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由来

合集下载

中央苏区县——大埔

中央苏区县——大埔

龙源期刊网
中央苏区县——大埔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源流》2012年第05期
大埔是广东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被誉为“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

大埔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县,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数以千计的大埔儿女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尤其是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大埔更有数百名优秀儿女参加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其中有姓名可考者便有26人,名列广东之首。

2009年1月8日,大埔县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成为广东省第一个被确认的“中央苏区县”。

大埔——广东第一个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大埔——广东第一个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大埔——广东第一个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作者:来源:《源流》2012年第05期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的硝烟、战火,使配合战斗的大埔中共党组织农军得到锻炼。

之后,中共党组织领导民众通过武装暴动,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15团,后扩编为红军第11军第46团、第48团,创建了多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1929年冬,红四军二纵队游击到大埔北部后,闽西苏区在该地建立了中共埔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

1930年,在建立埔北、埔西、埔东、埔南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基础上,先后成立大埔县革命委员会和大埔县苏维埃政府。

并进行土地革命,成为完整的革命苏区县。

是年夏,大埔苏区与东江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中断,划归闽西苏区领导。

9月后,闽西苏区逐渐扩大为闽粤赣根据地。

是年冬,在闽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大埔苏区与饶平、平和三县在大埔东部的双溪和村统—成立饶和埔县委、饶和埔县革命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

全县苏区统一划为十一个区,大埔苏区为饶和埔县第八区(埔北)、第九区(埔东)、第十区(埔南)、第十一区(为埔南与饶平两区瓷业区),大埔县成为闽粤赣根据地闽西苏区领导的饶和埔县苏区中心区。

不久,埔北苏区为了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安全,施行被毛泽东赞扬过的东固“李文林式”根据地“公开武装斗争同秘密割据相结合”斗争模式,并直属于闽粤赣苏区省委领导。

1932年春,闽粤赣省委改福建省委后,大埔县苏区归福建省委领导。

大埔县北部(简称埔北)逐渐发展为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的县级区域。

埔东(第九区)、埔南(第十区)、埔南与饶平三区瓷业区(第十一区)仍隶属于闽粤赣苏区饶和埔县苏区。

根据福建省委分配的名额,大埔派曹托生等代表出席了中共福建省第三次临时代表会议,并承担福建省委分配扩红任务100名,大埔一大批赤卫队员北上闽西参加中央红军。

1934年1月,埔北代表赖济华还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红军长征后,张鼎丞、谭震林等奉命回闽西,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大埔在其领导下坚持斗争。

大埔县由来

大埔县由来

xx由来2008-7-25 17:01:39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

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

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

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

埔者俗单俗字。

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

无虑数十百顷地。

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

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

”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xx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

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

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

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

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

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结庐聚居xx、xx与xxxx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

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人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

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

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长寿地探秘·侨乡大埔】广东侨乡大埔,有一个“中国长寿之乡”给我们健康长寿的思考

【长寿地探秘·侨乡大埔】广东侨乡大埔,有一个“中国长寿之乡”给我们健康长寿的思考

【长寿地探秘·侨乡大埔】广东侨乡大埔,又一个“中国长寿之乡”给我们健康长寿的思考【导读】2013-09-16 中国老年学学会在广东梅州大埔举行授牌仪式,正式授予大埔“中国长寿之乡”称号。

当天“中国长寿之乡”授牌仪式结束后,还举行了健康长寿高峰论坛,来自广西、四川、贵州、浙江等地专家学者一起解读大埔长寿现象。

【名副其实的长寿宝地】按国际标准,每10万人中有7位百岁老人,是“长寿之乡”的核心指标。

据统计,目前,大埔总人口54.89万人,百岁老人55人,每10万人中就有10位百岁老人,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连续三年超过长寿之乡核心标准,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另一个指标是80岁以上老人总人口的1.4%。

大埔县洲瑞镇有户籍人口17000多人,至2013年3月份全镇共有百岁老人两人,按此比例10万人百岁老人可达12人。

80岁以上老人474人,占人口比例2.72%,远高于1.4%的国际标准,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长寿乡镇。

【大埔长寿现象的解读】【山美水好——天然氧吧】大埔素有“中国最美小城”之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之交,居韩江中上游,既是生态山城,又是历史古邑。

山清水秀,境内群山环抱、峰峦重迭、山环水绕,自然环境宜人。

全县现有林地面积19.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6.34%,活立木总蓄积611.8万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Ⅰ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率达100%。

在五虎山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仍有成片的原始次树林,有成片的参天古木。

大埔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名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是名符其实的天然大“氧吧”。

大埔水质优良,矿化度低,酸碱度适中,富含大量人体所需的硒等微量元素。

据2000-2009年十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大埔县域地表水大部分达到或优于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民风淳朴——幸福指数高】“长寿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大埔县之所以能成为长寿之乡,主要是因为大埔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淳朴的民风等,来过大埔你会发现大埔人的幸福指数很高。

客家民俗

客家民俗

我家乡的风土人情一、我的家乡——大埔大埔是我的家乡,她坐落在广东省东北部,县内居民均为客家人,是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

大埔县历史悠久,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属义安郡。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万川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

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海阳县光德乡。

明嘉靖五年(1526年)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

1949年解放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地区。

1988年始属梅州市。

关于大埔的来历,有两种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

”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

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

埔固坱莽矣哉。

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

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梅州市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镇、茶阳镇、西河镇、百侯镇、枫朗镇、光德镇、桃源镇、高陂镇、大麻镇、三河镇、大东镇、洲瑞镇、银江镇、青溪镇。

其中湖寮镇是县城,但是其他的乡镇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不乏游者去往,如百侯镇,大东镇更是以其优美的千亩梯田和围龙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二、关于旅游:三河坝纪念碑、大东千亩梯田和花萼楼三河坝是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它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叠翠,如诗如画;东岸有国家级革命遗址重点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笔枝山头;西岸有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明代古城、韩江源等景点。

大东梯田位于大埔县大东镇坪山村,深秋时节,梯田自山脚盘绕而上,层层叠叠,如链似带,环环相扣,高低错落,线条如行云流水,潇洒流畅。

大埔县各乡镇的名字因此而来!

大埔县各乡镇的名字因此而来!

大埔县各乡镇的名字因此而来!茶阳《清一统志》记载:“茶阳,大埔县城绊其上。

”明代建县城于满种茶树之茶山之南,故名茶阳。

《方舆纪要》记载,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有涂侨者筑城聚众于茶山下,后张白眉亦踞此。

明嘉靖二年(1523)镇压了张白眉起义,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治于此。

沿涂侨寨址筑城,二载始就。

高陂据载,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流长20多公里,源自白芒畲(今桃源镇与丰顺县边境),经桃源流至九龙湾入韩江,灌田200亩(13.33公顷)。

因水源高处筑陂圳故称高陂。

用高陂水灌溉田的村寨遂取名高陂村(见明、清《大埔县志》)。

民国《大埔县志》载:“高陂圩在韩江东岸,老圩原在高陂寨(今高陂中学校舍旁)。

清乾隆三十年(1765)移此,初称乌槎圩,惟各乡出市者因习惯多呼旧名,故仍称高陂。

”(陂寨与乌槎相连)。

@自娱自乐摄湖寮据文物考证,古时,镇中心村原是湖泊,有人于湖边搭棚寮以居,故称湖寮。

东晋义熙九年(413)在湖寮村(今古城)建义招县城,安置来自北方移民,是客家人较早定居的地方。

原居民对后来安居此地的外来户一视同仁,故又有“同仁”别称,“湖寮”与“同仁”之地名从此并存沿用。

青溪在明嘉靖时为虎头沙社、清溪社、平沙社;清乾隆时则为虎头沙甲、永青(原清溪)甲、坪沙甲;民国时期合并为石上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溪镇与长治镇同属埔北区,区署先后设在虎市(虎头沙)、青溪村和长治花窗村。

1957年,青溪、长治各自分立一乡,青溪乡址在青溪村。

1958年,青溪乡并入埔城公社。

1961年,复置青溪公社,社址设在青峰村,1965年迁至坪沙。

1983年,撤公社设青溪区。

1986年改设乡。

1993年改设镇。

@记者小江摄三河清乾隆檀萃《楚庭稗珠录》云:“唐韩愈示湘子诗有:‘三江灭无口’句,疑三江即三河。

”宋置三河口盐务于此,元为三河站。

明洪武九年(1376)设三河巡检司,嘉靖四十二年(1563)筑城,称三河镇城。

乾隆《大埔县志》云:“三河在县(茶阳)西四十里,有城市,合大河、小河、清远河三水交会为一,故名三河。

梅州市大埔县的“埔”字读音的社会语言学论证

梅州市大埔县的“埔”字读音的社会语言学论证

236梅州市大埔县的“埔”字读音的社会语言学论证刘涛 湖北大学文学院摘要:梅州市大埔县的“埔”字,《新华字典》上注音为“bù”,黄埔的“埔”字注音为“pŭ”。

笔者曾遇到一些人群,他们会将大埔县的“埔”字读成“bŭ”。

这些有关地名读音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引起笔者的兴趣。

因此特撰此文,一探究竟。

本文从大埔县的得名原因及“埔”字的实际读音两方面来阐述,并结合“历史语音”和“音义一致”的地名异读审音原则提出自己的建议——“大埔”的“埔”字读作“pŭ”,以期为地名读音研究提供个案。

关键词:地名读音;“埔”;历史语音;音义一致一、引言大埔县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

东北紧靠福建省平和县、永定县,东南连接潮州市饶平县,西依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南邻丰顺县。

该地居民多讲潮汕话、客家话。

笔者有很多大埔县的同学都将大埔县的“埔”字念成“bŭ”。

又因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中,听到主持人将大埔县的“埔”字念成“bù”。

还受到“黄埔”这一地名的影响,许多人将大埔县的“埔”字念成“pŭ”。

因此,笔者萌生了对研究大埔县的“埔”字读音的兴趣。

二、文献综述有关地名异读字成因的文章,笔者参考了余乔生的《关于地名读音的依据及思考》,他将目前全国汉族地区地名异读字进行分类:“文白异读、不同的古反切、古音遗留、约定俗成。

此外,识半边字,译外国、外族地名改读的读音也是不容忽视的读音依据。

①”有关地名异读审音原则的文章,笔者参考了杨伯震的《地名异读大可精简》、张廷琛的《谈“名从主人”》、汪化云和刘正国的《关于“名从主人”的再讨论》、刘美娟的《地名读音的社会语言学考察——以“丽水”的“丽”为例》、莫超的《从“宕昌县”的“tàn ”音进入<现代汉语词典>说起》、张向真的《再论解州读音》、任林深的《“名从主人”是地名规范化的重要原则——从畖底、洪洞、解州的读音说起》、王雪樵的《再谈“解州”应保留hài 的读音》、李蓝的《山西解州的读音审定问题》。

说说大埔县的来历

说说大埔县的来历

说说大埔县的来历《郡县释名》:“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县,治在大埔村也。

”又民国《大埔县志》:“盖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平旷高原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

……自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

埔固块莽矣哉。

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

”秦汉时属揭阳县地。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属义安郡。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

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海阳县光德乡。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

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属潮州府。

乾隆三年(1738年),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丰顺县。

1949年解放后,大埔县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

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

1961年县城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1月,梅县地区改设地级梅州市。

大埔县属梅州市。

三河坝是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它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叠翠,如诗如画。

东岸有国家级革命遗址重点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笔枝山头;西岸有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明代古城、韩江源等景点。

埔梅交界的阴那山雄奇险峻,云雾飘渺,怪石嶙峋。

“千年古刹”万福寺依山而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

风光秀丽的丰溪林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构成了天然生态公园。

双髻山峰耸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是省级森林公园。

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围楼和方石楼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

另外,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进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埔县由来2008-7-25 17:01:39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

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

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

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

埔者俗单俗字。

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

无虑数十百顷地。

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

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

”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

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

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

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

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

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结庐聚居潮汕、潮州与潮州九县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

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人版图。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冠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

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

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

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潮州这个名称虽然基本固定下来了,但是历史上关于潮州的称谓,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

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

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

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长汀,另一个源头,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

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隋唐以后,随着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名贤辈出,潮郡被誉为“海滨邹鲁”。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经基本定型,海内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这个基础上。

这时潮州的辖县一共有9个:就是潮安(海阳)县、潮阳县、揭阳县、惠来县、普宁县、澄海县、饶平县、丰顺县、大埔县,还有汕头埠和南澳岛。

这9个县还有汕头和南澳的人民,历史上统称为潮州人。

关于潮州人称谓的界定,依据就是上面所说的9个县和汕头、南澳。

后来,也有把丰顺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名人,如丰顺的丁日昌,人们还是习惯把他作为潮州人。

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潮汕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

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

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

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职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

“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

“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

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

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

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较大,它包括了现在的汕头市、揭阳市;从管辖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国解放后二次大的疆域调整,造成了二个“潮州”的概念,一个是广义的潮州概念,一个是狭义的潮州的概念。

广义的潮州,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潮州,包括现在潮州、汕头、揭阳。

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风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拥有了潮州人的称谓。

狭义的潮州,就是目前的潮州市,它是在1991年12月将原来的副地级市的潮州升格和扩大区域的。

作为地级市,潮州现在管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

湘桥区也就是通常民间称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关于潮州的概念,还是倾向于广义的潮州,甚至就是广义的潮州。

可见,历史是阻隔不断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

不过, 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

丰顺县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8年)。

当时,两广总督鄂尔达巡视潮州府海阳县丰政都通判府(在今丰良镇)后,上表具奏户部,应请丰政一都,并割嘉应、大埔、揭阳各邻近田粮户口,于通判府城地方开设县治。

乾隆三年,准析海阳丰政都一、二、三图,揭阳县蓝田都九图、十图,大埔县清远都白芒社和嘉应州程乡县万安都的径心、环清、建桥三堡等田粮户设置新县。

钦定县名丰顺。

县署驻丰政都汤田(今丰良镇)。

“丰顺”之名,由来已久,据县志载:明崇祯初(1628年)已有丰顺营设置;又据丰良东关坳石刻:清顺治九年(1652年),里人吴六奇立的“金汤巩固”碑中的一方石印,有丰顺吴府4字。

建县后,始属广东省巡抚、两广总督潮州府惠潮嘉兵备道。

辛亥革命后,属广东省政府潮循道。

民国廿五年(1936年)属广东省政府第五行政区督察专署。

解放后属兴梅专区专员公署,县治由丰良迁汤坑。

1953年属粤东行政公署。

1956年属汕头专署。

1958年撤销丰顺县,将全县8个公社中汤坑、八乡、丰良、潘田划入揭阳县,大龙华、[阝留]隍、黄金、潭江划入大埔县。

1961 年恢复原建制的丰顺县,县城仍驻汤坑镇,属汕头专区。

1956年属梅县地区,今属梅州市。

潮阳市境于新石器时代已有部落聚居。

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

秦属南海郡地。

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

西晋为揭阳县地;东晋隆安元年(397)始置县于海之北,称潮阳,属义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并入海阳县;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设临昆山。

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决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

郡、州几度更易,潮阳县都系潮州属县。

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

元代属潮州路。

明代属潮州府。

清代属潮州府。

民国时期先后属广东省都督府、巡按使署潮循道、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公署、东区绥靖委员公署、广东省第五、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22年(1933)划出两英圩及河浦寮等18个乡村置南山移垦委员会(民国24年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月20日县城解放(22日,潮阳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政府,设于一区(附城)。

潮阳县先后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7月汕头地区与汕头市合并,潮阳县属汕头市。

1985年,全县政区分为2镇24区,下辖316乡12管理区14街道12渔业队。

1986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阳县撤区置镇建制,全县设25个镇。

1993年4月9日撤县设为潮阳市。

揭阳是粤东古邑,历史悠久,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

秦始是平越后,于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

东晋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阳析为海阳、潮阳、海宁。

绥安4县。

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10年(公元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l991」84号文)批准揭阳撤县建市(地级)。

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

商末西周时期,饶平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创造“浮滨型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饶平为百越地。

秦汉时期属南海郡揭阳县。

晋时属义安郡海阳县。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从海阳县析光德的弦歌(清代称元歌)、滦州、清远、太平乡的宣化、信宁及怀德乡的隆眼城、苏湾、秋溪等三乡八都置饶平县,总人口92921人,隶属潮州府。

建国后至1991年隶属汕头市管辖。

1991年12月至今归潮州市管辖。

惠来县古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属南海郡的揭阳、博罗两县辖地。

晋咸和六年(331)从南海郡分出地域设立东官郡,在今惠来县西部地区设置海宁县,隶属东官郡。

东晋义熙九年(413),又从东官郡折置义安郡(郡治为今潮州市),辖海宁、海阳、潮阳、绥安、义招等县。

海宁县历经宋、齐、梁、陈、隋诸朝,至唐武德四年(621)并入潮阳县。

五代、宋、元分属潮阳、海丰两县管辖。

明嘉靖三年(1524),从潮阳县折出大坭、酉头、惠来三都和隆井都之一半(即赤洲、东陇、后溪洋等7村),从海丰县折出龙溪都(今隆江镇总铺洋以西区域),合置惠来县。

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

民国时期,惠来县曾为潮梅、潮汕的辖县。

1949年5月20日,惠来县全境解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于该年8月1日成立惠来县人民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