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从古代到现代都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迁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以古代为例,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主要包括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南下、唐朝时期的安禄山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金朝时期的南侵和元朝时期的北上等。
这些大迁徙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格局,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南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和影响最大的大迁徙之一。
北方民族自秦汉时期以来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胁,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逐渐开始南侵,南北分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北方民族南下的原因复杂,除了环境和资源压力,还有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比如北方民族希望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同时也希望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信仰。
在北方民族南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与南方士族进行了多次战争,而且在文化和艺术等方面也对南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安禄山之乱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现象。
唐朝后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家陷入危机之中,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安禄山等割据军阀趁机兴起,唐朝灭亡,这导致了大批士兵、百姓和文化人士南下中原。
这些南下者不仅使得中原地区的安定受到了影响,而且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局面使得人口大量流动,北方、中原、南方的人口互相迁徙,加剧了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
金朝时期的南侵和元朝时期的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迁徙现象。
金朝南侵的主要目的是夺取南宋的经济资源和人口,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南宋的抗金战争使大批人口向南方迁移,这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失,经济财富的大量流失和文化艺术的大量流失。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北上使得大批人口向北方迁移,这不仅使得中原的人口减少,而且对南方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这些大迁徙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格局,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川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七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8课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川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南宋时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表明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B、南方社会动荡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北方【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词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
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段史料记载的是哪个朝代是( )A、南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 )A、会子B、关子C、交子D、人民币【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初,蜀民以铁重,私为券……始,益州豪民十余万户……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
”这段史料讲述了( )A、造纸术的产生过程B、纸币“交子”的生产过程C、活字印刷书的发明D、圆形方孔钱的铸造过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被外国人称之为瓷器之国,在我国有“瓷都”之称的是( )A、南宋哥窑B、北宋景德镇D、南宋景德镇【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中国历史上,国土的边界、经济中心、文明程度和政治势力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分别是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元明交替时期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区的人口移动、以及现代城市化带动的人口流动。
这些人口迁移往往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下发生,要了解这些迁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就必须分析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
因此,对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人口迁移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变迁,还能对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围绕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关系展开。
具体而言,将对每一次人口迁移进行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迁移原因、迁移过程、影响等方面的系统分析。
该研究将采取历史文献法、地图法、统计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具体包括:1、通过分析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究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通过统计分析元明交替时期东南沿海、中原地区、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数据,研究人口迁移规模、方向和影响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元明交替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
3、通过收集现代城市化时期的相关文献和数据,分析当代城市化带动的人口迁移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为现代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意义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人口迁移的关系进行研究,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和人口迁移规律,为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演变提供新的视角。
2、阐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作用,深入探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3、为现代城市化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参考,拓展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 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 年 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 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 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 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 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 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 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1.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2.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 .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 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4.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5.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多次改道,导致该地区人口向灾害较少的 地区迁移。 地区迁移。 6.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在内地犯 .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 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生活的生动写照(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7.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8.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12.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曾经发生过许多大规模的迁徙。
这些迁徙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一、古代的大规模迁徙在古代,中国发生了许多大规模迁徙,其中著名的有商朝末年的夏迁、西周迁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迁都等。
这些迁徙往往伴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和族群的重新定居,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例如,商朝灭亡后,周朝将都城迁至今天的陕西咸阳周原,标志着中国由殷商向周朝的交接,也拉开了中国史上的封建时代。
二、民族迁徙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民族迁徙。
这涉及到中国各个民族的来往移动,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例如,元朝统治者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将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从南方迁往北方,带动了汉族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另外,蒙古族的大规模迁徙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朝时,蒙古族统治者将蒙古高原的中央政权迁至中原,建立了元朝,世界上第一个跨国家民族的帝国。
这种迁徙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文化迁徙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迁徙成为中国大规模迁徙的又一重要方面。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文化迁徙,即唐代的安西迁徙和明代的南迁。
唐代的安西迁徙是指唐朝时期大量的文化人士、官员、商人等移居到西域地区。
这些人的到来,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技术,也将唐文化传播到西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而明代的南迁则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治和战乱的原因,大量的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南迁到江南一带,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四、现代时期的人口大迁徙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规模的迁徙现象在中国愈发显著。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从内陆地区向这些地方流动。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不仅促进了工业、城市建设,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和产业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
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
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山东人“闯
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然而,“闯关东”同历史上许多移民活动一样,移民迁徙活动极大地促进的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和和融合都有着极大
的意义。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