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诊治指南
低位简单肛瘘手术方法

低位简单肛瘘手术方法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病痛和不适。
低位简单肛瘘是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本文将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低位肛瘘手术方法。
肛瘘的定义和症状肛瘘是指肛管与肛周皮肤之间的炎症性通道。
病因多种多样,主要是由肛周腺体阻塞、脓肿形成和破溃所致。
病人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疼痛、排便不适、脓液或血液的渗出等症状。
低位简单肛瘘手术的原理低位简单肛瘘手术主要是通过剖开瘘管,以及清洗和引流脓腔,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这种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恢复快,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手术步骤1. 患者准备:术前需要告知患者手术的具体情况和注意事项。
在术前禁食水6小时,禁食食物12小时。
手术前需要患者肛门周围的皮肤进行彻底清洗。
2. 麻醉:手术一般采取局部麻醉,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3. 切开瘘管:在患者肛门周围用消毒液充分清洁后,医生使用局部麻醉,然后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用手术刀小心地剖开肛瘘周围的组织,同时注意保护周围的肌肉和黏膜组织。
4. 洗刷和引流:手术切口打开后,医生会使用生理盐水或抗菌液进行局部的洗刷,清除炎症和脓液。
然后,医生会插入引流管,将引流管与伤口连接,以便排出残留的脓液和炎性分泌物。
5. 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医生会清洗手术切口,并进行绷带包扎,加以固定。
此外,医生会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以预防感染和促进伤口的愈合。
术后注意事项1.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疼痛和不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止痛药物。
2. 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3. 术后患者需要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尽量保持休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4. 术后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定期复诊,确保术后康复情况良好。
结语低位简单肛瘘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肛瘘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且术后恢复快。
然而,术前和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正确的术后护理,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康复情况。
肛瘘(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瘘的单纯低位肛瘘患者。
一、肛漏(低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 编码:BWG0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 编码:K60.3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二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炒栀子、车前子包、白术、茵陈。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炒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治疗肛瘘的最佳方法

治疗肛瘘的最佳方法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困扰。
对于肛瘘的治疗,很多患者都感到困惑,不知道选择哪种方法更为有效。
其实,治疗肛瘘的最佳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治疗肛瘘的最佳方法。
首先,对于初期、轻度的肛瘘,可以选择药物治疗。
一些抗炎药物和抗生素可以帮助减轻肛瘘的炎症和感染,缓解疼痛。
此外,一些中药外用药膏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只适用于轻度症状,对于严重的肛瘘病情并不适用。
其次,手术治疗是治疗肛瘘的常见方法。
对于复杂、严重的肛瘘病例,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前常见的手术包括括约肌切开术、皮肤瓣修补术、环状切开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清除肛瘘的病灶,避免病情复发,对于长期困扰患者的肛瘘症状有着显著的疗效。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多摄入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生活上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保持适当的运动,预防肛瘘的发生和复发。
在治疗肛瘘的过程中,患者还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遵医嘱服药,做好术后休养等。
同时,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重拾健康。
综上所述,治疗肛瘘的最佳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对于初期、轻度的病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复杂、严重的病情,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最重要的是,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重拾健康。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正在困扰肛瘘的患者,早日康复。
2016+ASCRS《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要点解读

2016 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要点解读宋顺心 邵万金11.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致力于推动结肠直肠肛门疾病的研究、预防和治疗,向患者提供优质医疗。
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由学会经验丰富的结直肠外科专家组成,成立该委员会旨在引领国际为治疗结直肠肛门相关疾病提供优质医疗,根据可获得的最佳证据制定临床实践指南。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于2016年第12期发表了ASCRS所制定的最新版肛周脓肿、肛瘘和直肠阴道瘘临床诊治指南(1)。
该指南就疾病概述、研究方法和具体建议等方面依次阐述,对专业医师、医务人员和希望了解指南中所包含的相关疾病治疗的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就该指南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疾病概述普遍接受的形成肛周脓肿和肛瘘的病因是肛腺阻塞感染形成脓肿,慢性感染和引流管道的上皮化形成肛瘘。
肛周脓肿的定义取决于脓肿发生的解剖间隙,其中肛周皮下和坐骨直肠窝脓肿较为常见,而括约肌间、肛提肌上及直肠黏膜下的脓肿相对较少。
肛周脓肿的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且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的高峰年龄通常在20-40岁。
原则上,肛周脓肿的处理是及时切开和引流。
肛瘘是位于肛周皮肤和直肠之间的管道。
肛周脓肿约30%-70%的患者会伴发肛瘘,即使没有伴发肛瘘的患者,仍有1/3患者会在脓肿引流数月到数年内诊断为肛瘘。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和肛门括约肌的关系,通常括约肌间肛瘘和经括约肌肛瘘较括约肌上肛瘘、括约肌外肛瘘和黏膜下肛瘘更为常见。
肛瘘也可分复杂性肛瘘和单纯性肛瘘。
复杂性肛瘘包括累及30%以上外括约肌的经括约肌肛瘘、括约肌上肛瘘和括约肌外肛瘘、马蹄形肛瘘,以及与炎症性肠病、放射治疗、恶性疾病、伴有排便失禁和慢性腹泻有关的肛瘘,鉴于女性前侧括约肌复合体较为薄弱的特点,女性前侧肛瘘也视为复杂性肛瘘。
直肠阴道瘘可分为低位、高位和中位,低位直肠阴道瘘定义为瘘道位于远端直肠(齿线或以下)与阴唇系带之间;高位直肠阴道瘘是指瘘道位于上段阴道(子宫颈平面)与直肠之间;中位直肠阴道瘘是瘘道位于以上两者之间。
肛瘘中医治疗方法

肛瘘中医治疗方法肛瘘中医治疗方法本病的治疗,当注意攻、补的适宜,治实不忘补虚,补虚则当顾其实。
根据本病的特点,应注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初起寒热交作,大便坠痛,宜用轻剂解散。
已成内热,口干,大便秘结,脉沉实而有力者,当下之。
肛门肿痛,常欲便而下坠作痛者,导湿热兼泻邪火。
肛门焮肿疼痛,小便涩滞,小腹急胀者,清肝利小水。
出脓腥臭,疼痛不减,身热者,养血、健脾、更兼渗湿。
脾胃虚弱,不能收敛者,滋肾气、补脾胃。
一、内治法,辩证论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方药:止痛如神汤或化毒除湿汤加减。
黄柏,银花,丹皮,赤芍,茯苓,生薏仁,苍术,归尾,枳壳,通草,生甘草。
若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痛甚者加元胡、防风。
2.正虚邪恋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合五味消毒饮。
党参,黄花,当归,白术,茯苓,桔梗,银花,白芷,山甲,皂刺。
待腐肉去,肉芽生,食纳佳,二便调,神情自如时,投以八珍汤,补气补血。
3.阴液亏虚治法:清热养阴。
方药:秦艽鳖甲汤加减,秦艽克,鳖甲,银柴胡,地骨皮,全当归,青蒿,知母,乌梅,炙甘草。
二、单方验方1.土贝母、雄黄。
共研细末后,用桐油调成糊状备用。
适用于结核性瘘管,有脱腐生肌之作用。
2.露蜂房、白芷,或大腹皮、生大黄,将二味药煎水外洗,适用于肛瘘初起者,可缓解症状,有消肿止痛散瘀之作用。
3.防风、黄芩、龙胆草、苦参,鱼腥草、生大黄,加水煎汤熏洗或坐浴。
4.红粉,朱砂,加生石膏。
将上药制成油纱布条外用。
适用于瘘管术后,残留管壁未消及胬肉增生,有化腐生肌的作用。
5.鲜榆白皮、白糖各15克。
二味放入石臼内捣烂,搓条如针状,徐徐纳入瘘管,可使瘘管自行脱落。
每日上药一次,适用于肛瘘初起。
6.大黄、黄柏各,姜黄,白芷,川朴、陈皮、甘草、苍术、南星,天花粉。
上药共研细末,与凡士林配成20%软膏外敷。
适用于肛瘘发炎,有清热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7.大生地,黄连,黄柏、当归尾,紫草,黄蜡,香油。
肛瘘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肛漏病(BWG050)西医病名:肛瘘(k60.30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肛瘘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
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复杂低位肛瘘:具两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复杂高位肛瘘:管道有两条以上,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两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肛瘘诊断标准”。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66 肛肠科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瘘临床诊治指南”。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点:(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二、治疗方法(一)单纯性高位肛瘘切开挂线疗法1.治疗原则: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可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瘘管内感染的组织彻底清除。
2.操作要点:①探查内口:可采用指检法、染色法及探针法(最常用)等确定内口位置。
肛瘘的中医诊断

肛瘘的中医诊断【关键词】肛瘘中医诊断肛瘘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的一种异样管道,中医称之为肛漏。
一样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份组成,也有的仅具内口或外口者。
内口为原发的,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在肛门周围皮肤上,有时不止一个,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
肛瘘多是肛周脓肿的后遗症。
临床上分为化脓性或结核性两类。
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要紧病症,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肛门内。
[诊断要点]1.病症(1)流脓:局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
一样初形成的肛瘘流脓较多,有粪臭味,色黄而稠;久之,那么脓水稀少,或时有时无,呈间歇性流脓;假设过于疲劳,那么脓水增多,有时可有粪便流出;假设脓液已少而突然又增多,兼有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
(2)疼痛:当瘘管通畅时,一样不觉疼痛,而仅有局部坠胀感。
假设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显现局部疼痛,或有寒热;假设溃破后脓水流出,病症可迅速减轻或消失。
但也有因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而引发疼痛,尤其是排便时疼痛加重。
(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发瘙痒,有时可伴发肛门湿疹。
2.体征(1)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暗紫,皮下有穿凿性者,应考虑复杂性或结核性肛瘘。
低位肛瘘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条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样不易触及。
以探针探查,常可找到内口。
(2)直肠指诊:在内口处有轻度压痛,少数可扪到硬结。
(3)探针检查:只在医治中应用,一样不能作为诊断用,避免穿破瘘管壁,造成假道。
(4)X线造影:自外口注入30%~40%碘油,照相可见瘘管散布,多用于高位肛瘘及蹄铁形肛瘘。
(5)B超检查:通过B超检查可发觉是不是有脓肿形成,有无瘘管乃至瘘管的走行方向。
3.分类(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个瘘漏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周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瘘诊治指南
肛瘘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
2009年09月30日【大中小】
标签:肛瘘诊治指南寻医问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在参考《肛瘘的诊断标准(2002年,试行草案)》等基础上,结合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制订《肛瘘临床诊治指南》,供中国临床医师参照试行。
肛瘘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
中医称为“肛漏”。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可大体评估肛门括约功能。
3. 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门直肠镜检查:与双氧水或亚甲蓝(浓度)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5)CT或磁共振成像: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关系。
4.肛瘘的分类:
(1)国内分类:
A.低位肛瘘
低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通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或浅部,与皮肤相通。
低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内口或外口,肛瘘瘘道在外括约肌皮下部和浅部。
B.高位肛瘘
高位单纯性肛瘘:内口在肛隐窝,仅有一个瘘道,走行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高位复杂性肛瘘:有两个以上外口,通过瘘管与内口相连或并有支管空腔,其主管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
(2)Parks分类:
肛瘘的分类取决于瘘管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分为: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方型、括约肌外型。
当瘘管穿越外括约肌的30-50%以上(高位括约肌间、括约肌上方、括约肌外方),女性前侧瘘管,多个瘘管,复发性瘘管,或伴有肛门失禁,治疗后可能引起肛门失禁的肛瘘均认为复杂性肛瘘。
二、鉴别诊断
肛瘘需与结核性肛瘘、炎症性肠病肛瘘、化脓性汗腺炎、肛周皮下囊肿感染、会阴部尿道瘘、骶尾部囊肿或畸胎瘤合并感染脓肿、藏毛窦感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巴氏腺囊肿感染等鉴别。
另外,不常见的结核
或放线菌等感染亦可表现为特异性肛瘘,临床详细的病史和相关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辨证」
1.湿毒内蕴
肛周流脓液,脓质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红肿灼热,渴不欲饮,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正虚邪恋
肛周间断流脓水,脓水稀薄,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门隐隐疼痛,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
3.火毒蕴结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恶寒、发热,便秘、小便短赤。
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
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是:去除病灶、通畅引流,尽可能减少肛管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
由于肛瘘的复杂性和一些特殊的病理背景,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
鉴于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特殊病理和生理环境及肛门功能的重要性,“带瘘生存”,亦可作为一个原则加以选择,不应为盲目追求手术根治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中药治疗仅限于患者恢复期的调整和暂不适合手术者。
二、非手术治疗
(一)中医治疗
1.分型证治
(1)湿毒内蕴
治则:清热解毒,除湿消肿。
例方:萆薢渗湿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萆薢、苡仁各30g、黄柏12g、茯苓、丹皮、泽泻各15g、滑石30 g(包)、通草6g、金银花9g、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各4g.
(2)正虚邪恋
治则:补益气血,托里生肌。
例方:十全大补汤。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黄芪、肉桂各10g.
(3)火毒蕴结
治则:泻火解毒,祛瘀散结。
例方: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0g、白芷10g、乳香、没药各10g、皂刺10g、归尾10g.
2.中药外洗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如:苦参汤、祛毒汤等。
(二)粘堵法
对单纯非炎症期肛瘘可行纤维蛋白胶粘堵法治疗,其优点是无括约肌损伤,不影响肛门功能,且操作简便,但复发率较高。
三、手术治疗
(一)手术方式
1.肛瘘切开(除)术:适用于单纯性肛瘘。
肛瘘切开术较好,肛瘘切除术创面大,愈合时间相对较长,可发生肛门失禁。
2. 挂线术:合理选用切割挂线和引流挂线。
一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高位肛瘘涉及到大部分肛门外括约肌浅部以上者。
二期切割挂线:适用于部分高位肛瘘合并有难以处理的
残腔,或需二次手术及术后引流。
长期引流挂线:适用于高位经括约肌克罗恩病肛瘘患者,以预防复发性脓肿的形成和保持肛门功能。
短期引流挂线:尽管目前临床报导短期挂线引流治疗肛瘘有效,完全保留了括约肌,不会导致肛门失禁,但因其复发率高,临床应用需慎重。
3.黏膜瓣推移术:适用于高位肛瘘内口明确且不伴严重感染的患者和女性前侧肛瘘。
临床也可采用切开、旷置、挂线、缝合等方法有机结合,减小创伤。
(二)术后并发症
尤其是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可能发生肛门移位、黏膜外翻、肛管缺损、肛门失禁等并发症。
手术时应尽量减小创面,必要时可行肛门括约肌修补或皮瓣整形术。
(三)特殊患者的处理
1. 克罗恩病肛瘘
在全身治疗的同时尽量以保守治疗为主。
无症状的克罗恩病肛瘘:无需手术治疗;低位克罗恩病肛瘘:采用瘘管切开术;复杂性克罗恩病肛瘘:可长期挂线引泫作姑息性治疗。
如真肠粘膜肉眼大体正常可采用推移黏膜瓣闭合内口。
2.强核性肛瘘
需结合全身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等)配合中药局部使用(包括中药膏剂及坐浴),其成分主要有:黄柏、紫草、马齿苋、苦参、白芷、当归、枯矾、:以表浅瘘为主,有自愈可能,非手术无效可选择切开术。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
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