭、爱情、友谊等价值观念,在靠近死亡边缘时,在一个个生命的节点上,使读者深感人生百味和人性复杂。
4. 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小说中还反映了人类的善良和残忍、爱与仇恨、友情与背叛等对立面。
通过描写福贵及其他角色的行为举止,作者对于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这样的叙述不仅使读者更加了解人性特点, 也引发了我们自身对于道德和伦理要求的思考。
5. 生命意义的启示与思考《活着》通过福贵一生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和痛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关于生命意义和人性探索的启示。
该作品引导我们思考: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坚韧?以及取舍之间如何保持自己内心最根本价值观等问题。
结论《活着》这部作品通过悲惨而真实地展示出生命中的挣扎和探索,唤起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通过福贵的一生,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希望,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光暗。
阅读本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启发我们思考和感受人性的深度。
(字数:约365字)。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

《活着》: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引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一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活着》中呈现出来的关于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读者对自身存在和价值观念的启发。
主体1. 生命的脆弱性在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族衰败、饥荒、战争等种种苦难,揭示了生命在面临困境时显得脆弱不堪。
作者通过描述福贵一家面对饥饿的折磨和死亡威胁时,向读者展示了个体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会做出怎样惊人且感人的努力。
2. 生存与希望尽管受到巨大苦难的折磨,福贵仍然坚持活下去,并寄托着希望。
这表明即使在最困难和绝望的境地,人们依然有能力保持乐观并找到希望。
小说中福贵的选择与坚持给了读者对生命的重要启示:即使条件再差,人们也能够通过不屈的意志和信念来寻找生存和希望。
3. 生命的价值《活着》还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小说以福贵一家为例,通过他们在各种困境中不断努力求生的故事,展示了生命才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财富。
而且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作者通过揭示福贵一家成为剥削对象、受尽苦难的过程,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并珍惜每一个生命。
4. 自我反思与内心追求小说通过福贵一家在遭受苦难时对自身价值观念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目标的态度。
通过描述主人公经历种种痛苦后忠诚于亲情、友情以及追求光明与正义等原则,读者被激励着认真审视并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愿望和理想。
结论《活着》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通过揭示生命的脆弱性、生存与希望、生命的价值以及自我反思与内心追求等主题,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读者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并对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
通过福贵一家的故事,我们被提醒要以敬畏之心看待每一个生命,感悟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并积极寻求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余华小说《活着》的象征意味

余华小说《活着》的象征意味作者:马健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由此却衍生出多重的象征意味。
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不止,在命运承受中包含着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儒道释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
关键词:《活着》象征民族意识小说《活着》是20世纪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
余华评价这部小说时称:“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这部作品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中关于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真谛的寻求与感悟,揭示了中国文化下的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一.平实中的深邃意味《活着》中余华摒弃了先锋小说典雅诡秘、艰深难懂的语言,以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的语言取而代之,是余华重建日常语言秩序的界碑。
作家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潜藏在“冰山”下的巨大部分。
作品中,作者叙述故事通过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节行动,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隐藏在文字的意象之下,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语言去慢慢体悟人物内心。
句式上多用短句,不论人物对话还是其他语言,都很短促,从而通俗易懂。
如写有庆死的时候,对抽血、报丧、打医生,见到春生等情节没有大段的描写,而是用简朴的语言,平静的叙述。
通过简短的对话快节奏地展现一个个尖锐冲突的场景。
福贵的语言完全符合农民本色,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同时质朴中见真理,如“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比喻的运用又是质朴语言的一大特色,比如“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小说运用独特的民间话语,彰显出浓郁的民间意味。
福贵一家的名字,“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这些人美好的人生希望,然而,除福贵苦难地活着外,其他人无一不悲惨死去,这是反讽性叙述。
余华小说《活着》的象征意味

余华小说《活着》的象征意味作者:马健来源:《文学教育》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由此却衍生出多重的象征意味。
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不止,在命运承受中包含着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儒道释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
关键词:《活着》象征民族意识小说《活着》是20世纪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
余华评价这部小说时称:“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这部作品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中关于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真谛的寻求与感悟,揭示了中国文化下的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一.平实中的深邃意味《活着》中余华摒弃了先锋小说典雅诡秘、艰深难懂的语言,以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的语言取而代之,是余华重建日常语言秩序的界碑。
作家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潜藏在“冰山”下的巨大部分。
作品中,作者叙述故事通过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节行动,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隐藏在文字的意象之下,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语言去慢慢体悟人物内心。
句式上多用短句,不论人物对话还是其他语言,都很短促,从而通俗易懂。
如写有庆死的时候,对抽血、报丧、打医生,见到春生等情节没有大段的描写,而是用简朴的语言,平静的叙述。
通过简短的对话快节奏地展现一个个尖锐冲突的场景。
福贵的语言完全符合农民本色,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同时质朴中见真理,如“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比喻的运用又是质朴语言的一大特色,比如“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小说运用独特的民间话语,彰显出浓郁的民间意味。
福贵一家的名字,“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这些人美好的人生希望,然而,除福贵苦难地活着外,其他人无一不悲惨死去,这是反讽性叙述。
论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

742020年第6期(总第103期)2020年12月Vol.20 NO.6Dec.2020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20-08-11作者简介:马飞,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现当代文学。
论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马 飞(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意象的创造也是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活着》中的“牛”并不是简单的生物存在,而是具有丰富的隐喻含义,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的意象。
余华《活着》中的“牛”意象包含着主人公徐富贵对逝去亲人刻骨的相思,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忍耐与坚韧精神品质的再现以及劳苦民众的代表四层象征意义;《活着》中的“牛”意象也隐喻了作家余华的人文情怀以及他对生存与死亡的思考。
关键词:《活着》;牛;意象;象征性;哲理性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20)06-0074-04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活着》之所以能享有国内外声誉,赢得读者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所叙述的故事感人至深,更得益于作者艺术手法的成熟运用,尤其是“牛”意象的构造与运用。
这部作品叙述了主人公徐福贵从一个阔绰少爷变为一个贫苦农民,从三代同堂变为一个鳏寡孤独的老者,除了一头老牛,他剩下的只有回忆。
老人为老牛取名“福贵”,还总是在耕田时提到逝去亲人的名字。
福贵老人将自己和亲人作为苦难承受者的身份,压在了有着独特象征意义的牛身上[1]。
而十年时间,老人和老牛相伴着平安度过,更是彰显了这种生命的韧性与恒久。
一、“牛”意象的存在形式《活着》中的“牛”是作品中的意象,作者构建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牛,一是无牛但又说牛,此时的牛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是衡量财富的典型动物,体现的是“牛”意象的符号作用。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通过一个平凡的农民福贵的一生,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农村在20世纪上半叶的深刻变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坚韧,也传达了一种做人的态度。
全书以福贵的人生经历为核心。
他出身于贫苦农家,在家族中排行第二,负责照顾兄弟姐妹。
在福贵年轻时,他的父亲为了还债自杀,母亲也不久后死去,兄弟姐妹们也一一离去。
福贵在磨难中求生存,在修改自己的生存方式中,他有一种原始的智慧和彻底的清醒。
他和妻子自力更生,两个人一起养活他兄弟的女儿和妻子的妹妹。
当大饥荒爆发时,他也不会抛弃自己的亲人,他用剩下的稻草卖给饥民,为亲人挣取了第一桶金;等到有一天妻子带着浩然长大离开时,他感到了言语无法形容的孤独。
他的生活中不仅有苦难,也有真情。
他和他的妻子相互慰藉,相互扶持。
他会在心灵的角落里深咀嚼人间恩愛,春夜、晴日、长堤,手牵着手慢慢地走。
他们的这种恩愛不仅仅是夫妻之情,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之情,他们为自己的子弟孤儿们负责,为自己的亲戚报恩。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些象征和意象的使用。
比如“倒扣的菜碗”形象,代表着人类的命运;雾霾笼罩的环境,代表着灰色氛围;血水淋漓的屠场,代表着暴力和残忍;八岁的浩然,带着“新郎”一样的面罩,代表着幼儿的无辜。
总的来说,《活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所呈现的人情世故而不失真情实感,它在讲述一个全民性的悲剧时不落俗套,传递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即人们都要活下去,不管生命多么痛苦艰辛。
书中表述了反抗命运并不意味着反抗社会或政府,反而意味着发现能力、愈发亲近和携手共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健
内容摘要:余华的小说《活着》语言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由此却衍生出多重的象征意味。
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不止,在命运承受中包含着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儒道释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
关键词:《活着》象征民族意识
小说《活着》是20世纪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
余华评价这部小说时称:“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这部作品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中关于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真谛的寻求与感悟,揭示了中国文化下的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一.平实中的深邃意味
《活着》中余华摒弃了先锋小说典雅诡秘、艰深难懂的语言,以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的语言取而代之,是余华重建日常语言秩序的界碑。
作家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潜藏在“冰山”下的巨大部分。
作品中,作者叙述故事通过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节行动,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隐藏在文字的意象之下,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语言去慢慢体悟人物内心。
句式上多用短句,不论人物对话还是其他语言,都很短促,从而通俗易懂。
如写有庆死的时候,对抽血、报丧、打医生,见到春生等情节没有大段的描写,而是用简朴的语言,平静的叙述。
通过简短的对话快节奏地展现一个个尖锐冲突的场景。
福贵的语言完全符合农民本色,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同时质朴中见真理,如“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比喻的运用又是质朴语言的一大特色,比如“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
小说运用独特的民间话语,彰显出浓郁的民间意味。
福贵一家的名字,“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这些人美好的人生希望,然而,除福贵苦难地活着外,其他人无一不悲惨死去,这是反讽性叙述。
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歌谣。
老年福贵在劳作中以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叫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这出现于采风者“我”与福贵初次见面时,是福贵所经受的苦难的自我嘲弄。
小说中福贵的自我复述简洁明了,充满感情。
一个历经世间沧桑的老人回忆苦难的往事,已超然世外,所以复述又是真诚、准确的。
这种叙事方式洋溢着作者的悲悯情怀,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被感动。
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说:“一切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的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不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1]《活着》这部作品不着意地追求多重的象征意味,却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重的意义。
余华的作品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中寻找世界和人生的奥秘,发现真正支配生活的力量,重复中透出简洁,由此衍生出象征意义。
《活着》是一部具有现代寓意特点的小说,具有象征意义。
作品的开头,作者写“我”是一个乡下采风的文人,与老年福贵相遇,从而引出老人一生的故事,这被赋予了象征,“用‘叙述一个老百姓的故事’的认识世界态度,来表现原先难以表达的对时代真相的认识。
这种民间立场的出现并没有削弱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深刻性,只要表达得更加含蓄更加宽阔……”[2]余华从民间视点叙述了福贵经历的各个时代主流,从中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待苦难的命运和生存困境的忍耐。
福贵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宏观的象征意义,他的一生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缩影,福贵生活中突然的,无来由的,接踵而至的死亡和悲剧不是现实,是隐喻,是象征。
他的人生体验几乎包括世间所有的苦难和不幸。
《活着》中的某些事物也构成了象征意象。
如与福贵相依为伴的牛,那是一头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的老牛。
终日劳作的牛,意味着坚韧、忍耐和持久。
这头默默的老牛,是福贵精神状态的对应物,不仅是福贵忍受苦难的象征,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象征。
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象征着福贵承受无尽的痛苦和不幸的人生之路。
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
写也具有象征意义。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降临。
”用黑夜的来到象征从“活着”走向“死亡”的必然客观规律,大地的召唤是死亡的召唤,是一切生命的归宿,一种自然的回归。
二.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作家深受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活着》这部作品具有中国的民族文化蕴涵以及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余华曾提到《活着》这部小说,“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余华叙述的社会时期是现代中国最极端的生活时空,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生存命运、生存方式的思考。
中国农民具有朴素的根深蒂固的土地之恋,依靠土地才一代代地繁衍生存下来。
他们的希望就是安分地自给自足地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上生活,然而几千年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动乱,农民作为社会中最弱小的群体,只能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地活着。
忍耐、顺从的观点思想早已深入骨髓,这使他们成为各种社会战乱的受害者。
小说中福贵他们虽然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却始终生活在贫困的边缘,摆脱不了苦难的阴影。
他们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却不争不抗,忍耐顺从的生活着,这些正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生存方式的同情和怜悯。
福贵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的体现,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之光。
福贵一生可谓历经生活的艰辛,大约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生命就不完全属于自己,活着就是承受更多的苦难。
不管怎样,每个人总在为活着而努力。
但“人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有人在,“鸡会变成鹅,鹅会变成羊,羊会变成牛”的人生信条,激励着福贵努力地同苦难作斗争,坚强地活着。
福贵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与痛苦,最后孑然一身时,老年福贵终日在田地里,赶着那头名为“福贵”的老牛,在嗔怪“福贵”犁田偷懒时,嘴里也喊着“家珍”、“有庆”、“凤霞”、“苦根”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都是正在埋头苦干的牛。
此时的福贵已超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懂得感激、珍惜,好好地对待生命,好好地享受生活。
福贵自信、宽容、坚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不止,在命运承受中包含着对生命执着的精神的表现。
《活着》这部小说,是余华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是一部形象的生命哲学,是中华民族生存哲学的体现。
中国儒家思想注重礼、义、孝、忠、信,小说中亲情、爱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叙述,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父亲在福贵输光家产后“竟也没打他”,只是安慰他:“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透露着父子无法割断的血缘关系。
福贵与家珍在艰辛生活中相濡以沫,共同承受贫困、坎坷与不幸。
当福贵得知有庆是为在战场上共患难的春生的妻子而抽血过多死亡时,只轻轻地说了一句话:“春生,你欠我一条命,你下辈子再还给我。
”这是福贵对春生友情的维护与忠诚。
这些真情使艰辛的生活中充满了温情,是对人性善的展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小说中也寄寓了道家思想。
道家讲“清静无为”,凡事顺其自然,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依自然而行,人的生死是一种不可违背的自然的客观规律。
“人生如游”,死亡是生命中不可抗逆的正常部分,让人以达观的态度而对人生。
福贵对人生、对死亡的乐观豁达的态度,是对道家思想的哲学阐释。
老年福贵经历一次又一次亲人的死亡,忍受着生活的苦难,并没有跌入悲伤绝望的深渊,而是以超越绝望的平静,超越苦难的达观悠然自然地生活着。
佛教宣扬“苦海无边”,让人忍受人生的一切。
余华说:“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4]小说中的“忍受”精神显然受佛教的影响,它肯定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除了佛教中对人生的消极态度。
福贵坚韧地忍受生命中的苦难,也享受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热爱生命,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